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 《#花木蘭》真的有這麼爛嗎? 迪士尼找到的女性新觀念是「#孝」? | 李長潔 👧
.
一部電影可以被黑到讓人專程去看,也是一種成就。最近上映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讓大家看得氣氣氣氣氣(#chi),使有點害怕迪士尼公主的我,特地去觀賞這部作品。直接說結論,《花木蘭》還真不是很好看,儘管場景華美,但在敘事情節、鏡頭運作、演繹表達等多方面上,都可以感受到一些足以令人出戲的毛邊。
.
真人版《花木蘭》真的有這麼爛嗎?花木蘭是一個怎麼樣的迪士尼公主?迪士尼公主有甚麼性別意義?真人版《花木蘭》居然把華人的「#孝道」拿來當作新世代女性特質,是不是搞錯了甚麼?!
.
📌 #今天的內容有:
.
▶ 花木蘭到底好不好看?
▶ 迪士尼的公主進化論
▶ 電影中的東方主義
▶ 孝順做為一種美德(?
▶ 雙元孝道的理論模型
▶ 其實花木蘭也沒有很爛啦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5rT6U9YctNslXtqs122V2?si=vSi4YxCgQ-60v7DFks3xbQ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evkz4vfopop0839tan4komg?ref=android
-
-
-
/////// 完整論述 ///////
.
▓ #迪士尼公主論
.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性別(gender)具有操演性(#Performativity),也就是說,性別是模仿、表演、施行而成(Boucher, 2006),而媒體就是其中一個形塑性別的機器。Fought與Eisenhauer(2006)的迪士尼公主內容量化研究發現,女性角色的台詞量隨著年代增多,顯示性別意識的進步;而公主的性別特質,也隨時代轉變成更堅強、更獨立的女性。#公主的女性再現,會成為女孩們演繹性別的脈絡,因此,迪士尼當然重視公主的性別形象所帶給大眾的參照性。
.
社會學者們也非常在意這些在童年裡扮演重要社會角色的公主,她們是一種「#認同的文本」(Wohlwend, 2012),公主跨媒介地出現在電影、電視、玩具、遊戲中,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動作。每一個女孩(或男孩)都可以有「#做公主」的機會。(回頭看以為自己是Elsa的5歲乾女鵝)
.
▓ #花木蘭中的東方主義
.
當然,我絕對不會計較《花木蘭》中文化轉譯上的失誤,甚至是誤讀。這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Said, 1979)的傾向,是基於「東方」與「西方」二者之間作本體論與知識論的差異。像是片中土樓場景的使用、對「氣」的理解與詮釋、莫名的鳳凰。在妝容與服飾上倒是還挺符合花木蘭身處的魏晉南北朝,柔然的幾角色設置也還看得出迪士尼的用心。畢竟,《花木蘭》主要觀眾群應該還是西方青少年以下,嚴謹考究的戲劇設定,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
不過,對於真人版《花木蘭》把「#忠孝兩全」作為某種迪士尼公主的價值核心,到底有甚麼問題?
.
▓ #孝道的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
.
許多評論者把片中置入的「孝」的概念視為父權(中國)勢力的再現,這個部份我覺得可以再思考一下。我們從社會理論來看看,花木蘭被賦予的特殊價值「孝」究竟是甚麼?孝道的文化原型主要奠基於華人家庭對宜農生態環境的適應策略,而孝道的心理原型則根植於親子間自然情感互動的基本需求。
.
進一步來說,前者乃是為鞏固家族結構來滿足務農社會之實際生活需求,透過將家庭日常運作與其經濟功能緊密連結,孝道規範逐漸從生計生活經驗中演化成形,藉以促進家庭體系之整合與延續;同時又在人為的政治力量作用下,將儒家特定的倫理階序觀強化為孝道規範的依據,使孝道意識型態從繁複細緻的文化設計進而成為華人首要的「#絕對主義倫理觀」。(葉光輝,2009)
.
▓ #孝其實也有很多意涵啦~
.
因此,「孝」是一個社會—歷史性的概念,並且在孝道二元模式裡變動拉扯。以「尊親懇親」、「抑己順親」、「奉養祭念」、「護親榮親」四個變項,呈現為「#相互性」與「#權威性」孝道兩個面向。其實,從卡通版到真人版的20年過渡,在女性主體與孝道關係的表現性上,的確有新的進展。一方面,父親與皇帝皆具有「慈」的呼應性,符合相互性的孝之條件。
.
此外,花木蘭從一開始的「抑己順親」、「護親榮親」,壓抑自我符合社會關係,轉向「尊親懇親」、「奉養祭念」以真實女性身份,達到孝道的境界,更加符合相互性的孝。我覺得,評論者在一個「現代性」的自我要求下,去批判該片對孝道關係性的掙脫與自我表達,稍有失去對孝道多元意義的真正理解,有直接將孝道掛上「中國」、「傳統」沉痾之嫌。
.
▓ #不好看也不難看
.
其實說來有趣,《花木蘭》引起大眾對孝道的敏感,但實際上是對中國的對抗。但回顧現代孝道的論述形構,反而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承接了源自胡適、魯迅五四運動的「#反孝」。而在台灣的情境中,因為國民黨執政時期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的「#崇孝」運動,權威性孝道則比較常出現在台灣。我想這是一個台灣人的症狀式閱讀。
.
至於真人版《花木蘭》到底好不好看呢?找片源看就好…
|
#參考文獻:
.
1. Boucher, G. (2006). The politics of performativity: A critique of Judith Butler. Parrhesia: a journal of critical philosophy, 1, 112-141.
2. Fought, C., & Eisenhauer, K. (2016).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endered compliments in Disney princess films. In Washington, DC: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Annual Meeting presentation.
3. Wohlwend, K. E. (2012). ‘Are you guys girls?’: Boys, identity texts, and Disney princess play.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12(1), 3-23.
4. Said, E. W. (1979). Orientalism. Vintage.
5. 葉光輝. (2009). 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本土心理學研究》(台北), 32-101.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gender performativity」的推薦目錄:
gender performativity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講兩句今星期四上畫嘅《夢女芭蕾》
(有劇透)
—
聖誕檔期大家如無意外會一窩蜂衝去睇《水行俠》同《無敵破壞王2》,又或者繼續比悲傷更悲傷。但睇商業片之餘,《夢女芭蕾》都絕對係一套唔可以輕視嘅作品,我甚至認為,佢係我睇過寥寥可數嘅跨性別電影入面,最精彩嘅一套。
—
一般性小眾電影嘅主要命題都係「歧視」,講主角們點樣由軟弱去到堅定,再「做自己」,尋找自己嘅夢想。而「做自己」同「自私」就係一個永恆嘅矛盾,究竟應該追夢,定係唔辜負家人朋友對自己嘅期望呢?又或者你雖然揀咗做自己,但其他人亦無義務要接受你,令你面對好多不同嘅「困難」。
—
但《夢女芭蕾》並無墜入呢種俗套嘅公式,電影嘅開首反而係令觀眾進入咗一個夢幻嘅國度—呢個地方入面並無歧視,爸爸、親朋戚友都好支持女兒心男兒身嘅「拉娜」勇敢追夢。而「女」主角拉娜亦對變性呢件事有住超凡嘅決心,佢聽完變性手術駭人嘅過程之後,佢反而覺得好開心同興奮,想盡快變成一個真正嘅「女人」。
—
但無歧視,人人都支持自己,而自己亦好有決心,係咪代表呢條跨性之路會變得好易行呢?《夢女芭蕾》入面對主人翁最大嘅限制,係主角喺「身」、「心」入面嘅限制。電影其中一個我最欣賞嘅地方,係編導嘗試將「變性」過程當中嘅生理同心理狀態鉅細無遺咁描寫咗出嚟。
—
好多有關跨性別題材嘅電影,今日入醫院做手術,跟住下一鏡已經瞓喺床上面,再下一鏡已經係半年後,我哋見到一個脫胎換骨嘅女人。但《夢女芭蕾》嘗試好直白咁話比觀眾聽,變性並唔係一場咁簡單嘅事,尤其是你要變成一個真正嘅女人嘅時候。
—
喺「身」方面,即使拉娜將會無咗陽具而有陰道,但身體肢態、女人味、柔弱優雅嘅氣質係唔會透過手術而得到,一切都係「性別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而芭蕾就係突破「身」嘅具象,男女柔軟度有別,拉娜冒住身體會嚴重受傷嘅風險不斷練習,跨性之苦,不足為外人道也。
—
而喺「心」方面,即使其他人幾咁包容,即使自己幾有決心都好,好多時會不得已地為自我設限。變性係一個極度漫長嘅過程,除咗大刀闊斧嘅手術,仲要持之以恆咁食荷爾蒙藥,所以拉娜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不男不女」嘅日子。
—
其中有幕戲寫得極好,情節講主角拉娜同佢嘅女性同學一齊去PARTY度玩。玩到興起之際,同學們想用群眾壓力迫拉娜向其他人展示自己「有J」嘅下體。呢種行為喺表面上當然係集體欺凌,但果班女同學就拋下咗一個幾有道理嘅解釋:拉娜都未完全變成女人,但佢可以喺學校嘅女更衣室自出自入,睇曬所有女同學嘅裸體,咁點解拉娜唔可以將自己嘅裸體展示於人前?
—
講到尾,都係拉娜仍然對於自己變化中嘅身體感到羞恥,即使無歧視,無家庭壓力,即使拉娜外表已經係個101%嘅女性,佢嘅路依然係崎嶇得可怕。
—
電影結局以拉娜真真正正地成為一個成熟嘅女人作結,讓我們將跨性的困難與痛苦,凝在困宥於身份認同的十五十六時,兩年的不安同奮鬥,最後盡歸於春風裡。
—
即使我相信九成嘅香港人都未聽過呢套電影,亦唔會有咩人睇到呢篇文章,但我真心推薦呢套編導演俱一流水平嘅作品。
—
P.S.1. 我睇戲果陣,以為主角係一個真正跨性別嘅人士,覺得佢好靚女好吸引,但睇完套戲之後,先知道原來佢係真正嘅男人,只係佢由細就開始練芭蕾舞....
P.S.2. 拉娜真係睇到我個心卜卜跳。
gender performativity 在 Ass and the City 尻托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其他」的人〉
即將離臺飛往紐約的倒數一週,我前往位於西門的聯合醫院進行一次例行篩檢。方坐下,處室人員遞了張問卷給我,提筆一見首題便是:「您的性別是?」我頓了一秒,勾了最後一項:「其他」,便接續著作答。閱答完畢,負責人一手騰過那張問卷,準備與我一齊評量自己的風險。
「欸?其他?」他瞥見第一題的答案,張口便要問,「好特別啊。」他連著說下去,「一般我看到都是男性或女性,也有看過勾『跨性別』,但『其他』還真的很少看到。」「因為我不認同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我靜靜地解釋。「那很好啊。代表你還在……」他停下,似在忖度著用詞。我想著,你可別說出「還在摸索」等類的話。「你知道,性別是種……」光譜?「維度。」他最終艱難地吐出二字。我淺淺拉斜嘴角,「嗯。」他咧開一張笑臉,散著種正能量,我無由地感到胃部有陣酸軟。
望問卷的後頭走,於尾聲時,他冒出一句:「所以你現在身分證上應該還是男性嘛,將來你也可以換成女性……」「我不認同自己是男性,也不認同自己是女性。」我開口,又給了同樣一句,不慍不火地。「喔!」他看來有些侷促,但隨即又調回一貫的正向頻道,「做自己,很棒。」最後他補上。
步出醫院後,我不斷思索此次經歷。一方面感嘆人類的分類本能,對於無法歸類的事物感到恐懼;一方面更無奈,二十世紀的婦運、同運至今,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並無根本上的改動。許久以前,人們開始意識到,性別也許不只存在「男性」與「女性」,而是一道光譜,其間蘊含著無限可能的型態。於是我們有了「中性」及「跨性別」等概念。
那「其他」是什麼?
巴特勒(Judith Butler)於一九九零年出版的性別、酷兒理論鉅著《性別惑亂》,迄今近三十年。而其作中提出最驚世亦最經典的概念便為「性別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意即性別是透過不斷重複實踐概念中理想的性別形象來鞏固的一種文化理念與積習,無人生來即為「男性」或者「女性」。反之,人們皆透過永恆的規訓而被陶鑄成為某種性別。(不可置信,三十年後,我仍在講述巴特勒的理論。感嘆之餘,亦覺班門弄斧。)
於是,身處性別光譜兩極的「男性」與「女性」,人們日復一日地透過性別操演來練習此理想的兩性原型。卻僅能在一回回後明白自己與其距離終遙,墮入永恆的擬近與挫敗裡。既然光譜的兩端都僅是性別腳色的幻覺,而坐於光譜上的任何一點,都只如困陷於兩頭死巷中的遊人,永無自由之日。不論是「陰柔的男性」或是「陽剛的女性」,都再再加強著性別氣質與性別的無稽勾連。即便「跨性別」一詞,仍是鞏固了終極的二元價值。若本無限無界,又何言「跨越」?對我來說,「其他」意味著新的可能,一種超脫二元死巷的全然自由。在巴特勒的語彙中,這便是「酷兒」。
臺灣近年有關性別教育的爭執頻繁,至今仍對於「性別光譜」的適教性僵持不下。卻不知,此等思維早已不敷於現今異彩紛斕的酷兒時代。如同巴特勒所言,人們不僅得意識到性別本身的操演性,更須從根本上打破性(Sex)及性別(Gender)的二元性。
二零一七年,我終止了自己的「男性」認同,既不再是男性,即使喜好性別為男性的個體,我亦不再為「同志」。一併近幾年來與男同志社群的風氣與理念齟齬,亦拋開了「男同志」的認同。意即,一方面不再於男性的身分認同下與另一個擁有同樣性別認同的男性開發情/慾關係;同時,亦遠離了臺灣或/及全球男同志主流文化脈絡下的認同模板,如崇尚陽剛、肌肉膜拜、賤斥陰性等。進而轉向性別與性向上的「酷兒」。酷兒不僅是異性戀的「其他」,更是同性戀的「其他」。從男性與女性的二元,再至同性戀與異性戀的二元,酷兒是錯錯疊疊的二元網絡裡永恆的他者。然酷兒終究是種文化與政治上敵抗主流的戰術,是在當代仍舊嚴苛的性別、性向監控與規訓下,奔逃的個體對體制的竭力控訴。從主流道路上自我放逐,以自己的身與命為武器的最終頑抗。但若可以,誰願做一個「其他」的人?我更想當一個「人」。
站在十字街口,右臂上的針孔仍是涼涼汩汩的。我欣慰自己非為「男性」亦非「女性」,而是作為一具「其他」的肉體正活著。
期望有天,人們能夠不必再戰戰兢兢地對任何人發散正能量或者展開歡顏地給予支持,而是深刻地看見與擁抱每個個體的生存樣態。當每一個人都能夠安於成為「其他」,便再無其他。此後不再有性、性別、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性少數或者酷兒等分類與價值評判,而是真正地,還給所有人作為一個「人」去淌流血淚的一生,純粹的自由。
—————————————————
註:本文於二零一八年一月三十日首刊於 Queerology
http://queerology.net/2018/01/queer_and_gender_spectrum/
—————————————————
個人臉書👤:Feng Jiang(江峰)
Instagram 📷:FengJiang_MiNe
部落格:http://assandthecity.blogspot.com/
gender performativity 在 Gender performativity - Meyerhoff - - Major Reference Works 的相關結果
由 M Meyerhoff 著作 · 2015 · 被引用 21 次 — To say that gender is performative is simply to say that how we understand gender, and how we position ourselves as gendered or sexual beings in ... ... <看更多>
gender performativity 在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的相關結果
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Judith Butler. Philosophers rarely think about acting in the ... ... <看更多>
gender performativity 在 Theorist Judith Butler Explains How Behavior Creates Gender 的相關結果
Performative acts of gender do a similar kind of work, not only communicating to others some aspect of identity, but constructing that ver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