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奇山徑又添精彩一章】
3500公里是怎麼樣的概念?
我在Google Map上試用「測量距離」功能,以香港為起點拉出直線,發現3500公里原來是代表著:東至關島,北至俄羅斯南部,西至印度中部,南至印尼南部。簡單來說,就是乘飛機也要五六小時的航程。
如果這樣的距離,用雙腿要走多久?
赫赫有名,橫跨美國東岸14州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正是3500公里。尋常人打算徒步把它走完,得花上約半年時間。據統計,只有20%左右的人有毅力真的把它由頭走到尾。有工作在身的都市人,用分段形式把它按時走完,是比較務實可行的做法。若然用跑的話,目前最新紀錄,是由比利時好手Karel Sabbe在2018年以41天零7小時多創下。
AT自1937年建成後,日漸成為美國以至全球知名的徒步徑。曾經以為,AT如此有名定是因為風景優美吧。豈料在我看完Netflix紀錄片《誓破紀錄的Karl Meltzer》(Karl Meltzer: Made to Be Broken)之後,才發現事實似乎並非如此。這套片刻畫了Karl Meltzer以不到46天時間打破跑步穿越AT紀錄,過程固然極盡艱辛,但在鏡頭中我卻沒有看到像UTMB沿途的那種壯麗。事實上,早有人稱AT為「綠色隧道」(Green Tunnel),就是暗指這條步道景色單調。
就如劉禹錫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AT雖然沒有錦繡山河,但以步行或跑步形式挑戰的人日多,就使它在登山愛好者之間名氣暴漲。久而久之,以AT為主角的書籍、紀錄片以至電影就接連出現。
除了剛才提到的netflix紀錄片外,大家只要在amazon之類的網上書店一搜已可找到大堆關於AT的書籍及電影。談經歷的固然有,以實用角度教導後來者如何成功挑戰AT的亦不乏。當中最著名的,作家Bill Bryson就將挑戰AT失敗的經歷寫成A Walk in the Woods,於1998年出版;後來書在2015年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由港人熟悉的羅拔烈福及愛瑪湯遜等主演,台灣譯為《別跟山過不去》,大陸譯為《林中漫步》,但此戲在港似乎沒有上演了。
相比之下,華人作者關於AT的中文專著,我暫時只見有徐銘謙的一本。作者為台灣學者,她於2006年參加計畫獲選前赴AT學習保育、修築步道,並在2008年寫成了《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舊作絕版多年後,2015年她把書易名再出新版,就是《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至於今次勾起我談AT,全因是超馬跑手Scott Jurek的新作North。Scott Jurek在2012年的舊作Eat and Run(中文正體版《跑得過一切》、簡體版《素食,跑步,修行》)在跑圈中早已一紙風行。事實上,Scott Jurek本身也是非常優秀的越野跑者,再加上他堅持純素飲食,身體力行地反駁了「茹素有損運動表現」的看法,大家當然會對他的飲食、訓練與出賽經歷有莫大興趣。
睽違多年,Scott Jurek終於有新作推出,而且是與妻子Jenny在2015年聯手挑戰AT的經歷。此書出版,記錄著又一位名人挑戰這條傳奇名徑。AT的名氣是從何累積而來,於此又見一斑。
征戰越野賽事多年,Scott已年過不惑。妻子Jenny,亦經歷了兩趟小產。在這情況下,他們都背上了各自的理由,希望通過一場挑戰去再度尋覓自我。
這趟旅程,跑的是Scott,駕車支援的是Jenny。有別於往日對待比賽的認真,他們這次挑戰相對隨心得多——Scott不單從未試路,甚至AT所穿越的14個州份,Scott也沒踏足過幾多。然而,基於這並非正式比賽,所以夫妻二人對此亦安之若素。
話雖如此,Scott畢竟是精英選手,他這次挑戰也並非「郊遊」,反而是銳意以46天的時間打破前人紀錄。那就是說:要連續近七星期,每天跑差不多兩個全馬,絕對是能人所不能的超級考驗。
不像《復仇者聯盟》,這裡劇透絕無問題——Scott當然如願打破紀錄。但當中如何克服傷患,堅持完成的種種細節,才是書的重點所在。此書的各個章節,由Scott和Jenny梅花間竹式分述,有點像「一題兩寫」的做法使敘述顯得更為新穎立體。
目前此書尚未有中譯本,但除英文紙本或電子版外,我推薦大家也不妨考慮將有聲版本一併買回來,因為朗讀者正是兩位作者本人。相信伴之以讀,諸君更能如臨其境。
原刊於2019年7月號《Sportsoho運動版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ppalachian trail中文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蝦叔書介:Scott Jurek - Eat & Run】
芸芸跑步書之中,著名越野跑手Scott Jurek的Eat and Run堪稱經典。自2012年出版以來,此書經常被提及,在網上書店亦是好評不缺。譽之所至,自然一紙風行,此書目前已有二十多種文字譯本。其中,中文譯本分別有正體版的《跑得過一切》(2013)及簡體版的《素食,跑步,修行》(2015)。
雖然早聞其名,但我真正拿起Eat and Run來讀還是近來的事。讀畢,發現這部Scott Jurek自傳內容確是頗為豐富。身為純素食者與世界一級超馬跑手,他如何逐漸改變飲食習慣,如何征服幾個著名超馬,確是值得細味。此外散佈全書的純素食譜,更使這書添上了實用色彩。
個人認為,讀自傳最重要的,是要看主角如何面對人生。Scott Jurek個人際遇方面頗為坎坷:童年時體弱,罹患先天性高血壓,母親頑疾纏身,與父親關係亦不太理想,及後在感情上亦經歷了失婚之痛。我不敢肯定,不停出戰極限馬拉松賽事會不會是他逃離悲傷的一個出口,甚至是逃避現實的一條蹊徑?無論如何,Scott Jurek的越野賽成績確是出色非常,但也不禁感嘆,能人所不能的佳績,也許正是靠著不太愉快的人生際遇鍛鍊而成。
書名已經開宗明義點出兩大主題:「吃」和「跑」。看似簡單,但偏偏作者在這兩回事上與大眾很是不同。幾可肯定,一般讀者對「純素」與「越野跑」不會了解不會太深入。然而這本書對讀者並非全無要求。所以個人認為,如果想讀Eat and Run樂趣更濃、收穫更大的話,一些背景資料最好事先了解一下。
先說吃方面,我們身邊不少朋友覺得茹素等於佛教徒的「食齋」。其實茹素很有多不同種類,Scott Jurek選擇了「純素」,就是除了肉類以外,連與動物相關的產品如蜂蜜、蛋、奶等都不吃。作者細述自己走上這條非一般的路,很大程度是眼看其母未算年老卻已常臥病於床,心頭受到頗大衝擊所致。身為極限運動員,他自己也曾懷疑這樣的飲食能否應付比賽?但最後,他都發現純素飲食不單沒有成為負累,反而更有助寫下佳績。所以,大家在讀此書前不妨了解一下素食尤其是純素的背後理念。
至於在跑方面,Scott Jurek是越野跑手,參加了許多著名超級馬拉松大賽,並屢破紀錄,贏得冠軍。讀者如若對這些大賽無甚了解的話,未必能想像到作者參賽期間如何艱辛,甚至說不定會質疑作者的描繪或會流於誇張。以下幾個賽事,對作者意義最為重大,也花了較多篇幅描繪,建議讀者不妨花時間了解一下:
一、作者連續7年取得冠軍的「西部百英里耐力越野賽」(Western States 100);
二、作者用來作序章的「惡水超級馬拉松」(Badwater Ultramarathon)
三、作者破了24小時競跑美國紀錄的「國際超馬協會24小時世界超馬賽」(IAU 24 Hour World Championship)
Eat and Run的食譜無可避免地是西式為主,偶然也有些較為日本或東南亞的點子,不過對華人來說是否適合則很視乎個人口味。
另外,讀此書除了看作者如何面對逆境之外,也會使人對超馬世界了解增加。超馬跑手作賽動輒就是上百公里,馬拉松已不知不覺成為「小菜一碟」。他提及自己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小時38分,但他自覺成績僅屬「不怎麼樣」,也沒有多提。看他的比賽經歷,最大的好處是使人不敢再輕易對平日長課的濕熱天氣抱怨甚麼了。
睽違數載,今年Scott Jurek再有新作North問世,這書是他與妻子Jenny Jurek合著,講述挑戰全長3498公里的美國著名徒步徑Appalachian Trail的經歷。如果你對這本新作有興趣,那麼作者的成名作Eat and Run更是不能繞過的一本必讀之作。
完整圖文版:https://bit.ly/2KUEdtW
RunRun.com.hk 運動生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