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權自助餐,很香? ]
許多探討厭女情結的文章底下,87% 會有人跳出來說,「那女權自助餐呢?」
女權自助餐,指的一個女人在嘴上爭取性別平等,卻不願意負擔與男人同等的社會壓力。例如,一個女生整天提倡女權,出門吃飯卻總是要男人付錢。
對於這件事,我覺得很多時候,有的人似乎是把「女性本位主義」和「女性主義」混淆了。
「女權」是什麼,講了很多,資料到處都是,在此不再詳細解釋;但「女性本位主義」,指的是一種「一切從女人視角出發看待問題、並以此判斷是非對錯」的現象,也就是指一個女人非常自我中心,把自我的利益當成第一要件,甚至還有偽善之嫌:嘴上說著支持女性主義,實際上卻做著與女性主義背道而馳、只圖利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吃想吃的,挑出不想吃的,真香~」
於是,就有人拿著這些例子,套上了「女權自助餐」的帽子,然後以此抨擊女性主義,忽略其真正的歷史與社會意義。
不過我覺得滿有趣的是,自我中心就自我中心,無論是男是女都會有,那為什麼會有一個詞「女性本位主義」專門用來抨擊女性自我中心,並以此來全盤推翻「女性主義」?
原來,自我中心還有分性別的喔?
跟人辯論的時候,有種方式是「訴諸人身」(Ad hominem),指的是和一個人在辯論某個議題的時候,不去真正討論議題本身,而是先去抨擊對方的人格特質,例如性別、年齡、外型等等,以反過來「證明」這樣的人所說的任何事情,都不具任何正確性。也就是所謂的因人廢言,對人不對事。
各種關於「女權自助餐」的牢騷,很多都內建著「訴諸人身」的問題。
但是,這個「訴諸人身」當然也會發生在男人身上,例如,「死直男」就是一種,有人因為談話對象是一個「死異性戀男性」,所以下意識就認為他對女性主義的任何看法都不值一聽。
但是,人的思想與行為雖然受到自身性別影響很深,但我認為還是會有個人差異的。不然,我們每個人不都只是被動傳導各自生活背景脈絡的肉身而已?
然而,雖然「因人廢言」這種事,在男女身上皆會發生,但是,我們身處的不是一個厭男社會,而是一個厭女社會,所以我覺得當我們在討論女性承受的不平等對待時,若有人特地跳出來強調男性也是,是也不能說他不對啦,但就有點像人們在高喊「Black Lives Matter」時,一個中產階級白人特地要跳出來白目地說「All Lives Matter」一樣;又或是一個弱勢團體出來抗議生活困難,而一個主流社會優勢團體卻要在此時跳出來說,「人生本來就很困難啊~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啦,在一個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也是對,但你知道自己忽略了多少重要的事情嗎?還是你乾脆出家算了?
所以,女權自助餐真的很香嗎?
其實很多「女權自助餐」的例子,深入去看,還是回到父權社會和厭女情結的問題。
例如,有人認為一個善於運用並享受「父權紅利」的女人,就「沒有資格」在那邊提倡什麼性別平權。但是,「父權紅利」這個詞本身,不就大辣辣地寫了「父權」兩個字了嗎?XD
Simone de Beauvoir 寫的很精闢:「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你不需要先成為一個道德上「完美的」人之後,才「有資格」去談論或支持女性主義。
一個女人或許有女權自助餐的表現,但不代表她所支持的「女性主義」本身是錯的。這不是為一個人的表裡不一背書,而是單純一件事歸一件事,就事論事。
而「完美」是什麼?「完美」的門檻何其虛幻又何其高,幾乎不可能有人能符合,而道德有時候也是流動的,會隨著時代而變化,因此拿當下一個人的完不完美、道不道德這些,去判定誰有資格或沒資格在某件事上廢話,很多時候也只是一種變相而扭曲的打壓罷了。
有問題的一直不是性別本身。有問題的是一種大規模的「因人廢言」現象,而我認為性別平等的環境,對於男性與女性都是有利的。而所謂的「平等」,不是去無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然後要所有人都去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擔任一模一樣的角色,而是在拋開訴諸性別的偏頗目光之後,去理解與尊重每個人之間的差異,彼此合作,找出最適合當前人際關係的互動方式。
例如,一男一女吃飯,不是女生付錢這段關係就一定很平等,也不是男生付錢這段關係就一定很父權,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拋開「哪個性別就『應該』做什麼事情」的偏見,單純以彼此能力和意願去決定這次誰付,那我覺得這或許就是一種平等了。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女權自助餐 #女性主義 #西蒙波娃 #feminis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