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ta Travel| Palazzo Seneca 🇮🇹】
#暑假目的地大推薦
你以為特殊套裝就只有一家嗎?今天我們要推薦你Palazzo Seneca,位於 #義大利中部城鎮Norcia,#16世紀的宮殿式建築,歷經多次地震與修復工程,保存至今超過400多年的歷史。飯店內部細節保留了許多 #文藝復興時期的遺跡,像是古典橡木地板、經典拱形天花板,以及飯店經營者私人收藏的古董擺設。
義大利中部保存了許多古典文明和 #中世紀山城⛰️,其中羅馬、羅佛倫斯和西恩納等大城,更是必訪景點之一。然而你如果留心,便會發現穿插其中的小城鎮,也有意想不到的玩趣。
/了解更多 👉 👉 👉 https://bit.ly/30wNFrp
ℹ️ Palazzo Seneca 亮點推薦
📍米其林星級餐廳晚宴 🌟
📍義大利黑松露第二大產區
📍特色風格體驗
📍詳細資訊與更多精彩體驗請上Wota Lifestyle
Palazzo Seneca與Wota Lifestyle 攜手合作,針對Norcia多山濕潤的氣候,特別搭配指定房型推出2種體驗方案,並由飯店旗下米其林餐廳Vespasia Restaurant,為賓客獻上星級晚宴與每日精選早餐。
✔️「#松露獵人」:
Norcia 森林密度高加上濕潤氣候,是義大利#黑松露第2大產區,由專業獵人和獵犬🐕引路,一同尋覓松露蹤影。
✔️「#登山健行」:
Norcia 山脈海拔高又重疊,可規劃像是登山、滑翔傘、騎馬🐴和跨國境滑雪等活動,甚至還可以規劃騎驢體驗,真的是很可愛呢!
* #Wota_IG 📷 https://lihi.cc/IYPgf
*立即透過《Wota Lifestyle》預訂,就可以累積亞洲萬里通里數,每40元就送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ota Lifestyle 邀您一起探索獨特非凡的品味!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海的聖地] 第二尚氏王統的玉陵:談談破風墓 / 李長潔 . #首里 #玉陵 #那霸 #琉球王國 #沖繩 . 雄偉壯觀的首里城,是觀光客來到沖繩那霸必定會拜訪的地方。於首里城中走到有點鐵腿後,很多人應該都會放棄再花個5分鐘走到隔壁的玉陵去看看。其實玉陵是琉球歷史中相當重要的史跡,是琉球第二尚王統的王...
16世紀的宮殿式建築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海的聖地] 第二尚氏王統的玉陵:談談破風墓 / 李長潔
.
#首里 #玉陵 #那霸 #琉球王國 #沖繩
.
雄偉壯觀的首里城,是觀光客來到沖繩那霸必定會拜訪的地方。於首里城中走到有點鐵腿後,很多人應該都會放棄再花個5分鐘走到隔壁的玉陵去看看。其實玉陵是琉球歷史中相當重要的史跡,是琉球第二尚王統的王陵。
.
玉陵建造於1501年,尚真王為尚円王遺骨改葬所建。玉陵進入墓室前,共分外庭與內庭,規模顯得開闊。墓室則分為東室、中室、西室,主體空間由自然岩壁構成,外部則由岩塊組構,成為一「破風墓」形式,也就是看起來像一個房子的模樣。中室為洗骨前用來停放靈柩的空間,而東室則是洗骨後的國王與皇后,西室則為親屬家人。關於沖繩的「洗骨葬」,可以見我在《琉球的死亡工藝:厨子甕》裡的論述。玉陵理頭躺著皇室的詳細歷史,我們略過不談,我比較有興趣的事,「破風墓」的這個形制。
.
▓ #玉陵的重要性
.
玉陵對沖繩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不過目前琉球王國皇室陵墓的研究,算是非常不足夠,大部分的民俗研究僅針對常民墓制與祭祖制度(安里進,2011),這還挺令人訝異的。歸咎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現代研究體系在沖繩發展略晚,另方面則是因為在二次大戰前,國王陵墓是絕對不可能被打開來做研究。因此,除了風葬墓、穴墓等自然外露的狀況,否則很少被實際進行調查。
.
戰爭反倒成為玉陵被研究的契機,由於琉球政府文化保護委員會在1956年試圖估算戰爭對沖繩本地文物的損害,於是針對玉陵進行了調查,並在打開陵墓後,展開琉球皇室陵墓制度的討論。在2000年時,玉陵則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為「琉球王國相關遺產群」(琉球王国のグスク及び関連遺産群),與首里城、中城城等並列。
.
▓ #王統破風墓的典型
.
玉陵建造在石灰岩山坡的北側,以自然洞穴為基礎而建成墓室。墓室為東、中、西三連棟,形成巨大的墓室,並以灰黑色的磚瓦來表現茅草屋頂,各牆面則塗著泥灰來呈現白淨色澤。東室較為高聳,為兩層的建築,中室與西室則為一層。基本上玉陵的形象便是一座城寨宮殿。
.
有著廣闊的御庭是皇室陵墓的宮殿化的重要特徵,內庭與外庭的空間格局撐托出墓室主殿的宏偉,尤其在鋪上白色的細砂後,看來更加巨大。仔細地比較兩個庭院的細砂,居然略有不同,按資料上來看,外庭鋪得是白色的珊瑚沙粒,而內庭則是更為細緻的海砂,內庭是只有皇室才能進入的聖域。並且在明治時代以前,僅只有皇室能夠使用這個造型。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形制,雖然是近世翻修,但大抵上還是保存著16世紀的模樣(安里進,2011)。
.
▓ #沖繩最多的墓形
.
這種看起來像是房子的破風墓,在明治時代後被一般沖繩居民大量運用,是現在沖繩最常見、數量最多的墳墓形式,也稱為「家形墓」。去過沖繩的大家,一定對到處都可以見到的墳墓感到奇異,對於傳統琉球人而言(其實大部分的人類社會都是),親屬死亡後時常是直接安葬在居住處附近,而現代社會則將將人人都會面臨的死亡排除在日常生活場域之外,管制個人墓地隨意開發,集中管理人的死亡。像是沖繩在1960年代後便不再隨意,而是由靈園集中管理(前田一舟,2011)。
.
破風墓的家屋形象,是希望墓屋能夠像家屋一樣,既使在死後的世界也能跟家人一同居住,三角形的屋頂造型,有抵擋風雨的功能,建築工法的概念來自中國的「搏風板」,傳到沖繩後,便從「搏」轉為類似的發音「破」。在沖繩,破風墓的歷史比龜甲墓來得更加久遠,不過,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一定對沖繩的龜甲墓感到十分熟悉,我媽也說:「啊這不就跟台灣的墳墓一樣」,所以我們下次再來談談沖繩的「龜甲墓」吧(完全不管人家有沒有興趣啊XD)。
.
#參考文獻
.
1. 安里進. (2011). 琉球王国の陵墓制―中山王陵の構造的特質と思想.
2. 前田一舟. (2011). 墓の形態とその変遷--沖縄本島中部・屋慶名の事例. 沖縄国際大学社会文化研究, 12(2), 21-64.
-
-
攝影/文字:李長潔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MASckh4bD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BD5O9Ju51qo3rfp1gtdXqsUfb5A)
16世紀的宮殿式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布魯日位於沿海造地與內陸沙地的交界處,海拔相當低,大約只高出海平面7.5米。其歷史城區的範圍由城牆劃定。城牆始建於1297年,並在17世紀初建起了一系列棱堡(bastion)。城市核心部分的發展主要圍繞兩個中心:其一是伯爵城堡(Burg of the counts),一個16公頃的四方小島;其二是老城堡(Oude Burg)的商人住宅區。布魯日市區部分的特色之一是運河,部分遵循天然河道,部分人工挖出。當地人稱之為「雷耶」(Reie,大約意為人工加固過的河道,類似於碼頭)。在布魯日城牆內,也有一些綠地被保存下來,但最靠內陸的地方沒有。許多花園和公園都屬於宗教機構。從中世紀到近現代,布魯日的建築主要是磚造哥德式建築,以及一種獨特的被稱作「布魯日跨度」的建築風格。布魯日城區有大量交錯的小巷與一個接一個的廣場,其中以城堡廣場(Burg)和市集廣場(Grand-Place)尤為著名。一千年來,城堡廣場一直被視為宗教與市政當局聯合的象徵,也是一些公共機構的所在地。而市集廣場上則以大會堂、鐘樓等居多,象徵城市自治。城市中心大多為富貴人家居住,勞動者聚集在外圍。市集廣場(Markt)占地約1公頃。周圍的歷史亮點包括南側12世紀的鐘樓,和省宮(Provincial Hof)(原來是水廳Waterhall,在1787年被拆除,代之以一座古典主義建築,自1850年起充作省政府宮,1878年大火後,於1887年重建為新)。聖血聖殿是一座羅馬天主教的宗座聖殿,最初興建於12世紀,作為弗蘭德伯爵宮殿的小堂,這座教堂收藏有亞利馬太的若瑟收集的聖血遺物,由弗蘭德伯爵阿爾薩斯的蒂耶德里克從聖地帶回。布呂赫鐘樓(Belfort)是比利時布呂赫歷史中心的一座中世紀鐘樓,也是該市最突出的標誌。布呂赫鐘樓過去用來收藏珍寶和市政檔案,以及用來觀測火情及其他危險狀況。金樹Pageant of the Golden Tree是慶祝在比利時布魯日的歷史名鎮的盛會,已獲得國家的歷史和當地傳統的自1958年以來的官方慶祝節日背後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中世紀。1468年,一個選美舉行紀念紐約公主Margareth和查爾斯大膽,勃艮第公爵的佛蘭德的婚禮和計數。這個節日每隔五年,在八月下旬舉行連續兩晚。成千上萬的比利時人和遊客參加這歷史悠久的選美的戲劇,包括婚禮的大門口和中世紀的比賽。除了這些表演,多達2000演員代表通過布魯日的彩車上街頭約100組巡遊,伴隨著有巨型木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RKJ3uLlUtY/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8r_-q-BkmpSKhVBYIMH619Qj8OA)
16世紀的宮殿式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1682年至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凡爾賽宮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森林和沼澤荒地。162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以1萬里弗爾的價格買下了117法畝荒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二層的紅磚樓房,用作狩獵行宮。二樓有國王辦公室、寢室、接見室、藏衣室、隨從人員臥室等房間,一層為家具儲藏室和兵器庫。當時的行宮擁有26個房間,如今擁有2300個房間,67個樓梯和5210件家具。由於16至17世紀的巴黎市民不斷發生暴動,在1648年至1653年還發生了兩次規模巨大的投石黨叛亂,所以路易十四決定將王室宮廷遷出混亂喧鬧的巴黎城。經過考察和權衡,他決定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建造新宮殿。為此徵購了6.7平方公里的土地。勒諾特在1667年設計了凡爾賽宮花園和噴泉,勒沃則在狩獵行宮的西、北、南三面添建了新宮殿,將原來的狩獵行宮包圍起來。原行宮的東立面被保留下來作為主要入口,修建了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1674年,建築師儒勒•哈杜安•孟薩爾從勒沃手中接管了凡爾賽宮工程,他增建了宮殿的南北兩翼、教堂、桔園和大小馬廄等附屬建築,並在宮前修建了三條放射狀大道。為了吸引居民到凡爾賽定居,還在凡爾賽鎮修建了大量住宅和辦公用房。為確保凡爾賽宮的建設順利進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內在全國範圍內禁止其他新建建築使用石料。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眾挾至巴黎城內,凡爾賽宮作為王宮的歷史至此終結。在隨後到來的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中,凡爾賽宮被民眾多次洗掠,宮中陳設的家具、壁畫、掛毯、吊燈和陳設物品被洗劫一空,宮殿門窗也被砸毀拆除。1793年,宮內殘餘的藝術品和家具全部運往羅浮宮。此後凡爾賽宮淪為廢墟達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國王才下令修復凡爾賽宮,將其改為歷史博物館。凡爾賽宮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凡爾賽宮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引起俄國、奧地利等國君主的羨慕仿效。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彼得大帝夏宮、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修建的美泉宮、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無憂宮、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海倫基姆湖宮都仿照了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_GAG4oEoAA/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UfjZoDpBBntwpCE1z3YcQXBkx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