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語言學習」雙角度分析】 BBC 記者的 have sb to thank for 有在諷刺嗎?真的要謝謝維尼嗎?
因為 BBC 記者在蔡英文總統勝選的國際記者會上所問 "Do you have 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thank for this victory? " 一問題,在網路上引起了眾多的討論。
• 短短一句包含核心片語 have sb to thank for 的句子,到底為什麼會引起了那麼多的討論?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兩部分討論:
(a) 從「語言學」切入討論文意解讀的複雜性
(b) 從「語言學習」切入,探討那對於大部分不是要當專業逐步、同步口譯、不是要當英文老師的大家,學習英文時何去何從。
✔︎ 該記者有沒有在諷刺?
(a) 語言學視角
講話當中,paralinguistic cues (副語言) 也是幫助我們解讀文意很重要的一環。這包含了音量大小、語調、語氣停頓、聲音表情。除此之外,「臉部表情」或是「手勢」這樣的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也會幫助我們解讀語意。
這次事件的複雜性之一就來自於大家對於這位 BBC 記者在說該句話時的聲音和臉部表情,到底有沒有諷刺 (sarcasm) 的意味在裡頭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是生活、還是比較正式的英文當中,有些表達方式有可能會因為有沒有特別的「副語言」,產生兩種以上意思。
➠ 「字面」、「逐字」的方式解讀我們會稱為 denotation (literal meaning)
➠ 「衍伸」意義又稱為 connotation (implied meaning, secondary meaning)。
以 have sb to thank for 為例, Macmillan dictionary 就提供給我們 2 個定義:
(1) used in a positive way to say who is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good
表面上我們看到 thank 就會想到是謝謝,所以第一層字面上含義就可以理解成歸功於、感謝~的意思。
(2) used in a negative way to say who you blame for something bad
但字典裡也提供了另外一層比較負面、歸咎的字義了。但因為表面上「字字都看不出有負面、要拼湊起來才有負面」,可以看到這個片語有他的 connotative meaning.
⚑ 英文裡有些看似簡單的用法,其實都有其複雜性:
1️⃣ Tell me about it. 如果一路語調往下降,其實是在應和人家某見不滿的事情。
2️⃣ That's interesting. 依語調不同,可以是真的表達覺得有趣、也可以是個社交辭令 (實際覺得
滿口胡言、或覺得不盡正確)。
3️⃣ Thank you. 若聽到美國人講的是 Thank U. 把重音放在 U 上,很多時候是在反諷 (but not always)。
4️⃣ You're such a good friend. (一般中文我們講反話,是否這句話也會有兩層意思呢?)
✔︎ 英文該怎麼學勒?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課綱,認定高中生要學會 5000 字左右的英文字彙 (有往下調)。但我們仔細想想,have sb to thank for 這每一個字,是否都在 1000 字以內?是的。但我們學了 thank 後就會這個片語的意思嗎?答案是否定的。同樣的大家看看下面幾個用法:
(a) have one's hands full
(b) have a lot on one's plate
(c) out of the blue
(d) work out on and off
下面沒有一個用法的單字難度範圍落在 500 字以外。但是為何「字字看得懂,句句看不懂呢?」
這告訴我們學習英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些生活常見、口語的片語用法。為了檢定、考試,學完 fall, 學 drop, plummet 是一個方向。但是將已經會的字,做重新的排列組合去學習新的意義,更是另外一個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學習方向。
Photo credit: 三立新聞網
cues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語言學」、「語言學習」雙角度分析】 BBC 記者的 have sb to thank for 有在諷刺嗎?真的要謝謝維尼嗎?
因為 BBC 記者在蔡英文總統勝選的國際記者會上所問 "Do you have 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thank for this victory? " 一問題,在網路上引起了眾多的討論。
• 短短一句包含核心片語 have sb to thank for 的句子,到底為什麼會引起了那麼多的討論?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兩部分討論:
(a) 從「語言學」切入討論文意解讀的複雜性
(b) 從「語言學習」切入,探討那對於大部分不是要當專業逐步、同步口譯、不是要當英文老師的大家,學習英文時何去何從。
✔︎ 該記者有沒有在諷刺?
(a) 語言學視角
講話當中,paralinguistic cues (副語言) 也是幫助我們解讀文意很重要的一環。這包含了音量大小、語調、語氣停頓、聲音表情。除此之外,「臉部表情」或是「手勢」這樣的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也會幫助我們解讀語意。
這次事件的複雜性之一就來自於大家對於這位 BBC 記者在說該句話時的聲音和臉部表情,到底有沒有諷刺 (sarcasm) 的意味在裡頭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是生活、還是比較正式的英文當中,有些表達方式有可能會因為有沒有特別的「副語言」,產生兩種以上意思。
➠ 「字面」、「逐字」的方式解讀我們會稱為 denotation (literal meaning)
➠ 「衍伸」意義又稱為 connotation (implied meaning, secondary meaning)。
以 have sb to thank for 為例, Macmillan dictionary 就提供給我們 2 個定義:
(1) used in a positive way to say who is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good
表面上我們看到 thank 就會想到是謝謝,所以第一層字面上含義就可以理解成歸功於、感謝~的意思。
(2) used in a negative way to say who you blame for something bad
但字典裡也提供了另外一層比較負面、歸咎的字義了。但因為表面上「字字都看不出有負面、要拼湊起來才有負面」,可以看到這個片語有他的 connotative meaning.
⚑ 英文裡有些看似簡單的用法,其實都有其複雜性:
1️⃣ Tell me about it. 如果一路語調往下降,其實是在應和人家某見不滿的事情。
2️⃣ That's interesting. 依語調不同,可以是真的表達覺得有趣、也可以是個社交辭令 (實際覺得
滿口胡言、或覺得不盡正確)。
3️⃣ Thank you. 若聽到美國人講的是 Thank U. 把重音放在 U 上,很多時候是在反諷 (but not always)。
4️⃣ You're such a good friend. (一般中文我們講反話,是否這句話也會有兩層意思呢?)
✔︎ 英文該怎麼學勒?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課綱,認定高中生要學會 5000 字左右的英文字彙 (有往下調)。但我們仔細想想,have sb to thank for 這每一個字,是否都在 1000 字以內?是的。但我們學了 thank 後就會這個片語的意思嗎?答案是否定的。同樣的大家看看下面幾個用法:
(a) have one's hands full
(b) have a lot on one's plate
(c) out of the blue
(d) work out on and off
下面沒有一個用法的單字難度範圍落在 500 字以外。但是為何「字字看得懂,句句看不懂呢?」
這告訴我們學習英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些生活常見、口語的片語用法。為了檢定、考試,學完 fall, 學 drop, plummet 是一個方向。但是將已經會的字,做重新的排列組合去學習新的意義,更是另外一個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學習方向。
Photo credit: 三立新聞網
cues中文 在 YY La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何每次問及那些語文能力很好的人如何學習中文,他們都會說學中文沒有技巧?原因很簡單,因為所謂技巧,早已融入他們的思維。
【很長的課後感】
記得上次問書時間有位同學打開筆記強化篇章閱讀的部分,問我究竟細讀文本對考試有何幫助。我說這樣可以逐步訓練同學閱讀文章的眼光,學習如何自己讀懂一篇文章。同學似懂非懂地點頭,繼而又問:「那麼我是否只把註解中的標題,如結構作用、時間標示等字眼背好就可以了?」那刻,我知道我還未能解答他的疑惑。
今天旁聽了YY的課,課上分析了王盛弘的〈清糜〉,一篇我曾經看過,而且很喜歡的文章。不過,若果問我喜歡文章的甚麼,我卻說不出個所以來。聽完YY的拆解,我才明白,原來我閱讀時的「感動」,是作者如此逐步建構出來。這時我才驚訝於作者的巧思,能寫出一篇情感如此綿密的文章。
文字的力量可以是很感性的,然而文字如何掀動人的情感卻可以很理性地分析出來。
讀書時我也很沈迷甚麼技巧、秘笈,最好給我十句口訣,彷彿記熟了就心安了。其實「技巧」都是事後的歸納,是幫助我們有效地喚回已有記憶的提示或線索(cues)。假如能夠暸解作者的思路,知道作者如何去寫,自然能夠掌握文章的意旨、結構,這就是YY上課時常強調的「內化」。
是故,這年我們花了很多心機時間研究如何幫助同學轉化課堂所學。「思維先行」的教學目的是希望讓同學「經歷」中文、「感受」中文。摒棄盲目追求技巧的迷思,你就會發現,你不只是讀懂課上所教的那篇文章,而是能夠讀懂不同文類題材的文章。
為何每次問及那些語文能力很好的人如何學習中文,他們都會說學中文沒有技巧?原因很簡單,因為所謂技巧,早已融入他們的思維。
cues中文 在 英文成語take a/one's cue from sb 是甚麼意思? 1 參考…的做法 ... 的推薦與評價
【釋義】比耐力的戰爭【翻譯】意志持久戰【用法】如果敵對的雙方只是一直在進行心理上的攻防而沒有採取直接的作戰行動,你可以說:They're carrying on a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