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瑪莉娜2
8月20日上映預告片中有段 #Slogan
「把痛苦化為創作,是最好的療癒」
https://youtu.be/PX_E5zd57wI
23歲時,
我曾經被看過我作品的資深出版社編輯用兩句話形容:『妳是傷痛型作者,沒有傷痛就無法創作』
那時候的我,還沒能很了解她的意思。
(有趣的連結是,我那部導演處女作 #愛情長片 亦曾入圍瑪莉娜的出生地 #Belgrade 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影展競賽片)
然後多年後的編導和人生歷程走到現在。
當年看了紀錄片凝視瑪莉娜後,始終印象深刻這位藝術家。
最近搶先看了凝視瑪莉娜2(光是預告片就已經眼眶熱),果不其然看的過程數度起雞皮疙瘩,
感同身受哭了好幾遍。
原文片名“ #homecoming ”。
世界走了一圈,最終,還是要回家。
而什麼是家?
英文有句話:”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回到源頭,回望創作人生,
作為藝術家/創作者/導演的我們,
用藝術創作這種方式,
本質上是選擇了用一種儀式感的、時空穿越的,
或者說沒有時間/創造時間的方式,
回到自身,回家。
這條路看似如此近,但我們走得如此漫長。
走過的人才知道,它有多麼難、多麽痛,
要舉起手敲家門,原來需要那麼多勇氣。
然後我才終於懂了當年出版社編輯所說的話,
是什麼意思,
以及瑪莉娜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藝術家,
是為什麼。
最後,我想用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句子收尾:
“不要崇拜我,
不要模仿我,
甚至不需要愛我或恨我,
更不要想變成我,
相信我,
如果你能感受到所有我曾經歷的一切,
你不會想要的。”
所以我想誠摯地推薦大家這部紀錄片,
如果可以透過觀看藝術作品去領會就好,
真的是幸福的。
真的。
_感謝 聯影電影cineplex邀請
手臂上的紋身是以Marina Abramović & Ulay 的經典作品– Rest Energy, 1980 為圖案,現在買預售票就送紋身貼紙(限時限量,只到明天)
-
《#凝視瑪莉娜2》8/20(五)我們戲院見
#經典電影
#喜歡凝視瑪莉娜1的你必看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凝視瑪莉娜𝟮 》𝟴.𝟮𝟎 感動上映▍
𝙃𝙤𝙢𝙚𝙘𝙤𝙢𝙞𝙣𝙜 -
𝙈𝙖𝙧𝙞𝙣𝙖 𝘼𝙗𝙧𝙖𝙢𝙤𝙫𝙞𝙘 𝙖𝙣𝙙 𝙃𝙚𝙧 𝘾𝙝𝙞𝙡𝙙𝙧𝙚𝙣
Marina Abramovic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𝙃𝙤𝙢𝙚𝙘𝙤𝙢𝙞𝙣𝙜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烏雷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凝視瑪莉娜 #紀錄片 #電影 #凝視瑪莉娜2 預售票
#蔚爾姊姊看電影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ulay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88年,烏雷(Ulay)從嘉峪關出發,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從山海關出發,兩人行走超過2500公里之長,費時三個月,在中途相見之後相擁道別,並宣告斬斷情緣。
.
這個堪稱史詩的行為藝術,在《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裡經過瑪莉娜本人的一段吐槽之後,似乎更有意思了。
.
在2010年之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已是藝術界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在2010年,紐約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為她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回顧展,其作品《藝術家在場 The Artist Is Present》邀請觀眾與之對視,吸引破紀錄的85萬人次入場。在那一刻,她的名聲幾乎超越了藝術圈的框架,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
.
當然,這裡所稱的畢卡索不是專指這位畫家本身,更像是一個形容詞──地位有如超級巨星般的藝術家。一部向她致敬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2)在兩年後問世,進一步讓更多人認識她的創作理念,也包括對她過去經典作品的回顧,以及她與創作夥伴、前男友烏雷(Ulay)的傳奇重遇。
.
本週在台上映的《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其實不是《凝視瑪莉娜》的續集,兩部片的英文片名不同,導演與出品國都不同。片商會稱為第二集,有其宣傳考量。不過坦白說,就精神上,兩部片卻有如孿生姐妹,是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生平的延續討論,也將視角拉回了她的出身。
.
波斯詩人哈菲茲(Hafez)曾說:「只有將我們囚禁的東西,才能讓我們自由。」伊朗導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曾引述這段話,以表達自己若非生長在創作自由遭遇阻撓的伊朗,自己未必會去認識自由的真諦。
.
這句話對瑪莉娜或也成立。這位偉大行為藝術家可不是在紐約或巴黎長大,而是從狄托(Josip Broz Tito)執政之下的南斯拉夫首府貝爾格勒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在當年共產黨專政的時代當下,南斯拉夫國民所面臨的自由箝制其實不同早期蘇聯、中國般嚴格,因為當時狄托主張左右逢源,在美、蘇兩大強權之間都找到生存空間。
.
在南斯拉夫的特殊國情之下,瑪莉娜雖然沒有得到全然的創作自由,但卻也有一定空間探索自己對藝術的追尋。但可以想見的是,在那個只是裸體就被謂之激進的年代,其父母隊絕不待見她的叛逆。她與雙親的回憶、對創作概念的影響,以及身處在只容許一種聲音的國家的生命體驗,是本片有意探索的方向之一。
.
不過本片導演鮑利斯.米利科維奇(Boris Miljković)的企圖心或許不在於揭露,而是順著瑪莉娜的既有形象完成這部作品,觀者未必能從中得到太多驚喜。反而唯一讓我震驚的是在影片尾聲時,瑪莉娜突然出聲點破了代表作《情人:橫越萬里長城 The Lovers: Great Wall Walk》的「不純粹」,不過她說這是當時與她情緣已斷的烏雷所造成,口吻帶有指責與怨懟。
.
或有人會說這是一種對舊情人的報復,但無論這段話是無意說出,還是有意攻擊,都可以感受到瑪莉娜充滿人味的一面。
.
紀錄片裡面完全沒提到一段事實是,在《凝視瑪莉娜》當中兩人上演傳奇和解之後五年,烏雷將瑪莉娜告上法院,怨她成為藝術明星之後獨吞了他大多數的版權收益,指出「這些作品現在都出現在教科書中,並且寫進了藝術史,但她(瑪莉娜)卻故意歪曲事實,把我的名字給遺漏了」。烏雷最終取得勝訴。
.
在創作上有如共同體的兩人,在分手之後走向不同道路,一度和解,卻又鬧上法院。這令外人不免感嘆,藝術家在外人眼來往往有如騰雲駕霧、對世俗浮雲不屑一顧貌,但哪怕是瑪莉娜與烏雷這般俠侶,最後也得俗氣地上法院來解決問題。自認反正已經被「忽略」的烏雷顯然毫不在意,他把一切尷尬都丟給了瑪莉娜。
.
不過,瑪莉娜也許在法院上討不到便宜,卻仍然可以在藝術領域上斬烏雷威風,彰顯自己清高,畢竟她也的確掌握更高話語權。至於烏雷本人就連回應也沒有機會,他在本片在2020年十月問世之前便已經辭世。
.
不過別誤會了,以上評論不代表我個人對瑪莉娜有任何不滿。話說回來,如果一個藝術家真有不被愛恨情仇、貪嗔癡影響的超凡胸襟與包容力,哪可能創造出什麼震撼人心的作品?
.
.
(圖左為烏雷,圖右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為《AAA,AAA》(1978))
#MarinaAbramović #Ulay #Homecoming #BorisMiljković #行為藝術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聯影電影cineplex
ulay 在 TITAN 劉漢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烏來最美風景制高點
#travel #travelgram #photooftheday #photography #travelphotography #photo #photooftheday #picoftheday #canon #rf2470
#landscape #lake #taipei #ulay
ulay 在 ULAY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ULAY Foundation is proud to present the work of @mismissandra as one of the 11 winners of the #OPEN CALL for young artists,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video,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