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的原理
要你反思自己的敘事是否阻礙你前進可能感覺有點奇怪。畢竟要是這麼明顯,難道自己不會發現嗎?那可不一定。敘事是無意中被創造出來的,許多在心理學和個人發展領域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都已經認識到這種敘事的威力。我們來很快地看一下一些與自述故事相關的重要著作⋯⋯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在全世界被廣泛用來治療焦慮和憂鬱症。本質上,這種談話治療把焦點放在思想、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感受和行為。負面思維模式可能從小開始形成。舉例而言,如果你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長大後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能會自動認為「我就是不夠好」。但人生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不管是面對客戶、升遷還是案子。
這種敘事讓你感覺糟到不願意再踏出去,未來只想待在自在的環境。認知行為治療強迫你挑戰自我對各種情況的詮釋。基本上,它幫助你改變敘事,聽到不同的故事。在深具真知灼見的《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作者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提出一套理論,把人分為兩類。第一類擁有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他們認定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這種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對數字不擅長」或「我沒辦法上臺演講」。他們討厭也極力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從事某個自認為不擅長的活動,就會用這種眼光看待。萬一演講時不小心說了一句支支吾吾的話,就會變成上不了講臺的證據。下一次不再做同樣的事,緊抓著確認偏誤不放。
第二類的人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相信任何時刻都可以得到新技能。越挫越勇,把失敗經驗當成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有可能。結果是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能開放地改變敘事。他們抱持著開放心胸,認為自己可以獲得必要技能,成為明日的領袖、創新者和專家。我們知道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都可以得到新技能,因此我們應該提醒自己這一點,試著培養成長心態。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心理學理論是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也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重大人生事件或職涯路徑到什麼程度。一個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未來發生什麼事的人稱為「內控者」;反之則為「外控者」。對外控者而言,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無關個人過失,也不會學到任何教訓。生意失敗歸咎於經濟;流失客戶是因為對方無理;著作被拒絕也不必修改。
相比之下,內控者勇於負責、尋求機會。無論結果好壞,敘事總是「我負責!」內控者不把「命運」當一回事,他們只相信天分和努力,認為「運氣由自己創造」。舉例來說,想像一個人在職涯上遭遇一連串意想不到的挫敗,這個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這個人是外控者,那麼他會歸咎一切源自大環境,只是因為經濟萎縮才會丟了飯碗,人才難免也會被波及。然而,如果這個被裁員的人是內控者,那麼他就會把厄運強加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幸,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反而對自己的幸福造成危害。
保羅‧多蘭(Paul Dolan)在《敘事改變人生》(Happy Ever After : 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一書中凸顯敘事的力量,並記載我們跟自己說的敘事與暗示,會如何對人生各個面向像是婚姻、快樂和收入造成巨大傷害。他主張我們會沉迷於去做別人期待我們做的事,並內化這些期待,形成一個人生「應該做什麼」的規範。不管適不適合,這些敘事通通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儘管我們照單全收也不見得會為自己帶來快樂。
這些心理學架構都強調個人敘事的重要性。你可能在某一方面擁有正面敘事、另一方面卻是負面敘述。「我不值得」的敘事可能讓你陷在一段不健康的感情中動彈不得;「我永遠比不上別人」的敘事可能會讓你寧願不分晝夜狂看《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也不敢嘗試一直想學的以色列格鬥術。
#某些敘事對你有害— #但你通常難以察覺,
#因為它們是你自我描述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你隨時都可以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
《#大局思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教你如何放大格局、掌握關鍵,達成最有利的職涯擴張目標
Think Big: Take Small Steps and Build the Career You Want
.
作者:葛蕾絲‧洛登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6)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承襲我們昨天直播所說,我相當欣賞金智英不斷尋求個人改變的努力。雖然屢遭挫折,但不放棄嘗試,這不是容易的事。
她身邊的某些家人,以及前職場同事,也不斷給予支持,當然這樣的資源,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我們選擇跟什麼樣的人相處,或者選擇跟什麼樣的人靠近,對我們的人生影響重大。
辨認出什麼對我們重要,並且找出操之在己的部分,一直是我自我對話的內容。這是一種內控的思維,也能持續帶著我們成長,顯然金智英也掌握了這樣的自我對話方式。
祝願您,當我們把目標看得很難,能記得化整為零,別輕易放棄,有多少力就走多遠的路!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個小朋友天生都有不同的特質,有些長得高一點 有些長得矮一點,有些智商高一點 有些身手較好,有些長得靚仔 有些家裡富有。那天資過人的小朋友,是否就代表將來的能力一定比朋輩高?相反,資質一般的小朋友,是否一定由起跑線開始一直輸到終點為止?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Dr. Carol Dweck認為一個...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的推薦目錄:
- 關於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通勤十分鐘 On The Way To Wor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S. Dweck 的評價
- 關於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Dweck 的評價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奪冠>:從排球看思維 (文/方婷)
團隊精神: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當你的判斷成為下意識的時候,你在賽場上,才能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下意識怎麼來?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而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覆的訓練,只有堅持下來,才能走到最後。」教練這樣對在場邊練習負重深蹲,十八歲剛進國家隊的朗平說。好些時候,我們默默耕耘,自以為經已很不錯了,可是還在苦苦等待機會。眼看別人在賽道上奔馳,我們仍在場邊熱身,不爽嗎?是你不知道那些在奔馳的,在比場前已比你多做了百倍千倍的準備。<奪冠>從改革開放描述中國女排一步步從刻苦和堅毅的訓練中,登上世界舞台,經歷過青黃不接的低潮期,到朗平回歸成主教練,成就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中巴大戰之勝的故事。電影重整了30年中國排球訓練的變化,聚焦的三個時期包括由1981 年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到五連冠神話,2008年前後郎平擔任美國女排教練與中國隊對戰,以及2013年前後郎平重回中國國家隊擔任主教練。這不是一套歷史電影,但讓觀眾看到中國女排在時代變化下的蛻變史。
自信和成功從何來?從能力而來。
心理學Kasser和Ryan以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來形容人行為的動機。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產生不在個人喜歡活動本身,而是活動所帶來的正面結果,正面結果可以是物質上或心理上的,比如說小孩子完成功課後有糖果作獎勵。而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則是指對活動本身的享受,單單是參予活動就會帶來喜悅和滿足,這種動機由心而發,不受獎賞驅使。八十年代的中國女排,在沒錢沒科技的的環境下,拼的是刻苦。環境拼不過別人,就更加需要努力刻苦,金牌太重要,「美國人不會對你手軟,日本人不會對你手軟」。只有冠軍才算成功,得亞軍也是輸,顯然是較著重以外在動機去鞭策隊員。
電影的社會學習:成長心態
當朗平在2013年回歸中國隊成為主教練時,提出了三項讓領導聽到「血壓都高」的改革,她決心讓她的團隊不只是優秀的運動員,還是一個優秀的人。 在她眼中,廿多年後中國女排拼的,除了刻苦,還有心態。「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看重一場比賽的輸贏呢?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舊式教育和訓練則重結果,爭排名,爭第一。喜歡自己在做的事嗎?抱歉,這並不是個議題,也沒有人去關心。「固化心態」(fixed mindset),也就是贏輸大於一切、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喜歡證明自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盡可能避免新挑戰,也害怕嘗試新東西。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所提出「固化心態」和「成長心態」,說明擁有「成長心態」的人相信人永遠有進步空間、比起別人的認同,你更在意自己有沒有進步,也更不需要透過和他人比較來獲取個人價值。朗平問隊員,「你為什麼打排球?」為父母?為超越別人?只有明白是為了自己,專注在內在動機並樂於接受挑戰和自我提升,才能真正打出自己的球。
電影讓觀眾一同學習,「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的價值。」
參考資料:
Dweck, C. S. (2008).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allantine Books.
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desires. Journey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30-50.
#心活誌專欄
#輔導心理學家
#方婷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通勤十分鐘 On The Way To Wor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活動已截止,感謝大家踴躍抽獎,活動後天抽出****
(Instagram限定)
[IG followers 1k +總榜衝進前十抽獎活動]
沒想到我們的Instagram已經要達到一千追蹤了,能陪伴通勤族們並且一起成長實在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從頻道開始以來我們一直希望至少每天都能出一則節目給大家,這短短的兩個多月能跟大家一路成長真的心中充滿感動,也非常感謝各位通勤族們總是不吝嗇的給我們溫暖的鼓勵,甚至幫我們分享在不同的社團,讓我們更有動力做下去,也感謝M觀點M大,發現了我們的節目,竟然就默默幫我們分享了!
我們選了三本在節目中談到的書要來送給通勤族們,特別選了精裝版的版本讓通勤族們讀完了也能放在家裡收藏!並附上來自溫哥華特別寫給你的手寫明信片✈️
有EP2跟大家分享一萬個小時定律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所寫的Outlier: The Story of Success(我們一至認為這是他最好看的一本!)、第二季EP1分享到長年佔據雅馬遜心理學排行榜由提出成長型思維的作家Carol Dweck所寫的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以及將在之後的節目跟大家分享的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精煉史丹佛設計學院知名的生涯規畫課程,由兩名教授共同撰寫。
這些書都曾帶給我們正面的成長,我們也希望能將這份影響傳遞下去!
《抽獎辦法》
-追蹤這個IG帳號
-標記3個人並留言喜歡通勤十分鐘哪一集
-轉發在限實動態 記得Tag @onthe_waytowork我們才看得到(未公開帳號請保留20小時截圖)
-訂閱通勤十分鐘在任一平台的Podcast
-時間到台灣時間8/16 23:59
-得獎者於8/18抽出
有興趣的通勤族們趕快到Instagram一起參加吧!
https://www.instagram.com/p/CDqNFBWs8YQ/?igshid=10ceo5w69fni9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每個小朋友天生都有不同的特質,有些長得高一點 有些長得矮一點,有些智商高一點 有些身手較好,有些長得靚仔 有些家裡富有。那天資過人的小朋友,是否就代表將來的能力一定比朋輩高?相反,資質一般的小朋友,是否一定由起跑線開始一直輸到終點為止?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Dr. Carol Dweck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天資的影響只佔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成長時期的心態。
塑造我們的人生有兩種基本心態,一個擁有固化心態的人,認為他的性格、智商和創意等等各方面,都是先天所決定,他們無法改變。而一個人的成就,就是建基於他們先天的資質。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剛剛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成長、發展和改善。
因為心態上的差別,他們面對挑戰往往有很不一樣的抉擇,令他們有不同的人生軌跡!
參考資料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lackwell, L., Trzesniewski, K., & Dweck, C.S. (2007).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dict achievement across an adolescent tran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an intervention.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有部分父母認為,多些稱讚小朋友,凡事給予鼓勵,會增強小朋友的自信心,強化他們正面行為。所以他們會把握每個機會,稱讚自己的子女。
「你好聰明啊!」
「你好犀利呀!」
「你好叻叻呀!」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做過一個相關研究,發現原來稱讚小朋友都要有技巧!
參考資料
Dweck, C.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Dweck, C. S. (1999). Caution – Praise Can Be Dangerous. American Educator, Vol. 23, No. 1, pp. 4-9
Dweck, Carol S. (2007). The Perils and Promises of Prais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2), 34-39.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Dweck 的推薦與評價
Mindset :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Dweck. ... and talent that bring us success–but whether we approach them with a fixed or growth mindset. ... <看更多>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在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S. Dweck 的推薦與評價
Mindset :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S. Dweck. From the publisher: "In this brilliant book, she shows how success in school, work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