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瑪莉娜2》
有些創作的過程,被遙遠的過去所驅動著,遙遠的過去存在著滯留的夢魘。創作的過程就像是抗拒這個夢魘,宣洩夢魘孳生的焦躁,然而創作到一個過程後,藝術家會發現這個夢魘跟自己的身軀是同個部分,只是在某個時刻被粗暴的切割,這個分離的部分就會被誤以為是所有不幸的源頭。
紐約有幾十萬個藝術家,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說如果要從這麼多的藝術家被看見,要為藝術注入情感。瑪莉娜為作品投注的情感,來自於孩童時期母親的壓抑,以及生長國家體制的壓迫。
行為藝術對於一般人說較難以離解,但記錄片卻透由瑪莉娜的生命歷程的脈絡,引領觀眾慢慢滲透進她的創作思維裡,用另一個面向讓觀眾能更淺顯的理解瑪莉娜的創作想法。「傷口」是很多藝術家的靈感來源,但也是折騰藝術家的鋒刃,記憶的瘡疤不時滲出鮮血,這些鮮血成為了藝術家挑戰世俗的顏料。
無獨有偶的,「傷口」是漫威英雄電影時常被談論的主題,鋼鐵人東尼史塔克,幼時遭逢巨大的家庭變故,而這個變故讓他決定扛下最終戰役的重責。《凝視瑪莉娜2》依循瑪莉娜兒時傷痛的輪廓,娓娓說盡一個藝術家如何在創作裡逐漸放下銳利的偏執,整體敘事與傳統好萊塢商業電影「英雄旅程」有異曲同工之妙,最終瑪莉娜也需要像漫威的英雄一樣,最後必須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當體制壓迫個人的存在,藝術就成為爬出圍牆的繩索。瑪莉納承受國家與母親的壓迫,兩者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不敢反抗體制的母親,便將自己的傷透轉嫁於瑪莉娜。瑪莉娜的作品裡存在著許多對體制的思辯,但自己身上的限制不一定來自於外來者,有時也來自記憶的枷鎖。創作,其實是理解如何解下自己上的鎖銬。
跟隨著瑪莉娜的背影,我們能逐漸理解逃避的傷痛,一直是自己的一部分,因為遺落了它,才會總是覺得人生不完整。創作一開始是宣洩歲月長期積累的不諒解,但最後會發現,創作是一個跟過去傷口和解的過程。人生的瘡疤成為個人藝術最鮮明的標記,傷疤也是一個衝撞體制與規則的劍,憤怒號召了有類似情感的人,然後在共同熟悉的大火裡,一起用剩下的灰燼灌溉孕育未來的土壤。
記錄片裡提到,「當一個人能自律時,他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瑪莉娜早期的作品還有明顯的敘事架構,能一眼便清楚知道作品的意涵,然而當她掌握了發聲權,她更能在現有的規則與價值上豎立自己的存在,然後擺脫部分的世俗眼光,擁有了真正的自由。懂得先服膺於規則,才能裡解規則的破綻,最後一舉突破,在規則的破口裡築出讓他人能安棲的巢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電腦王阿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arina 行為藝術」的推薦目錄:
- 關於marina 行為藝術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arina 行為藝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arina 行為藝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arina 行為藝術 在 電腦王阿達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arina 行為藝術 在 幫我留下「行為藝術之母」Marina Abramovic自傳的中文版權 ... 的評價
- 關於marina 行為藝術 在 Marina 行為藝術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marina 行為藝術 在 Marina 行為藝術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marina 行為藝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ttps://youtu.be/PX_E5zd57wI
前幾天搶先看了「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凝視瑪莉娜2》,離鄉南斯拉夫40年的她在世界各大城市表演都能吸引百萬人,大家願意排隊等上數個小時,只為換來一對一的凝視關係。那時候看完文章時也心癢癢的想辦這樣的活動!光是短短凝視據說能引起許多不同的情緒反應。
當看到這樣突出又成功的背後是如此衝突,她把傷害、壓力與束縛變成激發勇氣與意志的動力,愛的情感糾葛絕對影響甚巨。不管創作上有多瘋狂、直視人們心底對恐懼、性愛的眼光,私底下卻是幽默、平易近人、渴望愛情的人和我們並無不同。
當每次出走是為了回家,每次傷害都想靠近光亮,流浪多時的旅人,最終會知道回歸內心即便家,而生命是人最偉大的藝術。當葬禮是我們生前的最後一次演出,在這之前,你想怎麼演你自己呢?
這部電影的感動很難三言兩語說明,只有當你進戲院才知道了。
《#凝視瑪莉娜2》8/20(五) 正式上映
𝙃𝙤𝙢𝙚𝙘𝙤𝙢𝙞𝙣𝙜 -
𝙈𝙖𝙧𝙞𝙣𝙖 𝘼𝙗𝙧𝙖𝙢𝙤𝙫𝙞𝙘 𝙖𝙣𝙙 𝙃𝙚𝙧 𝘾𝙝𝙞𝙡𝙙𝙧𝙚𝙣
Marina Abramovic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𝙃𝙤𝙢𝙚𝙘𝙤𝙢𝙞𝙣𝙜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烏雷 #凝視瑪莉娜
#紀錄片 #聯影電影 聯影電影cineplex
marina 行為藝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88年,烏雷(Ulay)從嘉峪關出發,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從山海關出發,兩人行走超過2500公里之長,費時三個月,在中途相見之後相擁道別,並宣告斬斷情緣。
.
這個堪稱史詩的行為藝術,在《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裡經過瑪莉娜本人的一段吐槽之後,似乎更有意思了。
.
在2010年之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已是藝術界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在2010年,紐約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為她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回顧展,其作品《藝術家在場 The Artist Is Present》邀請觀眾與之對視,吸引破紀錄的85萬人次入場。在那一刻,她的名聲幾乎超越了藝術圈的框架,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
.
當然,這裡所稱的畢卡索不是專指這位畫家本身,更像是一個形容詞──地位有如超級巨星般的藝術家。一部向她致敬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2)在兩年後問世,進一步讓更多人認識她的創作理念,也包括對她過去經典作品的回顧,以及她與創作夥伴、前男友烏雷(Ulay)的傳奇重遇。
.
本週在台上映的《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其實不是《凝視瑪莉娜》的續集,兩部片的英文片名不同,導演與出品國都不同。片商會稱為第二集,有其宣傳考量。不過坦白說,就精神上,兩部片卻有如孿生姐妹,是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生平的延續討論,也將視角拉回了她的出身。
.
波斯詩人哈菲茲(Hafez)曾說:「只有將我們囚禁的東西,才能讓我們自由。」伊朗導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曾引述這段話,以表達自己若非生長在創作自由遭遇阻撓的伊朗,自己未必會去認識自由的真諦。
.
這句話對瑪莉娜或也成立。這位偉大行為藝術家可不是在紐約或巴黎長大,而是從狄托(Josip Broz Tito)執政之下的南斯拉夫首府貝爾格勒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在當年共產黨專政的時代當下,南斯拉夫國民所面臨的自由箝制其實不同早期蘇聯、中國般嚴格,因為當時狄托主張左右逢源,在美、蘇兩大強權之間都找到生存空間。
.
在南斯拉夫的特殊國情之下,瑪莉娜雖然沒有得到全然的創作自由,但卻也有一定空間探索自己對藝術的追尋。但可以想見的是,在那個只是裸體就被謂之激進的年代,其父母隊絕不待見她的叛逆。她與雙親的回憶、對創作概念的影響,以及身處在只容許一種聲音的國家的生命體驗,是本片有意探索的方向之一。
.
不過本片導演鮑利斯.米利科維奇(Boris Miljković)的企圖心或許不在於揭露,而是順著瑪莉娜的既有形象完成這部作品,觀者未必能從中得到太多驚喜。反而唯一讓我震驚的是在影片尾聲時,瑪莉娜突然出聲點破了代表作《情人:橫越萬里長城 The Lovers: Great Wall Walk》的「不純粹」,不過她說這是當時與她情緣已斷的烏雷所造成,口吻帶有指責與怨懟。
.
或有人會說這是一種對舊情人的報復,但無論這段話是無意說出,還是有意攻擊,都可以感受到瑪莉娜充滿人味的一面。
.
紀錄片裡面完全沒提到一段事實是,在《凝視瑪莉娜》當中兩人上演傳奇和解之後五年,烏雷將瑪莉娜告上法院,怨她成為藝術明星之後獨吞了他大多數的版權收益,指出「這些作品現在都出現在教科書中,並且寫進了藝術史,但她(瑪莉娜)卻故意歪曲事實,把我的名字給遺漏了」。烏雷最終取得勝訴。
.
在創作上有如共同體的兩人,在分手之後走向不同道路,一度和解,卻又鬧上法院。這令外人不免感嘆,藝術家在外人眼來往往有如騰雲駕霧、對世俗浮雲不屑一顧貌,但哪怕是瑪莉娜與烏雷這般俠侶,最後也得俗氣地上法院來解決問題。自認反正已經被「忽略」的烏雷顯然毫不在意,他把一切尷尬都丟給了瑪莉娜。
.
不過,瑪莉娜也許在法院上討不到便宜,卻仍然可以在藝術領域上斬烏雷威風,彰顯自己清高,畢竟她也的確掌握更高話語權。至於烏雷本人就連回應也沒有機會,他在本片在2020年十月問世之前便已經辭世。
.
不過別誤會了,以上評論不代表我個人對瑪莉娜有任何不滿。話說回來,如果一個藝術家真有不被愛恨情仇、貪嗔癡影響的超凡胸襟與包容力,哪可能創造出什麼震撼人心的作品?
.
.
(圖左為烏雷,圖右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為《AAA,AAA》(1978))
#MarinaAbramović #Ulay #Homecoming #BorisMiljković #行為藝術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聯影電影cineplex
marina 行為藝術 在 電腦王阿達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marina 行為藝術 在 Marina 行為藝術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紐約有幾十萬個藝術家,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說如果要從這麼多的藝術家被看見,要為藝術注入情感。 ... <看更多>
marina 行為藝術 在 Marina 行為藝術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紐約有幾十萬個藝術家,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說如果要從這麼多的藝術家被看見,要為藝術注入情感。 ... <看更多>
marina 行為藝術 在 幫我留下「行為藝術之母」Marina Abramovic自傳的中文版權 ... 的推薦與評價
幫我留下「行為藝術之母」Marina Abramovic自傳的中文版權!我要! 1998年瑪莉娜和烏萊出發走長城,一個由東到西, ... Marina Abramović e Ulay - MoMA 20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