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許多孕媽詢問了關於施打新冠疫苗的問題,除了對於母胎安全性的焦慮外,也有許多是完全沒有概念的!
要不要施打當然是個人的選擇,但站在婦產科醫師的立場絕對是鼓勵施打!早在5月31日,婦產科醫學會即行文衛福部疾管署,在疫苗充足的情況下,建議讓孕婦優先施打mRNA疫苗!終於,衛福部也定調孕婦可優先選擇施打莫德納疫苗!
所謂的風險比較,應該是「沒打疫苗而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跟「打了疫苗的副作用」來對比的!事實上,孕婦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重症及致死率都會高於一般族群!唯有提高疫苗注射的覆蓋率才是最有用的防疫手段,如果了解病毒特性的話,千萬不要太有自信自己不會感染病毒,也別企望台灣有「真正清零」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Q:孕婦可以打疫苗嗎?
A:建議接種!雖然目前安全性證據有限,但孕婦也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權衡感染與安全,還是建議接種。優先選擇mRNA疫苗,但如果第一劑已施打AZ,第二劑還是建議施打AZ。此外,哺乳中也可以施打疫苗,抗體也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
若有以下問題之孕婦應優先考慮施打!
1、本身有嚴重內科疾病,若染疫可能風險更高。
2、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高暴露風險。
3、妊娠糖尿病,或BMI>40。
4、35歲以上之孕婦。
施打完mRNA疫苗第一劑之後15天,臍帶血有保護性抗體。所以母親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
考量AZ疫苗的血栓風險,孕婦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苗,但若近期內無mRNA疫苗,還是建議施打AZ疫苗(比不打好)。
許多媽媽會擔心接種疫苗後的反應,對此,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葉長青指出,國外的統計資料顯示,「除了注射部位疼痛外,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在接種完疫苗後會有疲倦感、肌肉酸痛或頭痛的現象,少部分的人可能還會有噁心、嘔吐、發燒、甚至是畏寒的表現。」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多半輕微,可以藉由休息、補充水分、或是服用普拿疼來改善,在48小時內就會緩解。
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莊雅淳醫師也提到,國外有報告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免疫血小板低下症的案例,發生時間大多介於接種疫苗後5到28天。因此,工作小組的醫師專家們提醒,如果接種疫苗後持續高燒、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改變、嚴重腹痛、呼吸困難、四肢浮現紫斑等症狀時,應該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特別強調,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後,如果出現陰道出血、懷疑破水、規則宮縮、持續下腹疼痛、或是自覺胎動減少的情形,應該儘快前往醫院進行檢查,確定胎兒健康狀態。
至於,懷孕12週內是否適合施打疫苗?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相關的文獻證明施打疫苗後會升高致畸胎性或流產的風險!所以我個人的建議仍是可以施打,不過,若是有習慣性流產病史或是有先兆流產狀況者,可考慮延後施打!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35歲以上之孕婦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爭取準媽媽疫苗】
先前我與團隊因第一線醫護陳情,希望懷孕者優先施打Moderna疫苗,經團隊質詢與多方努力爭取,目前已知消息,指揮中心在美國疫苗補上數量後,擬定在下一波疫苗配送時,調整優先施打序位,準備將孕婦列入第六類的範圍,並開放選擇疫苗種類,細節辦法尚待各縣市相關單位公佈。
#那到底孕婦施打武漢肺炎疫苗會需要留意哪些狀況? 在我們詢問過專業醫師後,簡單列了要點供準媽媽先參考看看,另要提醒各疫苗都會有副作用的潛在可能性,施打前後的處理要謹慎和醫師溝通:
一、考量證據稍多,孕婦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苗,但若近期內無mRNA疫苗,還是建議施打AZ疫苗,因為較疫情風險來說,依舊利大於弊。
二、 目前沒有針對孕婦的疫苗臨床試驗,但施打後監測,沒有對胎兒或懷孕過程造成傷害的證據。早產、畸形比率施打疫苗後未增加。
三、懷孕本身就是嚴重感染的危險族群,孕婦罹患武漢肺炎重症、插管與死亡率較高,造成早產與死產的可能性也較高。
四、國內專家目前建議14週以上再接受施打,也就是過了器官發育期,且產檢都穩定後。
五、若有以下問題之孕婦應建議詢問過醫師後,優先考慮施打:
#本身有嚴重內科疾病,若染疫可能風險更高
#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高暴露風險
#妊娠糖尿病,或BMI>40
#35歲以上之孕婦
好處:
一、施打完mRNA疫苗第一劑之後15天 臍帶血有保護性抗體。
二、母親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會出現在母乳中,有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
因個人體質、病史不同,施打前 #請務必和醫師充分討論。
期望台灣疫情盡快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