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要出一篇稿,原本打算介紹北歐電影節,但後來改了題目,想寫套同而家香港關係更大的戲,所以就作罷。不過,這個北歐電影節都係幾值得留意,我在此推介幾套戲吧。
今次北歐電影節放映一共15套來自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的電影,我只看過當中5套,其中首推的是《家變》The Celebration。《家》可能是Dogma 95其中一個推手Thomas Vinterberg的最佳作品,我認為甚至比他後期名作《誣網》The Hunt 更好。電影說的是一趟家族宴會當中,眾人本身的矛盾怎慢慢演變成互揭瘡疤、一發不可收拾的家庭式Disaster,好精彩的。
另一套推介的是1921年的默片《鬼車魅影》(這次有現場音樂伴奏!抵睇!)。我之前Blind-buy 買了這電影的CC Blu-ray,看罷發覺頗有趣。例如是當年的「特效」,如何拍攝「鬼魂」、「死神」;又例如是原來早於1921年已出現了Kubrick's The Shining 經典斧頭破門一幕。
未看過的,我最感興趣的有《人生間奏曲》Intermezzo 及《憤怒的日子》Day of Wrath。前者為Ingrid Bergman 前往荷里活前主演的瑞典電影。我對黑白片產生興趣是因為看了Ingrid Bergman 的Casablanca,當年驚覺世上竟有如此美麗的女演員,後來Kino 出了一套Bergman 瑞典時期的DVD Boxset,其中也包括Intermezzo這套戲。我收藏了Boxset很久仍未有時候看,這次大銀幕難得上映,應該要看。後者是大師Darl Theodor Dreyer 的作品,題材有點像Arthur Miller 的The Crucible ,未知兩者有否可比較的地方。
https://www.lcsd.gov.hk/fp/zh_TW/web/fpo/programmes/nordicfilm2019/film.html
crucible電影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有看《決勝女王》Molly's Game,故事中律師的女兒正在讀的劇本,是《激情年代》(The Crucible),是瑪麗蓮夢露的前夫亞瑟米勒(Arther Miller)的劇本,此劇有段話非常關鍵,也是後來 Molly Bloom(Jessica Chastain 飾演)會做出最後(看似不合理)的決定的關鍵理由。當然,也是由於這個理由,Molly 才有可能繼續未來的人生,也才有再起的機會。
《激情年代》在 1996 年曾經拍成一部讚電影,女主角是維諾娜瑞德(Winona Ryder),男主角則是有三次奧斯卡男主角獎的丹尼爾.戴路易斯(Sir Daniel Day-Lewis)。這兩位都是那個年代的代表人物。《激情年代》的故事是關於 1692 年在新英格蘭的女巫審判案,2017 年在《驗屍官》(The Autopsy of Jane Doe)裡,有個隱而未言的背景故事,也是 1692 年的女巫審判案。
此外,《決勝女王》的女主角名字「Molly Bloom」,也在電影中被玩了個梗。這個梗與英國最重要的二十世紀意識流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有關。在喬伊斯最重要小說《尤里西斯》 Ulysses 裡,男主角 Leopold Bloom 的太太,就叫做 Molly Bloom。因為喬伊斯是愛爾蘭人,這本厚如磚塊的小說是關於 Leopold Bloom 在都柏林閒晃一天的故事。這也是為何那位心儀《決勝女王》裡的 Molly Bloom 的賭客,會以為 Molly 跟他一樣,是個愛爾蘭人。
.
《決勝女王》的導演跟編劇,都是艾倫·索金(Aaron Sorkin),一位劇本獎的常勝軍。他的上一部電影是《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2015)。索金擅長創造有邏輯卻又暗示性的對話,總讓人不得不多想個兩三下,才能由複雜迅速的對話中,明白核心的意義與目的。
.
索金也擅長為他的強悍主角,找出脆弱的人性角度,再由這個人性角度,探索這位角色過人的堅強性格。在他筆下,無論是賈伯斯或是 Molly,都是有人性也有弱點、卻又剛毅不屈、百折不撓,就算跌到人生谷底,也要固執地奮力一搏,因此都是讓人不得不敬佩的不凡人物。
.
最後,那段在《激情年代》的劇本中,也是決定 Molly 認罪與否的關鍵台詞,放在這個 post 的最後面,如果有興趣,也不怕破梗暴雷,可以往下拉。。。。
.
。。。。。。
.
關於《激情年代》,可以看下面: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51813659
.
關於《驗屍官》,可以看這裡:
https://sosreader.com/the-autopsy-of-jane-doe/
.
。。。。。。
.
在《激情年代》裡,關於節操的那段話,也是這個故事最關鍵的一段話,可以觀看以下影片(從1'15''開始看),台詞則在更下面: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635laKpY0
.
John Proctor: Because it is my name! Because I cannot have another in my life! Because I lie and sign myself to lies! Because I am not worth the dust on the feet of them you have hanged! How may I live without my name? I have given you my soul; leave me my name!
.
.
crucible電影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激情年代》The Crucible 是部 1996年的電影,是個關於1692年在新英格蘭的女巫審判案,也是個跟死刑有關的故事。當時的死刑執行於公共廣場,以恐懼威嚇,殺雞儆猴,嚇阻犯罪。
死刑除了是警示之外,還是「終止邪惡與回歸秩序」的象徵。只有邪惡被終止,恐懼才會平息,人們才能重回平靜又有秩序的生活。然而這場悲劇的可笑之處在於,果然死刑執行了,但是,邪惡並沒有因此終止。
邪惡與政治和經濟常常比肩作戰,他們站在同一陣線指控無辜的代罪羔羊,讓群眾忘記真正需要被檢討的社會問題,而專心一意地積極獵巫。死刑儀式不過只是表面上的邪惡終止,因為最為黑暗的貪婪人性,已經獲得了秘密的勝利。
。。。。。。
貧富差距與教育失衡,已經是我們社會潰爛發臭的腫瘤。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那些沒有未來又不曾被重視被愛被信任的年輕人,在生命看不見轉機的時候,只能朝向對他無情的社會報復。
一個生命的犧牲,正是我們社會的 the crucible,考驗著我們應該如何通過這個社會的集體試煉。死刑與否只是問題的表象,真正的試煉應該是有沒有勇氣改變社會的結構與系統,甚至抓出那些站在舞台後方,利用獵巫而奪取更多利益的投機分子。
。。。。。。
因為貧富差距,窮人被剝奪了生存權;因為失去家庭教育,小孩也被剝奪了愛與關懷。沒有愛與生存的立基條件,一個人的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如此窮途末路的人已經沒有了一切,拿起刀向社會報復而招致死亡,他還是一無所失。f
或許,「無條件基本收入」(the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是種改變的契機。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51813659
#basic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