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善良我做得到
如果能為孩子祝願,祈求一份美好的生命價值常駐心中,您的選擇會是什麼呢?我想,那會是「善良」吧!
如果「善良」是一個社會的普世價值,治理國家者遵循良善公益的本心來服務人民、社會中的工作者秉持責任感盡一己之力、照料家庭的父母願意建立和善待人的價值觀給孩子,我們便能讓信任善良價值的孩子們,生長於善意的社會,回饋於正義公平的國家。然而這理想的境地,確實有其到達的難度,但是能肯定的是,實現的第一步是從每一個人心中那顆善良的種籽萌發開始的。這是多麼務實且每個人都能踏出的第一步。
《善良我做得到》由Axel Scheffier發起、Alison Green書寫,並由38位來自世界各國的傑出藝術家貢獻畫作,一起成就的一部作品。包含昆丁·布雷克、碧翠絲·阿雷馬娜,還有來自台灣的吳欣芷等。動機無它,Axel Scheffier期盼透過圖文創作,傳遞真、善、美的意義,並且在作品中再再提醒,善意可以存在生活的每一微小之處,諸如:給予身邊的人溫暖微笑、傾聽他人的憂傷、不讓朋友受到冷落、讓失去家園的人找回歸屬感。而且,它的影響的力量將會如漣漪般由小至大,無限延伸。
其中,「善良罐」更是化意念為具體!書中提議,可以準備一個玻璃罐,每當做了一件善良的事,便向罐裡投入一顆彈珠或鈕扣。雖然行善不需計數,但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善良罐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提醒,也可視為一個家庭看重且維繫的精神。由外在、可衡量的善舉,內化為心中堅定信任的美德。
仁慈與善良存在於天性當中,也隨生命的起伏增強或漸弱,端看心性往哪一端堅強。猶記達賴喇嘛曾於語錄中提及:「每一天應當有心理準備的醒來,想著我今天不能荒廢度日,要增長功德,如此一來,遭遇到的痛苦困難,都會成為你修行的好時機。」話中的「功德」總是讓我連想到「仁慈與善良」,它可以透過信任與練習,越是在心中滋長茂盛的力量。若是我們每日有心理準備的醒來,懷揣著善良於心,這樣的心理準備,能讓我們在生活的順逆之間,有意識的拿捏思想與行動,不論順遂或困頓,不失去人性的品質,建立生命的信仰。
《善良我做得到》是一部值得收藏於書架的作品,且適宜以正面展示,陪伴家人於生活起居中,在不經意的轉身、抬頭時,便能一眼望見它散發著光茫的信念,成為家庭成員共同的篤志價值。
* * *
《善良我做得到》
文/艾莉森.格林Alison Green
繪/
艾賽爾.薛弗勒 Axel Scheffler
碧翠絲.阿雷馬娜 Beatrice Alemagna
史蒂夫.安東尼 Steve Antony
大衛.貝羅 David Barrow
羅陶.蘇珊娜.伯納 Rotraut Susanne Berner
昆丁.布雷克 Sir Quentin Blake
沙基.布勒奇 Serge Bloch
梅莉莎.卡斯崔隆 Melissa Castrillón
班傑明.修德 Benjamin Chaud
瑪麗安娜.科波 Marianna Coppo
凱蒂.克羅瑟 Kitty Crowther
佩帕.庫尼克 Pippa Curnick
潔達.登多文 Gerda Dendooven
麥可.富曼 Michael Foreman
露西雅.嘉吉奧提 Lucia Gaggiotti
英格麗.果登 Ingrid Godon
蘇珊娜.格里希 Susanne Göhlich
克里斯.霍頓 Chris Haughton
妮可.金尼爾 Nicola Kinnear
歐樂.柯內可 Ole Könnecke
安可.庫 Anke Kuhl
莎拉.麥肯泰兒 Sarah McIntyre
朵樂蒂.德蒙弗里 Dorothée de Monfreid
莉迪亞.蒙克斯 Lydia Monks
湯瑪斯.慕勒 Thomas Müller
芭芭拉.納斯班尼 Barbara Nascimbeni
蓋伊.帕克里 Guy Parker-Rees
莫妮.波特 Moni Port
大衛.羅伯茲 David Roberts
尼克.夏洛特 Nick Sharratt
貝爾吉塔.希夫 Birgitta Sif
海倫.史蒂芬 Helen Stephens
麗茲.史都華 Lizzy Stewart
布麗塔.泰肯特拉普 Britta Teckentrup
菲利普.威希特 Philip Waechter
肯.威爾森–麥克斯 Ken Wilson-Max
吳欣芷 Cindy Wume
譯/劉清彥
小天下出版
kuhl台灣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良,我做得到!》與「三顆豌豆」共同凝聚世界善意!】
🙋♀️誰是「三顆豌豆」?
「#三顆豌豆慈善基金會」由一群來自六個國家的朋友共同發起,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組織, 成就卻卓越不凡。正如她們說的:「想想看,我們每個人單獨能貢獻的或許很渺小, 對吧?但只要團結在一起,就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更多請見>> threepeas.org.uk
🙋♀️「三顆豌豆」在做什麼?
1.提供被迫離開家園的人找到居所
2.提供衣物,洗髮精、牙膏...民生用品
3.書—>嬰兒推車
4.開辦社群,讓大家可以學習語言、諮詢、社交等等
5.幫助大家在新的國家真正安頓,建立新生活
每賣出一本《善良,我做得到!》,就會捐一些給「三顆豌豆慈善基金會」。
🏃♀轉分享+Hashtag起來!
#kindbook #thethreepeas
💁♀找找有沒有台灣的插畫家參與其中?
👀艾賽爾.薛弗勒 Axel Scheffler 碧翠絲.阿雷馬娜 Beatrice Alemagna 史蒂夫.安東尼 Steve Antony 大衛.貝羅 David Barrow 羅陶.蘇珊娜.伯納 Rotraut Susanne Berner 昆丁.布雷克 Sir Quentin Blake 沙基.布勒奇 Serge Bloch 梅莉莎.卡斯崔隆 Melissa Castrillón 班傑明.修德 Benjamin Chaud 瑪麗安娜.科波 Marianna Coppo 凱蒂.克羅瑟 Kitty Crowther 佩帕.庫尼克 Pippa Curnick 潔達.登多文 Gerda Dendooven 麥可.富曼 Michael Foreman 露西雅.嘉吉奧提 Lucia Gaggiotti 英格麗.果登 Ingrid Godon 蘇珊娜.格里希 Susanne Göhlich 克里斯.霍頓 Chris Haughton 妮可.金尼爾 Nicola Kinnear 歐樂.柯內可 Ole Könnecke 安可.庫 Anke Kuhl 莎拉.麥肯泰兒 Sarah McIntyre 朵樂蒂.德蒙弗里 Dorothée de Monfreid 莉迪亞.蒙克斯 Lydia Monks 約格.穆勒 Jörg Mühle 湯瑪斯.慕勒 Thomas Müller 芭芭拉.納斯班尼 Barbara Nascimbeni 蓋伊.帕克里 Guy Parker-Rees 莫妮.波特 Moni Port 大衛.羅伯茲 David Roberts 尼克.夏洛特 Nick Sharratt 貝爾吉塔.希夫 Birgitta Sif 海倫.史蒂芬 Helen Stephens 麗茲.史都華 Lizzy Stewart 布麗塔.泰肯特拉普 Britta Teckentrup 菲利普.威希特 Philip Waechter 肯.威爾森–麥克斯 Ken Wilson-Max 吳欣芷 Cindy Wume
《善良,我做得到!》
博客來 https://bit.ly/34nP1HY
誠品 https://bit.ly/2SrRonG
MOMO https://bit.ly/3lbeqLJ
🙌齊聲呼籲🙌
▲Shannon Ho|尼奧媽的新媽媽主義/尼奧媽的單身派對
▲李宣榕Sharon Lee|烤箱讀書會/神奇故事屋主持人
▲孟耿如|演員、藝術家
▲林蔚昀 (Wei-Yun Lin-Górecka)|作家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
▲陳子倢|扣扣老師的親子觀察
▲黃子佼之飛碟五子奇 |跨界王
▲楊沛綸|教育部閱讀推手
▲Yaffy Liu|繪本,生活練習
▲蔡明灑 (Mingsa Tsai)|新竹市共讀推廣協會講師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盧方方|後青春繪本館主編
▲譚淑娟|小大繪本館 館長
▲蘇仰志|雜學校 ZA SHARE校長
▲彎彎老師|一起來彎樂。彎彎的語文遊樂園
▲龔忻平|蘋果爸比、蘋果媽咪和小蘋果的美滿生活
kuhl台灣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習語言要趁早: 每個嬰兒都是語言天才>>
最近我在晨會作了個有關幼兒語言學習的presentation,受到主治醫師跟住院醫師的青睞。會後有不少主治醫師跟我要投影片,在住院醫師互評中也得到很好的評價。語言學習一向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從父母、老師到醫師,大家都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幫忙小孩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這個presentation是受到Dr. Patricia Kuhl Ted Talk: 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的啟發。這個Ted Talk有中文字幕可以選,相當推薦大家去看。Dr. Kuhl是幼兒學習及腦科學的專家,她1983年在Nature(自然)發表的一篇關於早期語言習得的論文引用數已接近2000次。看完ted talk後我去把她幾篇重要的研究都閱讀了一遍,presentation就是把閱讀心得消化跟大家分享。
全世界的語言加起來約有600個子音跟200個母音,每個語言大概都只會用到其中四、五十個音。每個嬰兒一開始都具有辨別每一個音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會隨著時間在neural commitment的過程中消失。簡單的說就是用進廢退的概念,某些音越常聽到,神經迴路也就越多、能越快處理。反之對於不常聽到的音久而久之則失去辨別的能力。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人對R跟L辨別的能力在嬰兒時期是跟美國嬰兒一樣的,但因為日文中並不去分別R跟L這兩個音,日本小孩隨著時間就逐漸失去了這個能力。
語言習得是有黃金關鍵期的,幼兒的語言學習力跟大人比簡直是天才,而這個能力在大約七歲後就會開始下降。這也就是為什麼越早移民美國的人的英文發音會越接近母語者的原因。當然我要強調大人也有能力把一個新的語言學好,但有學過語言的人都知道這背後要花多少心力。很多人學了十幾年的英文,英文卻不見得講得比一個七歲母語者好。有人把這個歸咎於暴露時數,一個七歲的母語者接觸英文的時數可能也比我們多得多,但我認為這不能解釋全部的現象(像是為什麼發音越長大越難矯正等),有很大的一部分還是必須歸因於幼兒卓越的語言學習能力。Dr. Kuhl 在演講中也提到了另外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找來美國的嬰兒,比較他們與台灣(very proud!)的嬰兒辨別中文的能力。實驗組的美國嬰兒每天接受一個小時的真人中文轟炸,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們在中文辨別能力居然跟台灣的嬰兒不相上下。這就不是用暴露時數可以解釋的。他們其實還用了這種真人轟炸法(比較專業的說法應該是沉浸)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幾個貧窮的社區做了實驗,效果一樣很好。這些實驗組幼兒的父母都不會講英文、在家都講西班牙語,但他們的小孩在經過18周每天一小時英文沉浸之後,英文能力大大的提升。而且這個能力即使在實驗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都還能維持。為什麼呢?
Dr. Kuhl的團隊認為真人互動跟parentese(父母對小孩講話時會故意提高音調、放慢速度)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
Dr. Kuhl跟演講跟研究給了我很多啟發。其中一件想做的事就是當上主治醫師之後每周固定一個小時在圖書館辦不同語言的說故事時間,可以有西班牙文、有中文、有日文,就當作社區服務。或許台灣的執政者也可以參考這些實驗,在各大圖書館每天辦一個小時的英文互動時間給幼兒參加。現在台灣的雙語教育都著重在學校教育,然而利用幼兒卓越的語言學習能力讓英文從更小的時候扎根或許會更有效率。
Dr. Kuhl Ted Talk https://www.ted.com/talks/patricia_kuhl_the_linguistic_genius_of_babies
(有中文字幕可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