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普立茲獎名單公佈:美國當地時間5月4日,2020年度普立茲公佈,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的獎項不再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出,而是在普立茲新聞獎執行人達娜·卡內迪家中公佈,以直播方式公佈。
《紐約時報》成為大贏家,拿下包括調查性報導、國際報導和評論在內的多個獎項,以下為獲獎名單:
1、公共服務獎
獲獎作品:《無法無天: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莊沒有當地警察》等系列報導共計17篇(Lawless: One in three Alaska villages have no local police )
機構/作者:《安克雷奇每日新聞》(Anchorage Daily News )和ProPublica
2、突發新聞報導獎
獲獎作品:《貝文赦免被定罪的殺手,此人兄弟為他主持了競選籌款活動》等系列報道共計10篇(Bevin pardons include convicted killer whose brother hosted campaign fundraiser for him)
機構/作者:《(路易斯維爾)信使報》(The Courier Journal)
3、調查性報導獎
獲獎作品:《他們被騙了:不計後果的貸款如何摧毀了一代出租車司機》(‘They Were Conned’: How Reckless Loans Devastated a Generation of Taxi Drivers)
機構/作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Brian M. Rosenthal
4、解釋性報導獎
獲獎作品:《2℃:超越極限》(2℃:Beyond the Limit)
機構/作者:《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5、地區報道獎
獲獎作品:《馬里蘭州議員要求對馬里蘭大學醫療系統董事會進行改革,提及對Pugh市長等人的交易存在「嚴重擔憂」》等共計10篇(Maryland lawmakers seek UMMS board reform, citing 'serious concerns' over deals for Mayor Pugh, others)
機構/作者:《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
6、國內報導獎(共兩組)
(1)獲獎作品:《分析錯誤與監管失效:波音公司和聯邦航空局是如何給不可靠的737 MAX頒發合格證書的》等共計10篇(Flawed analysis, failed oversight: How Boeing, FAA certified the suspect 737 MAX flight control system)
機構/作者:《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的Dominic Gates、Steve Miletich、Mike Baker和Lewis Kamb
(2)
獲獎作品:《與艦作戰:戰艦上因艦隊自身而起的死亡與英勇》等共計10篇(Fight the Ship: Death and valor on a warship doomed by its own Navy)
機構/作者:ProPublica的T. Christian Miller、Megan Rose和Robert Faturechi
7、國際報導獎
獲獎機構/作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俄羅斯體制的系列批評報導。
8、特稿寫作獎
獲獎作品:《關塔那摩灣的至暗秘密》(Guantanamo's darkest secret )
機構/作者:《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Ben Taub
9、評論獎
獲獎作品:《美國建國時所記載的民主構想不是真正的民主,正是因為非裔美國人的爭取才使之成為現實》(Our democracy’s founding ideals were false when they were written. Black Americans have fought to make them true.)
機構/作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Nikole Hannah-Jones
10、批評獎
獲獎作品:《批評家筆記: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充滿風險的改造計劃好像出現了一些麻煩》等共計十篇(Critic’s Notebook: Troublesome signs in LACMA’s risky reorganization plan)
機構/作者:《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的Christopher Knight
11、社論寫作獎
獲獎作品:《無定罪身亡:得克薩斯州亟需公開監獄監控錄像》(Death Without Conviction: Texas )
機構/作者:美國德州《帕勒斯坦先驅報》(Palestine (Tx.) Herald Press)的Jeffery Gerritt
12、社論漫畫獎
獲獎作品:《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一系列封面及插圖
機構/作者:《紐約客》(The New Yorker)撰稿人Barry Blitt
13、專題攝影獎
獲獎機構/作者:美聯社的Channi Anand,Mukhtar Khan和DarYasin
14、突發新聞攝影獎The honour for 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 went to staff at Reuters news agency for their images of last year's Hong Kong protests.
獲獎機構/作者:路透社:香港抗爭
15、音頻報導獎
獲獎作品:播客《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第688集《出局的人群(The Out Crowd)》
機構/作者:《洛杉磯時報》的《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播客製作團隊及該報記者Molly O'Toole,和Vice新聞(Vice News)自由撰稿人Emily Gree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 rose for emily分析」的推薦目錄:
- 關於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心得] 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 看板Horror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美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心得] 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 Horror | PTT Web 的評價
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美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附魔電影工業,包括2005年德瑞森(Scott Derrickson)的《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本課程將以這兩部電影為範例,透過過一些精神分析觀點探討以上問題。 ... <看更多>
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心得] 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 Horror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 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 生物,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有時會陷入道德兩難的困境中,需要透過「理性」與「感性」去分析與裁定。 ... <看更多>
a rose for emily分析 在 [心得] 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 看板Horror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片名:驅魔
台灣上映日期:2005
劇情介紹:
一名神父,因驅魔失敗造成被害人死亡而被控訴有罪。一名秉持著懷疑主義的明日之星
律師為神父辯護。在法庭上激烈的攻防過程中,被害人艾蜜莉身上所發生的恐怖事情,
以及發生在這名律師身上的事情,使得這名所秉持的信念開始逐漸動搖....
心得:
在Netflix上點到的,只是Netflix片名翻譯的很奇怪,翻成恐怖靈訊???
以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這部電影透過控方與辯方在法庭上針鋒相對的過程,穿插及倒敘死者艾蜜莉生前是如何
遭到黑暗勢力盯上、如何被惡魔附身、如何受到惡魔凌虐以及神父的驅魔的過程,這幾
個部分電影交代的很清楚。
驅魔電影常見的元素也不會少,身體僵硬、不自主的抽搐、產生幻聽幻覺、聲音變得粗
糙沙啞、身體彎折、攻擊神父、侮辱耶穌....等。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描述被「黑暗
勢力」盯上時會有什麼徵兆。首先,凌晨三點會莫名地醒來,接著聞到燒焦味,最後就
是物體超自然移動,更強烈一點,會看到黑袍人。影片中所謂的「黑暗勢力」應該就是
惡魔啦,只是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來描述。
在法庭上控方與辯方的過程中,也是這部影片精彩之處。其實是給身為旁觀者的我一次
次思辨的機會。
控方陸續傳喚精神科醫生與身心科的醫生試圖以醫學的觀點說明死者艾蜜莉生前身體僵
硬、抽搐的狀況是患有癲癇、幻聽幻覺是精神有狀況並且具有厭食症,是神父讓她停藥
、不讓她去接受完整的治療,使得艾蜜莉生理機能漸漸喪失,間接促成她的死亡。由此
可知,控方完全是透過理性與醫學的角度來證明神父有罪。
辯方一開始也是想用醫學的方式解釋所謂的附身與驅魔,所以請具有精神科與人類學背
景的學者來說明。從艾蜜莉的體質說明為何她會被附身;從大腦神經學、癲癇藥物與驅
魔的方式推斷出藥物是導致神父驅魔失敗的原因。看似一個不錯的反擊,但是發生在辯
方律師身上的超自然事件,不管是巧合或是真的是上帝的安排抑或是惡魔的警告,使得
秉持懷疑主義的律師對於這場法庭攻防戰的心態開始出現轉變。
律師開始違背委託人(教宗)的意思,讓神父描述發生在艾蜜莉身上真實的事件、讓陪審
團聽驅魔過程的錄音帶以及宣讀艾蜜莉所留下的信,透過真實陳述與感性的方式與控方
進行對抗。
看到這裡身為旁觀者的我,覺得所有的事情對於神父都非常不利。一件件證據以及一則
則醫學理論,都間接說明神父有罪,「理性」在法庭上獲得極大的優勢以及非常強勢。
然而,「感性」真的被攻擊到體無完膚嗎?我這邊不說判決結果,但身為旁觀者的我參
與了整個過程,的確與陪審團有著相同的感受與想法。「法」是冰冷的文字所組成的;
「理」是用來說明該行為是否有犯法;「情」就是這之間的潤滑劑,人是有溫度的生物
,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有時會陷入道德兩難的困境中,需要透過「理性」與「感
性」去分析與裁定。
這部電影我很喜歡,不同以往的驅魔電影,充斥著恐怖驚悚畫面以及宣揚光明終將戰勝
黑暗。這部電影也是有恐怖驚悚的畫面,但法庭的對抗,讓觀眾能夠靜下心的時刻;從
艾蜜莉留下的信,希望傳遞給人們是惡魔的真實性;控方的證人與證據,讓觀眾從另一
個的角度去看待附身與驅魔這件事;辯方的敘述與故事,讓觀眾從真實的角度去看待附
身與驅魔這件事。
最後,「理性」與「感性」自在人心,只是多一點少一點而已。至於我對這種鬼神之說
呢?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評分表使用與否看個人)1~5(低=>高)
劇情:4 (精彩的法庭攻防戰)
結局:4 (法官與陪審團的裁定)
駭人:2 (只有在倒敘艾蜜莉生前發生的事情才比較可怕一點)
氣氛:2
推薦:4 (與過去的驅魔電影不同,將驅魔這件事搬上法庭,讓觀眾能有思考與評斷的
機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182.186.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rror/M.1626245732.A.BA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