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來了不速之客,嚇壞寶寶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前一陣子,我上兒科急診班,外傷區的外科主治醫師請我去會診,會診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小朋友被毒蛇咬了!
哇!我沒聽錯喔,小朋友被毒蛇咬!
到了現場之後呢,看到小朋友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於是我先問診,家屬就跟我聊著小孩被咬的過程。
因為家裡在郊區,之前就看過了有眼鏡蛇出沒,因為小孩子剛學會走路,對事情都很好奇。
驚險一瞬間!
故事情節總是出人意料之外……
那一天,下午一條眼鏡蛇突然跨過家的門檻,小朋友在客廳走著走著,看到這位不速之客,腳抬起來就往這位不速之客的身上前進,代誌大條了,小朋友就被不速之客咬了一口!
當然,後面就是啟動毒蛇咬傷的治療過程了。
還好小朋友後來沒有問題,完全恢復。
「毒蛇咬傷」
這一陣子,大家瘋旅遊,很多人都往山裡前進,登百岳、走步道都是大家最愛的活動項目。
有時候就會遇到蛇!
像我常去的二子坪步道,我的同事今天在分支往大屯山的步道上,他也看到一條蛇!(圖片)
基本上看到蛇,應該盡量快速遠離吧!
全球每年發生約540萬起蛇咬傷事件,導致180萬至270萬人因毒蛇咬傷中毒,每年有8.1萬至13.8萬人被蛇咬傷死亡。
在台灣約有40種以上的蛇種,其中十幾種有毒,而以六大毒蛇最常見,分別為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雨傘節、眼鏡蛇、鎖鍊蛇。
根據疾管署統計數字顯示,每年約有1,000名以上民眾遭毒蛇咬傷,每年的七月到九月是被毒蛇咬傷最頻繁的高峰期,以青竹絲占第一位。
而台北市自2018年統計,每年捉蛇的通報件數高達1700多件,台北較常出現的蛇,25%都為龜殼花。
毒蛇的毒性分類:
出血性毒蛇 :龜殼花、青竹絲、百步蛇(毒性最強)
神經性毒蛇 :雨傘節、眼鏡蛇
被神經性毒蛇咬傷,最初症狀有嗜睡,傷口局部麻木但無瘀血腫脹情形。若不及時給予抗毒蛇血清治療,還是會繼發全身肌肉麻痺、視力模糊、眼臉下垂、說話不清楚、流口水、呼吸淺快,甚至呼吸衰竭。
而被眼鏡蛇咬傷的病人,特別會有傷口劇痛感、腫脹、組織變黑、壞死及橫紋肌溶解、呼吸衰竭等。
被毒蛇咬傷的治療方式,最重要以注射中和性的抗蛇毒血清為主。
所以提醒大家,瘋旅遊還是要注意安全喔!
龜殼花咬傷症狀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39╱登山醫學
與蛇共處(下)
------------
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
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
所以登山者必須了解毒蛇咬傷的症狀,
以及在野外遭遇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的處理方法。
-----------
問題二:在野地裡如何處理毒蛇咬傷?
答覆:由於醫學知識的累積,我們已經知道一些從前被列為標準程序的急救方法不但沒效,而且有害,包括以止血帶阻斷血流、切開排毒、吸毒器、冰敷及熱敷等,應完全避免。
毒蛇咬傷的病理機轉約略可分為「神經毒」和「出血毒」。
神經毒
神經性毒主要是阻斷神經訊息的傳導,患處剛開始可能不甚疼痛,繼之則患肢麻痹、虛弱無力;出現全身症狀時,則有癱瘓、視力模糊或複視、噁心嘔吐等症狀,患者可能會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出血毒
出血性毒則主要破壞凝血機轉,患處會先疼痛腫脹,腫脹會加劇並向近心端擴展,患肢因皮下出血而呈青紫色,並且會產生水泡或血泡;患者亦可能出現全身性凝血障礙,死於低血容性休克。
蛇吻之後
國內疾管署目前提供四種以馬血清製造的抗蛇毒血清,但是抗蛇毒血清必須在急救設備完善的醫療院所才能使用。
那麼在野地裡如何處理毒蛇咬傷呢?以下是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之野外處置,目前認為較合理、有效的步驟:
步驟一:立刻脫離該蛇可能再次攻擊的範圍(至少大於蛇身的長度)。毒蛇咬人後,通常還在附近,如果可以看到,應冷靜辨識、拍照或錄影,如毒蛇已經死亡(注意如前述,外觀明顯死亡的蛇仍有可能反射性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可將其帶出以利救援者判斷參考。如果無法判斷或來不及記錄,粗略記住蛇的特徵也可幫助判斷(綠色:赤尾青竹絲;黑色:眼鏡蛇;褐色帶斑:龜殼花),不要追捕咬人逃逸的蛇,除了可能有再次被咬的機會,也會使毒液擴散。
步驟二:保持冷靜,切莫慌張。到達安全位置後儘量不要再移動,休息時讓傷處低於心臟,減少毒液因流回心臟而擴散至全身。心搏過快或運動,都會加速毒液散播,應該避免。
步驟三:用大量清水及肥皂清洗傷口,再以消毒紗布覆蓋,不可縫合或切開傷口。移去戒指、手錶、手環或腳環等肢體腫脹後會拿不下來的東西。
步驟四:如有攜帶口服抗生素,可考慮投予。但如短時間(1~2小時之內)可到達醫院,亦可不必給予任何藥物。
步驟五:不管是否確定為毒蛇或蛇種,應立即對外求援。若可於短時間內撤離,應迅速撤出就醫。移動時以副木固定患肢,如傷處在下肢,宜以擔架運送。如果必須等待外來救援,則應靜臥休息等待,安置患處使其高度低於心臟。
龜殼花咬傷症狀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39╱登山醫學
與蛇共處(上)
------------
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
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
所以登山者必須了解毒蛇咬傷的症狀,
以及在野外遭遇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的處理方法。
-----------
問題一:請問如何預防毒蛇咬傷?
答覆:熟悉毒蛇的形態及習性,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多蛇的環境活動,便可有效地預防毒蛇的攻擊。
自從在伊甸園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以來,蛇類便蒙受了太多的污名與誤解。台灣雖然蛇類繁多,其中也有不少毒蛇,但是實際上這種優雅的動物致人於死的個案非常少見,平均每年不到一例,而且幾乎不曾是登山者,遠低於其他可以想到的任何山難成因,所以筆者在過去的文章中,不太常提到毒蛇咬傷的議題。不過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所以本期我們再來溫故知新一下,談談如何「與蛇共處」。當然,還是以毒蛇為主:今年五月林務局出版了一本介紹與蛇類互動的小冊子,名為《如何與蛇和平相處 - 16個你不可不知的蛇知識!》筆者認為是非常專業而有用的參考資料,敬請山友下載閱讀: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921
台灣毒蛇
省產的十多種陸地毒蛇中,有六種的毒性足以對人造成威脅,分別是:蝙蝠蛇科的眼鏡蛇和雨傘節(神經毒),響尾蛇科的百步蛇、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出血毒),以及蝮蛇科的鎖鏈蛇(混合毒)。被咬傷而未治療者,其致死率約從百分之一(赤尾青竹絲)到三成左右(百步蛇和雨傘節)。幸而致死率最高的百步蛇和雨傘節個性都很膽小或沈穩,除非刻意逗弄或去抓牠們,否則牠們不會咬人;最普遍而常見的赤尾青竹絲也很膽小不太咬人。脾氣比較暴躁、容易咬人的是龜殼花和鎖鏈蛇,龜殼花分佈普遍,攻擊性也強,但是體型相對較小;鎖鏈蛇體型大且毒性強,但是它只分佈在屏東和台東的郊山而且數量稀少,它會發出特殊的噴氣聲,其實也不難預防。這六種主要毒蛇的長相都很特別,並不難辨識,山友應該熟記。
此外,毒蛇的毒液劑量是為了它們的獵食對象如老鼠、蛙類等小型動物而設計的,對人體(尤其是成人)而言,這樣的劑量通常不足以致死,有時因為驚嚇而突然的蛇咬甚至連毒液都沒有釋出(乾咬)。
防蛇原則
1.遠離毒蛇的棲息處:如洞穴、沼澤地、岩石的裂隙、茂密的草地、廢棄的礦坑或建築物等;如無法避免,亦應結伴進入、謹慎行動。須移動一段時間未曾移動的物品時,應先加以檢查,例如營地上的一塊石頭、前夜脫在帳外的登山鞋、攤在地上的物品等。
2.行進間穿高筒鞋,並打草驚蛇:大部分蛇咬事件都是來自於「人蛇兩不知」突然受到驚嚇造成的。蛇類如果知道,幾乎都會逃避,所以「打草驚蛇」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蛇類雖然對震動(打草)非常敏感,但是聽覺卻大多很差,所以只發出聲音,比如說吹口哨或說話是沒有驚蛇效果的。
3.減少夜間活動:蛇類喜愛在夜間及清晨覓食,即使是在營地或山屋附近的短距離移動,也務必穿上登山鞋或雨鞋,不可赤腳或只穿拖鞋。
4.不要逗弄冬眠或已死亡的毒蛇:有時冬眠中或看來已明顯死亡的蛇,亦可能因殘存的反射動作而咬人。
5.東南部登山時,注意鎖鏈蛇:如果到屏東和台東登山,突然聽到奇怪的噴氣聲時,一定要停下腳步仔細檢查週遭,必要時繞道而過。
文、圖/賴育民
龜殼花咬傷症狀 在 龜殼花狠咬頭皮竟呼吸衰竭他鬼門關前走一遭 - 元氣網 的相關結果
2018年8月27日 — 龜殼花為北部地區常見的出血性毒蛇,咬傷症狀以疼痛、腫脹、瘀青、出血、水泡、組織壞死等為主。陳燕嘉提醒,年3至11月是毒蛇活動頻繁季節,家住山區,或 ... ... <看更多>
龜殼花咬傷症狀 在 毒蛇咬傷 - 台灣急診醫學會 的相關結果
1. 抗蛇毒血清:全國解毒劑儲備網建議之血清使用量如下,但實際使用劑量需視每位病人臨床症狀決定:. A.抗出血性蛇毒血清:龜殼花2-4瓶、赤尾青竹絲1-2瓶 ... ... <看更多>
龜殼花咬傷症狀 在 毒蛇咬傷的處置及預防 的相關結果
赤尾鮐分佈廣,數量最多,咬傷率最高,但致死率低。龜殼花的咬傷率則僅次於赤尾鮐,致死率也不高。 神經性毒作用於運動神經與肌肉接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