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交通部長的發言:「在疫情之下,從防疫、紓困一直到振興,市場可能被迫面臨重新洗牌;目前國境嚴管,國內鬆綁,因此需要透過國旅來帶動整體產業,相關的觀光旅遊業勢必也要做轉型。」
有人說這是講真話的失言,在旅遊業界有各種討論,全球疫情仍不穩定,要觀光產業復甦,國內外多份權威產業報告指出至少要2~3年,除了政府持續紓困,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政府或許可以:
1. 有更積極的作為:跟零確診的鄰近國家,討論出防疫的準則,建立旅遊信任圈,訂出防疫標準,讓旅遊相關業者跟上,好比觀光大國泰國已經設立〝驚艷泰國安全與健康管理令程序 SHA認證。〞
2. 協助業者完成數位轉型:轉型不僅是教育訓練,而是補助支持願意投入數位人才的業者,甚至設置顧問,輔導業者擬定數位轉型策略及階段性任務。讓傳統旅行社有足夠能量迎接數位時代。
3. 留住旅遊產業優秀人才:建立觀光人才資料庫,幫助資遣員工找到新工作。也讓仍需要人才的業者,可以直接媒合,避免好的人才離開觀光產業。
4. 策略性補助:參考去年繳稅總額及國際客接待的能量,評估補助等級,税繳得多,政府應該更補助的合情合理!
業者也是困難重重,要轉型真的沒那麼簡單,
但或許可以這樣做:
1. 策略合作:服務國人出境旅遊的outbound業者,可以與inbound業者合作,一方有客戶,一方有台灣產品,雙方合作共享利潤,甚至也可以跟旅遊電商平台拿貨一起分銷,這時要工商時間一下:KKday, MyTaiwanTour, AsiaYo大家產品都很多。
2. 整合資源:現在是整合的好時機,在這次的疫情長跑賽,有經驗的運動員(傳統業者),因為沒有足夠的營養補充(更新改造,設計符合市場的產品及服務),這時年輕運動員(新創旅行社,旅遊電商)及老運動員得合作,相信可以創造更多的藍海市場。
在後疫情期間,也是台灣提升自己的軟硬體能量最好的時候,提高競爭力,台人出國一年花8000億,只要有一成800億留在台灣消費,對國旅就是一大活水,旅遊市場競爭對手是全世界,我們要趁現在努力,給遊客留在台灣觀光的理由。台灣這次如果不好好轉型,就錯失與世界接軌的機會。
想起前幾天在花東做深度旅遊踩線,民宿主人阿達在山裡說著部落的故事。
在這片土地的獵人,總是在入夜後才開始狩獵,
沒有光的路,僅靠著月光,路一定很難走,
「孩子們啊!你們要學會走路!」老人家這樣說
什麼?走路也要學 ?
「你真的學會走路了嗎?」
「你真的好好走你每一步了嗎?」
但只要你的膝蓋還在,前方有多困難,路還是可以繼續走下去
疫情下,轉型這條路一定不好走,
但你只要還能走,每一步都是在學習怎麼走路。
我們一起好好走,屬於我們的下一步。
#救還是不救
#台灣觀光的下一步
#解決問題比較重要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bound outbound觀光」的推薦目錄:
inbound outbound觀光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上半年的結束。
六月下旬,過得非常忙碌充實。從6/20晚上在 九份山經 Jiufen The Ore Inn 舉辦的「與工頭堅共度一晚: 旅飯GO RiceTour 之夜」;然後6/22-23連續兩天,去 馬跡中心 面對一群熱情想加入領隊導遊行列的同學講課;6/25 與 Dear b&b - at Taiwan 帶妳住進台灣之美 合辦「花蓮旅宿學一日遊」;6/30 前往台南參加 佳佳西市場旅店「不最不歸」殺青PARTY。
忙著、移動著、說話著,但心底感觸真的很多。
我知道,對於很多讀者或粉絲來說,其實我的角色,最鮮明(也許也最被需要)的還是「國際領隊」。這從每次只要發表帶團的訊息,都可以收到許多讚和回饋,當然還有報名,獲得印證。理論上,如果我夠精明,就不該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任何其他的事務上,只要好好的持續「帶團出國」,就可有很好的收入,也符合自己的興趣與過去累積的專業形象。
但過去這三年,其實花了很多心力,在考察、思考、努力於「如何讓更多旅人來台灣」這個題目上面。當然,有人可能會問,那你怎麼不乾脆就做所謂 inbound 的旅行團呢?直接把日本、韓國或越南、泰國旅客帶來台灣,不就是最直接的嗎?
好,該怎麼說呢,或許一些身在旅遊產業的朋友就可以體會,做 inbound,看起來應該比做 outbound 容易,但其實有很多結構性的問題,尚待解決。過去我也曾好幾次在 旅飯 PanTravel 上寫文章討論了,而那個系列還沒寫完呢,但每次寫起來都有許多無力感(還是會繼續啦)。
我並不認為所有事都該自己去做,其實有很多 idea,好比說「把旅宿當景點」、「跟名人在旅宿共度一晚」等等,如果別的業者或網紅或部落客,覺得有趣或可行,也拿去做,我都非常樂意與歡迎。因為重點不在於自己可以賺多少錢,而是讓某些模式可以繼續下去,如果它可以幫到優質台灣業者的話。
這張合照,是我和 DTTA 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的夥伴們,週六在台南佳佳西市場的合影(我在最右側,有點變形,笑),無論是當天活動、或隔天的聚餐,眾人都有很好的討論與交流。昨日拖著連續十多天來的疲累,卻又無比充實的內心,返回台北時,才意識到,對啊,2018的上半年,也即將正式結束了。
時間過得就是這麼快,而還有好多事情想做。
結束了這些忙碌的探索與討論,下半年,我將會把心力投注在自己旅行社的事務上。有許多海外的邀請、以及合作行程的專案,一件一件踏實去執行。換句話說,會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台灣以外的地方。
如果說,我對於旅遊或觀光發展的看法,有那麼一些「見人所不能見」的獨特見解,其實無非都是世界各地當個旅人、或擔任領隊,再加上大量的閱讀,所累積下來的體會。而無論是從「建立商業模式」或者「個人再進修」的角度來看,都是必須再度動身成行的階段了。
寫到這裡忽然不知道該如何做結尾,就這樣吧。九月到明年一月的帶團行程,將會陸續公佈。
inbound outbound觀光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上半年的結束。
六月下旬,過得非常忙碌充實。從6/20晚上在 九份山經 Jiufen The Ore Inn 舉辦的「與工頭堅共度一晚: 旅飯GO RiceTour 之夜」;然後6/22-23連續兩天,去 馬跡中心 面對一群熱情想加入領隊導遊行列的同學講課;6/25 與 Dear b&b - at Taiwan 帶妳住進台灣之美 合辦「花蓮旅宿學一日遊」;6/30 前往台南參加 佳佳西市場旅店「不最不歸」殺青PARTY。
忙著、移動著、說話著,但心底感觸真的很多。
我知道,對於很多讀者或粉絲來說,其實我的角色,最鮮明(也許也最被需要)的還是「國際領隊」。這從每次只要發表帶團的訊息,都可以收到許多讚和回饋,當然還有報名,獲得印證。理論上,如果我夠精明,就不該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任何其他的事務上,只要好好的持續「帶團出國」,就可有很好的收入,也符合自己的興趣與過去累積的專業形象。
但過去這三年,其實花了很多心力,在考察、思考、努力於「如何讓更多旅人來台灣」這個題目上面。當然,有人可能會問,那你怎麼不乾脆就做所謂 inbound 的旅行團呢?直接把日本、韓國或越南、泰國旅客帶來台灣,不就是最直接的嗎?
好,該怎麼說呢,或許一些身在旅遊產業的朋友就可以體會,做 inbound,看起來應該比做 outbound 容易,但其實有很多結構性的問題,尚待解決。過去我也曾好幾次在 旅飯 PanTravel 上寫文章討論了,而那個系列還沒寫完呢,但每次寫起來都有許多無力感(還是會繼續啦)。
我並不認為所有事都該自己去做,其實有很多 idea,好比說「把旅宿當景點」、「跟名人在旅宿共度一晚」等等,如果別的業者或網紅或部落客,覺得有趣或可行,也拿去做,我都非常樂意與歡迎。因為重點不在於自己可以賺多少錢,而是讓某些模式可以繼續下去,如果它可以幫到優質台灣業者的話。
這張合照,是我和 DTTA 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的夥伴們,週六在台南佳佳西市場的合影(我在最右側,有點變形,笑),無論是當天活動、或隔天的聚餐,眾人都有很好的討論與交流。昨日拖著連續十多天來的疲累,卻又無比充實的內心,返回台北時,才意識到,對啊,2018的上半年,也即將正式結束了。
時間過得就是這麼快,而還有好多事情想做。
結束了這些忙碌的探索與討論,下半年,我將會把心力投注在自己旅行社的事務上。有許多海外的邀請、以及合作行程的專案,一件一件踏實去執行。換句話說,會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台灣以外的地方。
如果說,我對於旅遊或觀光發展的看法,有那麼一些「見人所不能見」的獨特見解,其實無非都是世界各地當個旅人、或擔任領隊,再加上大量的閱讀,所累積下來的體會。而無論是從「建立商業模式」或者「個人再進修」的角度來看,都是必須再度動身成行的階段了。
寫到這裡忽然不知道該如何做結尾,就這樣吧。九月到明年一月的帶團行程,將會陸續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