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成為會計人的“好幫手”還是“絆腳石”?
亞爾 霍茨曼 財務第一教室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得出了令人擔憂的結論——隨著電腦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資料錄入、基本資料分析和審計等日常工作將有望實現全自動化。由此將導致會計師在未來幾年失去工作的幾率達到95%。
但不要驚慌——儘管大量會計職位可能會因為電腦能更好執行冗餘、可重複和耗時的任務而流失,但也有人會從這種轉變中受益。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將人力投入轉移到戰略、諮詢等具有增值意義的工作上。
筆者建議,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在技術、流程開發和運營領域進行投資,成為提高業務效果和優化資本的領導者。
利用好大資料分析
大資料分析是指通過收集和匯總大量資料,使企業能夠快速利用資料的過程。
英國特許註冊會計師公會(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和管理會計師協會(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62%的公司認為大資料極其重要。這些公司的管理人員認為大資料可以説明他們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大資料分析可以降低企業成本。比如,一項此前需要兩周時間完成的任務,在運用大資料技術後,可能只需要一個小時。如果中等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不把大資料分析納入它們的業務,它們將被擠出市場。另一方面,許多會計、金融和諮詢專業人士可能會通過掌握和運用大資料技術而獲得競爭優勢,因為他們有能力為客戶提供具有創新性和個性化的意見和建議。
在新流程開發或者新產品和服務領域,大資料分析可以為會計師事務所提供改進其內部流程的機會。大資料分析還可以突出和預測企業特有的金融風險,企業可以因此更加及時充分地加以應對。
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ACCA和IMA用“新職業混合型”來形容未來的會計、金融和諮詢的工作性質。儘管該報告承認,目前“會計師”既不是軟體工程師,也不是資料科學家,但它清楚地提示,這些人可能需要成為這樣的角色。
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
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的交易將大大減少驗證和確認帳戶餘額所需的時間,其優勢包括更加標準化和減少人為失誤。
該技術可以防止公司管理層在審計過程中偽造記錄,因為所有條目都經過了分散式和加密處理——偽造或銷毀這些記錄以掩蓋財務資料在區塊鏈技術下不可能發生。因此,這種創新將極大地改變審計過程。
區塊鏈技術允許審計人員自動驗證大部分與財務報表相關的核心資料。因此,區塊鏈技術將減少由審核員進行測試的大部分工作量。
大多數小型企業無法承擔定期審計其財務報表的費用,因為審計工作的時間和貨幣成本較高。會計行業將受益於完全自動化的審計,因為會計師事務所的時間和成本會因區塊鏈技術而大幅降低,從而有能力開發新的市場。隨著區塊鏈技術變得更加可靠,使用該技術的審計將變得更加廣泛。
區塊鏈技術也會徹底改變簿記方式,複式記帳法可能因此被淘汰。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交易記錄將同時記錄在區塊鏈網路和他們的私人帳戶上。因此,審計人員將能夠完全依靠在區塊鏈中保存的記錄來完成審計工作,這可以消除獨立審計可能產生的任何利益衝突。
區塊鏈技術的不可更改性使其對企業具有巨大的價值。該技術提供了一個品質審計跟蹤的解決方案,其適用性案例的代表即合規性審查。此前,合規性審查需要大量的文檔以及與之相關的驗證步驟。而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智慧契約,運用條件和演算法執行合規性審查,將使該項工作的效率明顯高過手工執行。
人工智慧或將成為會計人的好幫手
人工智慧(AI)使電腦能夠通過解決複雜的問題,來“扮演人的角色”。
目前人工智慧開發的重點是認知計算,即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在會計實踐中,人工智慧可以使用相關驅動工具,增強對客戶財務和業務運營的觀察。並且,通過學習,人工智慧可以自動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而這些工作在以前是需要人工干預的。
在會計師事務所,利用認知計算人工智慧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其已經開始接手一些更普遍、重複性更強的任務。企業將受益於將這種技術,並將之納入他們的產品中。銀行對賬、審計費用提交和發票分類等任務也可以系統地自動化。因此,會計師將從日常和重複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將有更多時間來分析和解釋資料,為客戶提供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幫助。
然而,審計行業可能需要制定新的標準來評估這些系統的可靠性。
目前,人工智慧和認知計算系統對執行稅務合規的會計師事務所構成了最大的威脅。隨著這些系統和應用被證明是有效的,稅務合規準備工作中的某些日常性工作將可能不再需要人工進行。這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技術,可能會改變稅務會計師的工作環境。
認知計算已經在會計行業得到應用。埃森哲使用人工智慧進行欺詐檢測。它的人工智慧軟體將分析來自於交易和該公司與客戶的溝通所產生的資料。該軟體可以説明審計人員確保銀行資訊是可靠和值得信賴的。該軟體將説明銀行在人際、交易商和業務相關方的網路中發現欺詐行為。這些功能不僅適用於埃森哲,還將廣泛應用于通過確保加強對銀行資訊的監管來提供審計服務的中型會計師事務所。
專注于高端服務
技術的快速進步帶來了會計行業的創新,其速度可能在未來5年內加快。隨著數位經濟的不斷發展,今天的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將需要駕馭眾多技術進步。這種轉型可能需要轉向高端增值服務,需要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方面的工作知識,以及利用大資料分析優化戰略商業決策的能力。
為了減輕技術進步對會計職業未來帶來的壓力,會計師事務所可以迅速利用轉型新機遇,從而提供良好的服務。隨著重複的、冗餘的、低附加值的服務被邊緣化並最終消失,會計師事務所必須轉變員工的技能,使他們更善於分析,更以電腦科學為導向。
隨著需求的快速發展,任何一家公司想要脫穎而出都將是不容易的事。會計行業應該致力於擁抱、駕馭和利用技術力量,並以積極的方式加以適應,以改善會計職業。(亞爾 霍茨曼/文,許莉娜/編譯)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yM-rHnb3TFEQHV0W34ndjw…
ima管理系統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韋恩從食品從事業者的角度抒發,相當棒的見解。
這次的芬普尼事件是一個食品衛生管理事件,但嚴重程度並不會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影響,所以雞蛋還是可以放心使用。
而目前這個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所以驗出有問題的蛋雞場也依一定比例增加,可能廠數約50~100之間。
【從食藥署驗不出有芬普尼的蛋,看10倍檢驗政策的失敗】
農委會對全國2000場蛋雞場的全面檢測仍在進行中,今天已經完成公布約170場的結果,其中再添2場,南投縣的飛農牧場(9.1ppb)及八仙牧場驗出(24.6ppb)。
在此先不談原因到底出在哪裡,因為專家會議還在努力釐清,我們倒是來看看問題的發現。
其實首先採取檢驗行動的是食藥署,食藥署是這樣說的「食藥署展現高效率,106年8月16日啟動抽驗專案,僅僅2天之內完成抽樣、檢驗方法確效試驗評估、檢驗方法公開,充分展現國家級實驗室的軟實力,並經實驗室人員徹夜努力,原本預計8月23日才會有結果,現於8月18日即完成檢驗,10件雞蛋之檢驗結果皆未檢出芬普尼。」其中吹牛灌水的什麼展現高效率、軟實力就不用看,真正重點是結論:10件雞蛋之檢驗結果皆未檢出芬普尼。
看到這裡,是不是以為台灣天下太平,雞蛋一片大好?BUT,食藥署竟然「不清楚農委會也發動抽查」,而農委會抽查的是45家蛋雞場,隨即在8月21日公布有3家檢驗出芬普尼。所以媒體就說「食藥署慘遭農委會打臉」。
食藥署長吳秀梅隨後出來澄清,「食藥署的抽驗是針對後市場端,派員直接到市場買10件不同品牌、可以溯源的蛋品,因「抽驗」本來就非全面做,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驗,該署依比例抽驗10件,10件均未檢出芬普尼,抽驗方式公開沒有問題。」
這到底怎麼一回事?食藥署難道就兩手一攤,抽驗方式公開沒有問題?一切就是運氣嗎?這邊我要說,食藥署要不就是刻意粉飾太平,要不就是對上市產品的監督鬆散,不管哪一個方向,都恰恰證明,10倍檢驗不可能做好食安。
如果是第一種心態,內行人都知道,取樣是個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果督學要來視察,校長該帶督學去看升學班? 還是放牛班? 帶長官看升學班當然很有面子,學生上課精神抖擻,抽考分數也都很高。但是如果是個誠實的校長,想要反應實況,就會(傻傻地)帶長官看中段班甚至放牛班,因為這才是學校大多數的實況。食藥署一副很坦蕩蕩地說取樣點都有公開,但是聰明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去超市、去賣場買的都是品牌蛋、洗選蛋(抽樣品在此 https://www.mohw.gov.tw/…/Ima…/201708/99817081815193ee23.jpg),有很多履歷等等的認證的,稱得上是好學生、模範生,檢驗結果比較理想也是不令人意外。但是雞蛋市場好學生的比例是多少呢? 根據農委會資料,洗選蛋在市場的佔有率約為30%而已,而市場散裝蛋才是大宗,占了50%以上,剩下18%是液蛋,那食藥署放著一半以上的市場不去抽驗,而去專抽那30%,其用心為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偏頗、無法代表整體市場樣貌的一個取樣計畫,這是食藥署非常大的失誤。學過科學的人都會知道,樣本能不能成功代表母體,在於取樣有沒有代表性,取樣錯誤,結論就會完全被誤導。
如果是第二個問題呢? 食藥署只重分析檢驗,不重管理科學。一直在意快速檢驗,可以交差了事,一直強調「並經實驗室人員徹夜努力,原本預計8月23日才會有結果,現於8月18日即完成檢驗」求快搶功的心態表露無遺,但是取樣數多少?10件而已。還一直強調「抽驗本來就非全面做,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驗,該署依比例抽驗10件」。令人想質疑,這所為依比例到底依的是什麼比例? 蛋雞生產場就有2000家,雞蛋品牌或銷售點可能又倍數於此,只抽樣10個點到底能代表什麼? 以結果論而言,食藥署的抽樣確實沒有達到監管市場的目的,就是沒成功反應出市場上卻時存在芬普尼汙染的蛋應該好好檢討有什麼該改進的地方,而不是在這邊振振有詞說我沒錯,我就是照章辦事,這是十分要不得,完全失去改進的機會。退一萬步想,如果沒有農委會的同步檢驗,我們真的就被食藥署的結果呼嚨過去,以為市場上的蛋都沒問題了,想想這有多可怕。
結論來說,首先,我質疑政府的橫向聯繫完全失敗,各個單位各自為政,甚至還有互別苗頭的味道在。本來農委會負責生產端管理,食藥署負責市場的監控,應該是互相合作。現在互相不知道各自有取樣,執行上分析結果還會南轅北轍。應該負責橫向統籌的行政院食安辦公室與行政院食安會報根本失職。更何況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還是食安會報副執行長,之前多起食安事件都是他統籌處理、出面發言的。
其次,這次印證了10倍檢驗的失敗,10倍檢驗政策喊得震天價響,一直說要增加檢驗經費,但是實際拿出來呢? 食藥署還是很窮酸地只能驗10個樣品,我真不知10倍到哪裡去了。市場上產品那麼多,真的加10倍,仍然像往池塘裡丟下一顆小石子而已啊。更何況今天總統自己也問了,為什麼雞蛋沒在驗芬普尼? 因為他不是養雞該用的東西,對雞蛋算是未知物啊,要不是荷蘭先被爆出來,否則我們也不知道要去驗芬普尼啊。所以檢驗能力有限,世上未知成分幾十萬種,無法每個都追蹤檢驗的。別再執迷於用檢驗來管食安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