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很多時候會出現自我比較、自我批評的聲音,這些聲音往往是,你放著不管,它會越來越大,嘗試逃避或忽略,它會越來越明顯,可是當你一直重複地思考它,自以為能夠明心見性,反而卻深陷其中。在感情裡面常見的情況是,你會因為對方的一些行為而感到不安,這些不安會變成內在的聲音,讓你動彈不得。
當你內在出現這些聲音的時候,往往會讓你抱著頭覺得很痛苦,可是又無法讓這些聲音從你心裡面停下來,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有時候用一些簡單的小句子,就可以讓你打結的頭腦,鬆開一些些。最近我在讀承諾接受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這個療法的專業訓練師Russ Harris在書當中談到許多我覺得非常有用的「認知轉換」句子,在這篇文章裡面我節錄幾個提供大家參考[1]:
「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這真是個有趣的想法」
「哈哈!又來了,這是一個____的故事」
根據接納與承諾療法,我們內在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思考的自我」另外一個是「觀察的自我」,當我們純粹「觀察」內心的聲音的時候,就不容易被那些聲音給左右,但當我們讓自己進入「思考」模式,就很容易打結在一起。你可以想像每一次有這些「自我批評」、「覺得自己不值得」的想法的時候,就像是在看一部電影,你會跟著電影裡面的主角劇情高潮迭起而有情緒起伏,但你並不會把這些情緒帶走很久,因為你知道,你並不是電影裡面的主角。而且電影裡面發生的事情,往往都是虛構的。
同樣的,你也可以把那些出現在腦海裡面的聲音,想像成電影劇情,把那些你腦中的句子,當成是電影台詞,透過拉出這麼一點點的距離,你或許就可以好好的伸展自己、好好的呼吸。畢竟,你的想法並不等於你。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在看承諾與肯定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覺得相當有意思,在這邊我想用一個虛構的憂鬱症患者小明當作例子,分享這個「彈性六角形」(hexaflex)給大家(先看左下角紅色字體「cognitive avoidance」的部分,順時鐘方向):
1.認知糾結:我很糟糕、什麼都做不好、嘗試過很多治療都沒什麼用,早上都爬起不來,更別說是好好做事情了⋯⋯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根本沒有人在乎我⋯⋯
2.經驗逃避:有些朋友會關心我、傳訊息給我,想要跟我聊天,但我很不喜歡麻煩別人,甚至我覺得麻煩他們會讓我很有罪惡感,而且,跟他們講話又會讓我感到焦慮,甚至會讓我聯想到我比不上他們。
3.如何受到過去或未來的控制:從小我媽就跟我說「早知道就把你墮胎墮掉!」,我好害怕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所以一路都很努力唸書,然後也運氣很好高中大學都是第一志願,可是我還是常常害怕有一天我的好運會用光。我好擔心有一天我會孤老終身、沒有人陪伴我,所以我很努力的賺錢,幫自己買「防老險」。
4.沒有方向:儘管是這樣,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長久以來,我都在當濫好人、同事有什麼事情要我幫忙,我都不會拒絕,儘管那並不是我份內的工作。可是人生繞了一大圈,我還是常常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好像海上面的一條破船,不知道哪裡可以靠岸。
5.逃避的行動:最近可能因為在家工作,我常常覺得心情很低落,經常出現負面的想法、討厭自己。有些時候一整天都在追劇,有些時候就躺在床上能夠睡多久就睡多久,還有一些時候用很多的酒精來麻痺自己。可是每次醒來,還是一樣很討厭自己⋯⋯。
6.自我概念化(把自己當成內容):那些想法包括「我很沒用」、「我是個糟糕的人」、「這世界上沒有人會喜歡我」、「我的命好苦」等等,不知不覺好像成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我用「憂鬱症患者」這個標籤來定義我自己,某種程度上面獲得了一種安穩,可是卻又有一種無止境的悲哀。
如果你也是像小明這樣的人,那該怎麼辦呢?根據ACT的想法,你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建構自己的生活。回到這張圖片,我們一樣從左下角開始,這次大家請看黑色的字體:
1.脫離糾結:退後一步思考「我很糟糕」這句話。如,可以跟自己說「我有一個『我很糟糕』的想法。」或者是「有一朵雲上面寫著『我很糟糕』,飄到我頭上。」藉由這種方法,把「想法」和「自己」區隔開來。
2.接受:開放自己、不需要去挑戰「我是一個沒用的人」這個想法,單純就接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一個「我就爛」的概念)。想像有一張紙上面寫著「我很沒用」,然後放在你旁邊不遠處的位置上。不需要把它撕破,允許它就放在那裡。
3.活在當下: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被過去或者是未來給抓住(被過去抓住的時候,你容易感覺到憂鬱,被未來抓住的時候,你容易感覺到焦慮),把自己抓回現在。例如,你可以數一數自己現在的呼吸、感受腳掌踩在地上的踏實感、仔細觀察桌面的紋路。透過覺察把自己拉回現實。
4.找回重視的價值觀:詢問自己,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如果在百年以後,你想要留下一個價值觀或者是信念給後輩,你覺得那會是什麼?例如,要關懷別人、要活在當下、要對自己慈悲⋯⋯什麼對你來講是重要的?
5.付諸行動:如果要達到你信仰的價值觀,你可以做出什麼具體的行動?例如,你覺得對自己慈悲是重要的,或許今天就可以在睡覺前跟自己說幾句話「你今天做得很棒了」、「就算有時候討厭自己也沒關係」。可以在心裡面默念,或者是寫在你的手機記事本裡面,這都是具體行動的一種。
6.把自己當作脈絡:與前面的第六點剛好相反,如果你腦袋裡面有「我是一個沒用的人」的想法,並不代表你真的是個沒用的人,只代表你現在有一個這樣的想法。你可以想像自己就像是名偵探柯南,正在觀察「我是一個沒用的人」這個想法。你的「自我」是一個時時刻刻在覺察的意識,而不是那個想法本身。
這個療法並不是為了減少症狀而被開發出來的。相反地,透過這六個步驟,問題並不會被解決、症狀跟困擾也一直都存在,但有趣的是,因為你接納症狀的存在,並且「你和症狀」之間拉出距離,這個症狀反而沒有讓你那麼不舒服了。更重要的是,你會多一點心理空間,去做你真正想要做的事。
或許人生就是充滿苦難,或許你我的日子,會有很多的情緒憂鬱和焦慮混雜著襲擊,不過就算這樣也沒關係,畢竟辛苦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真正珍貴的是,就算在這樣的一種時候,我們還是能夠把握自己真正信仰的東西、去實踐我們的相信,在每個當下裡面找尋意義。
光是這樣的過程,就是了不得的人生。
#ACT #acceptance
#圖片來源
https://reurl.cc/zeWKlV
#想瞭解更多歡迎來參加這週的免費線上講座
https://www.surveycake.com/s/M020Q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建立人際關係時,支持而不批判的態度,可以鼓勵對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價值觀,對別人熱衷的事物保持好奇。
許多父母無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而導致親子關係崩壞。
問這些父母:「你的孩子喜歡做什麼?他們對什麼感興趣?」聽到的回答卻往往是:「我不知道。」或只有幾個模糊的概念:「打電動、看YouTube的垃圾影片、和朋友出去閒逛、吃光家裡所有的東西!」
修復和重建親子關係的第一步,通常是讓這些父母開始和孩子對話:不是下指令或聽起來像績效考核的對談,而是關於孩子喜歡什麼,或什麼東西能激勵他們。
體貼自己的孩子是一份很棒的禮物,能讓他們打起精神、變得更強壯,也更能自我關懷。來自內華達大學,同時也是「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發明者的史蒂芬.海斯(Steven C. Hayes)教授曾說過:「愛不是一切,它是唯一。」
他認為愛應該是所有人際關係的中心,包括工作、社群和家庭。他提到,所有人都應該學會以充滿力量和愛的方式,與自己及他人相處,而這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哈佛大學的「讓關懷變普遍」專案發現,有五項技巧能提高養育善良孩子的可能性。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在其他重要的人際關係,比如與伴侶、同事、家庭成員和朋友之間。你是否覺得自己有哪一段關係需要改善親密和溫暖度?請盡量多使用以下技巧:
一、#善良的榜樣。當個好榜樣吧,做個善良、有同理心、普遍關懷他人的人。犯錯的時候,記得態度謙遜,承認自己的錯誤。
二、#練習同理心。考慮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即使你並不同意甚至不喜歡對方。爭論時,試著理解另一方的想法,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觀點。
三、#重視感受。讓他人覺得受重視,並給予對你所有的關注。提問、對他們在意的事情表現出興趣、表達愛意,以及肯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
四、#強調英雄的行為。當一個人準備把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要之前,或努力對抗不公正、不公平、痛苦和來自他人的傷害時,請強調並重視這些道德訊息。
五、#鼓勵灰色地帶的思考。不要迴避道德的複雜性,也應盡量避免用絕對性的詞語來描述情況(例如好/壞),而是鼓勵對方對他人和整體情況有更全面的理解。
懂得鼓勵和維持關係,以保持合作。如果你有什麼很善良的想法,大方說出來吧!別等到寫賀卡或特殊場合時才說。花點時間真正了解你關心的人,認識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鼓勵他們開闢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即使那不會是你的選擇。
.
本文摘自《#信任溝通》
全球頂尖心理學家解讀人心的四種方法
作者:愛蜜麗.艾利森, 勞倫斯.艾利森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親密關係裡的溝通,除了傾聽與表達,還要有善意。願意維持關係的品質與連結的深度,就是一種善意的表現。
願意重視對方的感受,對我來說是表達善意的關鍵。如果少了這個部分,拒對方的感受於門外,那要修復關係就很難。
祝願您,能清楚體會到,想要有好關係,是想滿足我們自己,不是對方的必須!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在 What is Acceptance Commitment Therapy?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Acceptance Commitment Therapy, or ACT, includes mindfulness activities such as #meditation, breathing exercises, and other techniques tha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