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樣把青春留在國民黨的她們
從學青到社青,從少女到兩個小孩的辣媽與現代的職業女性,很謝謝她們昨晚代表 朱立倫出席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青年政策發表會。
這是我們過去十年一起在公共領域打拚的好夥伴,如今她們在商業或是政治場域都相當亮眼。
大家都說國民黨要年輕化,江主席過去一年半在制度上、活動上為擴大國民黨與年輕世代的連結,也做了很多努力。我們要做得更多、更好,就要能夠進一步連結社會力,把不一定對政治有興趣甚至不一定偏藍的年輕人找到,重點就在於「求才」,怎麼做?
社會上有一群其實很愛中華民國、20到30多歲的年輕人分布在各行各業,像是社會企業、數位科技、金融、美學設計、國關外交等領域,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但他們不一定想進入現在的國民黨工作,最後去了國際企業或新創公司。
國民黨跟這些企業的文化、環境與提供的未來差別在哪裡?
朱立倫提出「青年MA儲備主管」計畫,不只是儲備人才,而是在工作環境、氛圍的改造,甚至議題路線和價值主張上,要讓年輕人感覺到有希望、感覺到國民黨是一個他們可以放手嘗試的開放空間,更像是一個國際級的大企業,不只是百年老店,更是由年輕人來重新打造,成為 #有魅力的百年品牌。
國民黨要成為年輕人探索社會議題、思辯公共政策,甚至參與決策的平台。輪調培訓完畢後,分發到十四個執政縣市、立院黨團與各地議會實習或直接任職,為各地黨公職團體提供源源不絕的青年生力軍,為2022與2024勝選打下基礎。
朱立倫在主席辯論會上公開說:「不是國民黨改變年輕人,讓年輕人要來改變國民黨。」
經營青年,不是為了選票,而是為了國家的未來。吸引年輕人,也不是把青年部門與活動弄好那麼簡單,而是要契合年輕世代現在關心的價值與議題,進而吸引到社會上好的年輕人才,願意在國民黨賭上青春與未來。
「世界有現實,熱血青年有夢。」這是我們當年加入國民黨青年團時牆上的標語,有一群人至今散在各地,卻從來沒有忘記。
覺得國民黨不夠好,沒關係,我們一起努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Boba ETtod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6/30(五)】雲端最前線第135集 主題: 雙城論壇搶先看! 柯文哲前進上海 兩岸破冰當仁不讓? 主持人:楊文嘉 來賓: 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張宇韶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潘兆民 時事評論員 王時齊 Q:兩岸一家親 柯文哲的三個堅持很務實!? Q:健康環保&智慧城 ...
2022 公共政策 議題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震驚 歐盟分歧 歐中協議前路漫漫】
📝趕在2020年結束之前,歐盟與中國領導人宣佈敲定 #歐中投資協定。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對此發出嚴正批評。中國高調宣示外交勝利,歐盟內部則仍進行著激烈的辯論。離歐中投資協定正式生效,還有漫漫長路。
❤️準備收工迎接新年前的最後一篇報導。謝謝大家今天的照顧。
▫️報導全文: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t-12312020161834.html
—
▪️博明重批「歐洲重要官員」
歐盟和中國領導人完成歐中投資協定談判的消息,傳到大西洋的彼岸,川普政府高官重話批評。
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 #博明( Matt Pottinger )12月30日在參加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會議時表示,美國兩黨和整個美國政府的領導人都對歐盟在美國新政府上台前夕,就著手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感到困惑和震驚」。
「布魯塞爾或歐洲的官僚們無處可藏。當中國繼續在新疆建造幾百萬平方英尺的工廠來用於強迫勞動,我們不能再自欺欺人地認為北京即將尊重勞工權利。」博明表示。
博明批評歐盟委員會對北京醜陋的侵犯人權的行為視而不見,急著跟中國合作。最後更重批「歐洲重要官員」。
他說,「一些歐洲官員和評論員喜歡宣稱,特朗普政府是跨大西洋合作的障礙。現在,所有人都知道這與特朗普總統無關。這與歐洲重要官員有關。照照鏡子吧。」
▪️歐中協定達成後 正式生效還有多久?
歐洲官員稱,他們在該協議中得到的比給予的更多。這份協議獲得了所有27個歐盟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但仍需要這些國家政府的正式批准以及歐洲議會的投票表決。
總部位於捷克的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主任揚達(Jakub Janda)告訴本台,協議達成更像是一個「政治宣示」。他預估,幾週以後,以目前歐洲內部的反應來看,這個協議想要在歐洲議會得到最後的批准「非常困難」。
「在歐洲議會里不少有影響力的成員已公開表示,他們將反對這項協議。一些人是針對中國在強迫勞動、新疆集中營的不良紀錄;另一些成員國如波蘭與立陶宛,則有聲音認為歐洲人應該至少等拜登政府上台後先進行磋商,不應該讓美國盟友在這個討論中缺席。」 揚達說。
按照時程表,在歐中雙方達成協定後,第一步是要先經過法律審核及翻譯確認後,完成最終文本。第二步是送交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及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審核。
若順利通過,協定很可能在2021年秋天,習近平參加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中峰會上簽署。歐盟官員表示,協議可能於2022年初生效。
▪️「貿易至上」的歐中關係?
「歐洲議會成員還沒有看到文本,現在下定論還太早,從現在到2022年,還有很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布拉格國際事務協會(AMO)中國研究項目負責人卡拉斯科娃(Ivana Karásková)告訴本台。
目前,歐盟委員會僅公佈了關於歐中投資協定的一份重要清單,最受矚目的項目是中國市場將對歐盟製造業、汽車業、金融業的開放,中國承諾「逐步放寬」在華運營歐洲汽車產業需要合資的要求。
「我認為這根本不是歐盟應該答應的時間點。太急了,在談判桌上的牛肉遠遠不夠。」 德國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長托斯滕·本納(Thorsten Benner)對北京的「讓步」存疑。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幾周前才剛收緊了外國投資的相關規定,讓北京可以以「違反國家利益」為由,逐案拒絕外來投資。
另一方面,華爾街日報報導稱,歐中投資協定沒有納入投資者保護機制,這個機制可讓歐洲企業對爭端提起訴訟。
揚達分析,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幾個國家領導人推動這個協議,主要著眼於一種「貿易至上」的歐中關係,但這與歐洲價值觀及戰略相悖。
「歐盟真正應該要求的,是中國應該停止侵略行為、停止對民主國家的間諜活動、停止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強迫勞動行徑。身為歐洲人,我們應該要求中國表現得更像一個真正的文明國家。」揚達說,「但像德國這樣的歐盟大國,卻只想著與中國達成貿易協定,我認為這是一種戰略性錯誤。」
▪️中國來的「暖風」吹散美歐?
德國綠黨領袖、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主席萊因哈德·比蒂科夫(Reinhard Butikofer)已公開表示自己將在議會中,對中國強迫勞動的議題據理力爭。
不過,比蒂科夫也對博明的說法不太認同,他發推文反駁說,「把川普政府未能與歐盟合作的失敗,怪罪於歐盟,我無法認同。……我們應該重新學習並期待新的跨大西洋合作才對。」
與此同時,中國官方正在高調慶祝這場外交勝利。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30日在中國官方媒體上表示,這項協議是「中歐雙方互利共贏」。
他解釋,對歐盟而言,中國提供了「公平競爭、市場准入、可持續發展,包括勞工權益的保護」三方面;對中國而言,則是吃了投資歐洲的定心丸,「中國也想進入他們的市場,包括5G、華為等。因為受到美國一些打壓,中國對歐洲的一些投資總是有一種不安全感。」
王義桅說歐中協定的談成,顯示歐中關係「不會受制於美國」。
他寫道,「中歐投資協定達成、英歐自貿協議達成,RCEP達成,給疫情衝擊的全球經濟帶來三股暖風,也一掃川普時代的戾氣。」
▫️報導全文: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t-12312020161834.html
▫️前情提要: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t-12302020132128.html
▫️英文版: https://www.rfa.org/english/news/china/pact-12312020091432.html
2022 公共政策 議題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高雄】最好的時刻,正要開始。
《高閔琳參選民進黨市黨部主委聲明》
(文長慎入)
(楔子)
1982年生。天然獨。一瞬的時光。
從校園民主到走上街頭,公共參與、社會運動。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政治」成了我的日常生活。一路走來其實並沒有特意規劃,倒也順從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自然而然走上政治工作的道路,從幕後走向幕前,從幕僚走向參選。
1990年三月,野百合學運我沒來得及長大參與,卻深受啟發。2005年三月,我在自由廣場靜坐抗議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不放棄武力犯台。從台大學生代表大會議長卸任不久的我,當時也並不能預知後來的幾個月,我會決定參選第十九屆台大學生會長。2006年三月,當選台大學生會長的我,敲響傅鐘,表達「青年理想之實踐,即為公共參與及社會關懷」的主張,訴求青年人燃起「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而後歷經2009年野草莓運動、2012年反媒體壟斷⋯⋯一直來到2013年的三月,太陽花運動,可謂無役不予。
由衷感謝民主進步黨所有先進前輩與黨內同志的提攜陪伴與高雄市民的託付與支持,我在2013年回到父親的故鄉高雄耕耘,而後決意參選,並於2014年順利獲得黨內提名,並順利當選為高雄市最年輕議員。從1998年,16歲的我當選衛理女中班聯會主席,至2014年32歲的我第一次當選高雄市議員;我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參與公共事務、在「參」政治。
2014年當選議員後,我認真服務、辛勤耕耘,努力為台灣人民做工,並多次榮獲高雄市十大優質議員。2018年,我立場堅定、認真輔選,更「不畏韓流」,但也幸運連任。
然而,我深知民進黨在高雄的挫折,正是人民給民進黨的教訓和警惕;而這樣的挫折,也帶給民進黨內部深刻反省與檢討改進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努力從失敗的低谷爬起,翻轉。
2019年,蔡英文總統堅定拒絕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年中,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民進黨執政的中央也做了許多政策上的調整,而在地方,我除了善盡職責,做好身為議員的問政監督,也勤走地方服務鄉親市民;同時也接任蔡英文總統高雄競選總部活動部主任。
2020年,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高雄八席立委全壘打,蔡總統與民進黨竟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面,贏回多數台灣人民的信任與託付,並再次成為國會多數(深深感謝所有台灣人民,諸多專程從海外、從北中南東台灣和離島回鄉投票的台灣人民與年輕世代)。
乍看之下民進黨似乎走出2018年的陰霾,但細究選票結構,卻發現蔡總統與民進黨之選票竟有著300萬極大的差距;我們也觀察發現,年輕世代對蔡總統的支持並無法完全轉化成為對民進黨的支持;年輕的選票不再選擇民進黨,而是流向了充滿競爭力與政治動能的新興政黨。
如我,任何一位關切台灣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本土派政黨、民進黨逐漸熟齡與永續發展課題的基層黨員,必然也深刻感受到民進黨之於「進步價值」的追求、民進黨之於台獨黨綱「台灣主體性」與「國家正常化」的務實推進、民進黨之於政策路線與地方經營的改革與調整⋯⋯不應僅在2020年的選戰從黨內的立委提名(高嘉瑜、吳怡農、賴品妤、謝珮芬、李問、蔡沐霖等)與黨中央選務及黨務工作(林飛帆、林鶴明、薛呈懿、吳濬彥、魏筠)看見亮點、看見年輕世代的承擔與接棒;而是也必須從各地方基層黨部,透過黨內前輩的薪火相傳與世代交替,讓民進黨再一次地蛻變、茁壯。
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良久,我再次看見了自己的使命。
2020年三月。
我決定投入民主進步黨第六屆高雄市黨部主委選舉。
民進黨不能再讓年輕人失望,更不能讓台灣人民再次失望。
以下是我參選市黨部主委的五點政見主張:
一、#號召青年入黨培育人才,#推動民進黨年輕化。
作為曾經享受到黨內無數先進前輩提攜栽培的「最年輕議員」,我認為面對新興優質政黨崛起的景況下,黨部主委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除了穩固黨內原有的支持基礎,最重要的是,必須在國家前途與台灣主體性、攸關高雄城市發展的願景與公共政策,必須在包括人權、社會福利、性別平權、教育文化、環保生態等不同面向上,透過對「進步價值」的追求與論述主張之實踐來爭取年輕世代對民進黨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民進黨更必須積極創造青年參與黨務的各種機會,為黨培育比我還要更年輕的世代、更優秀的青年人才投入到公共及政治領域。
二、#不介入不主導罷韓市民運動。
延續過去我從事學生時代以來參與社會運動的認知,我主張政黨的角色,應該站在這場高雄市民的民主運動的背後。
重申日前我針對「罷韓運動與政黨角色」撰文表達的主張(https://reurl.cc/D9ZElm),我堅決反對任何政黨主導罷免、也反對罷免和補選掛勾。
再次強調,罷免是高雄市民重新選擇的機會,是要終結不適任者、汰換成更好的人選,是民主除錯的機制。罷免不該變成政黨對決;而民進黨應該站在身後保護高雄市民的民主機制與罷免運動,而非主導罷免,更不該急著出來收割罷免、搶市民的功勞。
三、#高雄勝選,#力拚重返執政、#議會過半。
罷免是罷免,補選是補選。我認為,黨意不應凌駕於民意;而民進黨的政黨角色和出場時機,應該是在「罷免成功以後」的「市長補選」。我認為,民進黨為高雄市民推出一個最好的市長人選,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黨。
未來,我要努力厚植民進黨動能,傾聽民意、凝聚共識;對外擴大支持基礎、爭取市民認同,對內凝聚團結邁向勝選目標——積極輔選2022市長人選,力拚議會過半、深耕基層鄰里,深化民主與「台派」本土意識。
四、#反對媒體壟斷、#反對紅色媒體(從「野草莓」到「踩紅媒」🍓)
1995年,我支持民間訴求「黨政軍退出媒體」,
2020年,我主張「媒體退出黨政軍」。
2012年,學生時代的我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也在擔任立法院國會助理期間參與過公廣集團及董監事違法延任案,一直高度關注媒體改革議題。
尤在2018年地方選舉的假消息與資訊戰當中,我更加清楚地看見紅色媒體與網路如何相互加成、影響了台灣中央及地方選舉,以及國內政治經濟以致社會文化各個層面。
我在2019年發起「踩紅媒」行動,也號召跨黨派跨縣市的新世代議員與青年學子一同響應,重視紅色滲透與媒體改革課題。
我反對媒體壟斷,也反對紅色媒體;媒體退出黨政軍。
五、#黨務改革願景,#凝聚新時代的高雄共識。
民主進步黨是一個追求民主自由、勇於對抗威權政體的第一個本土政黨,從街頭倡議、社會運動,也從草根逐漸茁壯成樹。
一直以來,民進黨最為外人稱道的特色,就是黨內面對不同議題或政策主張總是眾聲喧嘩、刀光劍影吵吵鬧鬧,但關鍵時刻總會凝聚團結的一個政黨。無論是對於台獨黨綱與對中國政策甚至派系解散等,這些年來在民進黨內部都經歷過多次的路線辯論與正式會議。
本次黨部改選恰逢中國武漢肺炎肆虐的防疫期間。而我,作為本黨的年輕世代,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在台北都會地區成長,而在原高雄縣非都會地區基層耕耘服務的政治工作者;我相信我能為民進黨帶來許多新的觀點、刺激與創新。我也相信這次黨部改選,將會是一場沒有煙硝味而暢談價值理念、論辯路線的選戰。
不可諱言的是,目前我只能掌握自己手中的那一張黨員票。
所以,從宣佈參選的即刻開始,我會更加努力爭取黨內先進前輩、黨內同志與基層黨員的支持。
我會努力透過這次選戰,傳達年輕世代對本黨與地方黨部黨務改革的願景與理想,努力追尋並凝聚屬於民主進步黨「新時代的高雄共識」。
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政治學者、前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新書《台灣最好的時刻》,談的是1977年至1987年台灣民主誕生的故事;而民主化的進程當中至關重要的,便是發生在高雄的美麗島與橋頭事件。
而在2020年當下,中國爆發武漢肺炎(COVID-19)以來,台灣基於地理位置與兩岸經貿交流往來頻繁的關係首當其衝;然而,台灣作為全世界最了解中國的民主國家、對抗過SARS也從SARS學習經驗的先進國家,卻在這次透過防疫與公共衛生政策、先進的醫療專業與研發科技,成為全是世界先進國家不容忽視的耀眼存在。
長期備受中共打壓欺凌的台灣,開始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與正視,美國、菲律賓、歐盟等多國國會議員或行政首長均致函發言力挺台灣加入WHO。而美國的《台灣旅行法》和《國防授權法案》以及川普總統最新簽署的《台北法案》後,台灣也在蔡英文總統的領導下,逐漸站穩穩亞洲民主國家第一島鏈最重要的防疫與戰略位置。「國家正常化」並走出國際社會的道路亦日見清晰。
我認為,「台灣最好的時刻」,現在才正要開始。
身而為人,就是要為真理、為理想、為價值理念而不停戰鬥。
民主道路上的先進前輩和青年朋友,
請和我站在一起,努力打拚,為台灣加油!
2022 公共政策 議題 在 Boba ETtoda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6/30(五)】雲端最前線第135集
主題:
雙城論壇搶先看!
柯文哲前進上海 兩岸破冰當仁不讓?
主持人:楊文嘉
來賓:
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張宇韶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潘兆民
時事評論員 王時齊
Q:兩岸一家親 柯文哲的三個堅持很務實!?
Q:健康環保&智慧城 第八屆雙城論壇內容搶先看!
Q:雙城論壇地點高規格 胡錦濤、江澤民都愛?
Q:雙城論壇撞期中共黨慶 柯文哲會怎麼解?
Q:搶先提5個互相 柯文哲先破冰等見張志軍?
Q:爛方法是最好方法?柯文哲挨嗆傷害台灣?
Q:雙城公務員交流大突破 上海派人短期駐點台北?
Q:讓企業跟好跟滿!柯文哲高喊生意總是要做?
Q:不受意識型態束縛的理性 柯文哲成兩岸新寵?
Q:打造親中愛台好氛圍 蔡英文會跟拜嗎?
Q:兩岸戰略怠惰 柯文哲可以取代政府對話?
關於《雲端最前線》
根據comScore的統計調查,《ETNEWS新聞雲》2016年連續在7、8、9三個月到達率已躍居台灣新聞網站的第一名,全台灣1556萬上網人口中,9月份有1260萬人到訪ETtoday,比率高達93.4%。網路新聞跟世界各國一樣,幾乎已是台灣民眾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來源。當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已經超越報紙與電視,《ETNEWS新聞雲》在忠孝西路一段4號15樓所建置的新聞直播中心,2016年12月5日正式開台。
《雲端最前線》為《ETNEWS新聞雲》新聞直播中心全新製作的時事政論節目,在緊鄰行政、立法、監察三院政治權力中心的攝影棚內,每天中午12時將以即時多元的雲端直播科技,由關注台灣政治運動變遷超過20年的資深媒體人楊文嘉擔任主持,偕同政治人物、學者專家等來賓,針對立院動態、公共政策、熱門時事、網路聲浪等不同議題,進行即時與深度的評論與解析。
《雲端最前線》於2016年12月5日正式首播,每周一至週五中午12時現場直播,網友們可同步於《ETNEWS新聞雲》的官網、新聞雲、筋斗雲、播吧等臉書粉絲頁、ETNEWS新聞雲APP,即時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