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沒有Kobe,就沒有《跑攻籃球》】
『沒有Kobe Bryant,大概就不會有《跑攻籃球》。』
我在《跑攻》上卷的後記裡,第一句就這麼寫。
文章是在1月14日完成的。當時Kobe仍在人世。
Kobe離開之時,書其實未出版,內容仍可以修改,多加一點向他致敬的語句之類。
不過我還是決定,照用原來的這篇後記,保留我當刻對他最真實的感覺。
懷念Kobe的情緒,就等它多沉澱幾個月後,再在下集裡表達吧。
—————————
《跑攻籃球》上卷後記
沒有Kobe Bryant,大概就不會有《跑攻籃球》。
2013年,為了率領湖人隊打入季後賽而拼死戰鬥的Kobe,在四月遭受阿基里斯腱斷裂的重創。正常來說,一個已經快將三十五歲的球員,受到這種程度重傷,已經可以宣佈退役。但是Kobe那股「Mamba Mentality」的堅執意志卻真不是說笑,他以異常驚人的速度完成了手術後復健和重新開始練習,在同年十二月就神速回歸NBA。
當時我獲得香港Nike的邀請,為Kobe復歸和推出新球鞋,負責一個宣傳企劃:以Kobe的生涯和精神作主題,寫了一系列九個短篇籃球小說。
籃球對我來說雖然是發生得很晚的事(年過二十之後),但一直是我最熱愛的運動,當上NBA球迷,也是早從1992年看Michael Jordan與公牛隊二連霸就開始;而我以小說家出道,是在那幾年後的事情。可是在接到這個企劃之前,多年來都沒有動過「籃球+小說」這樣的念頭;第一次去Nike公司開會的時候,心裡其實懷著顧慮和不安:「寫籃球小說,真的行嗎?」
結果完全出乎我預料。很多人認識我是因為武俠小說,其實我的寫作生涯前面十幾年,都花在不斷嘗試開發全新類型和題材上。但即使如此,我從來沒有一次像寫這個Kobe系列,這麼快就從無到有地塑造出新類型與寫法來:僅僅花了不到一個星期就擬定出全部九篇人物和大綱,並且在短時間摸索到怎樣用自己擅長的動作描寫呈現籃球比賽。那種行雲流水的感覺,就像2014年總決賽裡的馬刺隊(啊,當時還沒到2014)。
那股爆發力與熱情,甚至令我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歲月。
完成那個籃球小說企劃之後,我心裡就暗暗下了個決定:一定要再寫。因為實在太有趣了。
因此就有了你們捧在手上這部《跑攻籃球》。
籃球跟地域有很密切的關連。在構思《跑攻》時我考慮了很久,最終決定以一個虛構的城市作背景,因為這樣我可以更自由地設定故事元素,而且我希望不同地方的籃球迷讀到這個故事,也會有相近的感覺。
故事中這個不具名的都市,是許多亞洲城市的綜合體,主要包括香港、台北和東京;雖然居民以華人為主,但同時非常國際化,裡面生活著很多不同族裔的人物,好像主要角色龍健一和葉山虎都是混血兒。
至於裡面的籃球世界設定,也結合了不同亞洲地區籃壇的特徵。例如本地人對職業籃球的狂熱程度,跟菲律賓相似;企業球隊的制度,主要是參考日本;至於組別升降的情節構想,我則從香港的甲組籃球取得靈感。
跟很多人熟悉的高中籃球動漫不一樣,我這部書選擇了去寫大人的籃球——或者更準確一點說,是「社會人」的籃球。
《跑攻》這個故事,是關於追逐夢想。在我心目中,「夢想」這件事並不是單純地「我想得到某樣東西」;怎樣去取得它的過程,也是夢想的一部分。
學生運動員,燃燒有限的青春,一往無前地追逐勝利,固然動人;但是已經投身社會的人,面對複雜的世界,受制於生活上許多羈絆,經歷過磨蝕、遺忘和悔恨,仍然抓著自己相信的東西拒絕放棄,那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熱血。
而籃球,只是呈現這種情感的載體。
從一開始我就決定,《跑攻》將是一部非常重視圖像的作品,甚至可以定位為「文字為主的圖文小說」。
因為籃球,畢竟是很「視覺」的東西。
馮展鵬是我敬佩已久的香港畫家,記得許多年前我出道不久,看見他為別人畫小說封面,就恨得我牙癢癢(笑)。
終於到了2013年寫Kobe短篇時,Nike需要找人繪畫配圖,我二話不說就拉他合作。出來的成果,我想很多籃球迷見了都用「驚艷」來形容。
當時我就知道,要再寫籃球小說,不能沒有他。
《跑攻籃球》這部小說,雖然由我發起和主導創作,但是整體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我和展鵬的共同作品。
擁有能夠互相傳球助攻的隊友,實在是一種很棒的感覺。
喬靖夫
二零二零年一月十四日
#跑攻籃球 #RUNNING5IVE
#籃球小說
#喬靖夫 #馮展鵬
#蓋亞文化 #鐵道館
#MambaFoever
#RIPKobe
#HeroesComeAndGoButLegendsAreForever
#KobeADMid
#NikeBasketbal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