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討厭 Eat, Pray, Love ]
追這個粉專有一段時間的讀者,應該知道我一直覺得《Eat, Pray, Love》是一個被身心靈成長電影耽誤了的旅遊美食節目。在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中,我選了幾篇過去曾和讀者談論過的主題,再做出更深度的延伸,其中一篇就在訴說我為什麼不喜歡這部曾經(或依然)紅透半邊天的電影。
不過要提醒一下,這裡討厭的《Eay, Pray, Love》,不是書而是電影的版本,這本書翻過一次,寫得比電影更細緻,對作者的內在風景也呈現得較完整,不過電影對我來說,就是另一回事了。
>>>
有一年,電影《Eat, Pray, Love》(中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突然爆紅,茱莉亞.羅勃茲坐在長椅上,小口小口吃著冰淇淋,眼睛朝著迷人自由的遠方望過去的畫面,成為小資們的新版巴黎夢,一瞬間,大家都在談論著離開舒適圈、女孩當自強、踏上旅途尋找自我等人生命題。
那時的我正值迷惘期,這波風潮來得像場及時雨,我跟隨著眾人腳步,滿懷期待去看電影,希望能從中獲得我所缺乏的正能量。
沒想到非常失望。
電影女主Elizabeth無庸置疑是客觀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她健康、美麗,靠熱愛的寫作賺錢,擁有一棟大房子,還有一個深愛她的丈夫,但是她不快樂、不滿足,感覺心底有什麼長久被忽視的缺失與遺憾隱隱躁動,一天深夜,她自問一句「難道就這樣了嗎?」為了回應這個問題,她暗自下定決心,要離開現在的人生,離開老公,離開婚姻,離開美國,她要到印度、峇里島與義大利去找尋自己。
這個心靈成長公式,讓我起了滿身雞皮疙瘩。
Elizabeth所謂的「人生低谷」,是身在特權階級,有車有房,另一半深愛她且負責忠心。但她不快樂,於是拋棄一切轉身離開,留下一屁股爛攤子給人收拾,似乎在「聆聽自己的聲音」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前,所有的不負責任與幼稚衝動,都可以被「做自己」的口號一筆抹銷。離婚後,出版社給了Elizabeth二十萬美金的預付旅遊基金供她上路,送她千里迢迢前往第三世界國家去回應內心的聲音,如果這叫「人生低谷」,那多數人應該是活在地質層的最底吧。
當然,外在的成功與內在的明暗並不一定成正比,但電影對Elizabeth的諸多煩惱自白與人生挫折是那麼的輕描淡寫,那麼欲蓋彌彰,那麼充滿了「我家坐的黃金馬桶讓我的屁股感到很冷」這樣的牢騷,令人不禁懷疑,Elizabeth內心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她白人中產階級生活的失落上,而她心靈危機的解藥,也不見得能從峇里島的靈性導師、義大利艷陽下的冰淇淋和印度的冥想道場中得到。這些事物只是點石成金的媒介,但石頭是否真能成金,還要看一個人對自己是否誠實。
Elizabeth這個角色,電影開始時是一個人,繞了地球大半圈後,還是同一個人。吃了很多盤義大利麵,邂逅了幾段愛情,咀嚼了一些人生金句,然後,以容光煥發、法喜充滿之姿返回家鄉,現在,她可以在圈子裡講述旅途中的靈性頓悟,衣櫃裡多了幾件民俗風服飾,並且不意外地順利獲得了新的愛情伴侶。放棄,追尋,再次回到雙雙對對靈性滿載的菁英生活,真實人生若真的如此簡單輕易該有多好。現實中的人,多的是尋尋覓覓依舊找不到另一半,渴望改變生活卻被責任義務羈絆,甚至還沒出發就已經丟失自己。這些失敗如此真實,卻注定永遠被排除在《Eat, Pray, Love》這樣的身心靈成長電影之外。
拿得起放得下,說到底是一種特權。
Elizabeth的成長背景不是她的原罪,這部電影真正的罪過,是一方面賣弄著不痛不癢的痛苦與創傷,一方面卻又鐵不下心拉不下臉去碰觸最真實最深刻的問題,並且讓人誤以為,原來靈魂生了病,人生出了差錯,只要去遙遠國度瑜珈冥想、到美麗異國吃喝玩樂,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一個朋友到澳洲打工旅遊,回報說那裡除了大片的葡萄園外,還有好多的Spiritual Assholes。
他的房東L太太,每週上三天的瑜珈課,熱愛水晶礦物與占星術,自認是個不同常人的高敏感者,對世界萬物充滿熱情與好奇心,孜孜不倦地挖掘表象事物背後的真理。但在現實中,L太太卻時常口是心非。她會滿臉熱情問你想不想吃點起司,你若不識相地說要的話,就會在她臉上瞥見一抹被佔便宜的不悅;L太太所謂對世界的好奇,僅止於她所熟悉所理解的小宇宙,在那之外的人事物皆被她貶為邪魔歪道,而她最經典的說話起手式就是「我不是在歧視,但是......」;而L太太對現實表象的不信任,則投射到她對各種陰謀論的深信不疑,例如她逢人就說新冠肺炎疫苗,是比爾蓋茲在全人類體內植入晶片的陰謀。
Spiritual Assholes,也有人說他們是Spiritual Narcissists,但在我看來,他們並非真正自戀,而是極度不安。人們缺乏快樂,不知道如何追求,於是轉而追求快樂的樣子。於是,各種「正能量」傳銷便趁虛而入,它們緩解了徬徨無措的神經,提供了立竿見影的錯覺,只是當這些「正能量」淪為形式,一手遮天地否定失敗的存在、創造閃閃發光的虛假人設,甚至被用來作為鄙視他人的工具時,則添加了一味毒性,輕則使人認不清現實,重則傷人傷己而不自知。
人生往往正負共存,快樂不在於消滅所有負的、強調所有正的,而是在正與負之間學會妥協、接受與平衡,並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錯中,披荊斬棘地走出一條忠於自我的路。
如Bob Dylan在《Rolling Thunder Revue》裡說的一句話:「人生重點不在於尋找自我,也不在於尋找任何目標,人生的目標是創造自我。」
瑜珈不是終點,旅行不是終點,《Eat, Pray, Love 》的生活方式不是終點。淋漓盡致的人生,是為了瑜珈而瑜珈,為了旅行而旅行,為了吃而吃,為了祈禱而祈禱,為了愛而愛。就像我們往往在繞了一大圈之後,發現答案其實早就在自己心裡。
節錄自《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博客來: https://bit.ly/3xYUSBa
博客來【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wTyNm8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金石堂【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2UDDMdz
momo【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kLeFQy
✨ 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讀者,都可以到以下網路書店訂購,運費及所需天數會依地點而有所不同喔:)
城邦讀書花園: https://bit.ly/3y0bgRQ
誠品網路書店 https://bit.ly/3gFF1kt
博客來 https://pse.is/QKNY8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散文 #abbychao #少女A 悅知文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olling thunder revue」的推薦目錄:
rolling thunder revue 在 立法委員林為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青春,我的60、70年代,祝大家假期愉快!
https://www.netflix.com/title/80221016?s=i&trkid=13747225
rolling thunder revue 在 映畫・札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年快要結束了,今年看過的新片倒有不少頗喜歡的,選了最喜愛十部之後都還需要再有其他推介。
看到一些可能是2018年甚或2017年的「舊電影」的話,不要奇怪。我的「年度」是計算自己在 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看過的院線首輪片、又或是影展放映的香港首映片。所以這個「年度十大」有的電影可能其實是一至兩年前已經在其他地方上映了,又或是去年已經在香港或外地某些影展作有限放映的。
我的 2019年十大最喜愛電影是:
-《函館夜空更深藍》(And Your Bird Can Sing)
超級可惜,最後香港沒有院商為《函》做發行。電影節看到一看難忘,很想可以再看。男女男三人行但又不僅僅是《祖與占》,愛情的流動刻劃相當醉人,同時折射這個世代的日本青年,如此的生存處境。
-《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
愛情的流動在《浴火》以眼光呈現,相當精緻細膩。愛念一早就潛流,火堆一瞥直如魔幻時刻。非常喜歡。
-《圖像策》(The Image Book)
《圖像策》並不易讀,但上承《電影史》以降的問題意識,高達繼續在用他的方式去針砭批判:架空阿拉伯城市 Dofa 的故事,叩問當我們「看」阿拉伯、「看」苦難,其實在看甚麼?我們又真的能看到嗎?「我們在廣島、在列寧格勒、在馬達加斯加、在德累斯頓、在河內、在薩拉熱窩,統統一無所見。」(《電影(眾數)史:4B》)
-《小鎮大國度》(Monrovia, Indiana)
不能不服懷斯曼,每年都期待在電影節看他的新作而每次都不會令我失望。(當然還是要說:他的電影「唔易食」)Monrovia 人口老化、而且反對槍械管制等等,似乎蒙上一個「保守」的定型,懷斯曼卻以他一貫的電影方法,冷靜觀察這座小鎮的日常,小鎮中人的喜與哀、生與死,將本來對這座小鎮的定型搞模糊:世界本相就是這樣的混沌。
-《男人真命苦》(From Miyamoto to You)
或許是在對的時候看到的電影。十月下旬,在憤懣之中看到《男人真命苦》,一個「還拖」「報仇」的故事。一個廢男,爛打不認輸,輸了一次又一次最後終於打倒加害者。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看,是不折不扣的「爽片」。
-《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大概是中國電影 2019 年被種種「技術原因」壓垮之前,最後一部直面現實的作者風電影?灰暗的世界、無望的人間,除了漫無目的的反擊與逃亡,無處可去。
-《叔.叔》(Suk Suk)
同志映畫極少美滿結局。《浴火》的原因是時代,《叔.叔》也同樣:那是當下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束縛。但當然其中也是角色的選擇。喜歡這部是因為對於能在香港電影看到這樣細膩的劇本很驚喜,也很難得。太保和袁富華的演出也極好。(將會為這部戲寫一篇,盡快完成吧⋯⋯)
-《江邊旅館》(Hotel by the River)
洪常秀處理「家庭」,意想不到,同時又相當觸動。當然洪氏影片本有的趣味也在這部影片看得到。
-《萬千痛愛在一身》(Pain and Glory)
艾慕杜華講自己的故事,誠實動人。
-《睡王子的快樂傳說》(Happy As Lazzaro)
竟然在這部電影看到了馬克思⋯⋯故事、寓言與階級。
四部「特別提及」(Special Mention)電影:
-《傘上:遍地開花》(Umbrella Diaries: The First Umbrella)
年初的電影,五年前的抗爭。看完、沉澱後,留下的卻只有當時留下來的憤怒。沒有想到今年六月以降,香港進入一個新的篇章,至今未完、恐怕將來好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完。現在倒不知原本說好的《傘下》要怎樣拍、怎樣剪才好了。
-《你的臉》(Your Face)
頗特別的觀影經驗,但又不如想像中的難以進入。結果是,今年喜愛的影片原來有不少重點都在「臉」。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The Shadow Play)
中國電影在 2019 年的一個案例。剪了不知凡幾的版本、不斷的「技術原因」,甚至在香港電影節都因為片主要求而取消放映。遺憾未有機會看到製作紀錄《夢的背後》。最後在中國大陸看到肢離破碎的版本,《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不能只看其片而要將背後的審查反覆作為完整事件看待:到底這個「大國」開倒車,可以怎樣輾壓電影?「電影會幫我們記住,我們和我們的時代」。
-《殺上癮》(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似乎中外評論都是毀譽參半,但其實我看完相當喜歡(又或至少覺得有趣吧)。看似是個連環殺手的殺人故事,其實是在談創作、談「拍電影」、談藝術。
其他推介電影:
-《淪落人》(Still Human)
-《冷戰戀曲》(Cold War)
-《以恩寵之名》(By The Grace Of God)
-《Rolling Thunder Revue 全紀錄:馬田史高西斯眼中的Bob Dylan》(Rolling Thunder Revue: A Bob Dylan Story by Martin Scorsese)
-《星際任務》(Ad Astra)
-《愛爾蘭人》(The Irishman)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少年阿默》(Young Ahmed)
講多一句:2019年如此漫長,但終究還是會過。2020年就在眼前,希望我們眼前會有個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