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時眉飛色舞,抱怨完於事無補】
某天聚會時,好友Sandy突然想起了朋友的囑咐,開口問我:「Eva, Jenny妳認識嗎?就是那個知名彩妝的品牌總監。」
我眼珠轉了2秒,想起了這位女強人:「算認識吧,不熟,在大場合見過幾次面,打過招呼,但都沒說上什麼話。但我有加她臉書,是臉友。」
「嗯…她想約妳吃飯,想深入認識妳。我可以當中間人,一起約?」Sandy有點遲疑、有點尷尬。因為她清楚知道我私人時間相當稀缺,晚上若要拋夫棄子出來參加飯局,通常得跟老公交換一場球賽,讓池先生某晚得以放風自由,換我在家一打二才行。
「當臉友挺好的,不用深交。」我笑著搖頭,不想讓Sandy難做人。但看到她欲言又止,像是想再多說些什麼的模樣,我只好補上一句原因「妳知道她臉書上po文的風格,應該不是我會深交的類型。」
「我想也是,好吧,反正她也知道妳沒空。」她不用我講太清楚,就立刻了解我的意思。
Sandy是資深業務經理,通常要錄用新人之前,也會上社群網絡去搜尋對方。連她自己也常說:我就不懂那些年輕人,怎麼會在臉書上抱怨公司、暗諷主管、挖苦朋友,誰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被他們在臉書上暗指嘲諷的人,那麼誰還敢錄用他們,或是成為他們的朋友啊?
是啊,個人品牌經營是一門學問,從內在的專業累積,到外在的門面打點都很重要。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人們在實際跟妳接觸之前,就可以從妳在社群媒體上留下的足跡,略知妳這個人對事情的態度。即便po文限定好友觀看,但殊不知臉友間的風評也是個人品牌經營的一環,小心駛得萬年船。
我說啊,要聰明的經營個人品牌,不如就從臉書日常的po文開始。
1. 千萬別寫抱怨文
臉書上火紅的粉絲頁很多種,旅遊資訊類、偶像明星類、創意影音類,但更多是諷刺取暖類的粉絲頁面。
我曾經不經意地在臉書上看到一則原創圖文,畫的是自己在會議室上吞吞吐吐說不出話,同事卻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大放異彩的狀況。讓我驚異的是圖文底下的留言,簡直負面能量爆棚。
「就讓那些愛講的去講,愛抱大腿去抱啊~」
「千萬別講話!誰講了誰就要做事啊!」
「所以我開會都低頭,不小心跟主管對到眼不就衰死?」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而這些人不只不Action, 竟然連Words都沒半點正面的!嚇死寶寶了,這社會怎麼了?
難怪女人進階粉絲數成長極慢,在這些療癒抒壓、諷刺宣洩為主流的網路平台上,正面能量爆棚的部落客令人生厭。朋友曾跟我開玩笑,說若是我多罵老公、多抱怨生活,恐怕粉絲數會急速飆升。哪有部落客老是在談怎麼讓自己變好、想盡辦法全面進階,既沒人味,又給人太大的心理壓力,一點都不符合潮流,懂不懂行銷啊?(笑)
但其實真實世界裡,我生活中的挑戰極多,各種程度的挫折感從沒少過。氣憤、難過、沮喪何止沒有,簡直是常態,只是我不願意在網路上討拍罷了。
只要哪陣子又被挫折感擊倒了,不想在自我認同感極低落的情況下,還要免強發假掰的勵志文,很明顯的,我在臉書上的po文就會變少。不為什麼,就只是因為討拍「有毒」,而且毒素會擴散、會傳染。
在難過憤怒時po文,經過回憶不舒服的情境,再透過文字的鋪陳、輸出,只會放大自己的負面情緒,讓憤怒更憤怒,讓難過更難過。這不叫抒發,這叫渲染。
試想一下,妳在臉書、ig留言討拍,來的若真是摸頭類的留言,就會讓自己負面的理所當然。「你看,別人也覺得我很可憐吧!」下次,妳再遇到類似困難時,就會更覺得委屈自憐,從此很難跳出這樣的情緒輪迴,反而增強了「都是別人的錯」的信念,更減弱了自我反省、改善狀況的思考能力。
摸頭倒還好,若妳留言討拍,來的留言若是對立的、討戰的,妳百分百會讓難過更難過、憤怒更憤怒。心裡馬上會激起「你懂什麼?你又不知道情況」,但偏偏又是自己po文要大家評評理,只是他的理不合你的理。不想沒風度的回嗆,就只能一口氣哽在喉頭,吞也不是、吐也不是,整天下來全身的氣都不順暢。
很正常嘛,只要自己心中對於留言內容有期待,就難免會有失落。更常見的是,po文表達憤怒、委屈與難過時,其實是期待「特定人士看到後有反應」。哎呀呀~有這種強烈期待時,氣到內傷的,八成是自己而不是特定人士。妳說說,按照歷史經驗,是不是這樣呢?那為什麼還這麼傻呢孩子?(左手背拍右手心)
如果心情煩悶時,就是想打打字抒發一下,順便理清一下思緒,也不錯。火速地用怒氣打完一整篇文章,存成草稿,24小時後刪掉,就像是把垃圾倒進了黑洞裡埋起來,多少有紓解的效果。
對我而言,最有效的抒發管道其實不在網路上,而是找個真實的好朋友聊聊天。不僅對事發經過不會有太多理解上的落差,也不會有路人甲乙丙硬要發表言論氣死自己的狀況。更不用說從好友身上獲得的真情安慰,比網路上的隻字片語更真實、更溫暖。好友的智慧見解也常幫我擺脫邏輯上的謬誤、情緒上的泥淖,非常有建設性。
抱怨時眉飛色舞,抱怨完於事無補。在臉書上抱怨不只沒辦法有效紓解情緒,更會留下負面的個人品牌印象,讓觀看者誤會妳是個抗壓性差、容易情緒化、不懂得找解決方法的人,很冤的啊~大姐~
2. 把握展現自我好時機
網路上有不少優質文章影片,不論是個人獨到理念、知識分享抑或是資料彙整,常有收藏細讀或是分享給朋友的價值,所以不時看到同一篇文有多人分享的狀況。這時候,我通常會特別把堆疊起來的分享文,點開來看。看看每個人在分享同一則文章時,有什麼不同層次的解讀。高下立判,非常有趣。
君不見網路洪流滔滔不絕,就你一個人沒見解只轉貼,很乾啊。尤其有人整面牆上盡是轉貼,好像別人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別人的分析你照單全收、別人的理念你超級認同。從社群媒體上,完全看不出來你的個人意見,個人品牌印象超級模糊,疊了一堆人的影子,沒了自己的樣子。
我常在閱讀完優質好文後,直覺的按出分享,但若當下我並沒辦法進一步的分析與解讀,那就表示這篇文章、影片的內容,我尚未咀嚼完畢,還沒內化成我自己的想法。那麼這時候就做分享,其實對於我自己與他人可能助益都不大。這時候我就會將連結儲存起來,找個適合的時間,重新閱讀一次,理出自己的想法後再分享。
其實,不管是轉貼還是留言,都是強化個人品牌的好時機。不管你「真實是」或是「希望他人覺得你是」什麼樣子,都可以在轉貼文章或留言時凸顯個人特色。幽默的、樂觀的、堅強的、溫暖的,其實不難在一次又一次的短篇文字中略知一二。即便只是擷取文章中最打動你的隻字片語,作為轉貼時的分享,也可以讓人家知道你的觀點與立場。
當社群媒體成為別人探知你訊息最主要的媒介時,聰明的經營自己的形象,只會讓自己在職場定位、人脈建立上事半功倍。千萬不要以為臉書、IG、部落格是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宣洩情緒的樹洞、好友互相取暖的平台。當他們之於你是有殺傷力的時候,成也社群媒體、敗也社群媒體。
sandy 老公 怎麼 認識 在 女人進階
sandy 老公 怎麼 認識 在 女人進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抱怨時眉飛色舞,抱怨完於事無補】
某天聚會時,好友Sandy突然想起了朋友的囑咐,開口問我:「Eva, Jenny妳認識嗎?就是那個知名彩妝的品牌總監。」
我眼珠轉了2秒,想起了這位女強人:「算認識吧,不熟,在大場合見過幾次面,打過招呼,但都沒說上什麼話。但我有加她臉書,是臉友。」
「嗯…她想約妳吃飯,想深入認識妳。我可以當中間人,一起約?」Sandy有點遲疑、有點尷尬。因為她清楚知道我私人時間相當稀缺,晚上若要拋夫棄子出來參加飯局,通常得跟老公交換一場球賽,讓池先生某晚得以放風自由,換我在家一打二才行。
「當臉友挺好的,不用深交。」我笑著搖頭,不想讓Sandy難做人。但看到她欲言又止,像是想再多說些什麼的模樣,我只好補上一句原因「妳知道她臉書上po文的風格,應該不是我會深交的類型。」
「我想也是,好吧,反正她也知道妳沒空。」她不用我講太清楚,就立刻了解我的意思。
Sandy是資深業務經理,通常要錄用新人之前,也會上社群網絡去搜尋對方。連她自己也常說:我就不懂那些年輕人,怎麼會在臉書上抱怨公司、暗諷主管、挖苦朋友,誰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被他們在臉書上暗指嘲諷的人,那麼誰還敢錄用他們,或是成為他們的朋友啊?
是啊,個人品牌經營是一門學問,從內在的專業累積,到外在的門面打點都很重要。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人們在實際跟妳接觸之前,就可以從妳在社群媒體上留下的足跡,略知妳這個人對事情的態度。即便po文限定好友觀看,但殊不知臉友間的風評也是個人品牌經營的一環,小心駛得萬年船。
我說啊,要聰明的經營個人品牌,不如就從臉書日常的po文開始。
1. 千萬別寫抱怨文
臉書上火紅的粉絲頁很多種,旅遊資訊類、偶像明星類、創意影音類,但更多是諷刺取暖類的粉絲頁面。
我曾經不經意地在臉書上看到一則原創圖文,畫的是自己在會議室上吞吞吐吐說不出話,同事卻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大放異彩的狀況。讓我驚異的是圖文底下的留言,簡直負面能量爆棚。
「就讓那些愛講的去講,愛抱大腿去抱啊~」
「千萬別講話!誰講了誰就要做事啊!」
「所以我開會都低頭,不小心跟主管對到眼不就衰死?」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而這些人不只不Action, 竟然連Words都沒半點正面的!嚇死寶寶了,這社會怎麼了?
難怪女人進階粉絲數成長極慢,在這些療癒抒壓、諷刺宣洩為主流的網路平台上,正面能量爆棚的部落客令人生厭。朋友曾跟我開玩笑,說若是我多罵老公、多抱怨生活,恐怕粉絲數會急速飆升。哪有部落客老是在談怎麼讓自己變好、想盡辦法全面進階,既沒人味,又給人太大的心理壓力,一點都不符合潮流,懂不懂行銷啊?(笑)
但其實真實世界裡,我生活中的挑戰極多,各種程度的挫折感從沒少過。氣憤、難過、沮喪何止沒有,簡直是常態,只是我不願意在網路上討拍罷了。
只要哪陣子又被挫折感擊倒了,不想在自我認同感極低落的情況下,還要免強發假掰的勵志文,很明顯的,我在臉書上的po文就會變少。不為什麼,就只是因為討拍「有毒」,而且毒素會擴散、會傳染。
在難過憤怒時po文,經過回憶不舒服的情境,再透過文字的鋪陳、輸出,只會放大自己的負面情緒,讓憤怒更憤怒,讓難過更難過。這不叫抒發,這叫渲染。
試想一下,妳在臉書、ig留言討拍,來的若真是摸頭類的留言,就會讓自己負面的理所當然。「你看,別人也覺得我很可憐吧!」下次,妳再遇到類似困難時,就會更覺得委屈自憐,從此很難跳出這樣的情緒輪迴,反而增強了「都是別人的錯」的信念,更減弱了自我反省、改善狀況的思考能力。
摸頭倒還好,若妳留言討拍,來的留言若是對立的、討戰的,妳百分百會讓難過更難過、憤怒更憤怒。心裡馬上會激起「你懂什麼?你又不知道情況」,但偏偏又是自己po文要大家評評理,只是他的理不合你的理。不想沒風度的回嗆,就只能一口氣哽在喉頭,吞也不是、吐也不是,整天下來全身的氣都不順暢。
很正常嘛,只要自己心中對於留言內容有期待,就難免會有失落。更常見的是,po文表達憤怒、委屈與難過時,其實是期待「特定人士看到後有反應」。哎呀呀~有這種強烈期待時,氣到內傷的,八成是自己而不是特定人士。妳說說,按照歷史經驗,是不是這樣呢?那為什麼還這麼傻呢孩子?(左手背拍右手心)
如果心情煩悶時,就是想打打字抒發一下,順便理清一下思緒,也不錯。火速地用怒氣打完一整篇文章,存成草稿,24小時後刪掉,就像是把垃圾倒進了黑洞裡埋起來,多少有紓解的效果。
對我而言,最有效的抒發管道其實不在網路上,而是找個真實的好朋友聊聊天。不僅對事發經過不會有太多理解上的落差,也不會有路人甲乙丙硬要發表言論氣死自己的狀況。更不用說從好友身上獲得的真情安慰,比網路上的隻字片語更真實、更溫暖。好友的智慧見解也常幫我擺脫邏輯上的謬誤、情緒上的泥淖,非常有建設性。
抱怨時眉飛色舞,抱怨完於事無補。在臉書上抱怨不只沒辦法有效紓解情緒,更會留下負面的個人品牌印象,讓觀看者誤會妳是個抗壓性差、容易情緒化、不懂得找解決方法的人,很冤的啊~大姐~
2. 把握展現自我好時機
網路上有不少優質文章影片,不論是個人獨到理念、知識分享抑或是資料彙整,常有收藏細讀或是分享給朋友的價值,所以不時看到同一篇文有多人分享的狀況。這時候,我通常會特別把堆疊起來的分享文,點開來看。看看每個人在分享同一則文章時,有什麼不同層次的解讀。高下立判,非常有趣。
君不見網路洪流滔滔不絕,就你一個人沒見解只轉貼,很乾啊。尤其有人整面牆上盡是轉貼,好像別人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別人的分析你照單全收、別人的理念你超級認同。從社群媒體上,完全看不出來你的個人意見,個人品牌印象超級模糊,疊了一堆人的影子,沒了自己的樣子。
我常在閱讀完優質好文後,直覺的按出分享,但若當下我並沒辦法進一步的分析與解讀,那就表示這篇文章、影片的內容,我尚未咀嚼完畢,還沒內化成我自己的想法。那麼這時候就做分享,其實對於我自己與他人可能助益都不大。這時候我就會將連結儲存起來,找個適合的時間,重新閱讀一次,理出自己的想法後再分享。
其實,不管是轉貼還是留言,都是強化個人品牌的好時機。不管你「真實是」或是「希望他人覺得你是」什麼樣子,都可以在轉貼文章或留言時凸顯個人特色。幽默的、樂觀的、堅強的、溫暖的,其實不難在一次又一次的短篇文字中略知一二。即便只是擷取文章中最打動你的隻字片語,作為轉貼時的分享,也可以讓人家知道你的觀點與立場。
當社群媒體成為別人探知你訊息最主要的媒介時,聰明的經營自己的形象,只會讓自己在職場定位、人脈建立上事半功倍。千萬不要以為臉書、IG、部落格是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宣洩情緒的樹洞、好友互相取暖的平台。當他們之於你是有殺傷力的時候,成也社群媒體、敗也社群媒體。
sandy 老公 怎麼 認識 在 Everything about Em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一定很好奇,哪有人才剛結完婚兩個月又拉著另一半去拍婚紗....
沒錯,那個人就是小女子我!
一位結婚時認識的朋友盛情邀約我去她的新公司試穿禮服,還邀請我參加他們公司的體驗活動,你說,這麼棒的要求我怎麼能放過?
S。SPOSA 高級手工訂製婚紗 是以代理西班牙品牌婚紗、Atelier Pronovias及他們家的自訂款婚紗為主,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外國高級手工婚紗區掛著的白紗們,居然都是我之前在IG、Pintreset上追蹤的歐美款禮服,當時,我還以為那些白紗大概此生都不會與我相見了,沒想到,這次竟集體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只能說,身為一個台灣女孩,在白紗的選擇上真的很幸福,這些動輒上十萬的歐美品牌婚紗,我們可以花五分之一以下的價格就穿到,還可以一次穿好多件也不用怕老公破產~真的很棒。好多我住在美國的朋友,看到我去試穿S.SPOSA禮服的照片都吵著要回來台灣拍婚紗呢!
在S.SPOSA美麗的禮服之中,最後雀屏中選的是我一直嚮往的魚尾透膚白紗,你們知道要找一件合身的魚尾對於一個大臀女子來說有多難嗎~更不用說還要搭配上完美細製的刺繡蕾絲,上半身還是我一直很想嘗試逼近半裸的透膚款,這樣一件白紗組合根本是天方夜譚,結果,我居然在S.SPOSA遇見了!
另一件晚禮服,我則是選擇黑色A-line傘裙。一直以來深色禮服都容易帶給人強大的氣勢及成熟的感覺,但這件黑色Sandy款(我私下都是這麼稱呼它的,因為就是一件很容易出現在吳宗憲女兒—Sandy的款式),除了氣勢外,更增添了一抹可愛的氣息在其中。而且傘狀的裙擺再轉圈時會自然地飛起,這樣我跟我老公就可以邊拍照邊再次回味我們婚禮上的舞步了。
-------
搭配這次邀請文活動
S.Sposa也特地推出「Emily的粉絲專頁專屬方案」
凡以「It’s all about Emily」通關密語下訂的航空從業人員,只要於結帳時出示員
工證,皆可享有進口方案「66000」包套優惠!
• 超值方案A:
Crystal Design系列挑選1件(特定限量款不適用方案內容)
+ST.PATRICK系列/ Ida Torez系列/ Liretta系列 挑選1件
+S.SPOSA自訂設計款 挑選1件
=3件禮服只要66000元
• 超值方案B:
Atelier Pronovias系列任選1件單租,只要加價6000元,即可享有S.SPOSA自訂設
計款2件,超值優惠
希望大家都能和Emily一樣找到自己的命定婚紗,成為最幸福的新娘❤️
#ssposa #joycestudio #成品有夠美 #很推很推 #禮服無可挑剔 @ S。SPOSA 高級手工訂製婚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