因為疫情隔了一年再重新舉辦的動漫節引來擠擁的人潮,絕對是可以預期的事,因為香港的動漫迷一直為數不少,也不限於年青人。自五十年代之後,動漫一路陪伴著不同年代的細路仔長大,當中更有不少屬於「香港創造」,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絕對不亞於後來者。
九十年代「動漫」一詞還未普及之前,更多人以「公仔書」去統稱連環圖及漫畫。連環圖的歷史可以追溯自清末傳統繡像繪圖小說,字多圖少,更宜於在大眾間流慱。專門收藏及研究本地動漫及玩具的楊維邦指出,三十年代中期,因為內地政局動蕩,當時中環荷李活道已有出版社將上海的連環圖在本地出版。到了戰後,更多內地畫師移居香港,而本地租書商也開始自行出版這些小本裝的連環圖。戰後分佈各區的街頭租書攤吸引大量小朋友「埋首苦讀」,主要便是這類連環圖。這些連環圖的故事雖然有不少走神怪或科幻路線,當日更被批評有「教壞細路」之嫌,但不少將中國傳統故事或神祇結合西方及日本的超人及蝙螎俠等,雖是天花亂墜卻又很能反映出香港中西合壁受不同外來文化影響的特質。
除此之外,當時也有一些本地漫畫家作品陸續湧現。五十年代末由許冠文創作的「財叔」,成功打造出抗戰英雄的形象; 其弟許強創作的「神犬」和「神筆」系列,更結合日本特務及超人的科幻色彩,冒險故事大受小朋友歡迎。1964年《老夫子、秦先生AND大蕃薯》出版單行本後,更成為本地銷量最高也最長壽的漫畫書,影響及至數代人。到了七十年代,香港城市化加速,大量新區出現,伴隨著新區小朋友長大的,則要數1971-1975年間出版的《小流氓》。其中《小流氓》的故事不少都有著濃烈的社區色彩: 「柴灣四鱷」、「油麻地十三龍」、「血灑官塘」等等,甚至令部分基層孩子或青少年在遇到不公義或遭受欺凌時,得到某種程度的心理安慰。雖然七十年代中期政府開始立法打擊血腥及色情不良刊物,《小流氓》也停刊轉型為《龍虎門》,但玉郎漫畫郤發展成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功夫漫畫作品。
九十年代後,最成功的港漫當數麥嘜和麥兜故事,小豬天真瀾漫的舉動思維吸引了不少細路仔,但也吸納了大量「大細路」讀者,更成為少數成功由漫畫發展為動畫電影及各類延伸產品的例子。
在美日動漫風靡全球的當下,香港細路仔接觸的動漫也愈見全球一體化。夏季號《就係香港》以「香港式童年」為主題,蒐集了大量珍貴的港產漫畫以及背後的時代故事。重溫這些曾經陪伴我們長大的港漫時,也好像在回顧香港城市的發展過程一樣。
歡迎訂閱 #linkinbio
*藏品由楊維邦、鄭明仁、吳貴龍、麥家碧提供
#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 #動漫 #港漫 #財叔 #老夫子 #小流氓 #麥嘜故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