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MiSP正念校園計畫.b合格師資]
「.b」發音為[dot-be],代表著「stop, breathe and be(停下,呼吸,同在)」,是英國MiSP專為11-18歲青少年所設計的校園正念課程,而這些教學媒材,由台灣胡慧芳醫師遠赴香港進行配音,將英國MiSP的.b課程可以完整的帶入台灣校園。
原訂2020年進行卻因疫情延後辦理的.b師資培訓,在 臺灣正念發展協會、香港林瑞芳教授、胡慧芳醫師的奔波努力之下,終於排除各種困難,讓.b師資培訓能順利以線上方式進行。
為期五日的.b師資培訓,進行10個主題課程的體驗,每個課程都生動有趣,把深奧的概念用活潑好理解的方式呈現,接著教授每個主題課程的教學法,透過小組討論、實際演練,進行探詢及回饋,有很多學習、很多啟發、很多感動與感謝。
2012年初接觸正念的我,直到2018年參與嘉義監獄正念療法種子教師培訓、胡慧芳醫師的MBCT 8週課程,發現正念對我的諸多幫助,在家人的支持下,進行英國牛津大學正念中心MBCT正念認知療法師資培訓,在那之後,持續進行正念練習、學習、督導不曾間斷。
近幾年整個世界有劇烈的變動,「正念」幫助人們得以安住在當下,有了選擇的空間與自由,期許自己持續的正念練習、學習及督導不間斷、莫忘初衷,致力於讓學生們身心更健康,體驗專注、安然、幸福、自在。
mbct香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晨光共修」是台灣及中國、香港的正念教師透過zoom會議進行的正念練習。每天清晨在自宅陽台花園進行一個小時的正念靜坐,透過了了分明的覺察,將友善、慈愛、好奇心擴展到接下來的時時刻刻當中。
在這個晨光共修zoom會議室看到許多一起學習MBCT正念認知療法的夥伴,縱使因為疫情而無法出國進修,但是看到夥伴們平安健康、持續在正念的道路上持續耕耘,內心的感覺是很溫暖的。
一直有網友私訊詢問大眾版的正念療法何時開課?我推薦一個八週課程,《MBCT for Life 生活的正念》,是由臺南市立醫院胡慧芳精神科主任帶領,預計05/27 開課。胡醫師是台灣少數得到英國牛津MBCT完訓資格的夥伴教師,這次是用網路課程方式進行,有興趣可以點進來看看: https://reurl.cc/l0zVg6
mbct香港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晴報】社會氣氛差壓力增加 3個簡單練習 學「靜觀」細察內心助紓壓
都市人生活緊張,加上近年社會氣氛轉差,港人壓力愈來愈大。近年坊間有不少靜觀課程,透過靜觀練習提升心理健康,受不少人追捧。有教育心理學家形容,練習靜觀能幫助大家認識到個人的慣性反應,對於情緒變化能有更大的覺察力,以致不易被情緒牽引,從而達至紓壓。
「靜觀」又名為「正念」(Mindfulness),意指當下的覺察,了解情緒後不加以批判,反而給予空間接納當下的情況。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專業顧問、香港心理學會候任會長王柏豪稱,接受有系統的訓練後,可將靜觀融入生活,在生活細節中多一份覺察。
由細味咖啡開始 有意識活在當下
王柏豪解釋,靜觀當中所指的覺察,特別看重做每件事的節奏與呼吸,例如不少人要飲咖啡提神,但飲用過程曾否留意喝茶或咖啡的分別,普遍人只是匆匆飲完一杯咖啡,他建議大家嘗試用30秒至1分鐘,細味口中的咖啡,覺察這杯咖啡會為他叉電,照顧自己的心態。王又指,透過了解身體反應和呼吸,有意識地活在當下,能提高覺察的敏銳度,做些小改變,例如放慢腳步,好好享受人生。
他說:「多留意個人狀態,有助情緒來臨時作出選擇」。他指,若過去生氣時會擲物洩憤,但經過恒常覺察訓練後,會令人覺察到自己憤怒一刻,並預示下一步行動,即使仍想擲物,亦不用說服自己冷靜,因情緒是需要抒發的。但覺察後所做的選擇十分重要,接下來便是如何面對困難,並與困難共處。
察覺負面情緒 選擇「迎難而上」
人生總會遇上不如意的事,被問到覺察怒意後如何「迎難而上」,王柏豪說:「當一支箭插進身體,你能選擇讓傷口癒合,還是繼續抱怨不幸,插多支箭?練習靜觀會令你有選擇」。
靜觀概念源自佛學,到1979年由美國麻省大學Jon Kabat-Zinn創辦靜觀診所時整合方法,設計靜觀減壓課程(MBSR),結合伸展或瑜伽,助病人減輕痛症。其後3位英國心理學家再創立靜觀認知療法(MBCT),配合認知治療來治療抑鬱症患者,現時兩者模式相輔相成,再推廣至輔導情緒病患者。
王續說,2個課程均需時8星期,每周近2小時,現時不同機構都有開設手機應用程式,或網上靜觀練習,建議有意學習靜觀者可先接觸深入淺出的網上練習。
#心理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