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推8nm RF晶片 類比晶片效能瓶頸有解
#8nm #三星 #RF #類比晶片 #RFeFET
rf天線設計 在 工研院產業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限時折扣|「 5G NR產品設計與效能驗測關鍵」全系列好課,一起帶走趁現在!
_
ITRI College+首選課程,由 電磁相容、無線通訊、射頻與微波電路設計專家-林漢年教授主講,將於10/28(三)線上同步教學,6小時5G NR精華要點,協助產業通訊領域工程師綜觀5G NR RF及天線設計面臨的挑戰與解決問題的測試方法!
_
網址:
https://reurl.cc/odZYnQ
rf天線設計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G通訊 #物聯網IoT #人工智慧AI #基頻處理單元BBU #遠程射頻單元RRU #整合扇出型InFO #整合型晶圓級天線封裝InFO_AiP #射頻前端模組FEM #無線電資源排程RRM
【5G 工程師備忘錄】
從 4G 跳到 5G 系統,基礎設施核網到BBU (基頻處理單元) 及 RRU (遠程射頻單元) 的元件數是 4.5 倍、總功率是 2.5 倍,終端方面更面臨諸多挑戰;為此,技術有三大要求:一是更高的運算力,數據吞吐量須提升百倍、延遲減少 30~ 50 倍;二是功率及頻寬須增加 2.5 倍;三是射頻 (RF) 與邏輯的整合——100 倍連接、20 倍載波聚合 (CA) 組合以及多接入多輸出 (MIMO)。
關於 5G 功率/天線設計、製造、測試、驗證的一切……5G 通訊工程師,一定不能錯過這篇精華文章!
延伸閱讀:
《5G 設計/製造/測試/驗證,AI 神救援》
http://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20/0212/43957.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台積電TSMC #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 #高通Qualcomm #是德科技Keysight
rf天線設計 在 UI 的RF 與天線工程師如何實現你對無線通訊的想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揭露在UI 工作的 RF 與 天線 工程師是如何以他們的專業,串連起你與整個網路 ... 經驗卻想當工程師一點也不難|學習程式 設計 的心路歷程|蛇仔的成長系列. ... <看更多>
rf天線設計 在 川升股份有限公司BWant - ⚗ RF知識小學堂#長期連載中... 的推薦與評價
RF 知識小學堂#長期連載中一般在思考天線擺放位置時,都會盡量避開可能產生干擾的位置,選擇干擾較少的區域進行天線的設計。因此,3C產品的設計上都會 ... ... <看更多>
rf天線設計 在 Re: [請益] 天線設計與職業發展- 看板comm_and_RF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論文做天線
現在在手機廠當RF魯蛇
兩者我都玩過
應該可以來發個廢文
※ 引述《minowsky (ms)》之銘言:
: 當天線工程師有幾年的經驗了
: 主要產品是筆電,手持式裝置,少數為網通產品
: 不過本身不是相關科系出身
: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大家
: 主要分為天線的設計還有天線工程師將來的發展性
: 1.天線的設計
: 在業界設計天線還是靠trial & error嗎?
: 天線的設計,大方向也許有一定規則可循
: 例如要求low profile,就使用PIFA,外露式天線要求高覆蓋率用monopole之類的
: 但是細節的finetune,例如受到機構或環境影響,特性差SPEC一些
: 只能用try的嗎?
天線很吃經驗 很少有啥100%的鐵律
如果是Free Space 或許還有一些蛛絲馬跡的規律可以總結
但牽扯到機構 這就很複雜了 很難有啥一定的Rule
Free Space的模擬 都未必百分之百準了
更何況是加整個機構
也許你天線旁邊Shielding Can的吃錫量不夠
接地不完全
導致Shielding Can某種程度上變成共振腔結構
會不會耦合? 會不會輻射?
那這你就更難預測 場型變化更複雜
更不要說
我才不相信HFSS或CST 還可以模擬Shielding Can的吃錫量
所以只能 Try it 統一純喫茶
: 我會看paper還有相關的書
: 但是我有發覺一點,通常paper內容都是這樣:
: 設計了某天線,對某參數(如頻寬,隔離度...)可以達成較好的性能
: 然後秀出S11,一堆輻射場形圖等等來證明成果,另外也給出天線幾何圖形
: 並給出實驗與模擬數據的對比
: 重點是原理都寫得很簡單
: 例如只寫因為使用了某某架構,所以可以達成某某性能
: 好一點的會多幾行句子去描述,或是給出電流分布之類的圖來解說
: 不過真的不好理解
: 因為我沒發過論文,所以我不知道是因為:
: 論文格式限制,不能寫太多文字在講解原理
: 或是為了隱藏know why而故意不寫得詳細
: 或是只知道天線可以work,就可以發文了,即使背後原理不是很清楚
其他高手我不知
我這低手 寫論文是這樣的
一開始IE3D Tune啊Tune啊Tune啊
幹!! 終於有個像樣的諧振頻率跟S11了 好棒棒
拿去洗 用VNA量測 不會差太多 很好
接下來就是我拿手好戲了 知性嘴砲時間
就像你講的 模擬量測數據比較 恩 吻合度很高
電流分布是一千零一招 但是足以讓你撐到碩士畢業
電流分布圖貼一貼
有沒看到這邊紅紅的?
免著驚 那就是藥性正在走
這就是某個頻率點的諧振處 電流密度高 從這邊輻射
假設做PIFA
https://ppt.cc/9YuJ
起手式 引用Reference 有公式喔
我是有Design Rule 不是亂Try的(有也不會跟你講)
記得要文獻引用要Journal等級的 不要拿三小Conference等級的 說服力才夠
再來 1/4波長的關連
https://ppt.cc/3gZM
探討電流密度高之處 輻射的機制
想辦法湊出一條1/4波長的路徑 跟上述公式可以搭起來
接著 這些共振地方 是Key Point
做一些參數的探討 例如長度
https://ppt.cc/wx3M
有沒看到共振頻率會飄?
廢話 依照上述公式 長度變了 頻率當然跟著變
有沒看到S11也會變?
再將上述各長度的結構 其電流分布來做分析
S11深的 電流密度大 反之 S11淺的 電流密度小
最後再來個逆推法
什麼意思?
假設你最終架構叫C
然後這架構改一改 叫B
B再改一改 叫A
好!! 你有ABC三種架構 把三種架構的S11放在一起比較
說你的Design Rule
是先有個雛形A 接著加以改進 變成B 最後再優化 變成C
流程是 A=>B=>C
但實際上 你是先Tune出一個C A跟B都是後來才有的
就像小學課本都說 蔣公小時候看到魚兒逆流而上 最後才變偉人(?)
但實際上 他是先變成偉人(?)後 後人才唬爛瞎掰這個故事
總之 你只要有個成功的東西在那邊 前面的奮鬥過程就隨便你虎爛
注意喔 你天線形狀不可以太普通 一定要奇形怪狀
這樣Paper名稱 才可以一開頭就來個Novel
我靠以上這幾招 也上了3篇Paper 當然SCI點數都不高
更不是IEEE等級
高深有質量的Paper 我沒本事發
但是這種Low End吃粗飽的Paper 我可是很在行 重量不重質
這樣你應該知道 Paper怎麼生出來的
掰原理也是要看運氣的 如果湊不出來共振路徑
那就連穿鑿附會都省了 圖貼一貼就算了
所以你不用期待會看到啥詳細原理
就算有 肯定也是一堆三小偏微分方程
FDTD數值方法
等你看完 天都黑了
那你想 如果連學術論文都是這樣Try出來的
你要期待講究實務的業界 能有啥Design Rule??
TRP/TIS達標沒? 沒有就繼續割銅箔
不能出貨還跟我講啥Maxwell方程式???????
: 還有翁老的書我也看過,對我而言感覺不是很有用啦....
: 那幾本書既不像教科書,也不像handbook,倒像是論文集,
: 他會列一堆參考文獻,不過看那些paper又回到上一段文章的問題:原理沒有寫很詳細
: 所以頂多知道know how,有哪幾種天線可以嘗試
: 但是finetune還是要try
翁老就是靠模擬軟體起家的啊
早期台大電波那群大老 還在走古典派物理跟數值分析那一套時
翁老率先靠模擬軟體衝Paper 想也知道 這速度快多了
一樣時間 人家發一篇 他Lab可以發三篇
後來量越衝越大 最後也衝上Fellow了 可喜可賀
倒是他們Lab的Paper 圖的格式都固定
到後來我只要一看到Paper的圖 連作者都不用看 就知道是他們Lab發的
: 回到問題原點,每次設計天線
: 都是從舊有架構,放進去try,感覺沒有一定的方針
: 運氣好調個1,2次就OK,難的話可能加班好幾個禮拜都調不出來
: 所以我的疑問是設計天線本來就這樣?
: 學術單位的研究生或是教授也是這樣調?(指細部的finetune)
: 如果不是應該有一定規則吧,
: 但是我看天線出身的同事也是用try的居多
: 這樣技術門檻似乎很低,好像也不用很懂天線阿
: 其他公司是不是也這樣做?(該不會我找錯公司了?)
: 有人也是天線工程師可以分享一下嗎?
: 2.天線工程師發展
: 第二個問題就是發展性了
: 做天線似乎都focus在天線本身
: 整個系統如何運作,其他fuction如何work,訊號怎麼跑,波形長怎樣都不太清楚
: 只要天線能達到SPEC,各種測試認證都測過,可以出貨就沒我們的事了
: 這樣感覺視野很狹隘耶,以後轉職似乎很難
這就是為啥我畢業後不走天線 走RF原因
要深不深 要廣不廣 要錢沒錢 要爽沒得爽 要馬子沒馬子
雖然RF也是沒錢沒爽沒馬子
至少深跟廣勝過天線
: 大家有推薦要學些什麼嗎?
: 或是轉職成什麼職務的較多?
: 聽說是走RF的較多
確實是轉RF居多 難道你要轉軟體或EE嗎?
: RF是layout線路,電路匹配,解EMI,測各種performance,noise之類的嗎
RF的鳥事 大致上是這樣沒錯
RF在調匹配 也是Try居多
你天線因為有淨空區
所以電感電容放上去 在Smith Chart的趨勢
大致上跟你預估的差不多
但RF走線 下方有GND 兩旁也GND 有寄生電容效應
加上穿層 有Via的寄生電感跟寄生電容
因此電感電容放上去 在Smith Chart的趨勢 往往不如預期
你以為串聯電感 就一定往右上跑?? 抱歉 不一定
那最終還不是要Try it 統一純喫茶
我後期都很懶得用VNA了 直接拼運氣
匹配換好 直接看Performance
靈敏度啦 ACLR啦 EVM啦 贏了我就收工 管你阻抗長怎樣?
: 我比較擔心應該不會像做天線那樣,用try的解問題居多吧
: 我並不反對try,只是我覺得念到碩士,解決問題還是要動頭腦才有意思吧
: 不然為何要念那麼多書呢?(當然有人會說念碩士是要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 我認為比較理想的狀況是,用理論分析至少達到,例如7成以上,的正確率
: 因為現實跟理想有差距,所以剩下的誤差不得不要用try的
: 當然try的過程有發現規律或原因,可以有系統地改善那更好
: 這是我的看法,不知道有沒有同業的可以分享解惑
: 謝謝!
RF算是理論跟Try的中間值
是沒辦法光靠理論解所有問題啦
你一定常跟RF靠腰desense的issue 解這個你是要三小理論?
但也不是全部都用Try的 好比選料 PA LNA Duplexer
你要知道怎麼選 看哪些指標 Link Budget大概估一下
不要跟我說 廠商的參考電路都有指定用料啊
人家PA用貴森森的AVAGO Sourcer豈會讓你用? 要Cost Down呀
那你還不是要找其他廠家的PA來兜?
Layout走線 50歐姆阻抗控制要用軟體算
我的認知是 一但到Wireless的層面
不管是RF 或天線 都很難用理論去分析
Try成分就很大 誰運氣好誰就贏
但因為RF的主力是PCB Conducted好歹比較有理論依據
至今還是很慶幸 我畢業後是走RF 不是天線
--
標題 [問卦] 50元魯味能點幾樣?
M_r_i_l_k_ay: 把五十元硬幣往你腋下抹一抹就有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2.62.15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mm_and_RF/M.1424888934.A.BC9.html
※ 編輯: T3T (220.132.62.158), 02/26/2015 02:33:13
※ 編輯: T3T (220.132.62.158), 02/26/2015 02:39:04
沒啥猛的
在業界 除了RFIC Designer是最高殿堂
其他都是打雜的
※ 編輯: T3T (220.132.62.158), 02/26/2015 09:37:20
※ 編輯: T3T (220.132.62.158), 02/26/2015 09:52:00
大部分都是這樣
所以詳細原理 語焉不詳居多
當然 還是有一些高質量高水準的Paper
理論就很紮實
這種你肯定是要在IEEE Journal等級才看得到
※ 編輯: T3T (220.132.62.158), 03/06/2015 21:54:04
不完全對!
台大許博文教授 早年南加大博士畢業時
在美國海軍做過天線
他那時就是用導波管來做
光憑理論不可能啦 這世上太多理論無法解釋的事
他也是Try很多次 才成功做出來
不過他後來回台時 是有把他當年的工作經驗
用嚴謹的數學跟物理理論做分析 去寫成Paper
換言之 許教授是先Try 才有理論
只不過他的理論 不是隨便穿鑿附會 而是真的硬底子寫出來的
上班族要上班 可能無法旁聽
如果是學生 有空可以去台大旁聽他的課
他幹古超好笑的 也會講很多天線相關的東西
上面那段歷史 就是他講的
聽君一席課 勝讀十年書 大概就是這感覺
※ 編輯: T3T (220.132.62.158), 03/07/2015 12:37: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