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134個地方瀕臨消滅危機】
全台368個鄉鎮區中,超過1∕3、共134個鄉鎮區須優先推動地方創生。尤其台南左鎮區、新北平溪區、高雄田寮區、高雄甲仙區,2050年人口比2015年再減少50%。
掌握新知!加入遠見LINE好友:http://bit.ly/2Lmg4Jj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50 消失 的 鄉鎮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雲林縣蔦松國小百年校慶4/4校友回娘家”
最近應該很多人在電視上都看過這段文字(跑馬燈)
出現頻率太高了,連不知道蔦松國小在哪的人都好奇了, 這國小很有名?以前沒有,現在絕對是全台最火的國小!
在台灣百年校慶或許不足以為奇,今年雲林便有三所小學都是百年(號稱300校慶),卻唯有座落在最遍鄉的蔦松國小聲勢這麼大,原因只在於校友們的重視與否。
為了母校的百年校慶,校友們早在去年中旬便開始策劃——校友回娘家,如何把百年來歷屆的校友找回來,這真的是件不可能的任務,三五人小組,歷經近一年時間的努力與堅持,截至目前為止,4/4 當天校友偕同家屬已破4000人大關, 而細數民國八年建校迄今,總校友不過是5000多人, 這股人氣無形中已經凝聚出ㄧ種信念,對母校及家鄉的那份非要不可的情!
由衷佩服這幾位校友,謝謝你們與校方的心力!
今天回到母校,見到眾人還為著倒數幾日的校慶忙著討論每一個細節, 無私的付出, 只因為這是大家的事,也是自己的事, 事實證明,年紀大的人,認真瘋狂起來的程度,絕對不亞於那些年輕人!連拍了三隻廣告片,自己編曲作詞,製作了三首校歌,還為了4/4大釋宣傳,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齊上,不放棄任何ㄧ個喚起校友返鄉的機會。
離家有多遠,思念便有多長,長年北漂的我,ㄧ旦回到老家,ㄧ定會往母校走走,結婚後,便帶著家人同行, 現在這小小的學區也成了我們家雙C必定造訪的遊樂園,校園變化不大,許多兒時的記憶依然清晰,曾經是短跑健將的我,求學期間,這個操場便是我的天、我的舞台, 升旗台旁的遊樂區,是下課時間最搶手的地方,鄰近的大樹下是我最喜歡發呆的角落,多年後每每回來,ㄧ坐下望著藍天白雲我可以放很空⋯⋯
蔦松是雲林縣遍鄉水林鄉的ㄧ個小村, 也是國發會提到2050即將消失的鄉鎮之一,蔦松國小從1800學生到目前只剩60多位, 人口外移,人口老化,少子化,這些遍遠的鄉鎮只會持續凋零,國發會固然拋出地方創生的議題,企圖解決這個全台134個鄉鎮普遍存在的困境,但這個必需擾動產官學與鄉鎮和地方人士的美好計劃, 並不容易,甚至是緩不濟急,與其等待外援,更務實的是在地人的自覺與自力,而唯一能牽動人心的絕非是什麼利益,而是情感, 那些建立在共同回憶下的情,那些對這塊土地的認同,自己的家園要靠自己來守護,即便離家萬里,只要有心,家還是會在那裡。
ㄧ年前我毅然決然跑到高雄內門教書,當時的心願是到遍鄉盡份心力,成全對時尚有追求的同學們的需求,在那期間,心裡有個聲音: 何不回自己的家鄉奉獻?Why not? 因緣際會下,接下了這份工作,回到自己的家鄉打拼,把所學所有的反饋於此,用更直接的方式來守護家鄉,這麼踏實的感覺前所未有!只要有心, 老天爺自有安排!
上週針對西螺戲院的歷建修復的會議上,學者、專家們提出許多專業的建議與看法, 但對我而言, 這個老戲院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商業模式,而是承載著所有西螺人的美好記憶,何不透過它去喚醒西螺人對這條曾經繁華的老街以及家鄉的情感,讓它活過來再燦爛ㄧ次!
人不親,土親, 也許時間會沖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但只要對這塊土地有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便不遠了。
如果你的家鄉也在遍鄉,如果你的家鄉也是134個2050即將消失的鄉鎮之一,請撥點時間回去看看它, 就像返鄉看看自己年邁的父母ㄧ樣,ㄧ點關懷,ㄧ點付出,ㄧ點互動,因為你的改變,世界會變得很不ㄧ樣。
最後我還是要再說一次,身為雲林人的我很幸福,身為蔦松ㄧ份子的我很驕傲!
蔦松國小百年校慶主題曲:
https://youtu.be/ZEyXKgYSKqs
https://youtu.be/-wjXD41OdsE
https://youtu.be/CsiowDjooHQ
感謝 中天電視台 東森新聞 民視新聞
#我蔦松我驕傲
#雲林幸福上場
#地方創生重在生生不息
#再破再舊再老她都是我們的人生的ㄧ部分
#蔦松國小百年校慶
2050 消失 的 鄉鎮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要有多傻才能成就一個不可能任務?」
有一個傻人, 帶著一群傻人,大家一起做傻事⋯
這是駐點成龍溼地10年的觀樹基金會執行長為自己下的ㄧ段註語。
我問執行長,請問您是雲林人嗎? 執行長回:不是。哇, 果然是第一傻, ㄧ旁蹲點駐村的年輕女孩(真的很年輕,很像畢業生),台大外文系,台中人,二傻, 另一位在地陪伴村民近十年的女老師,非雲林人,三傻,最傻的是超過60%的溼地/農地持有者,舉雙手贊成把「成龍溼地」列入為國家級重要溼地。
年前造訪過成龍溼地,上周再度來到這,透過第一傻執行長帶著這ㄧ群傻子為我上了一堂讓我們ㄧ起做傻事的「桑田變蒼海」與水共生的三代班故事, 10年的時間村民對這塊土地從悲觀無奈到接受、理解、認同與參與, 甚至自發性全力捍衛這塊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土地以及大自然的共生共存外,還多了環境藝術的緊密連結,讓ㄧ切回歸自然便是生命, 也造就了這個偏鄉的濕地成了國際藝術家爭相來駐村的點!
成龍村位於雲林沿海口湖鄉的農村,也是國發會列為2050即將消失的134個鄉鎮之一,因地層下陷及颱風輪番侵襲造成海水倒灌,使良田泡水而成廢耕土地,也因為成為濕地的樣貌,反而吸引了鳥類停棲。此外,祖先墓地淹在水裡,每逢清明節掃墓必需划竹筏的獨特民俗景觀也成了全台奇談。
為減少農民的損失,林務局從94年起補助雲林縣政府,以生態休耕補貼之概念租用農地,轉型為濕地生態園區;也從98年起邀請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展成龍濕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帶領成龍居民及成龍國小師生一起向濕地學習,凝聚居民三代情誼。
並從99年起邀請國際藝術家駐村創作,由藝術活動重新連結村民與土地的情感。居民更從的「旁觀者」變成「創作者」,105年起創作作品「連結」由竹子搭建成橋,位於以前農田(現為濕地)的牛車路上,連結了濕地的過去與現在。
「桑田變滄海:成龍溼地的里海行動」計畫,兼顧生活、生產、生態的永續模式,讓成龍村翻轉地層下陷劣勢,成功復育了生態豐富的成龍溼地,獲選2018年國家永續發展獎。
有人質疑10年的藝術創作留下了什麼? 居民的答案是回歸自然, 所謂的環境藝術, 便是尊重這塊土地與居民而進行的生態創作,重點在於藝術家長達ㄧ個月駐村與居民共同創作的過程與意涵,而非僅止於肉眼所見的成品, 這些就地取材(竹編)創造出來的藝術,隨著風吹雨淋倒塌後, 回歸於土地,恢復濕地的原貌,這便是環境藝術的意義。
非得要立ㄧ塊雕塑,或插兩根鋼筋水泥在那萬年不倒才叫藝術嗎?藝術也是有生命的, 它也可能隨著環境、氣候、時間而改變,甚至消失, 就看它的存在是要表達什麼? 能帶給我們什麼?
嚴格講起來, 這十年的環境藝術在成龍溼地留下的是情感,所有對這塊土地有理解的人的情感。
讓居民有留下來的意願,讓人們有返鄉的理由, 靠的是人和土地搏出來的情感, 10年前的小學生,上了大學後自願回來擔任志工, 持續濕地生態教育的延續,成龍溼地居民與水共生的故事,把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故事很不可思議,對於這個美麗的秘境,我們有必要尊重居民的想法,畢竟這是他們的家。
國發會在拋出地方創生的議題與政策,不妨參考ㄧ下成龍溼地的案例, 每個鄉鎮的狀況不ㄧ,沒有深入了解, 談何創生? 沒有情感,哪來的自發性?解救遍鄉的關鍵在於人, 如何燃起這股生命力是重點,政策是也是人制定出來的,不該疏忽了人和地之間的情感。地方創生需要的是一群很有理想的傻人,而不是很愛錢的商人。
很多時候,我們以局外人的角度,ㄧ廂情願認為貧窮的人需要的就是錢, 殊不知道錢非萬能!這世間還有很多比錢更重要的事,有錢的人未必快樂,快樂的人未必有錢,快樂不是富人專屬, 而是心中的那份踏實。
#我傻我快樂
#農村的遠見
#在地人的思維與外來人的視角落差
#從藝術角度進行環境教育
#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
#全村都是藝術家
#雲林幸福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