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學習法當中,沉浸式學習是最好的方法嗎?】
「你說錯了,學習語言要靠沉浸式學習!」
「大量閱讀小說最重要!」
「什麼文法?跟母語人士一樣學就好了」
「溝通最重要,勇敢開口就可以學好」
像這樣以偏概全的言論 (sweeping conclusions) ,其實是讓台灣的英語教育這幾十年來,仍然一直原地打轉的原因之一。更難過的是,這樣的言論常常還是來自於覺得自己很懂語言教學的人。
✓ 每天都要聽、讀一點英文 (不管是追美/英劇聽podcasts 還是甚麼管道) => 讓自己沉浸在 input 當中。
✓ 刻意製造使用英文的機會 (output opportunities)。
✓ 使用英文後能得到 feedback,還能正確理解 feedback。
✓ 閱讀喜歡的主題的科普書、小說。
✓ 同一個練習的 task 要重複,在過程當中不斷提升正確度、流暢度、詞語多元性。
✓ 對語言規則有足夠的意識 (awareness) 跟注意 (attention)
✓ 用比較大的單位去思考單字記憶 (ie. 語塊學習)。
✓ 單字學習深度粗分有分認得出來意思的和用得出來的。不管多深,都要知道「發音」。
✓ 文法學習要重思維和概念,不是當法條背。而文法規則裡頭,又有分成「死記型」的和「判斷型」的。通常後者比較難學。
✓ 歸納 (inductive) 學習和演譯 (deductive) 學習都有他們的優劣。
✓ 使用真實的語料當作學習教材,但不要過度為了教學而簡化 (simplify),可以的話增加解釋 (elaborate)。
✓ motivation、aptitude、 anxiety、age、memory、analytic ability、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學習成效,但不「決定」學習成果。
上面隨便列舉就超過 10 項語言學習的關鍵,背後都有一大票還活著的應用語言學家、語言習得家每分每秒在做各式各樣的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longitudinal studies、cross-sectional studies、case studies、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meta-analysis)。
希望英語業界的先進們可以多一點社會科學思維。因為我們有太多「盲點」,有很多東西是「經驗整理」、跟「我覺得。。。」裡頭當中會忽略掉的。
很多做法、想法、方法都是 necessary (必要的) 但不 sufficient (充分的)。「只要做了 X,英文就一定進步」,這樣的一元、強烈因果思維,在學習者中流傳可以理解但在英語教學界應該要慢慢消失了。Let’s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