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用興趣找工作嗎?今晚,大人學想和大家聊聊怎麼 #找自己
Joe和Bryan創立大人學以來,時常在網路上分享有關職涯發展與兩性溝通等等的人生議題。
所以三不五時就會收到網友的來信或留言,有的人希望我們對他們的出路給建議,有的則直接把履歷寄給我們調整。
而且,隨著Podcast的崛起,有越來越多年輕朋友知道大人學的品牌,這樣的需求持續增加,這樣讓我們的履歷課公開班一直處於相當搶手的狀態,因為不少網友希望藉由Joe和Bryan的調整,讓自己的履歷更能吸引企業主。
近期,因為Clubhouse,【直言不諱】系列的線上諮詢誕生,Joe和Bryan也時常在上面解答網友職涯與感情的問題,一直之間,Bryan幾乎快變成業餘的求職顧問,Joe也幾乎變成了一位兼職的愛情顧問。XD
但不論是讀友的來信,還是聽友的回饋,我們從中發現幾個現象。
詢問Joe感情問題的信中,當事人多半花很多篇幅描述自己的心情與處境;而來信詢問Bryan生涯規劃的朋友,則很專注在就業市場的發展性,甚至希望能抓住下一個上升產業。
說實話,我們認為,感情問題光往內看(自己),而生涯規劃純往外想(市場),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
#兩者的方向正好都錯了!
Joe在談感情的文章裡,試著用各種思維模型來解釋我們遭遇到的問題,就是希望深陷愛情迷宮的朋友能「登上高台,俯瞰全局」,或許就能走出迷陣,畢竟哪個人遇到感情挫折不是往心眼裡鑽呢?
而面對生涯規劃的分叉路時,Bryan認為心態則要剛好相反,最好不要太在意外界所謂的「明星產業」與「金銀銅鐵飯碗」,反倒該多多「捫心自問,檢視自己」才能做出合理的決策,獲得最終的幸福。
面對生涯發展的決策,我們會建議給年輕朋友的思考方式其實很簡單,用「三個圈圈」就可以搞定了。
第一個圈:有興趣、有熱忱或覺得自己擅長的領域與條件(主觀)
第二個圈:曾獲得身邊人們稱讚或肯定的事實與特質(客觀)
第三個圈:市場存在的職位、機會、和專業領域(市場)
思考的方法是: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拿出紙筆,畫出第一個圈並仔細想想裡面有哪些內容,然後才畫第二個圈,並試著找出和第一個圈的交集。最後再拿這兩個圈的聯集(非交集),試著去套第三個圈,尋求三者間的完全交集或部分交集。
為什麼不把第三個圈當成第一考量?
首先,因為經濟發展就像是個永遠轉動不息的輪盤,球會停在哪個數字格裡是很難預測的,就算僥倖被你猜對一次,輪盤很快又會再度轉動,球跑了,但人卻老了。如果把「追逐明星產業」當做思考主軸,你等於是把自己的職涯投入一場盲目的賭局,下注的籌碼是我們的年華,人一生能投注幾次呢?
原因之二,是因為「人是有個性的動物」這件事實。就像談感情一樣,有些人明明客觀條件很好,但另一方就是看不上眼,這其實沒什麼道理可言,純屬個人喜好罷了!選了一個「政治正確」卻「味道不對」的職業,就像是勉強結婚,這也是一種賭局,賭的是「能不能忍受一輩子不爆發」,這樣會不會太辛苦了?
所以我們認為最有系統化,最有彈性且不走極端的方式,就是好好畫這三個圈圈。
第一個圈,好好問問自己,從小到大,什麼事情你自己覺得比較擅長,或是,什麼事情你覺得真的非常有趣,常讓你樂此不疲。看似這是兩個不同問題,但答案往往是一致的。
Howard Gardner寫的暢銷書「發現你的天才」就強調,我們的熱情往往就透露出我們天賦,這兩者乍看之下或許不完全契合,甚至有矛盾之處,但仔細觀察一定可以找到背後的共同點。
第二個圈,多了解周遭人們對你的看法,尤其是你的特質,這會幫助你把第一個圈畫的更完整,畢竟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大家可以仔細去思考一下,從小到大,是否有甚麼事情是你有被周遭的人讚美特別擅長的?因為當我們很擅長某些事情時,其實我們是不太會自我察覺的,藉由他人的提點,才會更了解自己。
以上第一第二兩個圈,是每個人都要一輩子好好釐清,並且深深印在自己腦海裡的。
有了兩個圈作為基礎,接下來才是在就業市場與專業領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試著在瞬息萬變的環境捕捉到上升氣流(明星產業),還不如踏實地打造自己航空器。
其實大家不妨看看最近幾個當紅產業(房地產、智慧手機、社群網站)中的頂尖人物,其實都是在該產業還沒成形之前就已經投入了。
當你聽到哪個產業很夯,除非你正好已經在裡面了,不然應該把它直接刪掉。
這跟股市投資的原理很像,當大街小巷都在談論某支股票的時候,你該做的是出場而不是盲目跟進。
這三個圈提供給大家一個尋找自我的心法。當然,如果希望能有更多系統話的工具,非常推薦大家來參加我們的講座【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
>>https://bit.ly/2Q3UGjh
如果你已經找到天賦熱情,希望Joe和Bryan幫忙調整履歷,則歡迎【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這堂課從開班至今收到不少學員的回饋,有學員表示上完之後,換到了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待遇,這也是令我們相當開心的事!
>>https://bit.ly/32cbYgv
當然,如果你是對自己在感情的「市場價值」有疑問,則歡迎參加Joe的【戀愛大人學】,教你看懂關係的自然走向,並讓你有能力把關係引往長期穩定的方向!
>>https://bit.ly/3mK5kre
6028股票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讓專業的來]今年又有異象,不過第度正常嘅嘢,在A股係異象
TLDR:A股投資者卒之唔自己炒,選擇買基金,亦係政策幫(逼)出嚟。就當然做基金嘅公司幾好,亦所以外資爭住玩—冇話你知咩?
彭博原文: China’s DIY Traders Are Now Giving Billions to Market Pros (https://bityl.co/3VdD)
1. 咩回事?就係今年,A股投資者,買基金(主動同被動都計)多過自己炒。眾所周知,A股出名散戶當道,好多人認為係盲毛亂炒,大上大落,跟風,唔睇基本因素,彈完就散,散完鬧政府云云。然後幾年後又再爭住入市。相當符合大陸各行業「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亂」嘅循環
2. 首先,統計話中國有1.7億股民,點計出嚟不必深究,我估係計戶口?但有冇得一人幾個戶口?又或者有冇會唔會幾張身份證?呢啲唔知。但要講嘅係,大陸唔行混業經營(*),唔似香港咁你行入銀行可以開證券戶口,甚至早年係自動幫你開埋咁滯。所以1.7億,都唔算少了
3. 無論如何,儘管個個話爆煲(你啲網友至醒),今年A股表現係不錯的說。原因,「有人話係經濟好」「卒之唔係股市表現同實體經濟脫離」,埃汾就話人民幣都係重點之一。之前都有寫過
4. 請勿停留在「人民幣強勢中國出口仲唔仆街」之類咁水平,你可以望下啲貿易數字。實際而家社會供應鏈咁複雜,就唔再係咩「貨幣貶值谷出口」咁直線了。而反正人民幣跌你又可以「人民幣弱勢中國走資仲唔仆街」。要仆街嘅任何方法都可以仆街的。
5. 但,之前A股咪又喪炒過一輪嘅。咁你知人類普遍係懶,特別係啲廢老,冇乜嘢叻就係想當年最叻,見到疫症就覺得沙士重臨股票仆街,見到美國科技股狂炒又話千禧科網泡沫,A股狂炒咪又2015融斷。可惜歷史就多數唔係咁簡單重覆,如果歷史係咁簡單重覆,咁就唔會咁簡單重覆啦!—講乜?自己領略下。但即係如果個個都覺得係沙士重演,咁啲樓一跌少少就全部仆晒入去啦!咁又何來可以當年跌咁多?明冇?Self defeating,Efficient market,market anomalies(加幾句英文又好似好專業了,不過我Master就係寫呢啲)
6. 講返,今年A股喪炒後,又真係冇好似2015咁。因為真係This time is different
7. 今年上半年,A股股民,經基金買咗4900億人仔股票,多過自己買嘅3400億。呢個同2015年就好唔同了,2015年全年,A股股民自己買係22000億,經基金嘅只係一半左右。(不過留意返,其實今年只計半年,A股只係叫做打個和,之後又再升返啲)
8. 以前A股股民唔鍾意基金,因為覺得保守,回報低,只係買啲大企業。但,如圖所示,近幾年,基金都可以跑贏大市。除咗因為基金嘅資產配置都唔同咗,唔多唔少亦因為近幾年全世界都係大企(特別係科企)跑贏中小企。
9. 呢個亦唔多唔少當政策有關(大陸嘅嘢)。2015嗰壇嘢後,當然有人起身,然後又要檢討下點防止呢啲嘢再出現。最後就決定扶下基金行業,等啲散戶唔好自己炒。讓專業的來,咁話。
10. 咁你心諗,做基金咪好發?正是。之前咪寫過領航(Vanguard)摺埋香港—但總部搬去上海,講明上海係亞洲基地,Fuck that 外資好驚冇法治要切尼啦。(https://fbook.cc/3FXR)。亦都唔係個別例子,要數嘅大把。花旗成為第一間美資行拎到基金託管牌照(custody),全球最大嘅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就同建行淡馬錫搞JV,JP摩根就決定買起埋上投摩根,高盛又要買起高盛高華。個世界係咁樣運作緊的,其實買份報紙好貴咩?睇免費新聞都懶?「咁不如訂Ivan Patreon,暬幫你消化埋」(https://bit.ly/31QmYj7)(又嚟廣告)
11. 講返,另外有冇發現,其他行業唔講住啦(但Tesla在大陸間廠超大),但上面講,金融,發唔發現全部都係證券,基金之類?銀行就冇乜。原因應該兩個,第一固然係國家政策,銀行開放太多畀外資驚危險。但第二亦係,我懷疑外資有冇興趣—即使十年前外資都唔係好有興趣。個行業高度監管,亦都高度干預。我當開畀你,但都係好難賺錢的。況且,最重要嘅係,中國係一個overbanked嘅國家,一街都銀行,企業層面亦係,貸款極多,反而股票融資先係未成熟,最有發展。
12. 悶嘢講完,篇稿仲訪問咗個散戶。都講得幾白:擺銀行就根本不用討論,債券又冇肉食,房地產又多政策,都係買股票投資較好。但自己又唔識炒,所以買基金。
13. 聽落廢廢地,但其實已經好過好多人。包括香港嘅投資者。
(*)其實冇話一定好話唔好,唔好咁膚淺。至少台灣都唔畀混業經營,但當然你可以一間金控開幾瓣業務(某程度大陸都得)。但同香港你行入銀行可以炒股票又係另一回事。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星期至少三篇港美市場評點,一個月一舊水唔使,開張一個月已近 5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收費短片第九擊]美股科技股是否泡沫爆破?價值投資之選
課程資訊:https://homebloggerhk.com/course_detail/?code=CC009
內容:
*美股急跌點算好
*科技股係咪泡沫爆煲?
*有乜價值投資之選?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09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另外想買返第八擊(美國總統大選股票部署)都仲可以:https://bityl.co/3NPn
6028股票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先看個假想情景。
你跟小余是朋友。你們也都有在關注金融市場。有天你們談到一支股票,A。你覺得A會漲,但小余認為A為跌。
小余跟你說:
”我們打個賭吧。假如一個月後,A上漲,譬如從現在每股100漲到110,我就給你每股10元。但假如一個月後,A下跌,譬如從100跌到90,你要給我每股10元。”
你說:”好,那我們就賭100股吧。”
你知道,一個月後,假如A上漲,它的每股上漲金額*100,就是小余要給你的錢。假如A下跌,它的每股下跌金額*100,就是你要給小余的錢。”
另一個假想狀況,你生活在比較原始的部落,很少跟文明世界有接觸。有一個住在都市中的朋友,大宏,每個月都會前來你居住的部落。
你想投資股票A。於是你拿錢給大宏,請他幫你買股票。
但你對大宏又無法完全放心。所以你要求,大宏幫你買的股票,不能放在他的個人帳戶中。大宏要去銀行申請一個信託帳戶,儲存你持有的股票。
這兩個狀況,你都會參與到A的上漲與下跌。
跟小余打賭,A上漲,他會給你錢。A下跌,你要賠他錢。
請大宏買。A上漲,你持有的股票自然變得更值錢。A下跌,你的股票會變比較不值錢。
但你知道這兩個做法有根本的差別。那就是第一個做法,假如小余打賭輸了,賴皮不認帳。你的獲利會完全消失。
看過這兩個例子後,就可以討論我們接下來的主題。
一般美國券商,像TD Ameritrade、Firstrade、嘉信,是大宏的運作模式。
你匯錢到券商,請券商幫你買證券。你是真的持有那個證券。而且證券是放在客戶資產保管銀行中。在一個獨立的信託帳戶裡。
就算券商倒了,你的證券還是在那裡。(註1)
eToro券商,是小余的運作模式。
你匯錢到eToro,你說你買進某證券?
不,你沒有實際買到那個證券。你跟eToro是進入價差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ce,簡寫CFD)。
譬如你以每股165美金買進VTI,共100股。總價金16500。
假如VTI漲到170,你賣出,得到17000。你賺的500元,是eToro給你的。
假如VTI跌到160,你賣出,得到16000。你賠掉的500,是eToro的獲利。券商當初跟你收16500,現在只要還你16000。
你說這很公平啊,券商可能賺也可能賠。
喔,事情不是這樣。
想想看,你跟小余針對A的股價打賭,你要先匯錢給小余嗎?
不用。
但你跟eToro這類券商打一個價差合約,你還要先交錢?
你跟小余打賭,你知道假如小余輸了賴帳,你會損失本來屬於你的獲利。
但跟金融業者進入價差合約,他輸了賴皮跑路,你不僅損失獲利,由於你還有錢在他那邊,你還可能虧蝕本金。
先把錢交出去,會承擔更大損失的風險。
而且,錢是有生產力了。
你跟小余打賭,你不用交錢給他。這筆錢你可以做其它投資。最不濟,就算買美國公債,也有穩定的些許獲利。
你跟eToro券商打價差合約,錢先交出去。券商可以拿你的錢做任何它想做的投資運用。這筆錢本來可以替你賺錢,現在變成幫券商賺錢。
一般狀況,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募資是有代價的。
譬如信用評等A的公司,它要發公司債,就要交出利息。信評愈差,這家公司就要給投資人愈高的利息。
現在eToro這家券商,用很有”創意”的方法,讓投資人可以用信用卡交錢。用一點點信用卡的回饋,就可以讓許多投資人忘記自己的資金在承擔信用風險。忘記承擔信用風險需要更高回報的事實。還以為找到一個”免費國際匯款”管道,撿到便宜?
我必需說,這個”創新”,相當”成功”。
對一個投資人來說,投資股市或債券,本來就要承擔市場風險。透過價差合約方式去投資,還要多一個交易對手風險。而這個風險,居然沒有對應的合理補償。
這恐怕是很難讓人接受的事。
而且eToro就是要讓投資人匯款給它,這會讓不查的投資人以為透過eToro投資就跟一般買進實體證券的券商一樣。
想想看,假如真是是照小余的運作模式,你跟券商打價差合約,都先不用交錢,最後就是用價差結算,你會很明白這種合約的風險。你根本不是在買股票,你只是買一個對方給你價差的承諾。
券商請你要匯錢給它,會讓投資人覺得,自己是真的投入資金在投資。也讓券商得到這筆錢的運用權。可說是一石兩鳥之計。
但問題是,拿著石頭的是券商,被石頭打到的第一隻鳥,是身為客戶的你。被石頭打到的第二隻鳥,也還是你。
eToro這家券商也有它營運的風險。
想想看,你用信用卡付錢給券商。你是甚麼時候真的被扣款?可能是幾週之後。銀行跟你收錢,之後再把錢給eToro券商。
但你用信用卡入金,資金”馬上”入帳。你買進證券,券商就需要馬上開始保證與承諾給客戶該證券的獲利。
你以為自己的錢立刻到位,其實是券商先替你代墊。
你說自己只是資金兩千美金的小客戶?
成千上萬的小客戶加起來,那不是龐大資金嗎?
十萬個客戶,每個用信用卡匯入兩千美金,那是兩億美金。
eToro是一家營運規模愈大,就會愈有短期資金周轉壓力的公司。
eToro券商聽聞最近開始提供實體證券交易服務。
但問題是,你要如何驗證它真的有幫你持有實體證券?
就算它真的幫你持有實體證券。這家券商還是有很大一部份在做價差合約交易。
會不會價差合約交易出的大問題,拖垮整家券商?
你多做這個查證的工作,多承擔這個風險,有什麼補償,多多少獲利?
為什麼不乾脆使用只能幫你買實體證券的券商就好?
這些年來,有愈來愈多的投資朋友體會到外國券商有機會提供比台灣當地業者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工具與服務。對於外國券商的態度也比較開放。
但不是叫海外券商,就是一樣的東西。
小余跟大宏,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投資模式”。
假如你很清楚知道,eToro是小余的運作模式,你願意接受這個風險,那是你的個人選擇。
但怕的是,可能有不少投資朋友,以為eToro是大宏的運作模式,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承擔更多的風險。
完整全文,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08/etorothe-fundamental-problem-of-eto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