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肌的保濕"悟"區
有痘痘的人,生活上常常有因痘痘而生的困擾,比如說逛街會被抓去推銷做臉,搭車會被搭訕提供抗痘秘方,親朋好友聚會也會不小心變成話題的焦點人物,也因此,痘痘肌在臉上擦上一層一層保養品的機率特別高,不論旁人的出發點是愛心關心還是想加薪,這些看似關心的舉動,其實都會讓長痘痘的人心理壓力爆表,而恐怖的是,通往痘痘地獄之路,往往就是這些出自善意的舉動,一步一步鋪成的!
再次重申,痘痘是一種毛囊發炎為主的疾病,痘痘的四大成因粉刺、出油、細菌、發炎,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以把痘痘控制好,妄想藉由保養品來治療痘痘,無疑是錢太多腦波弱捨近求遠。
有痘痘,只要你想好,一定有辦法,不用全宇宙一起幫忙,只要健保卡在手,找到你信任的皮膚科醫師,跟醫師長期配合,你的痘痘就有機會控制得宜、不再囂張;如果痘痘肌真的很想要找一些保濕產品,請你遵守下面幾個原則,才能順利踏入悟區、進入無痘淨界。
悟區一 寧缺勿濫
很多保濕產品,特別是那種看起來透明的、吸收很快的產品,好像天使一樣純潔的透明外觀,擦的時候吸收很快,不會有油悶感,種種跡象都讓人失去戒心,以為這樣的產品擦了肯定不會長痘痘,其實,這種看似無害的透明精華液,就是典型的天使外表、魔鬼內涵!
水跟油哪一種擦在皮膚上吸收快又好?答案是油!因此產品看似無害、好吸收,配方的基質就需要使用油脂來加強吸收,無論是動物油、植物油、礦物油,都可以做的好吸收、很清爽、不油膩,最可怕的,它們都有可能導致粉刺增生!
你以為擦了含抗痘配方的精華液會抗痘,其實裡面抗痘的成分可能不到百分之十,其餘百分之九十都是用來溶解、填充體積的基質,擦了之後還來不及讓抗痘配方發生效用,其它的基質卻先讓粉刺雨露均霑、快速生長。
痘痘肌要保濕,務必讓臉上使用的產品越少越好,你可以擦一罐搞定,就不要分成兩罐;更不要層層疊疊的三四種產品往臉上加,跟找對象一樣,好的對象一個就夠,爛桃花一個都嫌多,寧缺勿濫是讓你踏進無痘淨界的第一把鑰匙。
悟區二 慎選劑型
與其去尋找各種宣稱可以治療痘痘的保濕產品,不如把效果留給藥物,把保濕還給保濕,這是甚麼意思呢?就是請你回歸保濕品的本質:保留水份在角質層,除此之外,都是多餘。
想把水份保留在角質層,產品需要水、還需要油、以及把油水結合的乳化劑;有水沒有油,就像在臉上噴水一樣,涼一下就沒有了;有油才能鎖水,讓水份不會輕易蒸散。保濕產品我們根據油脂與水份的比例,可以大略分成三種質地,油脂含量由低到高分別是乳液lotion、乳霜cream、油膏ointment/balm。
乳液的水份比例比油脂高,擦起來水水的,非常容易推開塗抹,擦完後清涼感比較重,不會有油悶感;油脂含量比水高較高的劑型叫面霜,質地會比較黏稠、剛擦完的黏膩感也會持續比較久,面霜根據實際油脂的種類、比例,可以變化出非常多不同的質感;油脂含量更高一點,水份很少的產品,質地會更加緻密、黏稠,產品更不容易推勻,擦完之後的油悶感會更重,這是屬於油膏劑型的產品,市售的凡士林,就是純礦物油的油膏產品。
適合痘痘肌的保濕產品,請優先選擇水的比例高於油的乳液,最好是不透明的白色,擦起來感覺很清爽、不油膩、沒有油悶感;藉助乳液中適量的油脂來達到鎖水、保濕的效果。乳霜、油膏的油脂含量偏高,即使產品中添加的油脂不容易導致粉刺增生,但是擦在容易出油、易長痘痘、氣候潮濕悶熱的台灣人臉上,其實真的要非常謹慎。
所以我常常這樣提醒痘痘肌的人:臉稍微乾一點,只要沒有真的脫皮、發炎,其實不會立刻爛掉怎麼樣,等個半小時,自己的油脂分泌出來,就不再感覺乾了,然而為了控制那個短暫的乾的感覺,而補充了過多的油脂,一旦長了痘痘,少說也要好幾個星期,才能讓痘痘完全消失。
所以痘痘保濕產品請選擇成份水多於油的乳液劑型,一罐可以搞定就好,如果擦了乳液還是很乾,可以把產品換成油脂成分稍高一點的乳液,一樣是一罐搞定,不要擦了乳液覺得不夠、又疊上面霜、精華液。
悟區三 分區保養
我們全身的皮膚,從頭皮到腳皮,不論是角質層厚度、皮脂腺密度、真皮層厚度、感覺神經分佈、生長代謝速度,都大不相同;頭皮、臉頰皮脂腺密度高,生長代謝速度也快,受傷之後大約七到十天可以再生癒合,而腳底的皮膚則剛好相反,角質層很厚、沒有毛髮、生長速度很慢,受傷之後至少要三個星期之後才會再生癒合,而即使是臉上的皮膚,也存在著不同。
痘痘肌選擇保濕產品,要把臉拆成兩個部份:T字部位,以及臉頰,容易出油的T字部位儘量少用保濕產品,比較會乾的臉頰優先使用。
T字部位指的是額頭、鼻子、下巴,這些地方皮脂腺密度高、容易出油,擦保濕產品很容易就導致粉刺增生,因此T字部位的保濕產品,能省就省。兩頰則是最容易乾的部位,特別是耳朵前面、側邊下頷的地方,這些部位,可以適量的選擇清爽的乳液。
分區保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先從局部開始使用,可以先選單側臉頰,擠出一點點保濕產品,連續使用一個星期,看看擦的那邊會不會過敏、發紅、起疹子,最重要的,是觀察那個部位,比起沒擦的臉頰,有沒有增生很多新的粉刺,如果都沒有過敏、粉刺增生的情形,再大範圍的塗抹這罐保濕產品到兩側臉頰。
然而在痘痘非常猖獗的時候,做這種保濕乳液的測試,是完全無法辨別,到底是保濕乳液讓你長痘痘,還是本來就會冒痘痘,因此,痘痘肌開始使用保濕乳液的時機非常重要,在我門診治療痘痘的患者,我會建議開始使用保濕乳液的時機有兩個。
開始擦保濕的時機
第一個時機,已經開始使用代謝粉刺的外用A酸,即使調整了洗面乳、洗臉習慣,即使用了最弱效的外用A酸,臉還是乾到脫皮,無法繼續接受痘痘治療時,我會建議可以保濕產品與A酸併用,來同時達到保護皮膚屏障、代謝粉刺的效果。
第二個時機,痘痘已經控制的不錯,臉上正在冒的發炎性痘痘不多,只剩下粉刺需要繼續代謝,如果臉上覺得很乾、很緊繃,可以開始局部使用保濕產品。
開始使用保濕產品,請你把握上述介紹的三大原則:寧缺勿濫、慎選劑型、分區保養,不要妄想要靠保濕產品來治療痘痘,有痘痘請你直接與皮膚科醫師配合治療,保濕產品最合適的定位,是痘痘控制得宜之後輔助治療,千萬不要喧賓奪主,免得讓你傷了荷包、還滿臉痘胞。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藥罐子藥房事件簿】膠囊事件
〈藥丸 vs 膠囊〉
最近,中午時分,一個年約二十多歲的男生穿著一件印上不少花卉圖案的白色外套前來藥房,上面的花朵栩栩如生,恐怕快要招惹很多狂蜂浪蝶過來吧?
甫進藥房後,這個男生隨即便跟藥罐子遞上一包藥並問藥房有沒有這種藥。
唔……藥房倒是有這個成分,可是偏偏就是沒有這個牌子。
於是藥罐子便會答道:
「唔……這個成分有是有,只是牌子不同而已,行不行?」
說真的,如果是藥罐子的話,閱藥無數,同藥不同樣,當然沒有問題。
問題是,根據經驗,連同讀藥前的藥罐子在內,很多用藥者大多「只看外表,不看內涵」配藥,未必能夠坦然接受「同藥不同樣」這個事實,從而未必肯轉藥。
所以說是說了、提是提了,至於用藥者轉不轉藥,一切隨緣。
沒想到,這個男生卻爽快點頭答道:
「哦,好,沒問題。」
好,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本文結束……
慢著……慢著……
本來藥罐子真的以為這樣便可以結案。
沒想到,真正的問題隨後便出現了……
殊不知,這個男生接著這包藥後,便開始面有難色,支支吾吾問:
「唔……請問你們有沒有膠囊?」
嗄?
對吧!說到這裡,藥罐子原來忘記說一項重要的資料:這個男生原先帶過來的這包藥是一粒粒膠囊,至於藥罐子配給他的這包藥則是一粒粒藥丸。
看到這個畫面,各位看倌可能會疑惑問:
「咦?藥罐子,既然兩種藥的藥用成分相同,劑型不同到底又有什麼分別呢?」
唔……有時候,就算是同一種藥,不同的劑型偶爾還是可能會換來不同的藥效。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如果是緩釋片(Sustained Release)、控釋片(Controlled Release)的話,因為這些劑型的設計原意是盡量慢慢釋放藥物出來,從而拉平藥物的濃度,拉大藥物的時效,讓藥效能夠維持一個較穩定的水平。
所以相較而言,緩釋片、控釋片的藥效一般會較慢,時效一般會較長。
第二,如果是軟膏(Cream)、油膏(Ointment)、洗劑(Lotion)的話,相較軟膏而言,油膏較難被汗液沖掉而導致流失;至於相較軟膏而言,洗劑則較容易被汗液沖掉而導致流失。
所以相較而言,油膏的藥效一般較軟膏大,軟膏的藥效一般較洗劑大。
不過在這個案例裡,這只不過是一粒普普通通的膠囊而已,所以理論上,膠囊轉藥丸,問題真的不大。
那麼,這個男生為什麼想要膠囊呢?
一問之下,哦,答案原來是……
「唉呀!『子彈』(膠囊)厲害點嘛!」
對,論外觀,膠囊的確有點像一枚子彈,或許是這個原因,人們便可能會覺得膠囊一定會較厲害。
嘭!嘭!嘭!很厲害,是嗎?
在相當程度上,這算是一種「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所謂「安慰劑效應」,簡單說,便是「我說這種藥有效,這種藥便有效;你覺得這種藥有效,這種藥便有效。」直接一點說,便是「心理作用」。
簡單說,除非另有目的,例如緩釋片、控釋片,否則一種藥的劑型還是取決於藥廠的主觀意願,喜歡藥丸便藥丸,喜歡膠囊便膠囊,想怎樣便怎樣,可謂豐儉由人。
所以在這個案例裡,說到藥效,藥丸、膠囊的分別其實不大。
當然,如果沒有其他原因的話,例如醫生特別指示,藥罐子一般會尊重用藥者的意願,盡力回應用藥者的訴求,畢竟現在是他服藥,再說,不論是藥丸還是膠囊,只要能夠治病,又有什麼所謂呢?
何況,在心理上,如果他真的覺得膠囊有效點的話,在治療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對吧?
這一點,藥罐子倒是沒所謂,不過大前提要「有」!
抱歉,這種藥,藥房沒有膠囊,於是藥罐子便直接答道:
「對不起,我們只有藥丸,沒有膠囊,這其實只是一粒普通的胃藥,用起來真的沒有什麼分別。」
說罷,這個男生倒是沒有說什麼,便拿著藥罐子配給他的這包藥慢慢離開藥房了。
所以人家可能只是嘴巴說說罷了,有,固然好,沒有,一樣無妨。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曾國藩的頑疾?〉
曾國藩,晚清重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經組織湘軍,剿滅太平天國。
據說,曾國藩,在出世後,便已經身染頑疾,得到一個不治之症,「終身患癬(薛福成《庸盦筆記》)」,每次發作的時候,「兩手自搔其膚不少息(薛福成《庸盦筆記》)」皮膚便會十分痕癢,雙手便會不斷搔抓,欲罷不能,然後,「案上肌屑每為之滿(薛福成《庸盦筆記》)」散落的碎屑,便會隨風飛揚,佈滿桌上。
後來,相士為曾國藩看相後,看到曾國藩抓癢的動作,「端坐注視,張爪刮須,似癩龍也(薛福成《庸盦筆記》)」,認為曾國藩是「龍之癩者(薛福成《庸盦筆記》)」這樣,便留下了曾國藩「癩龍」轉世的傳說。
實際上,曾國藩長大成人後,情況愈來愈嚴重。有一次,他在寫給弟弟的家書裡,寫道:「余遍身生瘡,奇癢異常,極以為苦,公事多廢擱不辦,即應奏之事亦多稽延。(《曾國藩家書》)」
由是觀之,這種病症,還影響了曾國藩的工作,需要申請休假,告假養病。
其實,在醫學上,這種病症,稱為「牛皮癬(Psoriasis)」。
牛皮癬,是一種跟皮膚相關的病症。
在病因上,牛皮癬,在體內的免疫系統出現失調的情況,雖然,暫時還不太清楚具體的原理,但是,一般相信,主要在體內其中一種稱為「T細胞(T cells)」的淋巴細胞(Lymphocytes)受到刺激,釋放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導致表皮(Epidermis)的角化细胞(Cornified cells),新陳代謝的速度過快,加速細胞分裂的速度,從而加劇了角質層的角質細胞推陳出新的情況,加快了換膚的過程,導致舊、老、死的角質細胞,剝落的數量大,速度快,從而產生一片片顯而易見的鱗屑,形成皮屑的症狀。
在症狀上,除了皮屑外,角質細胞過度剝落,會破壞表皮的完整性。皮膚在沒有這層物理性屏障的保護下,可能會誘發一種掻癢感,在抓癢的時候,可能會抓破皮膚,產生傷口,導致患處出現紅、腫、熱這些炎症反應,形成一塊塊增厚、銀白、鱗狀的碎屑、斑塊。
在部位上,牛皮癬,主要發生在手肘、膝蓋的伸面(Extensor surface),即手肘的外側、膝蓋的表面,而且,呈對稱性,簡單說,左右兩邊,同時出現,還會發生在頭皮、背部這些位置,嚴重的話,還會遍布全身。除此之外,指甲還會出現凹陷的現象。
由是觀之,其實,在病理上,牛皮癬,不是一種癬(因為「癬」,簡單說,是指真菌感染。)所以,現在,大家會用「銀屑病」這個較適合的詞語,形容這種病症,除了可以釐清牛皮癬跟其他癬的分別外,還可以描繪牛皮癬其中一個主要的症狀。
值得一提,銀屑病,暫時還沒有任何根治的方法,所以,要是曾國藩生在現代的話,銀屑病,仍然是一種不治之症。
現在,藥物治療,目的在抑制體內這條「癩龍」,避免這條「癩龍」甦醒,減少銀屑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提高用藥者的生活質素。
在藥物上,常用的外用藥物,主要是以下三種:
一、水楊酸(Salicylic Acid)
水楊酸,作為一種角質層分離劑(Keratolytic agent),作用原理,在破壞角質層裡的角質細胞(Corneocytes)與角質細胞間的連結,促進角質層的角質化上皮細胞(Keratinized epithelial cell)容易剝落,達到清除增厚鱗屑的效果。
除此之外,水楊酸,還可以加強其他藥物滲透皮膚的能力,從而增加其他藥物在皮膚上的吸收,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
在劑量上,一般而言,平均是2-10%。
在副作用上,水楊酸,一般而言,因為擁有輕微的刺激性,可能會對皮膚產生刺激,而且,如果對亞士匹靈(Aspirin)過敏的話,不建議使用蘊含水楊酸的產品。
還有,使用的時候,分量、次數不宜過量,避免超出建議用法,從而減低水楊酸中毒的風險。
二、外用類固醇(Topical Corticosteroid),例如Betamethasone
在銀屑病上,外用類固醇,作用原理,暫時還不太清楚,一般相信,在抑制體內的磷脂酶A(Phospholipase A),減少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白三烯(Leukotriene, LT)的水平,減低因為這些介質而誘發的炎性反應,從而收縮血管,降低血管的通透性,紓緩紅斑(Erythema)、鱗屑(Scaling)、搔癢(Pruritus)的症狀。
還有,外用類固醇,還可以作用於上皮細胞的類固醇受體,抑制上皮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從而減慢細胞分裂的速度,減慢上皮細胞的增殖,紓緩鱗屑的症狀。
在劑型上,外用類固醇,主要可以分為軟膏(Cream)、油膏(Ointment)、洗劑(Lotion)、凝膠(Gel)四種。
相較其他劑型而言,油膏,可以在患處形成一種油脂層,擁有鎖水的功能,能夠滋潤肌膚,而且,擁有較大的黏度,較容易依附在皮膚表面,從而增加藥物在皮膚上的吸收,從而加強外用類固醇的藥性。所以,同一種類固醇,在相同濃度的情況下,在藥效上,油膏的效果較大。
在使用上,油膏,一般不建議用於腋下、股溝這些部位,因為這些部位,濕氣較重,塗抹油膏,肌膚的水分,較難蒸散,便會增加出現浸軟(Maceration)、毛囊炎(Folliculitis)的機會。
在副作用上,外用類固醇,主要是擦痕(Striae)、皮膚萎縮(Skin atrophy),一般而言,在停藥後,這些副作用,便會逐漸消失。除此之外,外用類固醇,可能會誘發皮膚變薄,導致皮下的微血管,在外觀上,會較明顯,導致出現毛細管擴張(Telangiectasia)、紫斑(Purpura)的現象。
還有,長期塗抹類固醇,可能會增加藥物透過皮膚的吸收,進入體循環,從而出現腎上腺功能抑制(Adrenocortical suppression)、高血糖(Hyperglycemia),甚至誘發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
三、維生素D類似物(Vitamin D analogues),例如Calcipotriol、Tacalcitol
維生素D類似物,作用原理,主要在干擾細胞體內鈣質的代謝,抑制角化细胞的增殖,從而能夠針對一些角化過度的皮膚病症(Hyperkeratotic skin disease),紓緩鱗屑的症狀。
在用法上,一般建議,適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的銀屑病。
在副作用上,因為維生素D類似物可以干擾細胞體內鈣質的代謝,從而影響體內鈣質的穩態,長期使用,可能會誘發高血鈣症(Hypercalcaemia)。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緩解皮膚症乳膏、軟膏有「擦」別 - 自由健康網 的相關結果
如有濕疹、牛皮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一般民眾都會塗抹外用藥膏,來緩解皮膚的症狀,但明明都是藥膏,為何又有乳膏(Cream)和軟膏(Ointment) ... ... <看更多>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軟膏」與「乳膏」有咩分別?要小心用錯! 的相關結果
軟膏(Ointment)屬於油性藥劑,具有撥水效果,因此塗抹在傷口上可保護傷囗不受刺激。 癬斷清則是一種乳膏(Cream),是水性藥劑,特色是搽塗時容易推開,且使用後黏膩感較 ... ... <看更多>
ointment cream分別 在 皮膚病外用藥膏的分類--劑型 - 皮理春秋/夏紹剛醫師的部落格 的相關結果
油膏(Ointment)>乳膏(Cream)>乳霜(Cream)>乳液(lotion)>[不含油配方]溶液(Solution)/凝膠(Gel) · 上述的油膏和乳膏是皮膚科診所最常使用的兩種劑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