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今天的事態發展,不禁令我想起一兩年前寫的文章….
早幾年,我已看到資本主義已開始步入盡頭。資本主義下的所謂自由經濟,造成「貧者愈貧,富者越富」的社會問題,當各個經濟板塊被資本家壟斷,底層通往上層的階梯斷裂,即意味著現行的資源分配機制需要調整,才能重回健康的循環。然而,這是一種既得利益者的取捨,對貪婪的資本家而言,這種取捨實在有如「切膚之痛」。
這種資源重新分配的機制最後往往要通過政府/政權去執行。然而,當一個充滿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權用它的方式去管理一個實行自由經濟多年、極端資本主義特質入血的社會,使用極端性推倒重來的政策是預料之內。
其實每一種「制度」都有它的好處和壞處,「制度」決定了資源分配的方式,而資源分配講求平衡。任何一種「制度」實施得太久,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會慢慢將資源分配推向極端,繼而將「制度」迫向盡頭。這個時候,政府的角色是在「制度」運行的過程中盡量取得平衡,而非一刀切地執行另一種「制度」。
香港,在「無為」的政府下,「制度」很多年來都沒有平衡過,一直以來都是傾斜的,直到水一滴不剩的向下流乾才發現問題,今天才正視可能已經太遲。
《資本主義的盡頭》
//別以為樓市回調,受惠的一定是未買樓的小市民,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短暫的樓價下跌,對大業主/有實力的投資者而言,只是純粹帳面上的損失,卻是他們增持有價值資產的入市良機;而小市民在失業率高企的陰霾下只會更沒條件、更不敢入市,甚至連部份有一兩層樓的中產、中小企老闆亦可能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出售手中資產。
年輕時讀經濟,受張五常經濟理論影響,總是崇尚自由經濟,認為自由經濟下的價格機制(price mechanism)才是最有效率分配市場資源的遊戲規則,因為經濟理論告訴我只有「價高者得」的規則,才不會引致經濟浪費,即經濟學上所謂的「Deadweight loss」/ 「Economic inefficiency 」,資源才能最終分配到「最有價值」的人手上。
然而,經濟學中所謂最有「價值」的人只代表他是能出「最高價格」的人,並不代表他是「最有需要」的人。在完全自由市場主導的價格機制下,走到最後,所有資源最終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
一個發展中國家要發展,資本主義下的市場經濟絕對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正如鄧小平所講「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可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並不應該純粹追求經濟增長,而更應該投放更多資源於民生和教育。如果一個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增長,假設每年4%,當中的3.99%會落入資本家手,而大部份人只能去分那0.01%(正如倫敦、紐約、北上廣深以外城市的人均收入與一線城市之距離),這又有何意義?大部份人根本不能受惠國家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他們可能寧願拖慢經濟增長去換取更「平等」的資源分配。經濟以外,當權者/資本家為自身的利益著想,不應繼續極大化自己的利益,賺盡每一個銅板,置民生和社會問題之不理,因為當民粹主義抬頭,最後必然引致「物極必反」的結果,當社會「攬炒」發生,大家失去的將會更多。英國脫歐(Brexit)便是一實例。
如果我們能夠預視完全市場化的經濟模式走到最後的結果會是「所有資源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那麼我們應該早就預視到貧富懸殊的嚴重及其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及早反思問題所在並改善,社會資源應該相對「平等」地重新分配,而不應只管「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因此,我非常認同大發展商應更主動地捐出更多土地,用以興建更多公營房屋,以滿足市場需求。幫助別人,即是幫助自己。李嘉誠十億十億派的應急錢幫助中小企,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就是幫助自己。試想一下,李嘉誠,香港就是「李家的城」,其集團系內業務遍及地產、零售、電訊、民生,總之香港人的衣食住行都關佢事。如果中小企、零售商倒閉潮發生,市民失業,消費能力大受影響,導致樓賣唔出,商場無人去,商鋪寫字樓無租收,無人去豐澤買電器,屈臣氏無生意,到頭來自己一樣會受到傷害。因此,先不論他本身對香港的感情,在商言商,香港鉅富要在香港「長治久安、千秋萬載」,求神拜佛都希望香港平平安安,香港死,佢重傷;反之,香港繁榮穩定,他比所有人都要賺得更多。因此,他比香港所有人更不想「攬炒」,更緊張香港的前途,這是再合理不過。區區數十億撐住香港,何足掛齒,另一方面,對他老人家來說,更贏得「發財立品」、拯救香港的名號,成功創造了「李嘉誠經濟圈」,反過來逆市下促進了市民於李嘉誠經濟圈消費,這算盤從商業角度都打得響。
當一個人發覺自己賺錢賺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輕鬆之時,要思考一下究竟是誰造就自己的成功,而「他們」能夠生存嗎?如果「他們」是自己的成功因素,當「他們」都生存不了,自己安逸的日子還能長遠嗎?希望世界不會走進資本主義的盡頭。//
全文:
資本主義的盡頭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6.html?m=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吳海文 Kevin W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Vlog 5 | 網路歌唱老師說的話靠譜嗎? https://youtu.be/b_ASg_HV8tE ▶︎ Vlog 7 | 唱歌到底是不是真的要跟講話一樣? https://youtu.be/I5TT3sRXIss ▶︎ 我跟檸檬卷的歌唱課 https://youtu.be/TW3QD...
mechanism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小說人物遇上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也來寫書評
#幻覺與夢 #威廉煙森 #格拉底瓦
.
許久之前,我接到一個來自某文學雜誌的邀請。在信裡,他們附上了一本台灣作者原創的小說,邀請我在閱讀之後,試著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小說主角的心理狀態。
.
這樣的任務在臨床心理學中稱為「個案概念化」(case formulation / conceptualiation),其實是臨床心理師在每次與個案進行諮商晤談的過程,都會不斷進行、調整的。我心想,這應該難不倒我,便接下了任務。
.
儘管,閱讀小說本身是充滿樂趣的。但真要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檢視一部小說,並且從劇情發展、文字細節裡頭穿針引線,把一個其實並不存在的小說人物,活生生地用心理學架構刻畫出來,著實比我想的還要困難。所幸,雖然花了比自己預期還久的時間,但仍平安地交出了文稿。
.
在那次書寫的經驗裡,我意識到這種對故事人物進行分析的歷程,其實與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種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投射」(projection)十分相似。
.
傳統精神分析裡頭是這樣解釋投射的:「一個人將自己內心存有的,那不符合道德規範或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在他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擁有此慾念而產生的焦慮」。近代我們在使用投射這個概念時,也廣泛地指稱「一個人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或外物」為投射。
.
分析小說主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我的投射。我發現自己內心對於人性、人的本質、人類行為背後動力的觀點,透過主角的際遇而被勾了出來。為了說明清楚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選擇、這樣行動,我對於「人的理論」因而有機會被攤開來看見與理解。
.
事後,我拿到該期雜誌,發現原來除了我之外,同一本小說也被交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手裡,進行同樣歷程的分析。一篇篇以不同專業、不同觀點出發的分析,各異其趣,但也都不失深度,提供了讀者認識同一個(虛擬)人物的各種觀點。
.
在商周編輯邀我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了這一段回憶,並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現在在做的實驗,佛洛依德早在一九〇七年就在進行了。熟悉精神分析發展歷史的讀者或許不會意外,其實不只是佛洛依德,許多精神分析師都對「文學作品」有著十足興趣。到底,作者為何寫下這樣的作品,其動機為何?為何作品能讓讀者深受感動?諸如這類提問,其實都能用不同精神分析的概念來加以延伸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搜尋如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昇華作用(Sublimation)、壓抑(suppression)等相關資料來閱讀。
.
雖然,精神分析本身並非我的專業工作取向,但在看過小說文本,搭配著佛洛依德對於故事主角的分析後,我也重溫了過往曾學過關於精神分析的種種,關於夢境、壓抑、幻想、精神錯亂、人生而有之性趨力等等。透過佛洛依德對於主角的觀察與分析,我們也得以用另一種方式來更認識精神分析。
.
目前在華人繁體書籍中,關於佛洛依德的相關書目,幾乎都是以理論闡述或真實案例分析的經典為主。前者如《夢的解析》、《性學三論》、《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後者代表則如《小漢斯》、《狼人》、《鼠人》、《朵拉》、《史瑞伯》等。
.
本書既非純粹的理論闡述,使用的案例也並非來自臨床個案,而是另一個作者筆下的小說人物,這種「精神分析架構」與「文學作品裡頭人物」進行「對談」的結構實屬特別。本書其實也是佛洛依德第一次以這種形式來書寫的代表作。此書籍的引進,亦補足了當代認識佛洛依德、理解精神分析的另外一種取逕。
.
事實上,回到本書甫出版的一九〇七年,佛洛依德也期待能透過這種形式的論述,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精神分析。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相信對精神分析、應用心理分析感興趣的專業讀者、一般大眾,乃至於正在就讀心理、文學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本書也一樣能提供我們各種不同的啟發。
.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臉書粉專共同創辦人,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
讀讀本書 👉 https://reurl.cc/1ojqX9
mechanism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上新手爸媽後,A說,「直到生了小孩,才知道父母有多辛苦。」
趁著中午部門休息空檔,買飯去病房看爸爸的B說,「看到爸爸病了老了,我才發現從沒好好聽他說話。」
C在辦完母親的頭七後點燃一根菸說,「昨晚夢到她,我跟她道歉,沒有好好陪她。」
#理解不擅長說愛的父母 #年輕的我們可以終結親子仇恨
這幾年粿把大量心思用於理解親子關係,在閱讀相關心理論述時發現一個現象,好多的雞湯文、開導文、心理解析文大多把重點放在「孩子、年輕一輩」的自我覺醒和情緒覺察,提醒大眾不論在什麼樣的父母和環境之下成長,都要時時探索自己、鼓勵身為孩子的我們要擺脫兒時的悲傷、活出自己…等等,
看了之後我忍不住捫心自問,那父母的內在世界呢?父母為何而擔憂、父母為何總是慌張煩惱、父母承受了什麼心理壓力,相較之下,長輩、父母的內心顯然較少被重視,
身為年輕世代的我們,對家中老父母、長輩,也有花足夠的時間好好去理解嗎?
.
「控制狂父母」、「直升機父母」在近幾年被大量討論,許多孩子認為,父母將自身的不安、掌控欲、盼望投射於孩子,藉以強勢干涉,但理性的我們應該去理解,人的所有行為和外顯情緒,是源於豐富多層次的內在,以及長期、一生的經驗累積所導致,
換句話說,父母的行為絕不可能是沒來由的惡意傷害,而是起源「無法直言的需求」和「被壓抑的恐懼」。
於此,我們可以引用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Freud)最早撰於文章《防禦性神經精神病》(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1894)、所提出的「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來理解:父母強勢的外表之下,其實有一顆害怕受傷的內心。
心理防衛機制是指,當人察覺當前問題無法順利解決、無法理解某些事情時,為了應付內心受挫感和不安,在精神上會達到某種妥協,自我會對本我的產生「壓抑」,這樣的壓抑往往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內驅力。
這項機制有幾項特點:
1.不是蓄意的、不具有惡意企圖
2.當事人提升自我態度、美化自我、提高自尊來應對他人,是出於自我保護心態、是為了避免受到傷害。
3.當事人可能會自我欺騙、有焦慮性的衝動強勢行為,但是是為了掩藏內心真正的真正動機和恐懼心態。
4.當事人出現心理防衛機制並非有直接的心理病狀,反而可能是為了維持心態健康才有的行為。
5.心理防衛機制可以單一類型行為表現出來,也可以多種類型行為同時表現。
我們再試著融入常見的家庭狀況來舉例解釋,好比說…
•在孩子過於調皮、搗亂時,用很兇的語氣斥責、以棍棒處罰的父母親,在此生第一次為人父母後,他們極度擔心自己帶不好孩子、無法讓孩子優秀,而他們所知道的「管教方式」就是源於自己的父母,
然而他們的父母親可能也是慣用棍棒、打罵來教育,因此當他們對孩子的一切感到不安、不知所措時,他們只能祭出自己所知、最有立即效果的方式來管教、教育小孩。
• 時常渴望孩子陪在身邊、經常討愛的父母親,可能起因他們看過自己父母親晚年時的孤單、看過年邁同輩晚年承受病痛衰老,他們開始對年邁體弱的自己失去信心、對老年人生沒有安全感,但基於「身為家長」的嚴肅身分,他們無法像我們孩子一樣請求,「可以陪陪我嗎?」
所以可能是以發脾氣、干涉生活、斥責不孝等強勢行為,來掩飾他們心中真正的創傷和恐懼。
/
我們必須理解一件事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人生來就懂得當個完美爸媽。的確在成長回憶中、和爸媽生活在同個屋簷下、發生太多不快樂的爭執讓我們記在心裡,又或者爸媽的強勢行為真的讓我們傷心哭泣過,
但前提是,只要父母沒有真正拋棄我們遠走消失、沒有對我們的性命造成危害,其實有很大的可能,他們只是不慎用了錯誤的行為,但內心對我們仍是有愛、有在乎、有疼惜的!
親子和解不容易,但絕對是值得努力的事。放下對父母的怨恨,理解他們白髮絲裡的無數煩惱、試著多感受他們每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其實,對我們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能達到情緒理解和釋放的作用!
因為我們都知道,家人之間總是表面上裝作不在意,但彼此內心緊緊相依。
阿德勒(Alfred Adler)曾對世人有這樣的勸言:「無論你過往的人生發生什麼事,那和你將來要如何過日子是毫無相關的一點影響,真正決定你一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父母老去的那一刻,我們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與其讓親子間懷有怨懟、甚至仇恨,彼此不快地相處著,不如我們年輕世代主動理性地去理解、去和解(和解並非是要父母馬上改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模樣,而是從我們自身心態調整),
我們要深信自己有強大能力,能為家人和自己拭去淚水、為家庭迎來不同於過往的幸福與和諧!
#粿然有感
#理解父母也是認同自己的人生
✍️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成為 療心社友,你的心情或許也是社友們想學習的課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87808847930309/?ref=share
mechanism理論 在 吳海文 Kevin W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Vlog 5 | 網路歌唱老師說的話靠譜嗎?
https://youtu.be/b_ASg_HV8tE
▶︎ Vlog 7 | 唱歌到底是不是真的要跟講話一樣?
https://youtu.be/I5TT3sRXIss
▶︎ 我跟檸檬卷的歌唱課
https://youtu.be/TW3QDspVfpA
▶︎ 我跟好檸檬的Podcast
https://youtu.be/MqTC_SvlJvo
▶︎ 最新單曲【好好難過】
https://youtu.be/HypOE4Inqw4
▶︎ 英文單曲【Hurt Me All The Way】
https://youtu.be/lLd0oCAtyKo
Timecodes
0:00 Intro
0:17 Laryngeal Vibratory Mechanisms
1:01 什麼是真假音切換
3:00 歡呼聲不是真音
3:40 林俊傑的M1、M2
4:54 公共認知
6:02 學生的困擾
6:43 什麼是練習
7:54 如何理解混聲
📖 論文1: 《Laryngeal Vibratory Mechanisms - The Notion of Vocal Register Revisited》
👉🏻 https://tinyurl.com/y8satnfq
📖 論文2: 《Is Voix Mixte, the Vocal Technique Used to Smoothe the Transition across the two Main Laryngeal Mechanisms, an Independent Mechanism?》
👉🏻 https://tinyurl.com/y9qvyboz
#吳海文 #真假音 #歌唱教學
mechanism理論 在 變得無害便消散在空氣中。這種搶電子的反應會不斷發生 的推薦與評價
光觸媒的理論和概念(Mechanism of photocatalysis ) 光觸媒(Photocatalyst)是光(Photo) 以及觸媒(catalyst)... ... <看更多>
mechanism理論 在 [影片翻譯] 肌肉收縮的機制(Mechanism of muscle contraction)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