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才說台灣可以主動提供合資方案,找需要車用晶片的國家與企業合資生產,結果就看到類似的idea,只是這是特斯拉主動找台積電和台系供應鏈去蓋廠。
有深謀遠慮者必做此想,從車企端或政府端一定會考慮這些問題,而台灣主動釋出方案絕對可行,我們能趁這時候拿下更大主導權,一個盤子交給你會不會做就看這種時候。一些人因為一些困難便期期以為不可,事實上張忠謀一開始要做台積電時賭他失敗的半導體企業才是超多。結果呢。
事在人為,我們這一代人如果沒有眼光沒有勇氣,看到一點困難就說不可能,你就不會留下任何資產給後代。你有一萬個理由可以說不,但你最後什麼也做不成。
———————
本刊調查,5個多月前,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際,特斯拉曾派高層密訪台灣,逐一拜訪台系供應商,要求提出赴美、歐兩地設廠的計畫。「Model 3的量產不順、老是拖累交貨,讓馬斯克一直想改善供應鏈,隨著柏林與德州兩大新廠計畫啟動,加上新款Model Y邁入量產,組台灣隊成了重中之重。」一家特斯拉供應商高層對本刊透露。
據了解,特斯拉高層密訪台商,以科技大咖為主,包括組裝中控台與車電系統相關的和碩、廣達,以及提供車用面板的友達、TPK都在拜訪名單之列。「除已對外透露美國設廠計畫的和碩外,負責提供觸控面板的友達與TPK(宸鴻)都在積極評估赴美設廠的可能性。」知情人士透露。
「就連在加州有設廠的廣達,內部也研議調整生產線,打算就近供貨給特斯拉。」本刊詢問相關業者,都對特斯拉密訪一事三緘其口,不願多談,讓此事更顯神秘。
「就如同豐田、福斯等大車廠要求供應商就近供料,配合即時生產(Just in time)以降低成本,現在特斯拉也要走向相同的路,規劃中的德州廠就是試金石,柏林廠也可能跟進。」科技業者觀察。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126fin001/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just in time豐田」的推薦目錄: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財經新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製造業在執行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或豐田生產方式 ... 的評價
- 關於just in time豐田 在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Just-in-Time: The Pull System 的評價
just in time豐田 在 財經新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疫情和「豐田式生產管理」碰在一起,零庫存的管理模式還適用嗎?來看看工具機界管理達人與商院教授的反思對談。
just in time豐田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特斯拉的秘密(二)
產量越大,生產成本越低,但超過一定產量後,生產成本無法再降低,單價反而會越來越高,豐田已經走到這一步,日本三大和德國三大,大概也都如此。所有能擠壓出來的經濟規模、提升生產效率的手段都已經用盡,這就是豐田不斷提升生產效率的結果,現在再沒有低垂的果實供採收了。所以豐田車價降不下來,但特斯拉卻會隨著產量增大,而還有生產成本的降幅空間。
豐田有名的JIT(Just In Time)生產庫存管理優勢,在年報的存貨周轉,可以明顯地看出來。豐田一塊錢的存貨,可以做超過十一塊的年銷售額,而特斯拉才能做不到六塊。特斯拉比豐田,要放更多的備料。每一個庫存品,都是要錢的,豐田只靠存貨管理,就可以省下不少生產成本,更不用說其它的生產改進。但問題就在於,豐田能擠出來的效能,差不多都擠完了,反而特斯拉才剛開始提升生產效能。
豐田的效能,除了來自不斷改進外,也來自於他們對上游的控制力,九百萬輛的產能,想想看,光零配件能拿到的折扣,誰能超過豐田?而靠豐田吃飯的上下游,哪一個敢對豐田說不,銷售代理如此,上游零件更是如此。老大如果出現困難,下面的自然要共體時艱。但這個共生的體系,在下一篇,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也會是豐田的致命傷。
擁有百年的造車工藝,豐田沒有需要克服學習曲線的問題,但特斯拉有。特斯拉在幾年前,最被詬病的就是成車品質(build quality),這個品質問題,不是說哪個零件容易故障、不耐久,而是很精細的一個感覺,你摸車座椅縫線的平滑度,或是塑膠料件邊角的接合,有沒有好的成車品質,在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就算你用再好的真皮當車座,沒有優良的成車品質,很快就會被看破手腳。這些都是豐田、賓士、寶馬這些百年老店,多年學習造車才做得出來的感覺。馬斯克一開始造車,天真的以為,反正零配件都買得到,把它們児在一起,有什麼困難?但,就是難。如果不是他運氣好,剛好撿到豐田丟出來不要的加州NUMMI廠,特斯拉的學習曲線,還要更陡,還要交更多學費。
真正克服學習曲線的方法,馬斯克用的是科技,手工沒有日本、德國車廠的工匠精神,那就提高自動化,讓機器人來做。豐田工廠裡的老師傅,光靠眼力,可以看出椅子歪了幾度,特斯拉沒有老師傅,但馬斯克引進人工智慧,電腦的視力,在不斷地訓練下,可以比老師傅更精準。更可怕的是,產線的複製容易度差很多。豐田要開新廠,得把老師傅移植,或是再花個一、二十年訓練一個新的師傅,但特斯拉可以直接再訂一套設備,就可以百分百準確複製。而且人工智慧是越多的數據和訓練,就越聰明。老師傅會變老、衰退,但機器人卻是資歷越久,越強。
豐田不能引進一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嗎?可以,但豐田卡死在過往的成功,要用電腦視力之類的人工智慧,在內部有許多的阻力,只能漸進式的改良,而不能像特斯拉一樣,用跳的,跳出學習曲線。特斯拉的成車品質,已經證明越來越不是問題。現在很多人都說,特斯拉是他們開過最好的豪華車。
這種製造業的新走向,以人工智慧生產取代工匠的趨勢,應該要讓主張強化技職教育的人士,感到害怕。
豐田除了在生產有受制於傳統的問題外,行銷上,也面臨一樣的尾大不掉問題。馬斯克一開始的策略,就是從高價的Roadster跑車開始,先賣給一些有錢人,那些想開全電動跑車的矽谷富豪,藉著這些頂端客群,賺到現金流、打出知名度、可以在金融市場募資後,再開發低一點價格,比較能取悅大眾的款式,先是豪華房車Model S,再來是豪華休旅車Model X,最後才是真正針對普羅大眾的Model 3和Model Y。這個策略,不小心就把特斯拉變成一個豪華且流行的品牌,打造出專享獨有的電動車市場空間。現在想買電動車的人,在腦海裡自動會連結到像特斯拉一樣的豪華品牌,誰要開一台GM的電動車呢?
豐田受制於傳統的問題,讓豐田沒辦法這樣跳躍,不能由內燃機引擎跳到全電動,但豐田成功地切入油電混合的中繼模式,並且先打造了Prius這個獨立產品線,一時之間,和特斯拉的全電動,並肩而行,給那些重視綠能的中產階級一個驕傲的選擇。但Prius雖然在行銷上擺脫了豐田的傳統形象,有機會和特斯拉一搏,但油電混合的車款,在生產上,還是仰賴豐田的生產系統,並不是真正可以過渡到電動車的中繼模式,因此在生產成本上,不能像特斯拉一樣,單價越來越低,在未來,油電混合車是沒有競爭力的。
而且特斯拉的多重曝光及先發優勢,把綠能的另一個希望,燃料電池車,如豐田的「未來Mirai」,也斷了前途。因為特斯拉先達到量產規模,壓低了電池價格,因為特斯拉先建立充電網,因為特斯拉在媒體的大量曝光,所以講到綠能環保車,只有電池趨動的全電動車,才符合消費大眾的想像,才有長途運輸的便利,才有量產的價格優勢。下一篇要講電池的發展,會更清楚地看出,壓注在燃料電池的「未來」並沒有未來。
豐田對「未來」的行銷手法,是對的,一個全新品牌,類似幾十年前的Lexus,來滿足一個全新的區隔市場。但我高度懷疑,豐田在「未來」的生產上,還是仰賴他們舊有的製造系統。這會是「未來」的致命傷,仰賴豐田的製造,燃料電池車永遠沒辦法降下生產成本。
豐田真正的問題在於,內燃機及相關生產體系,沒有未來。
特斯拉是科技公司,要把電腦裝上輪子,而豐田是汽車公司,要把引擎裝上電腦。一個是蘋果,一個是諾基亞,一如手機業的世代交替,汽車業的世代交替,正在我們面前發生。
下一篇就要講電動車和內燃機汽車的巨大區別。
待續。
just in time豐田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just in time豐田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just in time豐田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just in time豐田 在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Just-in-Time: The Pull System 的推薦與評價
To experience the wonder and craftmanship of Toyota's manufacturing plants, click here! Toyota Virtual Plant Tour: ... ... <看更多>
just in time豐田 在 製造業在執行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或豐田生產方式 ... 的推薦與評價
也就是將TPS的兩大支柱( Just-in-time -即時化及Jidoka- 自働化)利用資訊系統創造出能持續改善的機會。因此發展出所謂『精實管理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