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疫苗的四個面癱個案》
早前有新聞指出輝瑞疫苗第三期研究的臨床試驗,有四名接種疫苗的受試者出現面癱(Bell’s Palsy),令安全性受到質疑,面對這樣的消息,我們該如何消化和分析?
在網絡上,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反疫苗人士馬上拿這新聞大造文章。一些生物科學KOL更將Bell’s Palsy跟吉巴氏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混淆,試圖誤導民眾對疫苗的看法和憂慮。
的確,COVID疫苗研發時間尚短而且輝瑞的疫苗為嶄新mRNA技術。臨床使用新技術時,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觀察潛在副作用和保護力,更重要的是接種疫苗的 #benefitandrisk
正正因為面對嶄新mRNA技術,我們更應該確保資訊是盡量正確無誤,讓大眾得以更了解這種疫苗以作well informed decision
#到底生物科學KOL怎樣誤導你
偷換概念是他們最常用的手段,將兩種可能有關連但完全截然不同的病混為一談。
#面癱(Bell’s Palsy,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是一種屬於第七條頭顱神經線的疾病,並非罕有的一種疾病。常見於感染後例如Herpes Simplex Virus、傷風和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等;懷孕期間的婦女或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也會增加患上的風險。一般來說這種面癱多於48小時至1個星期內改善或痊愈,是眼科或家庭科醫生常遇的疾病。
#吉巴氏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是一種相當罕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大部分(超過三分之二)於感染後後,例如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CMV/HZV/EBV病毒或腸胃炎(特別是Campylobacter Jejuni)後發生。或使用個別藥物(如流感疫苗)亦有非常低的機會引發GBS(8.8/1,00,000 to 8.7/100,000 = 0.00088% to 0.0087%)。
一般來說GBS是牽涉周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為雙側神經系統徵狀如手腳無力或痛,有機會延伸至身軀甚至影響負責呼吸的肌肉令患者呼吸困難,嚴重時或需使用呼吸機。
沒錯,GBS的確不容忽視,如輝瑞疫苗真的會導致GBS的話,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廣大市民都應該被告知以作informed decision。
不過,這必須建基於證據和事實,而不是建基於一些生物科學KOL玩弄偷換概念營造的恐懼。生物科學KOL繼上次「#沒有心跳但自主呼吸」和「#心跳停頓時最緊急的是吹氣」等顛覆醫學概念後,再為我們帶來「#面癱等於GBS」這完全違反邏輯性的結論,展現其缺乏醫學知識的一面。
生物科學KOL將4個面癱個案insinuate成由疫苗所引致的GBS,讓民眾將GBS最嚴重的併發症和疫苗掛鉤,製造不必要而且極具誤導性的恐懼。日以繼夜地叫民眾不要對COVID恐懼,但卻玩弄民眾對GBS的恐懼,更甚的是對民眾灌輸錯誤的醫學資訊。
首先,面癱只是GBS其中一個潛在的臨床presentation,GBS更常見的是周邊神經系統異常;同時面癱最常發生於病毒感染後而非因GBS。
生物科學KOL引述了一篇文獻[1]指出面癱是GBS的presentation,但文獻的case report的病人是同時有Hemiparesis的病徵,涉及周邊神經系統。然而,新聞報道輝瑞疫苗組的4位面癱病人患上的是isolated Bell’s palsy,沒有其他周邊神經系統的問題、沒有呼吸困難亦沒有GBS常見的病徵;病人的主診醫生亦排除了GBS的可能,同時報道亦訪問了專家,指出於近2萬名的疫苗組裡出現4個isolated Bell’s palsy符合正常background rate of Bell’s palsy,暫未有證據證明疫苗導致面癱。
#不過生物科學KOL不會告訴你這些
其次,即使面癱可能是GBS的其中一個潛在臨床presentation,並不代表每個面癱的病人都患上GBS。就例如咳嗽是肺癌的臨床presentation,但你總不會說每個咳嗽的人都有肺癌吧?將面癱講成GBS就如將咳嗽講成肺癌,無疑是散播恐懼、灌輸錯誤的醫學知識。
#不過生物科學KOL不會告訴你這些
最後,坊間資訊眾多,大家必須要小心求診,很多人隨便放一兩條link或文獻就當盡了論證責任,更甚的是玩弄偷換概念加深民眾對藥物或疫苗的恐懼,令大家無法細心分析現階段的資訊。
#MyView
輝瑞疫苗目前並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會增加Bell’s palsy或GBS的風險,第三期臨床研究人數高達四萬多人,目前的安全性相當promising。
由於外國現已開始量產及全民接種,相信會愈來愈多相關保護率、副作用和安全性的資料。
到底要不要接種疫苗是一個informed decision,強烈建議所有市民多留意相關新聞報導以及細閱研究的報告。
如對副作用或安全性有憂慮,#不妨持續觀察,讓第一水或第二水外國的民眾接種後再分析他們的臨床反應,因應數據的結果再作決定。
在等待期間持續做好個人衛生和防疫保障自己保障他人。
下篇跟大家探討一下「COVID在香港才殺120人,實為弱流感」這類言論到底有多荒謬。
#其實好有趣點解生物科學KOL每次引的文獻都是不relevant或者指出他的錯
#引新聞但篇新聞寫明係isolatedCNVIIpalsy
#篇新聞專家講明likely係coincidence
#其實有無認真睇文獻同新聞
詳細版在Patreon,歡迎訂閱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5061361
Ref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66836/
[2] https://www.health.com/condition/infectious-diseases/coronavirus/covid-vaccine-bells-pals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2月14號是個光棍不出門要出了門還要被閃到瞎的日子 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也應該都知道今天是西洋情人節 在這個充滿粉紅泡泡的日子裡 到底容易感染什麼病? 其實就是透過接吻傳染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主要由Epstein-Barr Virus 所引起的 聽起來好像很恐怖 但是其實90%的人都有得過EB...
ebv病毒疫苗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通常 #EB病毒 (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都是靠著體液傳播,唾液則是最常見的傳播介質。
😔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這隻病毒,如果感染到EBV,也沒有特殊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方式,就是自己要多休息、多喝水。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4081
---
長照家庭必備【愛長照LINE會員】已經6萬多人關注!
歡迎加入👉https://reurl.cc/GVol9d
【免費代辦輔具補助】輪椅、氣墊床、便盆椅......
👉https://reurl.cc/pD0Dzb
找居服員、找外籍看護、找機構
👉https://bit.ly/2HCGdEf
ebv病毒疫苗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ancer #screening
癌症篩檢
篩檢:「你覺得很好(無症狀),所以你有問題」。
「老鷹」是速度太快、來不及救的癌症,「兔子」是如果不治療就會傷害你的癌症,「烏龜」是惡化很慢、不會傷害你的癌症,治療是「圍欄」。
癌症篩檢能:
1、找到能治療、會傷害你的癌症(你能用圍欄把「兔子」關起來)
2、「過度診斷」、「過度治療」:
找到不能治療的癌症(「老鷹」)
找到不會傷害你的癌症(「烏龜」)
把沒有癌症的病人誤認為是癌症(假陽性)
把有癌症的病人誤認為沒有癌症(假陰性)
(https://twitter.com/vprasadmdmph/status/1212840987363442689…)
除了胎兒蛋白以外,不要用「腫瘤指標」篩檢癌症。
有幫助:
• 乳癌:美國 USPSTF 建議年紀 40-75 歲的婦女每二年做一次乳房攝影。
• 子宮頸癌:國民健康署建議 30 歲以上婦女每 3 年至少接受 1 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接種注射能預防。
• 肝癌:有 B、C 型肝炎或有肝癌家族病史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
• 大腸癌:每二年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每 10 年做一次大腸鏡篩檢。75 歲以上或餘命少於 10 年的人不需要做大腸鏡篩檢。CEA 只能用來追蹤確診/治療後的病人。
• 口腔癌:國健署建議有吃檳榔者(30 歲以上,原住民 18 歲以上)、吸煙者每二年做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 膀胱癌:無痛性血尿、肉眼可見血尿、沒有蛋白尿、有血塊、有危險因子(男性、年紀 ≥ 35 歲、抽煙、某些化學品如苯類,aromatic amines 或染劑、止痛劑、骨盆腔放射線、某些免疫抑制劑如 cyclophosphamide,alkylating agent、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重金屬(砷)、放射線等)者做膀胱鏡、腹部/膀胱超音波 ± 泌尿道 CT。
有爭議:
• 肺癌:USPSTF 建議每年以 LDCT(不是胸部 X 光、痰液細胞學)篩檢50-80歲,20 pack-year且未戒菸,或已戒菸但不到15年者。
https://www.facebook.com/1484893288/posts/10223483549145274/?extid=mOugg8Zlezfa7Fet&d=n
• 食道癌:胃鏡 for Barrett's esophagus、吸煙?喝酒?
• 胃癌:日本、韓國有建議用胃鏡篩檢。
• 甲狀腺癌:USPSTF 建議沒有症狀者不需要用觸診及超音波篩檢甲狀腺癌,除非有危險因子:放射線、遺傳性癌症、一等親有甲狀腺癌。症狀:異物感、吞嚥困難/痛、容易嗆到、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發聲障礙、疼痛。
• 前列腺癌:USPSTF 建議 55-69 歲的男性要用醫病共享決策決定是否要用 PSA 篩檢。
• 卵巢癌:USPSTF 建議不要篩檢沒有症狀的人,除非她有遺傳性癌症家族病史。台灣醫界的建議是在做子宮頸抹片檢查(30 歲以上的婦女每 1–3 年做一次)時,順便做骨盆腔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如果陽性再進一步做 CT、MRI 等檢查。
• 鼻咽癌:EBV。
台灣的十大死因: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和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國人十大癌症的排序:
男性: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淋巴癌、膀胱癌
女性: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癌症的危險因素:抽煙、喝酒、加工肉(肉鬆、肉乾、肉脯、香腸、火腿、醃肉、培根、熱狗等)、紅肉(豬肉、牛肉、羊肉)、檳榔、肥胖、不運動、感染(B/C 型肝炎、HPV)、放射線(游離輻射)、免疫抑制、家族史。
https://medium.com/…/%E5%90%91-%E4%B8%83%E9%BE%8D%E7%8F%A0-…
https://medium.com/…/%E5%B8%AB%E7%88%B6-%E5%A4%A0%E4%BA%86-…
https://medium.com/…/%E8%81%96%E8%AA%95%E8%80%81%E4%BA%BA-a…
ebv病毒疫苗 在 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2月14號是個光棍不出門要出了門還要被閃到瞎的日子
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也應該都知道今天是西洋情人節
在這個充滿粉紅泡泡的日子裡
到底容易感染什麼病?
其實就是透過接吻傳染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主要由Epstein-Barr Virus 所引起的
聽起來好像很恐怖
但是其實90%的人都有得過EB病毒喔~~
現在就訂閱一葉草的白袍手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kvHd1vPPgZizo8gmE3oGQ
哈囉~大家好~我是一葉草
是個喜歡拍影片的實習醫生
在這裡跟大家聊聊生活中的醫學新知,帶你更貼近醫學
讓你走進醫院時,心中不在對於那艱深醫學感到徬徨不安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negrassmednot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negrassmednote/
Twitter:https://twitter.com/onegrassmednote
#情人節
#接吻
#EB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5OcKCs1iZ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