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流水帳心情紀事
#中國特色App #豬肉
每個人都有他擅長做、與喜歡做的工作。可能擅長做的工作不一定喜歡、喜歡做的工作不一定擅長;兩者相互取交集,或許才是最理想的工作狀態。比如有人很細心、擅長 Operating 類型或後端支持的事情,但喜歡做的卻是創造類型的工作(可能不一定合適)。
有些殘酷的結果是,雖然有自己更喜歡做的事情,因為經濟學上的比較利益,導致在競爭之下為了餬口,還是得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個人在一生中成就感的實現,或許就在於努力的挖掘並精進自己的交集區,讓自己擅長自己喜歡的事情。
以我自己作為金融背景出身但喜歡觀察科技產業競合的人而言,Top Priority 是售前顧問,或是 IT 產業趨勢研究人員;我喜歡思考企業方向與產業策略層的事情,也覺得以煽動性地輸出來影響他人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擅長但不是最喜歡的是純財務會計。
至於我最不擅長且不喜歡的,莫過於產品了🤐
產品相關的 Domain Know-how 與產業研究真的是天差地遠,包括:使用者研究、UI/UX 使用者體驗、使用流程圖、產品原型圖... 等等。
產品人才著重的不是個人主觀意識的輸出、不用理會大環境更迭也不用浮誇的口才,而是把自己壓得很小很小、專精在一個功能的實現、不斷地聆聽並融入各方使用者的需求,同時細心考量到後續使用階段中每一個可能出現問題的面向。
今日看到一位產品同事,能將所有細微的系統元件,包括功能與擺放位置都梳理的清清楚楚,聽得我不住地佩服。只能說術業有專攻😅
---
話說回來,這一兩年來在中國,「產品經理」一詞非常非常熱門,似乎人人進到 IT 行業,夢想都是「成為產品經理,打造出一款爆款互聯網產品」。一堆奇奇怪怪的媒合平台類 App 大興其道(雖然可能不一定賺錢)。
但神奇的是,中國並不時興一款產品只能有一個 Focused Value 的這種道理,介面都是眼花撩亂、功能上一定要大平台/大禮包/生態系模式,什麼事情都能在同一個 App/網站上完成;故而似乎也不甚注重直觀性,或 Less is more 的 UI/UX 美學。
上面的敘述無涉於褒貶,我覺得這是一種中國特色式的 UI,歐美慣用的 App 界面打進來,說不定還沒有市場接受度。(私心猜測,對此有所了解的讀者也歡迎留言討論,我是真的很好奇😘)
如果有看過我寫過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介紹(https://kopu.chat/2017/10/13/google-material-design/)的讀者,可能有印象我推薦過一本書,叫《設計的心理學》,可說是 UI/UX 界的經典書籍。
但既然中國有中國的玩法,那他們的產品到底都是用什麼樣的想法、依據什麼樣的準則去打造的呢?
若作為外國人,希望研發出一款 App 產品進軍中國,那他們到底該看哪些書籍,如何掌握廣大民眾需求?好神祕啊...... 😓
雖然是個商業價值巨大的市場,卻是個獨一無二的沙盒環境。來這裡之後對於某些事情的既定印象通通都被推翻了,也才發現其實台灣在某方面比我想像中還要國際化。
比如對於各式各樣國外 App 的接受度(雖然先前採訪完雷亞後也了解到這其實對於本土 App 商是很激烈的競爭壓力),或比如各式各樣的西方節日。
在北京除了購物商區,聖誕氣氛並不是很強烈,更何遑萬聖節感恩節...... 近來最盛大的節日似乎就是雙十一雙十二了。
這讓我感到有些微微的可惜,十二月對彼時還在台灣的我來說,可是個帶有幸福感的季節呢。(台灣商人在萬聖節與聖誕節等節日時的宣傳從來不會落於人後)
更可惜的是,上海都已經降下初雪了,然北京雖已屆零下十度,卻也沒有下雪的跡象。空氣實在是太乾燥了。
---
唉拉拉雜雜地又說了一堆,話癆本性暴露😛不敢在這裡開直播講話就只好用文字和大家聊天了(謝謝有讀者還捧場記得我先前的直播哈哈)
PS: 豬肉真是完全沒有消息啊。超市與餐廳照樣賣,也沒人不敢吃。我瞧著津津有味吃著烤豬肉的同事們,默默把碗挪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google domain台灣」的推薦目錄: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問題] DNS Domain 購買的地方- 看板Web_Design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如何在Google Domains 購買網域+ Github Page 設定 - KuLan ... 的評價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GitHub Page + Google Domain 設定個人化網域 - dw's 小站 的評價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如何使用Google Domains 註冊網址獲得免費隱私保護服務 的評價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癮科技- 台灣也可以用Google Domain買喔 的評價
- 關於google domain台灣 在 Hexo + Github Pages:教你設定部落格的專屬網址,含網域 ... 的評價
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北漂青年流水帳心情紀事
#中國特色App #豬肉
每個人都有他擅長做、與喜歡做的工作。可能擅長做的工作不一定喜歡、喜歡做的工作不一定擅長;兩者相互取交集,或許才是最理想的工作狀態。比如有人很細心、擅長 Operating 類型或後端支持的事情,但喜歡做的卻是創造類型的工作(可能不一定合適)。
有些殘酷的結果是,雖然有自己更喜歡做的事情,因為經濟學上的比較利益,導致在競爭之下為了餬口,還是得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個人在一生中成就感的實現,或許就在於努力的挖掘並精進自己的交集區,讓自己擅長自己喜歡的事情。
以我自己作為金融背景出身但喜歡觀察科技產業競合的人而言,Top Priority 是售前顧問,或是 IT 產業趨勢研究人員;我喜歡思考企業方向與產業策略層的事情,也覺得以煽動性地輸出來影響他人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擅長但不是最喜歡的是純財務會計。
至於我最不擅長且不喜歡的,莫過於產品了🤐
產品相關的 Domain Know-how 與產業研究真的是天差地遠,包括:使用者研究、UI/UX 使用者體驗、使用流程圖、產品原型圖... 等等。
產品人才著重的不是個人主觀意識的輸出、不用理會大環境更迭也不用浮誇的口才,而是把自己壓得很小很小、專精在一個功能的實現、不斷地聆聽並融入各方使用者的需求,同時細心考量到後續使用階段中每一個可能出現問題的面向。
今日看到一位產品同事,能將所有細微的系統元件,包括功能與擺放位置都梳理的清清楚楚,聽得我不住地佩服。只能說術業有專攻😅
-\-\-
話說回來,這一兩年來在中國,「產品經理」一詞非常非常熱門,似乎人人進到 IT 行業,夢想都是「成為產品經理,打造出一款爆款互聯網產品」。一堆奇奇怪怪的媒合平台類 App 大興其道(雖然可能不一定賺錢)。
但神奇的是,中國並不時興一款產品只能有一個 Focused Value 的這種道理,介面都是眼花撩亂、功能上一定要大平台/大禮包/生態系模式,什麼事情都能在同一個 App/網站上完成;故而似乎也不甚注重直觀性,或 Less is more 的 UI/UX 美學。
上面的敘述無涉於褒貶,我覺得這是一種中國特色式的 UI,歐美慣用的 App 界面打進來,說不定還沒有市場接受度。(私心猜測,對此有所了解的讀者也歡迎留言討論,我是真的很好奇😘)
如果有看過我寫過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介紹(https://kopu.chat/2017/10/13/google-material-design/)的讀者,可能有印象我推薦過一本書,叫《設計的心理學》,可說是 UI/UX 界的經典書籍。
但既然中國有中國的玩法,那他們的產品到底都是用什麼樣的想法、依據什麼樣的準則去打造的呢?
若作為外國人,希望研發出一款 App 產品進軍中國,那他們到底該看哪些書籍,如何掌握廣大民眾需求?好神祕啊...... 😓
雖然是個商業價值巨大的市場,卻是個獨一無二的沙盒環境。來這裡之後對於某些事情的既定印象通通都被推翻了,也才發現其實台灣在某方面比我想像中還要國際化。
比如對於各式各樣國外 App 的接受度(雖然先前採訪完雷亞後也了解到這其實對於本土 App 商是很激烈的競爭壓力),或比如各式各樣的西方節日。
在北京除了購物商區,聖誕氣氛並不是很強烈,更何遑萬聖節感恩節...... 近來最盛大的節日似乎就是雙十一雙十二了。
這讓我感到有些微微的可惜,十二月對彼時還在台灣的我來說,可是個帶有幸福感的季節呢。(台灣商人在萬聖節與聖誕節等節日時的宣傳從來不會落於人後)
更可惜的是,上海都已經降下初雪了,然北京雖已屆零下十度,卻也沒有下雪的跡象。空氣實在是太乾燥了。
-\-\-
唉拉拉雜雜地又說了一堆,話癆本性暴露😛不敢在這裡開直播講話就只好用文字和大家聊天了(謝謝有讀者還捧場記得我先前的直播哈哈)
PS: 豬肉真是完全沒有消息啊。超市與餐廳照樣賣,也沒人不敢吃。我瞧著津津有味吃著烤豬肉的同事們,默默把碗挪開......
google domain台灣 在 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追新族]
陸克文化這篇很精闢,工業4.0的執行,不是每一家都很馬上非做不可!
#工業4.0 #中國製造2025 #生產力4.0 #智慧工廠
【工業 4.0 不值一哂?】
序文/任苙萍(Anita REN)
「我們不需要工業 4.0」?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架構在「工業 4.0 等同於大量製造」謬誤之上的假命題!理性細究工業 4.0 概念,它原是德國力推「智慧製造」政策的一環;而中國製造 2025,旨在提升自主發展能力,人家壓根兒就沒把它與「大量製造」畫上等號。更精準地說,不論哪種說法,都以「提升自我競爭力」為依歸!而「少量多樣、市場驅動、客製服務、迅速回應、產業升級」,才是核心精神所在!
過度抬舉、誇大固然不必,但若因此不假思索即貿然斷言:那不是我的菜、與我無關……恐怕只是逃避「與時俱進」的藉口。當然,並非所有產業或企業都得盲從工業 4.0 意念,如果立志走手工或藝術精品路線,或許不按牌理出牌的率性而為,正是其獨特賣點。本來,天地間就不只一種生存之道;然可議之處在於:以偏概全論斷 Yes or No、甚至徹底否認工業 4.0 價值,是否有抱持「製造者為王」的老大心態之嫌?
殊不知,在文明及技術發展臨近飽和點的當口,工業 4.0 意謂的是一場由消費市場驅動的變革!或許,台灣所倡導的「生產力 4.0」更具見地,跳脫製造框架、將格局放大至所有產業,根據投入 vs. 產出——可能是具體數值或抽象素質,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市場定位,進而訂定策略目標、建立核心價值和競爭優勢才是重點。必要時,向深入了解切身產業/應用 Domain know-how 的專業人士請益或跨界交流,是較務實的作法。漫步在雲端的遙望或遐想,對現在或未來不會有任何實質助益;「謙受益、滿招損」,唯有不預設立場,才能看見真實。
例如,研華就曾分享一個或許是自詡為「科技人士」難以想像的經典案例:紡織業為確認內含上萬條織線的整捆布料,是否有斷裂瑕疵狀況,傳統作法是在上頭「掛鈴噹」權充感測器,既耗費人力且發生錯漏的機率甚高,更別提一些隱藏的風險成本。咖啡之所以不好喝,問題或許出在咖啡豆本身、沖調方式、調製者功力、品嚐者個人偏好或體質,但也可能是因參雜個人偏見、以訛傳訛的結果。多元時代,當家用咖啡機都強調可換外殼之際,企圖「放諸四海皆準」的遊戲規則已不再時興,包山包海的巨型工廠面臨解體實屬意料之中。
正是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並因應分眾市場,更需藉由一些智慧化流程管控機制對下游客戶訂單保持高度敏銳——哪怕不是直接面對終端市場,對接單質量變化亦需多上幾分警覺。否則上波金融海嘯的生產過剩慘況,絕對不會只是過去式;而農漁養殖與人才培育,亦可能掉入著名的「蛛網理論」陷阱,忘了「經濟是一種動態均衡的過程」。地球從來不是只圍繞某人旋轉,也不曾為誰停下腳步;當此大爭之世,一廂情願地「閉門造車」或不知所謂地「人云亦云」,絕非明智之舉。
延伸閱讀:
《工業4.0 之應用篇:自動化≠智慧化,創建跨界價值網路是關鍵》
http://compotechasia.com/a/____/2016/0510/31880.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西門子SiemensPLMSoftware #鼎新 #研華 #UniversalRobots(UR)
[本文將於發佈次日下午轉載至 LinkedIn、Twitter 和 Google+ 公司官方專頁,歡迎關注]: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compotechasia
https://twitter.com/lookCOMPOTECH
https://goo.gl/YU0rHY
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如何在Google Domains 購買網域+ Github Page 設定 - KuLan ... 的推薦與評價
購買網域,國內外都有很多管道可以選擇,但這篇是在Google Domains 上買, ... 進行「結帳」時,會發現「選取帳單或法定國家/地區」沒有台灣可以 ... ... <看更多>
google domain台灣 在 GitHub Page + Google Domain 設定個人化網域 - dw's 小站 的推薦與評價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Google Domain 目前沒有開放台灣地區購買,但也不限制你用外幣結帳,但就要付跨區交易的手續費。 中間會另外需要填寫一次給ICANN(網際網 ... ... <看更多>
google domain台灣 在 [問題] DNS Domain 購買的地方- 看板Web_Design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最近要幫朋友買個 Domain Name,
因為是第一次買,想請問大家都是在那個平台買
稍微研究一下 GoDaddy 蠻知名的,
此外也查了最近新興的 Google Domain 兩邊推薦的人都有,
因為沒有實際使用過,想問一下大家會比較推薦那一家?
目前查朋友要買的 Domain Name 在兩家的年費都是相同的,
想建議朋友用 Google 的,因為直接跟 Google 帳戶綁再一起,
不用再多一組帳密來管理域名。
此外後台的介面也跟他常用的 AppEngine 等服務相仿
但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應加入考量的地方?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29.2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eb_Design/M.1636370698.A.C7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