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影业者的一堂课,讲得太好了,专业!
Young Jr Don Hoe Joeson Khor Wong Annzz II Jean Tan Kean Chin Qian Kung Jestinna Kuan LeOng JeFfrey Hoong Ling Yong Sampson Chew Jackson Yew Sam Loo Sam Khor
#wingstalent
#fullbillionentertainment
#latistry
故事片拍攝現場管理與流程值得向好萊塢借鑒的一環
溫文杰 HKSC
導演|攝影指導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高級講師
記得二十多年前,筆者還在香港的電影圈工作時,印象中現場操作喊聲四起,胡亂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氣氛熱烈、緊張,實際上是一片混亂;表面上看分秒必爭,實際上是毫無效率。及後筆者進入美國的電影工業,親身感受現場工作的流程與氣氛,發現與港式做法大相徑庭,現場氣氛相對安靜,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有條不紊,真正做到緊張而有秩序,十二個小時的拍攝天里能完成的劇本分量不見得比港產片要少,值得我們參考。
其實拍片的流程並沒有成規,也沒有聖經的指引,沒有必然正確的準則,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只是在這幾十年以致一百年的實踐中,洋人較早縷出一套比較合理的程序,提高了整體效率而已。遺憾的是,二十多年後的今天,筆者重新在香港掌機,感覺情況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仍然在一片混亂中緩步前行,所以想在這提供這套流程供同業參考。
要現場運作流暢離不開精密的籌備工作,有效的籌備工作離不開完整的劇本。在這方面,香港的業界的確有長足的進步,比較二十多年前,今天拍片有完整的劇本了(真汗顏)。有了完整的劇本,制片部門可以與副導演緊密合作做周詳的計劃。考慮到演員的服裝、化妝變換所需時間和其他大量因素後,再征詢過導演意見,訂出具體的拍攝計劃,基于這個拍攝計劃(包括鏡頭朝向、景別等等),首先定好各部門擺放器材對象的位置,臨時化妝、服裝間所在(如果用實景,沒有化妝車的話),盡可能爭取這些位置是整天拍攝鏡頭都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中途要移位,也應該有序地,合理地把移動次數降到最低。
要注意,在美國的體系中,副導演向制片人負責,不是向導演盡忠,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有相對的權威性。創作的問題當然是導演、攝影指導說了算數,但現場的管理安排,大家都得听副導演的,副導演的重大責任之一是按計劃完成當天的拍攝內容,所以它是現場推動得最緊的人。然而,他/她的推動、催促並不是毫無根據地喊叫,盲目地讓各部門盡快進行,而是具體了解各部門要準備好拍攝每一個鏡頭所需的條件和實際時間,盡量協調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工作,務求大家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完成準備,可以開機拍攝。
拍攝流程
一般來說,導演除了前期籌備的時候跟各部門頭溝通他的要求外,現場拍攝時,每一場的開始,他可以向全體工作人員簡單講解該場戲的拍攝要求和方案,然後各自分散做自己的事。每個鏡頭的具體操作,可以分為五個步驟,詳列如下。
1. 走位 (Block)
副導演把該場戲的所有演員集中在演區,攝影師、助理、燈光師、美工人員和燈光替身等在旁聆听觀察,導演指揮或帶領演員走位,用最簡單的方法把該鏡頭的內容粗略演一次,然後與攝影師共同研究,有時透過肉眼,有時利用工具,例如導演取景器(Director’s Viewfinder) 等定好機位、景別和運動方法,精準到軌道的起幅、落幅,鏡頭的焦距和高低位置等都有記錄。決定好排位後,攝影助理則應忙于給演員走位做記號,更要為攝影機的移動位置作記號。
這一道程序攸關重要,只有這樣做,各部門才會清楚了解這個鏡頭的設計、所見範圍和所需元素,最好不要像某些導演那樣完全依賴口述,“A演員從這里走到那邊,B演員從外沖入與A相遇,一起走到這邊質問C演員……”或者舉起兩個拳頭代表演員對話等等,結果做成盲目打光,最後要麼效果不好,要麼要重做,浪費時間。
2. 打光 (Light)
排位結束,副導演請演員移步到演區外,繼續讓導演講解角色的動機、性格、心理狀態和表演要求等等,掌機員會帶領攝影組和 Grips (攝影、燈光的兼容工作組,無法找到合適的中文翻譯)按照攝影指導的意思裝置攝影機,鋪排軌道,排練運動 (如果有的話),攝影指導則與燈光師合作,利用 “光替” 打光 (如果預算允許雇用光替的話)。
錄音助理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為有台詞的演員安裝無線話筒,美工人員會與掌機員合作,自動自覺地按照攝影機的起幅、落幅(也就是鏡頭所見範圍)清理場地,添置、整理道具,副導演則安排背景的群眾演員走位,增加真實感和氣氛渲染,如果鏡頭內還有放煙、灑水、吹風、爆破等現場效果的話,它的協調工作就更繁重了。廣義來說,一個副導演如果從不檢查攝影機拍攝範圍就安排工作,那就不能說是個稱職的副導演。
3. 排練 (Rehearse)
等打光大致完成,各部門所需的工作也接近收尾,副導演會請演員和導演回到演區,讓導演指導他們盡量按照原先畫好的記號走位演戲,這時導演可以要求表演作細節調整,排練到導演基本滿意為止。
4. 微調 (Tweak)
演員排練到基本滿意後,可以留在演區補妝,整理服裝,攝影燈光部門可按排練結果做出相應的微調,跟焦員也應于此時量度準確演員距離,準備跟焦。特別想提一下,某些缺乏經驗的梳頭、化妝、服裝人員由于怕人說他們怠惰,往往盲目地在任何時候跑出來,站在演區、鏡頭前面補妝、弄頭發,既徒勞又阻礙其他部門工作,有經驗的副導演就會安排他們適當的時候做他們該做的事,提高效率。
5. 開機拍攝 (Shoot)
顧名思義,當所有微調完成,演員進入狀態,就可以正式拍攝。每一條停機後,導演要給予明確指示,要麼滿意收貨,要麼重來;如果重來,要明確地告知各單位、演員重來的原因,不能因為自己缺乏自信而含糊地要求演員重做。如果一個鏡頭 OK 了,副導演會有序地安排演員撤退,機器移位,準備重復以上程序,拍攝下一個鏡頭。
以上程序,從文字上看貌似復雜,其實只要有具經驗的副導演在現場嚴格執行一段短時間,各部門人員應該很快就能適應過來,大家嘗到秩序和效率的甜頭,並有了默契之後,過程就會更加流暢。當然,以上程序需要演員們配合,大家準時到達現場,並有專業操守,願意給其他角色在畫外搭戲,中港地區的導演未能按這個流程工作往往因為演員不齊,無法排位。
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電影生意特別火,演員跨組厲害,某花旦曾有 “鄭九組”的外號(同時接了九部戲),瘋狂刮錢以外,並引以為自豪,風氣敗壞,同一場的演員往往不同一時間在場,幕後人員完全無法認真地拍好一場戲。搞笑的是,不少導演還喜歡自詡自己會跳拍、用替身帶肩拍攝等小技巧,讓不同時間來到現場的演員(有時相隔幾天、幾周)拍成好像同場對答的特殊(扭曲)能力,不知道他們是在苦中作樂還是真心感到驕傲。
還有一個可以提高拍攝效率和攝影燈光質量的操作方法,就是先拍廣角全景鏡頭,同時拍攝 “主鏡頭” (Master Shot), 把整場戲連續不斷地拍下來,不要從一場戲的中間、近景鏡頭開始拍攝。從廣角機位開始,攝影師、燈光師把難度最大的景別搞定,然後移進拍攝中近景,就能確保光效連接,而且鏡頭與鏡頭之間基本上不用調整,可以直接跳近拍攝,省時省力。如果從近景開始,效果則剛剛相反了。至于拍攝 “主鏡頭”,在沒有膠片成本壓力的今天絕對值得采納,選擇兩到三個機位把整場戲從頭到尾拍一遍,如果有出錯,可從中間出錯的地方開始,接續拍攝,然後再補拍個別角色的特寫反應鏡頭。這樣的話,演員會更專心,表演情緒更連貫,剪輯的可能性、彈性大增,也能提升拍攝進度
Search
hoe中文意思 在 I'm coming hoe. Home. F*cking piece of sh*t. 更多被手機害死 ... 的推薦與評價
註解:原文裡的hoe(home 少打了一個m)字面上的意思原本應該是「鋤頭」,但是在口語當中也有拿來污辱女性的意思(類似中文的「破麻」。) 2 yrs Report.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