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簡報字體要選哪些?為什麼不建議用標楷體?
「我們是要讓人家覺得,我的醫學知識是跟著時代在更新,目前的話最好的就是微軟正黑體。」
在字體來說齁,我們都是初學者,你就學一個就好。你的中文就用微軟正黑體,英文就用 Arial,A r i a l,這個是 PowerPoint 內建的預設。啊如果你是 Mac 的,你還有 Helvetica,這都是預設的,就這幾個就好。
那你說其他的為什麼不好,它有很多很多的理由不好,講不完,像你剛才舉的標楷體,我們就舉個例子。
標楷體跟新細明體它其實並不適合在現在,以液晶一格一格的這種顯示環境裡面去做呈現,因為它太多的曲線會使得你老是看到這些鋸齒。再來是標楷體跟新細明體,它其實是 Windows 95 的時後就有了,離現在已經 25 年了,所以那個字體一出來就會讓人家覺得老氣。所以如果你要讓人家覺得很老氣的話,其實使用標楷體跟新細明體是很有用的,譬如說,寫公文,這就很有用。
但是如果我們是要讓人家覺得,我的醫學知識是跟著時代在更新的話,目前的話最好的就是微軟正黑體。
--
【🔰 2021 / 3 / 14(日)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一天學會,快速做出視覺化、專業感的高品質醫學簡報!
瞭解課程 ☛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event
-
⭐ 怎樣的課程,最能幫助「醫學簡報」的起步者?
看了網路資訊卻用不上,讀了書也做不像,問題出在哪?讓真正有經驗的來教!
【實戰講者】兩位蔡醫師,都「實際」在國際學會得過獎,熟悉各種醫學領域簡報形式,從 case report 到 scientific presentation,從 invited speech 到行政簡報,每種類型,有什麼重點、該如何拆解,給你最精準的指導。
【醫學取向】免費的網路資源不少,花大量時間看了卻不會做;簡報書籍與教學眾多,買了卻感覺不太適合?是的,所以我們是從醫學領域中實戰萃取,針對實際場景調整,並用新思惟最受好評的「互動實作」,提供教學!
--
☛ 不只教你好簡報的觀念與原則,更要帶著你親手完成!
✓ 令人想睡的簡報如何改變?以報 case 為例。
✓ 從醫學的 #特殊性 出發,構成基礎設計骨幹。
✓ 從醫學的 #專業性 出發,概念呈現令人秒懂。
✓ 親手做出好簡報,新思惟最受歡迎的 #互動實作。
✓ 不在場如何讓讀者懂?Poster & e-Poster!
✓ 原來的醫學簡報 #哪裡不好?怎麼修改?
✓ 今天學的,將如何讓專業人生更上層樓?
【🔰 2021 / 3 / 14(日)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event 顯示較少內容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科學減肥】香港健身小老闆 Zoe 李芷慧,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膽固醇 #心血管阻塞 相信膽固醇的高、低、好、壞,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一連兩集為大家正解膽固醇問題 *常見混淆詞彙: 膽固醇cholesterol 低密度血脂蛋白(LD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高密度血脂蛋白(HDL) high-density lipoprot...
「r i醫學 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Dr. Ray 的急症室迎送生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科學減肥】香港健身小老闆 Zoe 李芷慧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香港喵喵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Re: [心得] 關於r/o - 看板medstud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ri醫學中文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ri醫學中文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老鄧給個說法's post 的評價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rule in醫學中文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小知識]病歷中常見的種類與縮寫- 廢文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r i醫學 中文 在 羅氏家用新冠病毒抗原自我檢測套組(鼻腔)國語使用者快速操作 ... 的評價
r i醫學 中文 在 Dr. Ray 的急症室迎送生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醫者有社會責任去保障公眾健康,我們認為梁卓偉教授和陳家亮教授作為香港兩所醫學院院長責無旁貸。因此,我們呼籲所有醫護人員參與連署,懇請兩位院長履行社會使命發表聲明保障社會大眾的健康和人身安全。
連署連結: https://forms.gle/teMGNCiZPMYatVbh8
———————————————————————-
《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的公開信》
梁教授、陳教授道鑒:
有鑑於在六月十二日、七月二日及二十一日,香港警察濫用武力以控制群眾。如此行徑實對公眾健康遺害無窮,我們一眾醫療人員對此極為關切。作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吾等懇請兩位院長細察香港警察控制群眾之手段,以保障公眾健康。
據多家本地及國際媒體報導,香港警察於六月十二日,發射多輪催淚彈、橡膠子彈及布袋彈,以驅散聚集在金鐘的示威者。報導提及,警方向示威者發射至少一百五十枚催淚彈,二十輪布袋彈以及數枚橡膠子彈,造成至少七十二人受傷。從多家媒體直播可見,橡膠子彈更直射一名教師眼球,創傷嚴重,對其視力之損害非同等閒。另外,警方亦曾以數枚催淚彈包抄示威者,堵塞其退路;而當示威者被逼退守至中信大廈,警方竟朝人群中央投以催淚彈,造成數以百計的市民受傷及呼吸困難,生死攸關,不容小覷。此外,警方向一名手無寸鐵的市民,近距離發射橡膠子彈,以致其下腹嚴重受傷,情況慘不忍睹。
據多份醫學期刊綜述──如《刺針》(Lancet)[1] 及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2],橡膠子彈乃可致命武器。同時,橡膠子彈不易操控,準確性低,有引致重傷,乃至死亡之風險。多份期刊不約而同指出,橡膠子彈不適宜用於密集人群之管制。
然而,香港警察漠視上述已知風險,仍於七月二日及七月二十一日繼續使用此類武器。在七月二十一日,警察更於鄰近民居之地,向群眾發射多輪催淚彈及橡膠子彈,當中更殃及記者。此等武器之禍害影響深重,不單有損呼吸系統,更會導致燒傷、嚴重鈍物創傷及爆炸性創傷。據媒體報導,武器造成至少十四人受傷;更有市民懼於警方之搜捕行動,而未敢求醫,致使受傷數字難以估算。
人權醫療組織(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醫生哈爾(Dr Rohini Haar)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指出,警方對市民使用不成比例的武力,實有濫用武力之嫌。早在二零一四年,潘冬平教授[3]亦對香港警察使用催淚氣體情況深表關注,擔心催淚氣體損害市民呼吸系統。可見,催淚彈、橡膠子彈及豆袋彈等武器危害不輕,對香港市民公眾健康的損害不容置疑。
兩大醫學學院一直致力培育杏林菁英,不遺餘力。一眾醫療人員亦謹承《希波克拉底誓詞》之教誨,不論病患身份職要,一直為全人類之福祉著想,嚴守不懈。學院循循善誘,吾等縷心刻骨。誓詞薪火相傳,代代不息;缺少對生命健康之尊重,醫療人員何以自立?故此,我們一眾醫療人員懇請院長,發表聲明,呼籲香港警察:
一、避免濫用催淚彈及任何類型子彈,以免導致人命傷亡及其他不可見之損傷。
二、在使用武力時,必須顧及市民安全,並保持專業克制。
醫療人員一直存仁心,行仁術;保護市民之健康,乃至生命,吾等責無旁貸。院長為學為醫,高風峻節,茍以吾等同心同德,捍衛市民之生命健康,必見杏林春暖。
謹祝
道安
一眾醫療人員謹上
———————————————————————
Dear Professor Leung and Professor Chan,
We are a group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ome of us being also graduates from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e are writing to express our gravest concerns over the persistent and serious threats to the health of members of the public posed by weapons deployed in crowd control by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HKPF) on 12 June, 2 July and 21 July. We hereby urge the Deans of the sole Faculties of Medicine in Hong Kong to take actions in censuring the HKPF an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gainst the serious health risks in their crowd-control tactics.
On 12 June, as reported by multipl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ies, the HKPF fired multiple rounds of tear gas, rubber bullets and bean-bag rounds to disperse protesters in Admiralty. Over 150 canisters of tear gas, 20 bean-bag rounds and several rubber bullets have admittedly been directed at protestors which resulted in at least 72 injuries. As evident in the live reports from various media sources, a teacher suffered traumatic ocular injury causing significant vision loss when his eye was hit by a rubber bullet; hundreds of citizens suffered various degrees of injuries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 consequential upon the numerous tear gas canisters shot at Citic Tower in Admiralty where protesters were trapped in a life-threatening space filled with tear gas; an unarmed man sustained injury in his lower abdomen when a rubber bullet was directed at him in a short distance.
According to multiple studies and reviews from high impact factor medical journals, in particular the Lancet[1] and BMJ (Open)[2], rubber bullets can be lethal. Their notorious inaccuracy and risk of severe injury and death render them inappropriate and unsafe means of force in crowd control.
However, despite the known risks of these weapons, the HKPF tenaciously deployed them on citizens on 2 July and 21 July. On 21 July, 55 canisters of tear gas, 5 rubber bullet rounds and 24 sponge bullets were admittedly shot, some without immediate warning, at protestors and even at journalists notwithstanding the numerous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citizens in the vicinity. The use of these weapons has left members of the public with at the very least, various types of injuries and further, burns, blunt force trauma and explosive injuries. 14 injuries have by far been reported where others did not present themselves to the hospital in fear of the risk of prosecution.
Dr Rohini Haar of 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 had in a recent interview told the New York Times that the force used by the HKPF was disproportionate and excessive. In Hong Kong, Professor Ronnie Poon had as early as in 2014 expressed openly his earnest concern over both the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health risks in the use of tear gas in particular to one’s respiratory system when the HKPF first fired tear gas at Hong Kong citizens [3]. It is indisputable that these named weapons put the health of Hong Kong citizens at serious risks.
Doctors have striven to stand by the Hippocratic oath that they remain members of society, the identity of which comes before their profession, with special obligations to all fellow human beings. The two medical schools in Hong Kong have been established accordingly for the nurture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 serve the public with benevolent hearts and minds. This is the time to honour our oath that human life should deserve the utmost respect and to maintain by all means such noble traditions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We, a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herefore implore the Deans of the only Faculties of Medicine in Hong Kong, in the service of humanity with conscience and dignity, to take the lead in safeguarding the public’s health and to issue a statement to urge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to:
(1) refrain from using tear gas and bullets in any form on protestors to prevent further bloodshed and severe non-reversible injuries; and
(2) exercise due restraint over the use of force when handling protests and at all times, put the safety of Hong Kong citizens at the highest priority.
Regards,
A group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have a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members of the public. We believe that, as Deans of the faculties of medicine in Hong Kong, Professor Leung and Professor Chan bear a paramount obligation in this regard. We appeal to al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 join us in this petition to urge the deans to issue a statement to honour their obligation to defend the public from health risks.
—————————————————————
Petition Link: https://forms.gle/teMGNCiZPMYatVbh8
——————————
參考資料/References
[1] Mahajna, A., Aboud, N., Harbaji, I., Agbaria, A., Lankovsky, Z., Michaelson, M., . . . Krausz, M. M. (2002). Blunt and penetrating injuries caused by rubber bullets during the Israeli-Arab conflict in October, 2000: A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Lancet, 359(9320), 1795-1800. doi:10.1016/s0140-6736(02)08708-1
[2] Haar, R. J., Iacopino, V., Ranadive, N., Dandu, M., & Weiser, S. D. (2017, December 01). Death, injury and disability from kinetic impact projectiles in crowd-control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3] Professor Ronnie Poo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138599119760/posts/10152753050039761?s=1014598371&sfns=mo
—————————————————————
r i醫學 中文 在 【科學減肥】香港健身小老闆 Zoe 李芷慧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膽固醇 #心血管阻塞
相信膽固醇的高、低、好、壞,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一連兩集為大家正解膽固醇問題
*常見混淆詞彙:
膽固醇cholesterol
低密度血脂蛋白(LD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高密度血脂蛋白(HD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以下文字主要補充文獻資料及歷史,請大家務必聽影片清楚解說噢!超實用,記得抄筆記!)
「高密度血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從血管帶回肝臟,分解或排出體外,因此被稱為「好」。
「低密度血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全身 (因為身體需要使用),若果在經過血管時積聚會形成斑塊導致血管塞,因此被稱為「壞」。
「三酸甘油酯」是血液中另一類脂肪,將從飲食攝取的過量熱量儲起。
膽固醇功用
人們總是擔心膽固醇過高,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包括性荷爾蒙和抗壓荷爾蒙等,因此過低問題更大。膽固醇過低會發生維生素D不足、使荷爾蒙分泌不足,導致性慾降低、記憶力變差、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等,臨床上也發現不少癌症病人有膽固醇偏低的現象。
膽固醇的製造
膽固醇很重要,所以身體會自行製造。事實上有80% 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自己在肝臟造出來的,只有20%從食物得來,並且部分會經糞便排出體外。
[以下是膽固醇成魔之路的歷史記載]
人們對吃膽固醇的恐懼,大多始於100多年前的一項兔子實驗:
-1913年,俄羅斯病理學家尼可拉·阿尼契科發現,餵食兔子巨量膽固醇,兔子身體會出現動脈粥狀化式的損害。這是人類史上,最初把膽固醇攝入與心臟病連結在一起。其後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是以此實驗來引證膽固醇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但卻沒有實質證據證明膽固醇對人體有害,這是因為大家忘記了一件事:兔仔日常飲食是草,不是蛋!兔仔是草食性動物,沒有分解膽固醇的能力。相反,人類是雜食動物,進食過多或過少膽固醇,身體可以自行追節。
-1937年,兩位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家提出:如果我們能避免攝取蛋黃,就可以預防膽固醇升高,進而遠離心臟病。
-1977年,美國膳食指南在沒有任何有力科學證據支撐下,將膽固醇攝入建議量限制在每天300mg以內(相當於不能超過1顆蛋)
-後來安塞·基斯給推翻研究發現,不管志願者攝入多少膽固醇,甚至是每天2000毫克(相當於15個雞蛋)的巨量膽固醇,對總膽固醇影響也不大。
-瑞典醫生鄔非·洛凡斯科夫也曾拿自己做實驗,從一天1個雞蛋,改成一天吃8個雞蛋,一周後,他的總膽固醇反而下降12%(從278 mg/L 降到 246 mg/L)。
-1984年,日本東海大學醫學系的本間康彥醫師的研究團隊進行實驗,讓受驗者每天攝取3個蛋黃含量的膽固醇(750毫克),並持續兩週觀察其身體的變化。驗的結果顯示,壞膽固醇上升的人占總受驗者的35%,其他65%的人沒有變化,壞膽固醇降低而且好膽固醇上升的人則是約44%。由這次的實驗結果可知,蛋不是只能吃一顆,而是吃愈多對身體愈好。
-1999年,哈佛大學教授法蘭克·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的論文,調查了12萬人的飲食與心臟病情形,發現吃蛋與心臟病,沒有具體關聯。
-2013年,《英國醫學期刊》刊登一項薈萃分析,整合了17份、多達308萬人的研究,發現雞蛋攝入與心臟病發生無關。
-2015年,美國開始修改膳食指南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取消每日最多食兩隻雞蛋的建議。不過對魷魚,蛋黃這些高膽固醇食物避之則吉的想法已深入民心。
** 文字主要補充文獻資料及歷史,請大家務必聽影片清楚解說噢
参考文獻
1. Ross R.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a perspective for the 1990s[J]. Nature, 1993, 362(6423):801-809.
2. Katagiri H, Yamada T, Oka Y. Adipo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disturbance of the regulatory system consisting of humoral and neuronal signals[J]. Circ Res, 2007, 101(1):27-39.
3. Glass CK, Witztum JL. Atherosclerosis: the road ahead[J]. Cell, 2001, 104(4):503-516.
4. Steinberg D. Atherogenesis in perspective: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inflammation as partners in crime[J]. Nat Med, 2002, 8(11):1211-1217.
5. 美國1977年膳食指南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6. 安塞·基斯的研究
7. 1984年,日本東海大學醫學系的本間康彥醫師研究團隊進行的實驗
8. 1999年,哈佛大學教授法蘭克·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的論文
9. 2013年,《英國醫學期刊》刊登雞蛋攝入與心臟病發生無關的薈萃分析(整合了17份、多達308萬人的研究)
10. 美國2015年膳食指南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以下是我推薦的必看影片:
【科學減肥知識系列】
5個斷食常犯錯誤
https://youtu.be/_yIWAooNGJ0
持久不復胖的減肥科學10大問題
https://youtu.be/PcHoW3VAFu8
如何減脂不減胸?
https://youtu.be/DIRFQ632yIE
增肌/減脂適合你?蛋白質 吃多少克?
https://youtu.be/N5vxgYtf9RE
【Zoe生酮必看系列】
生酮研究:(1)TDEE計不計(2)脂肪到底吃多少(3)酮體測量法
https://youtu.be/9jHB1iTJC10
生酮前要想清楚 !好處壞處I 內附健身教練身體檢查
https://youtu.be/KEGTjaUOSpc
生酮飲食吃什麼? 超市必備
https://youtu.be/LixYQVt5bL0
iHerb開箱 l 生酮減肥必買清單
https://youtu.be/N-VDDTjIcBQ
【跟教練做運動系列】
4mins HIIT 超燃脂間歇訓練丨美女們減肥生捱的秘訣
https://youtu.be/IMSrZKzS5QE
居家運動 20mins 全身消脂HIIT
https://youtu.be/V0HM4A32h4k
【Zoe精選食譜系列】
健身每天早餐丨牛油果or朱古力蛋白奶昔碗 丨無敵低醣甜點丨
https://youtu.be/DIRFQ632yIE
Zoe 是中文大學運動科學碩士、合資格生酮斷食教練。
Zoe 是一位健身教練也是健身中心老闆,全力研究及推廣健康飲食和運動,在youtube和IG裡經常放各類教學,歡迎大家留言,互相交流理性討論!記得馬上訂閱噢!
希望大家喜歡和訂閱: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c/ZoeSportDiary
?IG: https://www.instagram.com/zoesportdiar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E_Nho7UwwA/hqdefault.jpg)
r i醫學 中文 在 香港喵喵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淘寶開箱 】#刮痧 #震動 #發熱 #拔罐 #充電式 #儀器 #刮痧儀
#愛用推薦
#刮痧 是用邊緣光滑的湯匙、銅錢、硬幣或較專業的牛角骨等製成的刮痧板,在病人身體的施治部位上順序重複刮動的治療方法,是中國民間流傳的傳統療法。
目錄
1 痧的定義
2 痧証
3 現代醫學觀點
4 刮痧過程
5 刮痧效果
6 刮痧的禁忌
7 資料來源
8 參考資料
#痧的定義
中國民間醫學傳統認為:皮膚出現紅點如粟,以指撫摸皮膚感到稍有阻礙的疹點,是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應在皮膚的一種表現,是臨床許多疾病的共同症候。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於氣血瘀滯造成的,「痧」是一種病邪的排泄產物,「出痧」意味著「給邪以出路」,從而改善氣血平衡。
痧証
中國民間醫學傳統認為:四時不正之氣,毒氣外發所造成的多種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特徵為有痧點和酸脹感。
現代醫學觀點
在英文醫學期刊以隨機對照實驗方式研究刮痧的發表並不多,一篇在2011年在「疼痛醫學」(Pain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指出刮痧能顯著減低患有慢性頸部疼痛病人的頸部疼痛嚴重度並提升他們頸部功能的水平。該項研究是針對24名患有慢性頸部疼痛病人進行一次的刮痧,並追蹤一週後他們的情況。對照組的24名病人則只接受局部熱敷[1]。然而,刮痧對患有慢性頸部疼痛病人之長期效果則仍需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刮痧的機轉到目前為止仍未有定論,對於疼痛的功效可能是與刮痧部位的微循環上升有關[2]。
刮痧過程
刮痧前,先用75%酒精為器具、操作者雙手和刮痧部位消毒,在刮痧部位塗抹水、面霜、綠油精、清涼油、嬰兒油或刮痧膏等潤滑物。
刮痧時,操作者利用腕力、臂力以刮板用力在刮拭部位刮拭,刮痧順序一般以頭部、頸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為序,刮拭直至局部出現痧點或微紫紅斑塊為止。
刮痧也和針灸一樣,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的不良反應。暈刮的症狀多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噁心欲吐等。遇到這樣的情況,應立即讓患者平臥,並飲用溫暖的糖開水,用刮板重刮患者百會穴、用稜角輕刮人中穴及重刮內關穴、足三里穴和湧泉穴。若未明顯好轉,要及時送往醫院[3]。
刮痧效果
刮痧後有些病人感到局部或周身輕鬆、舒適、胸腹開暢、症狀消失,其原理在於人體應對疼痛刺激分泌的內啡肽。
刮痧的禁忌
刮痧
傷口或潛在感染傷口
出血傾向的疾病
危重病症
新發生的骨折
傳染性皮膚病
傳播性的皮膚病
年老體弱
空腹
妊娠婦女
婦女經期
面部對刮痧具有恐懼或過敏者
資料來源
Braun M, Schwickert M, Nielsen A, Brunnhuber S, Dobos G, Musial F, Lüdtke R, Michalsen A.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ua sh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in Medicine. 2011, 12 (3): 362–369 [2011-05-29].(英文)
Nielsen A, Knoblauch NT, Dobos GJ, Michalsen A, Kaptchuk TJ. The effect of Gua Sha treatment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surface tissue: a pilot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 Explore. 2007, 3 (5): 456–466 [2011-05-29].(英文)
刮痧的17個禁忌. 人民網《生命時報》. 2011-05-18 [2011-05-29].[失效連結]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中文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而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文字記載,在古希臘,公元前400年,就有人使用拔罐療法。[1]
目錄
1 定義
2 所用器具
2.1 玻璃罐
2.2 真空灸(也稱:灸罐)
3 分類
3.1 排氣方法
3.2 拔罐形式
3.3 綜合運用
4 進行步驟
5 起罐方法及處理
6 注意事項
7 禁忌
7.1 疾病
7.2 年齡問題
8 總結
9 名人
10 參考資料
定義
拔罐法古代稱為「角法」,通常又稱為「拔火罐」或「拔罐子法」,是指藉燃燒、溫熱或抽氣等方式使罐內產生負壓而直接吸著皮膚表面,造成充血現象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這種療法經常與針灸,放血療法配合使用。
所用器具
海口,路邊攤的拔罐竹杯
玻璃罐
普通口小肚大的玻璃罐,瓶囗之邊緣宜向外翻,其容積約為30-60毫升,可以稍大一點。(囗徑約4公分,高約6公分,容積約60毫升,為中形之玻璃小罐,呈鐘形,口略向外。)
根據部位,選用大小適宜的火罐。
皮膚面積小,肌肉薄處( 如頭部、,頸部等 ) ,可用小型罐子。
皮膚面積大、肌肉厚處 ( 如臀部、大腿、背部等 ) ,可用大型罐子。
真空灸(也稱:灸罐)
真空灸是艾灸與葫蘆型結構拔罐器相結合的新型拔罐器。傳統拔罐器如角罐,陶瓷罐,竹罐,玻璃罐,塑料罐等,均由硬質材料製作。而付罐,真空灸則由柔性材料製作,如橡膠,矽膠等。由於真空灸的特殊結構,可以很方便的輕輕一按,就能造成罐內真空,立刻形成真空負壓,操作起來十分方便。真空灸的罐內頂部有一個容積較大的遠紅外加熱室。加熱室可以放入直徑和高為40mm×25mm體積的藥物。遠紅外對放入的藥物可產生180℃的高溫,使藥性緩慢揮發出來直接作用於皮膚。在皮膚作用部位溫度大約為43℃,是使用者的適宜溫度。
真空灸的柔性材料屬醫用優質材料,與皮膚具有良好的親和力,特別適應於人的臉部皮膚和人體柔細皮膚如乳房、腹部等。
真空灸有大小不同的罐,可適用於臉部、四肢、軀體,以及全身不同部位操作。
分類
海口,女人接受拔罐子
排氣方法
火罐:利用火的熱力使罐內空氣膨脹並排出罐外,罐在皮膚表面時冷卻,使罐內產生負壓。
水罐:利用煮水法使罐內空氣受熱膨脹並排出罐外,罐在皮膚表面時冷卻,產生負壓。
抽氣罐:利用儀器抽去罐內的部分空氣,產生負壓。
拔罐形式
閃罐:火罐吸拔後馬上拔下,反覆數次,至局部潮紅為止。用於局部肌膚麻痺的患者。
走罐(滑罐):即吸拔後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其法選用較大的罐子,罐囗須平整光滑,並塗油少許,先將罐子拔上,然後用力將罐子上、下、左、右來回拉移三至五次。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胸、背部。
留罐:吸拔後留置一段時間,約5至20分鐘,根據病人的體質,耐受能力以及病情的不同而決定。
綜合運用
藥罐:用藥水煎煮竹罐後吸拔,或在罐內盛貯藥液。
針罐:針刺穴位上在留針的過程中,在針刺的部位加拔罐子。
刺絡拔罐:用三稜針或皮膚針等刺破皮膚表面,點刺出血後加拔罐子的一種方法。
進行步驟
施術部位用毛巾沾肥皂水洗擦潔淨後,再用紗布抹乾,必要時用酒棈消毒
然後塗以凡士林或其他油類,以便罐囗與皮膚得到嚴密結合,但絕不可使用碘酒。
用鉗子鉗住棉花球,吸沾酒精燃點之
棉花球點著後在拔火罐內刷一下,很快的拿出來。
然後驟然的將罐口按於皮膚上,如此罐囗即能很好的吸著在皮膚上。
起罐方法及處理
起罐方法。起罐時,一手按壓罐旁之皮膚, 一手按住罐子,稍一傾斜,使空氣進入即能取下,切記勿硬拔。
起罐後的處理。起罐後局部皮膚呈現紅紫色而潮潤,有罐口深痕,中央凸起,是正常現象。如顏色紫黑,應用紗布包好,以防止擦破皮膚。如起罐後起水泡或有皮膚燙傷的跡象請立即求醫
注意事項
患者宜採取躺臥姿勢,切不可亂動以免罐子由身上墜落。
罐子宜拔於皮膚平滑之部位,應避免有皺襞,突起,尤其是有骨頭的部位,最適於拔火罐的部位是肌肉脂肪層厚、血管較少之處。男子之前胸部、女子鎖骨下部、乳房下部、男女之背、腰部皆適於拔火罐。肥胖者、脂肪過多者拔於肩胛骨、側胸部皆可,需要時可拔於臀部,大腿及其他部位。
保護患者,勿使著涼,避免吹風。
向下取罐子時,為避免疼痛宜用一隻手使罐子傾斜,用另一隻手壓迫罐子對側之皮膚,使之形成一個空隙,空氣由此得以入於罐中,此時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墜落,如今患者自行皮膚收縮亦很易使罐子墜落
若於同一部位重覆拔火罐時,必須選擇未拔過的空隙地方施行。
不能在拔罐之後馬上洗澡。拔火罐後,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
時間不宜太久,長時間拔火罐會導致皮膚感染。
禁忌
疾病
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請勿嘗試拔罐,否則可能引起問題:
心臟病
血友症
全身浮腫
全身皮膚病或局部皮損(如皮膚過敏或潰瘍破裂處)
極度衰弱、消瘦、皮膚失去彈力者
高熱不退、抽搐、痙攣
年齡問題
四個月以上之孕婦。六歲以下之兒童及七十歲以上之老人。雖不是絕對禁忌,但應選擇小口徑的管子,拔罐數目要少,距離要遠,操作時應特別慎重。
總結
拔罐對於疏緩肌肉的彊硬疼痛,效果快速良好。也常用於疲勞所致的膏肓緊崩疼痛。而配合刺血拔罐,更是民俗療法常見的手法。但對於虛弱所致的疲勞痠痛,當以調理氣血為主,不宜頻繁反覆使用。
名人
歷史上奧運金牌數保持人飛魚菲爾普斯(23金)就有使用拔罐調養身體。[2]
曾獲得奧斯卡獎的演員格溫妮斯·帕特洛(Gwyneth Paltrow)2004年參加一次電影首映時,身上帶有拔火罐形成的紅圈圈。
加拿大歌手賈斯丁·比伯(Justin Bieber)、維多利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以及女演員詹妮弗·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都被拍到過身上帶有拔火罐留下的紅斑的照片。
NBA騎士隊勒布朗·詹姆士就多年用拔罐,火箭隊哈登與雷霆隊韋斯布魯克今年(2018)季後賽也開始拔罐。[3]
參考資料
Cupping therapy: History.
「東方拔罐力量」菲爾普斯最愛 俄媒:跟服用禁藥一樣. 2016年8月10日.
拔罐有效!詹皇7顆後仰跳投平紀錄. 2018年5月4日.
PAYPAL直播彈字贊助
https://streamlabs.com/hongkong6429hongkong6429
香港贊助 使用以下圖片到便利店說 i tunes pass 增值
https://scontent.fhkg1-1.fna.fbcdn.net/v/t1.0-9/19437309_456983178008419_6452537168900830196_n.jpg?oh=8c6fb5ee6a3b09fc1228ec16f2fa1eb9&oe=59EE2713
喵喵俠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tcatcatman/
喵喵俠玩魔靈召喚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64214333715607/
喵喵俠玩【遊戲王 DUEL LINKS】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96607467056722/
交鋒聯盟 fight leagu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61085637274178/
直播台 逢星期一 08:00PM 未定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二 08:00PM 魔靈召喚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三 08:00PM 遊戲王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四 08:00PM 交鋒聯盟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五 JAPHK 8:30PM 魔靈召喚
以上節目全由youtube直播
不停期請假,敬讀原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owEJHQaVmU/hqdefault.jpg)
r i醫學 中文 在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關於青春痘的都市傳說中,食物的影響向來佔據了極大的篇幅,但如果以醫學實證的態度來探討,到底青春痘患者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都市傳說究竟是完全不可信?還是剛好也有一點道理呢?讓我們一起繼續看下去⋯⋯
► 青春痘與牛奶、巧克力、甜食、油炸食物的關係
https://bit.ly/2NmgT61
► 長青春痘要怎麼做好防曬?
https://youtu.be/tvnohG1v8lk
► 青春痘的成因、預防與治療
https://bit.ly/2JlhBhq
Reference
1.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acne vulgaris. UpToDate. Waltham, MA: UpToDate Inc. (Accessed on November 9 , 2017.)
2. Vongraviopap, Saivaree, and Pravit Asawanonda. “Dark chocolate exacerbates ac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55.5 (2016): 587-591.
3. Burris, Jennifer, William Rietkerk, and Kathleen Woolf. “Acne: the role of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113.3 (2013): 416-430.
4. Spencer, Elsa H., Hope R. Ferdowsian, and Neal D. Barnard. “Diet and acne: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48.4 (2009): 339-347.
5. Kaymak, Yesim, et al. “Dietary glycemic index and glucose, insuli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 and lep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57.5 (2007): 819-823.
--
MedPartner團隊由一群專業醫師、藥師、營養師、化妝品配方師組成,希望透過實證科學精神,努力分享最正確的健康、美容、保養相關資訊。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 MedPartner 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這支影片是由 3000 多位熱心網友訂閱集資支持,並由多位專業醫師協同設計師共同完成!
您所看到的優質內容,並非真的免費,而是許多有心人替您買單了。台灣需要一個不帶商業置入,堅持實證醫學的醫療新媒體。如果您也認為這件事情重要,請把這些知識分享給更多人。或者只要一天不到 5 元的心意,就能和我們一起為台灣拼出世界最優質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立即加入 ► https://goo.gl/Hw6bv2
► 追蹤最新知識與破解
https://www.facebook.com/MedPartnerTW/
► 立即查詢醫藥營養資訊
http://line.me/ti/p/%40wyt3898a
► 更多實用資訊
http://www.medpartner.clu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PovQmMC1LU/hqdefault.jpg)
r i醫學 中文 在 老鄧給個說法'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你的R/O 不等於我的R/0 你是排除我是疑似「為自己而戰」初階班一直提醒大家,少用定義不明的縮寫或用語,要不然很容易自找麻煩,最近報紙投書醫師的法院判決中, ... ... <看更多>
r i醫學 中文 在 rule in醫學中文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西醫的疾病診斷書寫慣例同樣保有這種謙虛,診斷病名前我們通常會寫R/O,也就是Rule out的縮寫,意思是「排除」,排除這種病,也就是目前找到最後尚未排除 ... ... <看更多>
r i醫學 中文 在 Re: [心得] 關於r/o - 看板medstud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hcl (耶穌 最好的朋友)》之銘言:
: 常有人在問r/o是什麼
: 寫一下自己的小心得
: 病歷上寫r/o代表rule out
: 不是說這種並已經被排除
: 相反地
: 是說必須要考慮這種疾病
: 醫學很少有什麼檢查可以確定是什麼東西
: 所以通常都是排除別的可能性後
: 剩下那個就是診斷
: 所以說rule out是一種祈使句的用法
: 意思是"you have to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 r/o A, r/o B, r/o C
: 代表ABC都有可能
: 你必須要一一去"rule out"他們的可能性
: 最後留下來無法被排除的就是患者的病
: 不過我通常病歷上都不寫r/o
: 而會用suspect代替
: 雖然多幾個字母
: 但是幫其他人省了很多麻煩
在問完病史 作完PE後 我們通常會給個"Tentative diagnosis"
然後寫r/o XXX, YYY, ZZZ
我想 我們下的Tentative diagnosis 就如同上篇推文中的suspect
而r/o
表示我有想到這個病 雖然S/S 和PE 不是那麼像
但是我有考慮到XXX YYY ZZZ
因此 接下來 我要作的Lab image
就是要針對Tentative diagnosis 及我們列出來的r/o內容
去作鑑別 因此我們的Lab 和image不是亂槍打鳥的
而是有根有據的
因此 根據"r/o"的內容 我們才可以更清楚我們的目標在哪裡
下一步要作什麼
最後 儘可能找出final diagnosis
--
制式嘴砲文一篇 來騙點P幣花花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199.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