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班日無聊嗎? 那來看本週的新文章吧!
應該不少人聽過有一派訓練方式,是主張低齒比低迴轉重踩,以60rpm甚至更低的齒比來打強度,或是去爬超陡坡反覆循環,邏輯上的思考是增加肌肉負荷壓力,這樣肌肉就會更強壯了,騎車應該就更強了.....
真的嗎?
很遺憾要失望了,研究上大多不支持這看法,重齒比訓練的效果沒有想像中得大。
不過我也在想,那為何過去這樣的練法是種主流?我推測也許原因之一是過去功率計並不普及,那該如何衡量一個人練車時的『費力』程度?假設同樣一個長坡,第一個人用80以上rpm咻咻咻的噴上去,跟另一個只有50rpm身體扭來扭去才上去,直覺反應可能是後者比較費力吧? 但很可能兩個人各自騎車功率的強度係數IF都一樣.....看起來很『費力』,不代表有『效率』!
以上,其餘詳細內容請參考本文囉!
if強度係數 在 Mona's Running 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章最重要的是講解「功能性閾值功率」rFTPw
功能性閾值功率 rFPTw (functional threshold power ):跑步60分鐘可以輸出的最佳功率,以此作為評估相對強度的基準。
有rFTPw 以後,表示有評估強度的基準了,延伸出以下數值,進一步協助我們更適當地定義跑步強度:
>>強度係數 IF=NP/rFTPw 這個功率對於該跑者來說「多強」
>>變異指數 VI=NP /AP 功率輸出的穩定程度
#runwithpower
http://paradoxcyt.blogspot.tw/2016/12/runwtihpowercha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