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越高加索之旅(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爾札赫) 遊記15 (15 Jul – 5 Aug 2019)
Day 13 (Tbilisi)
第比利斯(Tbilisi)城外也有不少值得參觀的景點,部份景點的交通也不算方便,但也不用擔心,第比利斯有不少的旅行社為旅行設計出不用的行程,所以報團去玩也是不少旅客選擇方式,今天我就參加了一個包括四個景點的旅行團。清晨吃過早餐就走到地鐵Avlabari 站集合,大多數的旅行團也是選擇在這裡集合,我的團友共12人,包括來自歐洲不同的國家。
第一站來到鄰近的一個城市戈里(Gori),戈里附近有一個古老的岩洞小鎮烏普利斯(Uplistsikhe),烏普利斯的意思是上帝的堡壘,小鎮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它在格魯吉亞的歷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歷史當中烏普利斯一直是一個繁盛的區域,直至13世紀,成吉思汗大舉入侵格魯吉亞後烏普利斯也被摧毀,19世紀考古學家從沙土中把這個小鎮復活。當我來到這裡,發覺這座古樸的岩洞小鎮看起來非常迷人,有宏偉的教堂、房屋和廣場在蜿蜒的街道上相互連接,其中塔瑪拉女王大廳(Hall of Queen Tamar) 裡面有拱形巨大的支架,完美的做工和優美的建築是一座使人贊歎的建築,很難相信這座由石頭中雕琢出來的居住環境全是由人類手工完成。
交通:
從第比利斯沒有直接公共交通可以到達,只可以在Didube地鐵站乘小巴(Marshrutka)或乘火車到戈里(Gori),之後轉乘的士到達,建議包來回的士車費GEL 25-30。
-\-\-
前蘇聯獨裁者約瑟夫史太林,他出生於戈里,他的故居已改建成約瑟夫史太林博物館(Joseph Stalin Museum),當年蘇共管治時代當然視他為偉大的領袖,但格魯吉亞人其實對他恨之入骨,不過這座自1957開放至今的博物館為當地帶來不少旅客和入場收益,也算是史太林死後對家鄉的一點補償。
博物館大樓坐落於史太林出生的房屋旁邊,進入大堂有點像一所教堂,在大理石樓梯頂上舖著紅色絨毛地毯將你帶到這位蘇聯統治者雕像前。入內不少房屋存放著他生前的用品,照片和外國送給他的賀禮。其中一張使我留下深刻印象,是英美蘇三個領導人在二戰期間的合照,這一天絕對是改為國際未來走向的轉捩點。博物館花園還有兩個重要的部份,包括他出生的房屋和他乘坐的防彈火車。雖然你可能和我一樣對參觀這位獨裁者博物館不感興趣,但來烏普利斯也順路一遊,購買一張GEL 15的門卷也算是增加格魯吉亞經濟上收益。
交通:
從第比利斯Didube地鐵站乘小巴(Marshrutka)到戈里再步行數分鐘就到,從第比利斯也可乘火車到戈里,但火車站步行到博物館需要30分,或可在車站轉乘的士。
-\-\-
午餐後團隊來到離第比利斯20公里,車程約半小時的姆茨赫塔(Mtskheta),該城建立於公元前5世紀,過去曾經是格魯吉亞的首都,城內以鵝卵石街道和迷人的山景而聞名。來到的第一站先到城外建在一座山丘上的傑瓦里修道院(Jvari Monastrey),傑瓦里在格魯吉亞語意思為十字架,所以外國人也會直接稱它為十字架修道院(Cross Monastrey),而修道院也確實存放了不少大大細細的十字架。來到修道院遊客一般也不會急於進入修道院內部觀看,反而被山坡下阿拉格維河(Aragvi River)和庫拉河(Kura River) 匯合的壯麗景觀所吸引。十字架修道院建於公元6世紀,內裡豎立了一座大型木製十字架,據說十字架是聖尼諾(Saint Nino)在修道院興建前已經在這裡豎立,當陽光從上方射進十字架上,使人感覺到更加有神聖氣氛。
-\-\-
另一個景點是姆茨赫塔城內的生命支柱主教座堂(Svetitskhoveli Cathedral),教堂建於11世紀,它原址是建於4世紀十二使徒教堂(Twelve Apostles Church),是格魯吉亞第一座基督教教堂。這教堂的名字有一個傳說,當年有一位目睹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猶太人以利亞撒(Eliazar),他把耶穌基督上衣帶來了姆茨赫塔,利亞撒的妹妹西多尼亞(Sidonia) 傷痛地把外衣拉到胸前,當時她立即死亡,有另一個說法是她把靈魂獻給上帝而離開了人間。之後再沒有人能從西多尼亞的手中拿走這珍貴的東西,因此她和上衣一起被埋葬,後來在她的墳墓長出了一棵巨大雪松樹,雪松樹在夏季和冬季會流出有治愈性的芬香液體。在4世紀興建第一所教堂時就把這棵樹作為教堂的支柱,教堂改建後更用了這生命支柱來命名。我來到的時候剛好遇到宗教活動,遊客只能在門內少許地方活動參觀,更沒有辦法去找尋這棵雪松樹的位置,等了許久活動也未有完結的跡象,最終只好選擇離開。聞說在教堂內可以看到這棵雪松樹的支柱,我在網上也曾努力找尋有關的照片,可惜依然找不到,因此不知網上說能看到的傳言是否真實,但有一張描述生命支柱的油畫可以在十字架修道院中看到。
交通:
在Didube地鐵站乘小巴(Marshrutka)就可以到達姆茨赫塔,十字架修道院可以在達姆茨赫塔乘的士前往。
-\-\-
今晚是在格魯吉亞最後一晚,明天就要通過邊境去到另一個家亞美尼亞(Armenia)。旅行團下午5時已回到第比利斯,入黑前再走走一些舊城內未曾到訪的景點,餐後回到酒店休息,預備明天迎接另一個國家,又一個全新體會的旅程。
「saint nino」的推薦目錄:
- 關於saint nino 在 Software Surf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aint nino 在 Software 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saint nino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aint nino 在 Explained: Who Was St. Nino?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saint nino 在 Basilica Minore del Santo Niño de Cebu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saint nino 在 Santo nino - Pinterest 的評價
saint nino 在 Software 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橫越高加索之旅(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爾札赫) 遊記15 (15 Jul – 5 Aug 2019)
Day 13 (Tbilisi)
第比利斯(Tbilisi)城外也有不少值得參觀的景點,部份景點的交通也不算方便,但也不用擔心,第比利斯有不少的旅行社為旅行設計出不用的行程,所以報團去玩也是不少旅客選擇方式,今天我就參加了一個包括四個景點的旅行團。清晨吃過早餐就走到地鐵Avlabari 站集合,大多數的旅行團也是選擇在這裡集合,我的團友共12人,包括來自歐洲不同的國家。
第一站來到鄰近的一個城市戈里(Gori),戈里附近有一個古老的岩洞小鎮烏普利斯(Uplistsikhe),烏普利斯的意思是上帝的堡壘,小鎮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它在格魯吉亞的歷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歷史當中烏普利斯一直是一個繁盛的區域,直至13世紀,成吉思汗大舉入侵格魯吉亞後烏普利斯也被摧毀,19世紀考古學家從沙土中把這個小鎮復活。當我來到這裡,發覺這座古樸的岩洞小鎮看起來非常迷人,有宏偉的教堂、房屋和廣場在蜿蜒的街道上相互連接,其中塔瑪拉女王大廳(Hall of Queen Tamar) 裡面有拱形巨大的支架,完美的做工和優美的建築是一座使人贊歎的建築,很難相信這座由石頭中雕琢出來的居住環境全是由人類手工完成。
交通:
從第比利斯沒有直接公共交通可以到達,只可以在Didube地鐵站乘小巴(Marshrutka)或乘火車到戈里(Gori),之後轉乘的士到達,建議包來回的士車費GEL 25-30。
---
前蘇聯獨裁者約瑟夫史太林,他出生於戈里,他的故居已改建成約瑟夫史太林博物館(Joseph Stalin Museum),當年蘇共管治時代當然視他為偉大的領袖,但格魯吉亞人其實對他恨之入骨,不過這座自1957開放至今的博物館為當地帶來不少旅客和入場收益,也算是史太林死後對家鄉的一點補償。
博物館大樓坐落於史太林出生的房屋旁邊,進入大堂有點像一所教堂,在大理石樓梯頂上舖著紅色絨毛地毯將你帶到這位蘇聯統治者雕像前。入內不少房屋存放著他生前的用品,照片和外國送給他的賀禮。其中一張使我留下深刻印象,是英美蘇三個領導人在二戰期間的合照,這一天絕對是改為國際未來走向的轉捩點。博物館花園還有兩個重要的部份,包括他出生的房屋和他乘坐的防彈火車。雖然你可能和我一樣對參觀這位獨裁者博物館不感興趣,但來烏普利斯也順路一遊,購買一張GEL 15的門卷也算是增加格魯吉亞經濟上收益。
交通:
從第比利斯Didube地鐵站乘小巴(Marshrutka)到戈里再步行數分鐘就到,從第比利斯也可乘火車到戈里,但火車站步行到博物館需要30分,或可在車站轉乘的士。
---
午餐後團隊來到離第比利斯20公里,車程約半小時的姆茨赫塔(Mtskheta),該城建立於公元前5世紀,過去曾經是格魯吉亞的首都,城內以鵝卵石街道和迷人的山景而聞名。來到的第一站先到城外建在一座山丘上的傑瓦里修道院(Jvari Monastrey),傑瓦里在格魯吉亞語意思為十字架,所以外國人也會直接稱它為十字架修道院(Cross Monastrey),而修道院也確實存放了不少大大細細的十字架。來到修道院遊客一般也不會急於進入修道院內部觀看,反而被山坡下阿拉格維河(Aragvi River)和庫拉河(Kura River) 匯合的壯麗景觀所吸引。十字架修道院建於公元6世紀,內裡豎立了一座大型木製十字架,據說十字架是聖尼諾(Saint Nino)在修道院興建前已經在這裡豎立,當陽光從上方射進十字架上,使人感覺到更加有神聖氣氛。
---
另一個景點是姆茨赫塔城內的生命支柱主教座堂(Svetitskhoveli Cathedral),教堂建於11世紀,它原址是建於4世紀十二使徒教堂(Twelve Apostles Church),是格魯吉亞第一座基督教教堂。這教堂的名字有一個傳說,當年有一位目睹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猶太人以利亞撒(Eliazar),他把耶穌基督上衣帶來了姆茨赫塔,利亞撒的妹妹西多尼亞(Sidonia) 傷痛地把外衣拉到胸前,當時她立即死亡,有另一個說法是她把靈魂獻給上帝而離開了人間。之後再沒有人能從西多尼亞的手中拿走這珍貴的東西,因此她和上衣一起被埋葬,後來在她的墳墓長出了一棵巨大雪松樹,雪松樹在夏季和冬季會流出有治愈性的芬香液體。在4世紀興建第一所教堂時就把這棵樹作為教堂的支柱,教堂改建後更用了這生命支柱來命名。我來到的時候剛好遇到宗教活動,遊客只能在門內少許地方活動參觀,更沒有辦法去找尋這棵雪松樹的位置,等了許久活動也未有完結的跡象,最終只好選擇離開。聞說在教堂內可以看到這棵雪松樹的支柱,我在網上也曾努力找尋有關的照片,可惜依然找不到,因此不知網上說能看到的傳言是否真實,但有一張描述生命支柱的油畫可以在十字架修道院中看到。
交通:
在Didube地鐵站乘小巴(Marshrutka)就可以到達姆茨赫塔,十字架修道院可以在達姆茨赫塔乘的士前往。
---
今晚是在格魯吉亞最後一晚,明天就要通過邊境去到另一個家亞美尼亞(Armenia)。旅行團下午5時已回到第比利斯,入黑前再走走一些舊城內未曾到訪的景點,餐後回到酒店休息,預備明天迎接另一個國家,又一個全新體會的旅程。
saint nino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六.低溫慢烤》
我喝著咖啡配著燉牛臉頰,一口一口停不下,回想方才的數道菜餚,簡師傅用法國菜餚的各種技術,表現出台灣牛肉的多種可能性,然而相對於法國菜餚的烹飪技法,牛排的技巧樸實多了,鄧師傅該如何出招,才能讓參加的客人感到驚艷?
鄧師傅告訴我,他會推出最好的牛肉,識貨的人一看就懂。他的語音沉穩緩慢,帶著一種讓人信服的魅力,突然之間,我想起《教父》中的經典台詞:我準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是啊!身為牛排迷,當鄧師傅準備全力出手時,誰能拒絕啊!
「我會準備三款牛排,其中兩款分別表現低溫慢烤和高溫燒烤的技巧差異,第三款則是現在市面最流行的乾式熟成牛排。除了技巧和表現,這次我挑的牛肉等級,絕對是台灣目前能進口的最高等級,客人一吃就會滿意。」他慢慢解釋,既然是以「料理研究」的名頭辦餐會,他就用現在各有擁護者的「低溫」和「直火」兩個方式烹煮,順便再談談「熟成」這碼子事。說完之後,他轉身走進廚房,自烤箱中拿出一大塊已經烤好的牛肉,碩大而優美,帶著漂亮的肉色。
鄧師傅取出刀子,輕輕揮下,透過燈光,我看見肉塊中心的色澤是迷人的粉紅,油脂閃爍著白光。
這一刻,時間就這麼靜止了。
接著,鄧師傅緩緩點頭,時針繼續走動,肉汁繼續流竄,他轉過身 ,將刀子交給助手,再回過頭看向我,那是一張滿意的笑容,看來可以試吃了。
「這一道是慢烤美國和牛肋眼牛排,外皮先煎過上色,再以105℃的相對低溫烘烤三小時,讓肉塊中心能維持在44℃,吃過之後,你就知道和牛為何讓人著迷。」他表示技巧只是錦上添花,選到好牛肉才是基礎。
什麼才叫好牛肉?鄧師傅出手選的自然不是坊間常見的極佳級(U.S. Prime)(註一)。他表示美國每年出產的肉牛高達三千多萬頭,能挑選的特色牛肉實在太多了。
「我選用蛇河牧場(SRF:Snake River Farm)的牛肉,等級是Kobe Gold Ribeye,你們一定會很喜歡。」他簡單說著,而我則是愣了一下,內心突然奏起了尼諾羅塔(Nino Rota)創作的Godfather主題曲,教父果然就是教父,一出手就直搗核心!
「都是餵養當地產的馬鈴薯啊!」我輕聲說著,之前簡師傅提起雲彰牧場時,曾經強調牛隻飼料是雲林當地物產,尤其是馬鈴薯,而就我了解的資料中,位於美國愛達荷州(Idaho)的蛇河牧場,提供牛隻的飼料內也是有著愛荷華州的馬鈴薯,還有大量大麥、小麥、紫花苜蓿和玉米等穀物。
數年前便聽過蛇河牧場的大名,當時台灣正流行一款稱為美國極黑牛的品牌,就是蛇河牧場的產品。這個公司強調在美國飼養日本和牛,飼養時間超過20個月,他們將牛肉等級分為 Silver, Black, Gold三個等級,Gold 為最高等級,Black 為次高,Silver 則是第三名。
仔細想一想,曾經聽過美味牛排有六個要點,分別是牧場公司、牛隻品種、飼料、部位、等級和烹調,沒想到鄧師傅一出手便全都考慮,且隱隱針對簡師傅選擇的雲彰牧場,果然是頗辣的老薑啊!
心中胡思亂想著,牛肉已經端上桌,粉紅的肉感讓人著迷,吃下一口……,哎呀,我的舌頭那兒去了?
「嫩,好滑嫩,簡直是肉品中的奶油,肉味飽滿,脂香不膩。」我感動極了,差點找不到形容詞,但我知道這是我近年嚐過最好的Roast Beef。
此時鄧師傅表示,吃這款肉還要搭上他挑選的紅酒,我看了看酒標「Château de Fonbel , Saint-Emilion Grand Cru, 2012」
哎呀呀,這頓餐真的值了。
註一:USDA 是美國農業部的簡稱,此部門將美國牛肉分為極佳級(U.S. Prime),特選級(U.S. Choice),可選級(U.S. Select),合格級(U.S. Standard),商用級(U.S. Commercial),可用級(U.S. Utility),切塊級(U.S. Cutter)及製罐級(U.S. Canner)這八大等級。
在台灣多數高檔牛排餐廳都強調自家提供的是 USDA Prime 等級,如果沒有強調通常就是 Choice 等級
saint nino 在 Basilica Minore del Santo Niño de Cebu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Basilica Minore del Santo Niño de Cebu, Cebu City. 463485 likes · 58884 talking about this · 1127702 were her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Facebook Page... ... <看更多>
saint nino 在 Santo nino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Nov 20, 2019 - Explore Esperanza Tome's board "Santo nino" on Pinterest. See more ideas about sinulog, child jesus, holy child. ... <看更多>
saint nino 在 Explained: Who Was St. Nino?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t. Nino is one of the singl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Georgia's history. During a time when Christianity was actively persecuted,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