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人類圖裡的紅線 2
人類圖裡的黑色是「意識」,紅色是「無意識」;前者是自己所知道的自己,後者是別人眼中的自己。雖然在人類圖中,我們總是看著黑紅組合而成的設計,也會下意識地覺得應該是很了解這個「完整」的自己,而實際上是這樣嗎?
如果我所知道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我,不太一樣。就這個落差,會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嗎?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突如其來的聯想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是我以前看張德芬寫的心靈書籍時,最常看到的一句話。
最初看,真的鬼打牆。到底這段話是在幹什麼?到底想說什麼?
聽了各方解釋後,一開始覺得,這是在說:「如果你看到一個人覺得很不爽,並非是對方的問題,而是你自己修養不夠,需要再提升。」
再後來,變成了:「如果你看到一件人事物,激起了你的情緒,往往是因為你在對方身上看到了你自己極度抗拒的特質,而你自己本身也有這個特質。由於你不喜歡,於是你也就不爽對方。」
又到後來,變成:「外在的人事物都是中庸的。一切是我們自己的投射,在別人身上形成了一道明顯可見的風景,當中映照出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所有特質行為等等,於是我們會欣賞,也會批判。」羨慕他人的部分,其實自己也有,卻因某些制約覺得自己做不到或還沒做到;討厭他人的部分,其實自己也有,卻不想承認,藉著批判來迴避自己該面對或接納的。
反正,到後來,一切都是自由心證,看自己如何詮釋和體會。
#黑紅的交錯
#我的了解別人是真的完全了解嗎
關於「外面沒有別人」這個概念,我一直在想,紅黑的部分可以提醒我們什麼。
記得上課時,提到教養的部分,有這樣一句話:「父母看到孩子,覺得他是這樣(孩子的紅色設計),但是孩子本身覺得自己是那樣(孩子的黑色設計)。」
這不就是親子溝通誤解和化解展開的關鍵點嗎?
於是,人與人的交流,在不了解人類圖、或者不太容易覺察自己的時候,會不會就變成:
我覺得我很了解自己(黑色設計),並且帶著這樣的意識去和他人接觸。而我看到別人時,我觀察到他們(的紅色設計),覺得自己應該是很了解這個人了。
我們怎麼會發現到,若對方也是這麼想的時候 —— 我們雙方實際上在做的,就是都從自己(黑色的設計)出發,來了解對方(紅色的設計而已),然後自以為自己很能掌握一切。
而且同一時間,我們彼此也都可能覺得,對方其實並沒有那麼了解我啊。因為我覺得自己是這樣(黑色),對方竟然(只看到紅色)沒看到(我的黑色)?對方說很了解我,其實也不盡然啊?
還沒交流前,內心都可以有那麼多對白;那麼真正開口說話時,引爆的點會不會是星羅棋布的呢。
#自以為了解對方其實好像沒有
#如果又走歪路了呢
每一個閘門,不論紅黑都夾帶著二元的特質。我不確定,那些紅色的閘門、那些不被我們了解的無意識特質,是不是很容易被我們自己歸類到「不好」的那一類別中。
比如10號的「愛自己」,走到極端就變成了「不愛自己」。
相對於指出別人「蠻愛自己的」,當我們指出別人「很不愛自己」時,後者的反彈力道是否會更強?
而我感覺,當一個人的狀態不是那麼好時,也總是傾向看到所謂「負面」的一端。我們的習慣多半是,看到一點不好的,就特別容易放大。
到最後,「我」看待對方的情況就變成這三種:
1. 我沒有這個閘門(紅黑都無),你有(紅)。我根據你這個紅色特質定義你,覺得你好不一樣,於是與你交流。
2. 我有這個閘門(紅色),你也有(紅色)。我根據你這個紅色特質定義你,覺得你好熟悉喔,於是與你交流。我們看待彼此都有這個特質,談天時覺得「啊,好熟悉的感覺。呃,可是這好像不是我啊?對方才是這樣的人吧。雖然大家常常這麼說。」
3. 我有這個閘門(黑色),你也有(紅色)。我覺得我非常能掌握你這個特質,於是覺得可以用這個特質閘門喜歡的方式對待你。沒想到你竟然反彈?(因為對方可能覺得他不是這樣的人啊)
不論是哪個情況,會不會也只是我們過於自信的表現呢?🧐
又如果,我只擅長看到對方閘門的負面部分,又會有什麼光景?
#表達自己
瞬間我明白為何坊間好多溝通課都在教導以「我」來出發的溝通法。透過明確的表達我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緒,去讓對方充分理解「我」自己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從而和對方的世界連結在一起。(我表達自己的黑色,對方亦是如此)
這會否是在填補我們互看彼此的紅色設計之不足呢?
#人類圖
#人際溝通
#相互理解之困難
#紅黑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Photo credit:Igor Morski
人類圖裡的紅線 在 靈魂的設定 -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 | #人類圖裡的紅線
在書籍上說,紅色的部分屬於「設計」,相對於黑色的「意識」。意識,是指自己清楚屬於自己的特質或個性;設計,是指與生俱來的基因傳承,別人在你身上看得到、自己卻不見得清楚的特質或個性,也是「潛意識」。
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清楚,可是沒有體驗的時候,很難知道究竟在說什麼。
紅色的部分,我們並不清楚,因此有這種說法:我們會抗拒,甚至當別人說到我們的「紅色」特質,我們會覺得「有嗎?」、「我覺得還好耶」或「別人一直這麼說我,可是我不覺得自己是這樣」。
有時候,我會有種錯覺。當我察覺到「非自己」的時候,才特別容易感覺到自己「紅色」的部分。往往在不是很順的時候,才會意識到這個「紅色」造成的影響力。
然後會覺得,這個「紅色」,真的是我嗎?
#人類圖紅線
#什麼叫做我們不覺得自己是這樣
約兩星期前,我和解讀了許多人類圖個案的學長聊天,談到最近出版的《拉的人類大預言》。
我們聊了書裡的各種預言,種種離奇卻又引人入勝的內容。他覺得,閱讀完內容後很沈重,卻也屏息以待,等待2027年轉變的到來,平心對待。然而,我依然是心有疑慮,覺得不該全部接受,於是說了很多自己聽過看過的資訊,把自己的見解分享出來。
「你是不是有24號閘門?」他突然問道。
我有點驚訝,也帶著防備心反問。我不喜歡人家看穿我,因為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難以控制,我有我的恐懼。
「可能吧。為什麼這麼問?」其實我有這個閘門,但我腦袋一團漿糊。
他說,我討論的過程中搬出了很多理由。或許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很清楚能看見的部分。
我打開我的圖確認了一下。
空蕩蕩的頭腦和邏輯中心,就恰恰地掛著一個24號「#紅色」閘門。就只有一個,還「紅色」😨
這下,不認都不行了。
「是耶,我有耶。」心底的尷尬油然而生,不只是因為對自己的圖竟陌生到這個地步,還包括不願意承認自己會去「合理化」的思考模式。
「是啊,就好像是需要理由吧,不然要怎麼去理解呢?」開玩笑,我24號耶,不管再怎麼尷尬,我也可以繼續合理化啦。
「因為紅色的部分,是別人看得很清楚,可是你自己卻不這麼覺得對吧。耶,我猜對了。哈哈。」他在電話那頭傳來爽朗笑聲。
一直到這段對話結束,我大概才明白,什麼叫做 — — 別人看得很清楚,我卻不這麼覺得。
換句更白話的,就是,嘴巴(心裏)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做都做出來了,自己卻不看不出。這個否認,才是我對我自己的「紅色」真實的態度。
原來我是有抗拒的。
不承認,真的是因為,已經自然而然做了,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些我自以為「自然」的行為,事實上我並沒有清楚地去看。我讓他發生,但可能我被結果影響了卻不自知。
這就是書上所謂的「隨著時間過去,可能你會開始能慢慢地辨識它,但要注意,你永遠都沒有辦法控制它。」
#從紅色認識自己
我為什麼會被人類圖吸引,也瞬間找到了「多一個原因」。
我對事情和世界的理解如果天馬行空,會感覺自己像個沒有錨的船隻。「理」是我唯一仰賴的事情。從小到大,我的數學超好。有理可循的內容,我可以迅速理解,但前提是還是必須看得懂。如果有道理,對於擁有「空白邏輯中心」的我來說,終於有一個出口,就好像有一個答案了。
我在學校工作,喜歡聽辯論,也享受從不同角度來推理,怎麼說怎麼有理的場景。前一秒是對的,後一秒完全被推翻。
我不懂我是為何會這樣。而我看到我的圖空空如也,更抓不著頭腦。我的邏輯中心沒有著色,都沒有固定的思考理解方式,「理」從何來?
對應到應用層面,如果我用它拿來解決別人的問題,能讓人瞬間理解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和前後因果。
而如果我拿來解決我的人生,不管我的人生怎麼過,我是不是都永遠找得到理由去「合理化」我的現況呢?
這是我最後停止思考的落點。
#和自己和解
是鬼打牆嗎?和自己和解什麼呢?
如果我們有許多的「紅色」,我們做了或展現了很多別人很清楚、自己卻不認為是如此的行為和態度,結果不一。如果給外界帶來好處,當然皆大歡喜;如果給別人製造麻煩,是否會給自己內心帶來衝突?
我自己清楚我是「黑色」,但別人去看我是「紅色」。而人類圖用另一個角度去進一步詮釋,我們是那兩者的結合,可是我們不會承認自己「紅色」的那部分,直到時機到來 — 或許我們成熟了、接納了、臣服了,或基於其他情況。
把我自己的圖的「紅黑」拆開,會形成兩個人:一個是我認識的自己,一個是別人覺得的我。要怎麼做,才能讓這兩個人才能好好擁抱彼此,接納彼此,好好相處呢?
我是想繼續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啦,反正就試試看啦。那種操作太困難的身心靈整合我先放一邊吼。睡覺去。
#人類圖
#24號閘門
#合理化
#紅黑
Photo credit : Pixabay
人類圖裡的紅線 在 分享| #人類圖裡的紅線... - 靈魂的設定-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的推薦與評價
在書籍上說,紅色的部分屬於「設計」,相對於黑色的「意識」。意識,是指自己清楚屬於自己的特質或個性;設計,是指與生俱來的基因傳承,別人在你身上看 ... ... <看更多>
人類圖裡的紅線 在 [新聞] 男女高清無碼照曝!他核磁共振拍好友做愛「變粗變硬 ... 的推薦與評價
男女高清無碼照曝!他核磁共振拍好友做愛 「變粗變硬」時機公開
▲荷蘭科學家拍下兩人性愛時的核磁共振。(示意圖/取自Pixabay,非當事人)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人類做愛的過程相當奧妙,不僅能讓雙方關係更加緊密,還能繁衍孕育下一代、延續歷史
進程。來自荷蘭的科學家范安德爾(Menko Victor ‘Pek’ van Andel)靈光乍現,亟欲
研究男女「交媾」時的體內變化,於是他安排一對男女在照攝核磁共振時做愛,清楚拍下
陰莖插入陰道後的狀態。
根據《每日星報》,其實這份研究距今已經有31年的時間,范安德爾1991年突發奇想,決
定讓一對異性戀情侶從事性行為,過程中透過核磁共振掃描儀拍攝,他以科學的名義成功
說服了同樣為學者出身的女性好友薩貝莉絲(Ida Sabelis),而薩貝莉絲則帶來了當時
的男友賈普(Jupp)。
薩貝莉絲、賈普這對愛侶本來是想要以「傳教士」體位(男上女下)的方式做愛,但考量
到這種姿勢對於范安德爾的核磁共振研究並無太大幫助,最後學者范安德爾在另一個房間
透過玻璃窗觀察「實驗過程」,而薩貝莉絲與賈普則躺在核磁共振儀上,他們在機器裡來
回移動,在兩人緊密擁抱時進行一場激烈的連結。
核磁共振拍下兩人性愛時的高清畫面,結果實驗竟然意外帶給學界驚人的發現。從核磁共
振顯影的畫面中看到,男性的陰莖在插進女性的陰道時,並不像外界想像得直挺挺、硬梆
梆的狀態,而是在插入後才會開始變得膨脹,且會變成「迴力鏢」的形狀,符合女性陰道
形狀的人體工學。
▲從核磁共振影像中可看到,插入陰道時的陰莖,既不是先前外界認知的直挺挺、也非S
型的狀態。(圖/翻攝自The BMJ)
核磁共振顯影的畫面也凸顯出,女性的陰道並不是直的,而是依據人體結構呈現彎曲狀,
可以讓陰莖在進入時膨脹、彎曲,適應女性陰道的自然曲線,而女性的陰道則呈現厚實的
圓柱狀,避免男女雙方在進行交媾的過程中感到一絲痛楚。
范安德爾的這項研究實驗直接挑戰了達爾文時代以來人們對於男女性愛的長期觀念,即男
人的陰莖是直挺挺地進入女性的陰道、然後直挺挺地出來。
范安德爾遲至1999年才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
事後,女權主義學者薩貝莉絲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她參加實驗的主要原因為,她想深入
探討女性身體的運作方式,她表示她與賈普是唯一一對能夠在不吃威而鋼的狀態下完成實
驗,「儀器裡變得溫暖宜人,我們真的以一種熟悉的方式享受彼此。」
儘管30多年過去,但這項前衛的研究圖像仍能吸引大眾,在社群媒體TikTok引發新的浪潮
。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1226/2409048.ht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vGAGUge5M
--
月老 2.0 愛你愛你久久 2020/09/09 上線
龍山寺月老 紅線都幫你各位求好了
霞海城隍廟 兩位月老 法力加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69.1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x/M.1672058882.A.3A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