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跪著造反的出版人沈昌文】(本文在《報導者》同步刊出)
那年秋天,北京天高風爽,陽光燦爛。
那家飯店大堂,卻光亮不足,顯得陰暗。
從外頭走進來的人,有些背光,我設法看清他的面貌,揣測這是否我在等的人。
他不快不慢地走近,說:「郝先生嗎?我三聯書店沈昌文。」臉上帶一點淺淺的微笑。聲音不高也不低,音量很結實。他的頭髮是黑的,鏡框後的眼神不顯銳利,但讓人摸不準遠近。
後來,我談起第一次見沈公的情景,老說當時見到了一位活脫脫武俠小說裡「深蘊內斂的中年練家子」。
那時三聯書店的同事雖然都稱呼他「老沈」,我從開始就稱他「沈公」。
>>串糖葫蘆的神奇人脈
那是1989年9月。我第一次去北京。
行前打探需要拜碼頭的人,各方訊息都指向三聯書店總經理沈昌文這個名字。
我很快就確認,那是個不只台灣,所有海外,以及中國內地各處要去北京的人,都要知道的名字。
不只因為三聯書店這個重要的出版品牌,也因為當時他在主編的《讀書》雜誌緊密呼應甚至引動中國思想、文化界的脈動;不只因為他努力為中國各界文史作者、學者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也因為他有本領在改革開放之後引進戴尼提、蔡志忠這些風動一時的暢銷書。
沈公不是那種初見就熱情四射的人,但他的深蘊內斂像個黑洞,不讓人疑懼,而吸引人一步步接近。
對剛去中國的我,他的人脈廣得很神奇。
談起對中國(不只出版市場)的任何問題,講起任何我想在大陸認識的人,出版界的人就不說了,文化、藝術,甚至某些政界的人,他都能在言笑間輕鬆送出答案。直似劍光閃動,只見燭芯短了一截的行雲流水。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半基於好玩問他能不能介紹崔健,心想這他可沒轍了吧。但沈公只是淡淡地說一句「我來看看」,然後沒幾天我就見到了這位中國音樂界的大腕。
比較熟了之後,沈公說他自己就是愛「串糖葫蘆」,也就是趁著機緣把各方相干、不相干的人串聯在一起。
並且因為他出身上海,所以很服膺十里洋場時代做什麼事都「閒話一句」的氣派。
這些都不只基於他的個性,也因為他就是有這種本領。
沈公眼神讓人摸不準遠近的另一面,也就是對人不分親疏。
看著他交往的對象五湖四海,我也就一直謹守和一個武林高手相處的分際,保持客氣的距離。
不過,後來我們畢竟是越來越親近了,和別人不同的親近。
>>計劃經濟之下紮實的馬步
打從開始,沈公就給了我各方面的啟發。
在出版的領域,他讓我對中國出版的歷史和當時的現況,快速抓到些梗概。
1990年代初,中國的出版市場和國際還沒有接軌,書籍的許多印製條件也有待改進,然而我從沈公身上看到一個在計劃經濟之下做出版的人,受著種種限制,但他的馬步可以蹲得多麼紮實,內功可以練得多深。
我學著體會中國出版社裡所謂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的種種微妙關係,也聽到沈公在他一把手位子上要管多少台灣同行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政治課題就不說了,社內同事的住房問題、入黨問題、婚姻家庭瑣事,簡直無所不包。
在那個中國社會和經濟環境都在轉型的階段,沈公在三聯書店總經理的位置上,既要小心翼翼地不能在政治上犯錯誤,又要維持三聯書店引動思潮的傳統和風格,還得自行創利,壓力很大。他引進的戴尼提固然造成巨大的暢銷,但也有人不喜;他出版的蔡志忠作品固然造成萬人空巷的熱潮,也得來有人說他只會「賣菜」的評語。
此外,在那個主渠道出版社對民營二渠道或者有敵意,或者根本不放在眼裡的年代,沈公又帶我對二渠道有了很多了解。我很好奇他怎麼有這些門路。後來得知他雖然貴為三聯書店總經理,但贊同一些二渠道年輕學者編輯的西方學術文庫,慨然允諾立場開放的合作出版,為支持二渠道民營出版立過典範。
總之,我在中國結識的第一個出版人就是沈公,很幸運。
沈公讓我看到中國出版界一個高標,也影響了其後多年我和中國出版市場來往的基調。
這麼多年來,台灣很多人在中國走過買書號出書的路,我從沒做過。一來是我不想走這類落人把柄的路;二來也因為我覺得認識沈公,不走這種門路也罷。
>>共產社會國營體制的實相
沈公也讓我對中國社會的一些特別情況有了直觀的機會。
有一次,沈公帶我去友誼商店買一台傳真機送他的作者。看好機種、價格之後,沈公留下一張空白的三聯書店支票,就離開了。
我很驚訝,就問沈公難道不怕商店亂填金額。
「怎麼會,我們都是國營機構啊。」沈公哈哈一笑。
沈公說,反正大家都是國營機構,不怕對方亂來。他要自己填金額的話,還得計算稅金之類,寫錯了還麻煩。交給對方寫,對方敢亂填,最後自有雙方國營機構的主管單位出面查證、解決。
我見識了共產主義國家裡,大家都是國營單位體制的實相。如果連友誼商店和三聯書店都因為是國營機構而難分彼此的話,那中國所有出版社、書店之間的關係,當然就更不在話下。
出版、印刷、發行、零售都要聽出版總署的,出版總署又要聽中宣部的,真是上下內外,渾然一體。
我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
>>「打擦邊球」和「跪著造反」
來往中國多年,我始終保持一個原則,不主動找政治話題來談。和沈公也是。但沈公還是指點了我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19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出版後,很多人說毛澤東仍然在中國有很大的光環,這下子以後我再去中國可能有麻煩。七嘴八舌的很多分析。
我問沈公。他聽了之後,說了一句話就不但讓我安心,也讓我開竅:「只要不是批評現在當政的人,談過去的事沒什麼問題。」
沈公也跟我說過,中國有一個差點就開放出版的時刻。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中國社會各個層面都在鬆綁,出版也是。曾經擔任中共建政之後第一任出版總署署長的胡愈之,倡言成立形同民營出版的產銷合作社;人民出版社也準備了「東方出版社」的副牌,準備當開放的試點。
沈公說:就在大家都很興奮的時刻,中共的元老陳雲說話了。陳雲講了一句話:「你們都忘了共產黨是怎麼起家的嗎?」
開放出版的事,就此封箱;中國其他行業再怎麼開放,出版不在其內,形同國策。
不過,即使此後出版仍然一直在共產黨緊緊掌控之中,也設了重重禁忌,但是中國的出版和言論尺度還是持續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像《讀書》之得以出現,正是代表。
聽沈公談一些兼有官職和知識份子身分的人,如何為他們雜誌巧妙而迂迴地創造空間;他們實際工作的人又如何善加體會,細加運用,是很動人的。
所以沈公介紹人給我認識的時候,最愛強調誰誰誰是個「自由主義」;他聊天最興高采烈的,就是談他在出版,以及主編《讀書》的過程中如何一次又一次打「擦邊球」,在一些禁忌議題的邊緣上行走的經歷。打擦邊球要打得有驚無險才高明,這固然要賭一些運氣,但更多的是要有膽識,有見解,還有一些幽默。
相較於有些人主張知識份子就當「敢言」,沈公這種擅打擦邊球的作法,有人稱他是「跪著造反」。
不論這麼說他的人是褒是貶,沈公毫不以為忤,一再轉述。的確是,對他來說,「打擦邊球」就是為了「跪著造反」,而「跪著造反」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打擦邊球」。因此沈公引述「跪著造反」之語,是帶著一點自得的。
>>大家都是一家人和「一僕二主」
在都是國營體制之下,在都歸出版總署和中宣部管轄之下,中國各個出版社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和演變,我們台灣人很難想像。
以三聯書店來說好了。
這個1949年前就卓有聲名的出版社,到中共建政後新成立旋即遭到撤銷,到1954年才又得以成為人民出版社底下一個「三聯書店編輯部」。三聯書店的招牌刊物《讀書》雜誌,是在1979年創刊的,但當時名義上是出版局研究室的刊物,由人民出版社代管。至於三聯書店從人民出版社分家出來,真正開始獨立經營,是1986年的事。
而沈公和他兩位關係密切的領導,陳原和范用的關係,都是從他1950年代初進人民出版社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的。
陳原,人稱原老,是語言學家,是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室的成員之一,54年起兼任「三聯書店編輯部」主任,到改革開放開始,擔任商務印書館的首任總經理兼總編輯,但同時也是《讀書》雜誌創刊主編。
范用,人稱范老板或范公,在49年之後先在出版總署、中宣部工作過,調來人民出版社,歷任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等職位,在《讀書》雜誌創刊時,實際貢獻很大。
三聯書店還沒獨立出去的時候,范用兼任總經理,但是到1985年正式獨立前夕,他卻因故退休,改由沈昌文擔任了三聯書店獨立後的首任總經理。
沈公從工作的第一天,就一直受范用的領導,所以他說自己在組織上是范用的系統,但是他在思想和觀念上一直同陳原比較一致。
這樣,當沈公在三聯書店成立了編委會,范用和陳原兩位老領導又都在內,他就面臨了日後自嘲「一僕二主」的局面。
沈公在他的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裡,有一段著墨不少。
《讀書》以創刊號上<讀書無禁區>一文發生轟動性影響,也同時成為另一派力量想要「打棍子」的對象時,兩位退休的領導給了沈公不同的建議。
范用跟沈公說要「敢於講話,不怕封」,說國民黨時代封過三聯書店的刊物,結果更壯大了三聯的聲名。
而陳原則認為歷史條件改變,今非昔比,情況已經不同,要怎麼說話可以研究,但不能走「不怕封」的路。
就當家者的立場,沈公同意陳原的見解,也從此發展他「跪著造反」的路線,結果也引來范用說他沒出息,認為沈公辜負了他的一手提拔。
沈公跟我講過一段六四期間的事。
那天,三聯書店開會,范用在會中慷慨激昂,主張大家都要聯署上街的聲明。開會的人傳閱聲明,沈公說他很猶豫,但是在范用的注視目光之下,也只得勉強和大夥一起簽了名。
這份聯署聲明傳到當時也在開會的陳原面前時,陳原拿在手裡看一看,微微一笑,就傳給下一位。
沈公說:「別人再給他,他就再微笑傳回去。如此來回三次。他始終什麼話也沒說,也什麼都沒簽。」
我問沈公,六四後來秋後算帳,那大夥簽的聲明沒事嗎?
沈公說他也很焦急,問了范用怎麼辦。開始范用沒回答他,問了兩次後,要他別管了。原來那個聲明范用後來並沒有送出去。
這個故事,沈公講了不只一遍。
每次講,他對陳原和范用都不下任何評語,但每說到陳原接過遞給他的聲明,再三微笑傳給下一位的那一段,他都會跟著頷首微笑;再講到范用說他後來並沒把那個聲明送出去,他又會再頷首微笑一次。
>>進入「打招呼」時代
沈公常講他在1996年1月1日怎麼得知自己在前一天退休的。
他說那天早上接到電話,電話那一頭跟他說:「沈昌文同志,你已經在昨天 12月31日傍晚六點退休了。」
沈公的個性和形象,都從退休開始出現些微妙的變化。
之前,雖然也海派,他的沉穩內斂多些;之後,他就交遊更廣,言談更無所禁忌。宴席上,他說編輯的工作就是要「談情說愛」、「坐以待幣」 等金句,妙語如珠,舉座皆歡。
在工作上,我和沈公也因此出現了兩個階段的關係。
他在三聯書店任內,擔任我的顧問;他退休那年,我也正好要創業,想在中國市場多探索一些可能,所以就邀請沈公一起工作,成為同事了。
大致從沈公退休時開始,中國政府對出版的控制也進入另一個階段。
之前,有命令,有肅殺,有邊界,所以有擦邊球可打。那之後,進入「打招呼」的階段。
沈公說:他接到的通知他已經退休的電話,就叫作「打招呼」。
之前,黨和政府會傳達正式命令或通知;之後,轉為私下打一通電話的「打招呼」。不必正式通告要禁什麼書、封殺什麼人,上級單位只要對出版社的領導打個招呼就好。而這個領導將來有沒有出路,就看上級眼裡的他是否識相,願意接受打招呼。
大致和軟性打招呼的年代一起開始,中國對民營二渠道的立場也有了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國營出版社把民營二渠道不是視為不法,就是不屑一顧。
第二個階段,大致是沈公說開始「打招呼」的年代起,為了應對加入WTO,國營出版社要集團化、上市,造大船出大海。於是容忍民間二渠道以「工作室」身分存在,把這些工作室的產出當作國營出版集團的資源。
這些遊戲都已經不是沈公自己所熟悉的了。但感謝有沈公的指點,我多少能看出點趨勢的變化。
當然,我也感謝他介紹于奇給我,讓我多了個不同世代的得力助手。
和沈公、于奇在北京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人生中很美好的回憶。
>>看清「戰友」和「火力」的重要
除了對中國出版市場、社會的了解之外,我最感謝沈公指點了我為人處世的一課。
那年,我要離開上一家公司的時候,在一件事情上被人家設局,事後很不甘心,想要反擊。聞風而來,願意提供「火力」支援的人不少,該如何取捨,一時拿捏不定。
正好我去北京,就請教沈公。
飯店屋角有一柱立燈,沈公坐在沙發上聽我講了一大圈之後,幾乎沒經考慮就大致說了這麼一段話:願意提供你火力,想借你的手來打擊對方的人,肯定不少。但是你用了某人的「火力」,就等於承認此人是你的「戰友」。不過,你想要打擊敵人是一回事,但你也得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樂意和此人是「戰友」,是同一陣線。
這段話對我真有警醒作用,受益良多。
一般人在氣急攻心之下,只想打擊自己痛恨的對象,所以有任何支援火力都照單全收,不會考慮這些火力的來源。沈公的話,讓我冷靜下來,開始衡量究竟是反擊的快感大,還是事後可能因為和一些價值觀不同的人沾上邊而懊悔更大。
我檢查了一遍,發現是後者。我還真不願意就此和某些人當「戰友」。於是就婉謝了許多火力支援,也把反擊的事放下,從此不再回顧。
這真是我人生比較明智的決定之一。
行動之前,先評估戰友是誰,先看清支援的火力來源,也成了我日後行事的重要提醒。
>>氣功、羊蝎子、臭
沈公也是個追星族。追鄧麗君。
和中國70、 80年代很多人一樣,他從第一次聽鄧麗君的歌,就為之著迷。
他說每天清晨起來,最快樂的事就是自己在書房裡,把鄧麗君的歌放得很大聲,然後一面手舞足蹈,一面開始剪刀、膠水齊飛,整理各種資料。
他是個道地的資料控,講解過一些心法給我,端地是說來簡明扼要,但不是人人都能實踐。
再接下來,他每天的行程就是去搭公交車,去潘家園淘寶,找舊書刊。然後就是去親近熱愛的「傅小姐」——複印機了。大量複印他收集的資料,給一些人當「內參」,是他的樂趣之一。後來網路發達了,他則開始用電郵傳送。
沈公也熱愛吃喝。這應該歸功於兩點。
一是他練氣功,身體底子好。沈公少年時期體弱多病,因為練了蔣維喬的氣功方法而得益。他幾十年氣功練下來,大小周天、任督二脈都打通,平常聊天就不時兩手交握,左右大姆指來回交搓。所以不只精神恒常飽滿,頭髮一直不染也烏黑。
有一次他用辦公室的浴室沖澡,別人沖澡開心會唱起歌來,沈公讓大家聽到什麼是武俠小說裡的「長嘯」。于奇說他是練成了氣功的三花聚頂。
第二是他有一位當醫師的賢內助白大夫。白大夫知道沈公在外吃喝百無禁忌,每天關注他的身體情況,隨時調理他需要服用的保健藥品。沈公有這個憑仗,就更加吃得天南地北。
所以,想到沈公,就不免想到和他一起的吃喝。
從1989年北京夜裡找不到什麼吃的地方,到沙灘出現第一家「二十四小時都有飯」;從凱賓斯基的啤酒,到三里屯的酒吧。
猛地說起來最難忘的,還是去吃羊蠍子那次。
那家店是一面吃羊蠍子,一面把骨頭吐到地上。所以店裡地上到處都油膩膩的。
沈公很得意地說:吃羊蠍子就得這樣!還加一句:「這就要喝小二!」(小二指小瓶的二鍋頭。)
我難忘那家店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有件事後來怎麼都想不通:當時我還不坐輪椅拄拐杖,怎麼走得進地上那麼油滑的店裡?
沈公是寧波人,愛吃醃的臭莧菜梗,所以在飯桌上特愛講那些醃菜要臭到什麼程度,醃缸裡要看得到白白的蛆等等。大家要攔他,他才樂呵呵地轉移話題。
不吃臭莧菜梗,他就愛吃有臭味的美食。凡有台灣同事來,他就要推薦炸玉米窩頭片塗上王致和臭豆腐乳的美味。
結果引發過一場慘劇。
那年冬天,台灣有幾位同事去北京。聽他慫恿,其他人都掩鼻避之,有一人卻勇敢地嘗試了。勇敢的人不但吃了,還喝了杯可樂。所以稍晚她們幾人一起搭計程車出門,車子一顛簸,喝可樂的人打了一個大嗝,全車人包括司機都慘叫起來。
沈公真是喜歡逢人推介各種奇異的飲食。
>>因為反服貿而中斷聯絡
2013年7月,為了反服貿,我從寫第一篇文章起,就決定不再去中國了。
前面說過,中國官方對民營出版曾經有過兩階段的立場。最初,是對「二渠道」或者打壓,或者睜一眼閉一眼的階段;再來,是對民間「工作室」容忍利用,以便國營出版集團造大船出大海的階段。
而當時,已經進入更高明的第三階段。
有些國營出版社已經體會到不需要自己做大,而是提供養分讓「工作室」做大,把民營公司做大、做集團、做上市,再往海外伸足。國營出版社,及終極主導他們的中宣部,隱身在重重的商業包裝之後,幕後掌控就好了。
這樣做,最聰明的就是中國可以透過分身進入海外市場,卻不必相對地開放國內市場。而當時,早在服貿協議還沒簽之前,他們透過資助和投資等方式,就已經在台灣有一些相當活躍的代理人和合夥人。一旦服貿協議生效,他們可以更正式地往台灣投入資金和資源,兩岸出版業的不對等競爭,以及後果,都可想而知。
我們政府完全覺知不到這些。甚至連人家出版社都是國營,最上游的大老闆是誰的本質也意識不到。中國的出版社早就成長為出版、印刷、發行、零售各個環節一條龍發展,多頭一身的巨物,我們政府竟然以為這些環節像台灣一樣是各自獨立的存在,可以分割談判,還相信簽下服貿協議有助於換取中國未來開放出版。
至於對岸為了一手保護自己出版市場不要對外開放,一手又要走出海外,已經演化出多麼精細的攻守途徑和方法,根本不在我們政府的意識範圍之內。
用天真到像一張白紙來形容,不知算不算最客氣的。
而我寫了許多文章,雖然只是批評自己政府的愚昧,卻也決定從此不要再去中國。
我立刻和許多人都不再聯絡。不必讓大家為難。
其中,當然包括沈公。
不只沒再通電話,連電郵我也再沒寫給沈公。
我知道那裡對一切聯絡的掌控有多嚴密,也可以想像他應該已經接過不少打招呼的電話了。
這樣,沈公和我斷了五年聯絡。
偶爾,想起和沈公在北京的種種,恍若隔世。
中間,只有從共同的朋友那裡聽來一些消息。
大家都說沈公生活依舊,還是常去潘家園,還是常坐公交車到處亂逛;餐宴照去,吃喝依舊,精神好得不得了,唯一就是耳背越來越嚴重。
聽著朋友的形容,沈公頷首微笑,雙手交搓姆指的神氣,就在眼前。
>>「你說這不是很享受嗎?」
2018年春天,我突然接到沈公在紐約的女公子來信,說沈公會在那年夏天去美國,想見我一面。
大喜過望。
我安排了行程,濶別五年後,和沈公在一家義大利餐廳見面。
那一天本來我以為和沈公會有很多話要說。
過去沈公雖然不怎麼談六四,但是對1949年後,一直到文革的種種經歷倒談了不少。他會講他是多麼忠貞的共產黨員,各種鬥爭都相信黨是對的。毛澤東發動各種運動時,半夜發表一個什麼文稿,大家都要激動地上街遊行等等。
我聽他活龍活現地描述那些場景,也聽他說過林彪之死對他造成多大衝擊。
連永遠的林副主席都會背叛黨和國家,這使得他對過去所有堅信不移的事情都產生了動搖。
也因此,沈公常說他感謝鄧小平,不論別人怎麼評價,他認為中國文革之後的發展,以及他所能過上的日子,都是這位總工程師的功勞。
而我每次問沈公,文革有沒有可能再次捲土重來的時候,他都會微笑,也搖搖頭。
所以那天要去見沈公之前,我準備了一些問題,想問他對這幾年中國的看法。
只是見面之後,那天是我和沈公話說得最少的一次。
主要是,一見面就覺得,不必多問了。
另外,沈公確實耳背得厲害。雖然他仍然精神奕奕,但是必須靠著他耳邊很大聲地說話才行。他自己一開口,音量也非常大。
沈公問我最近在忙什麼,我說趁五四一百周年紀念的時候有個出版計畫。
「你有什麼書,有什麼資料要找的,就告訴我吧!」在那家義大利餐廳裡,他聲若洪鐘,然後又加了一句,「我願意永遠幫郝明義工作!」
我問他家人怎麼不試一下助聽器。她們說再好再貴的都買了,但沈公都說適應不了,不肯戴。
「其實戴一戴就會習慣,但是他就是不肯。」她們說。
「沈公,你怎麼就不試試呢?」我靠近他耳邊大聲說。
這時沈公又使出他那個可能是跟陳原學來的頷首微笑的絕招了。
那天,他對助聽器這個問題就一直保持微笑和沉默。他不回答,誰也沒辦法。
直到餐後上甜點的時候,沈公突然對著我又中氣洪亮地說了:「我早上出門,搭上公交車就坐到總站再坐回來。我可以一路看北京的風景,練自己的氣功,別人說些什麼我可以什麼都聽不到,你說這不是很享受嗎?」
我聽了之後,忽然覺得聽懂了,就大聲地回他:「享受!享受!真享受啊!」
>>不屑老化、三花散頂
去年底,于奇告訴我沈公前陣子腿腫、腹水,住院檢查。
一周後出院,于奇去看他,沈公要她錄一段視頻給我。
幾經輾轉收到視頻後,我看沈公對著鏡頭還是中氣十足地說:「郝先生,我等你來北京吃辣的啊!」沈公從初識我開始,就一直封我是台灣最會吃辣的台灣人。
然後沒幾天,得知沈公去世。
我和于奇通電話,聽她所知道沈公去世前兩天的情形。
沈公回家後仍大致如常生活。元旦前後,北京遇上寒潮降溫。但沈公還是堅持要出門自己去買膠水,好回來剪貼整理資料用。
去世的前一天,他沒有像往日一樣在家喝啤酒。他大女兒看他氣力很弱的樣子不放心,就留下來在他家裡陪他。半夜去看他還睡得很熟。到早上再去看他,身體微溫,人已經走了。
我們兩人得到的共同結語,就是這真是個永不服老的人。
年紀再大,他也不怕喝醉摔跤。
風雪再大,也攔不住他出門準備工作。
他一定要盡情把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到徹底的乾淨。
絕不留下任何牽絆。
他不肯戴助聽器,不只是因為他圖個耳根清淨,也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讓自己跟任何老化的象徵相聯接。
沈公不只享受生命,不只是不服老,還根本就是鄙視老化。
他根本沒法接受自己戴助聽器的形象,更不會等到自己可能要用手杖、用輪椅,甚至必須別人照顧的那天。
所以他必須用氣功把自己的狀態保持到最好,然後在無法持續的時候,就三花聚頂也三花散頂,把所有的精氣神一次耗用殆盡。
在他滿九十大壽的時候如此離開塵世,實踐了他期盼的無疾而終,用他自己的話説:「這不是很享受嗎?」
>>也無風雨也無晴
沈公走後,回顧和他來往這三十多年,最感欣慰的,還是為他出版了《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本回憶錄。
當年邀他寫回憶錄,有多重理由。
他目睹自己家庭從富裕而敗落,經歷上海從十里洋場到進入社會主義,很有時代感;
他個人從1949年前在一家銀樓當學徒,到考進出版社當校對,再一路成長為出版界的標誌性人物,過程很勵志;
在他一路成長的過程中,由秘書而編輯而管理者,對不同領域的工作都有自己獨到的心得;
他學習與見識的許多政治、文化、學術界人物,有太多精彩的軼聞和傳奇;
他經歷1949年後的種種運動,又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版路程的實際開拓者之一,必定對這段出版史有很深刻的觀察和總結。
最後,他還是資料控,想必可以整理出一些他人忘記或視而不見的資料,讓人拍案驚奇。
沈公最初都是打哈哈,不當一回事。
請他吃飯、喝酒,邀著其他朋友一起遊說,也不成。
像是要栓住孫行者般鬥法良久,最後終於說動他了。但是到實際寫出來,又是漫長的路程。
同事共同押著他簽下不只一張承諾書,還是一拖再拖,不知何時才會真正兌現。
這樣熬了至少應該有個十年吧,沈公終於交出了書稿。
交稿後又顧慮這裡敏感那裡敏感而一再刪節、調整,最後終於在九年前,在台灣出版了《也無風雨也無晴》。新書發表時,他還和家人一起來了一趟。
回頭讀這本書,雖然知道他還是隱去了許多地方,但發現所有當初邀他寫書的理由都有相當完整的回應。
這本書不只寫出了沈昌文個人在大時代裡的足跡,不只寫出了三聯書店的歷史,也寫出了中共建政之後的社會環境,還有思想、文化界許多不同領域的人物面貌。
更重要的,是沈公透過註解、關鍵時刻的重要政策文件和書信,留下了一些線索。這些線索不只有助於讀者勾勒過去的一些樣貌,也可能有助於理解當下,甚至對未來有一些想像。
謝謝沈公。
再會。
《報導者》網路版 https://bit.ly/3c2IcQ0
#沈昌文 #三聯書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陳寗 NingSelec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NEW! 成為陳寗頻道會員:https://lihi1.com/ZT8bZ 陳寗嚴選兩聲道入門組:https://lihi1.com/W5Yu0 陳寗嚴選除濕機:https://lihi1.cc/iIdRI 陳寗嚴選空氣清淨機:https://lihi1.cc/uXuie — 最近我們不斷聽到武漢...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新聞] 陸公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的評價
-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成為抖音直播主的龍介仙來啦,今天幫他添點律師費香油錢 的評價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拜登政府「重回」一中政策?】
最近有很多評論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之後,美國「回復到」一中政策, 有些人說這是對台灣的降級。而在中國方面,官方媒體也不斷講說,希望美國「返回」一中政策,意即是認為川普時期已經推翻了一中政策。
其實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不少誤會,因為,美國的「一中政策」已經講了四十年了,一直都是美國對兩岸政策的最核心元素。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跟中國講的「一中原則」(One-China Principle)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 參考閱讀:
認識「一中政策」與「戰略模糊」
https://reurl.cc/MZNE34
什麼是一中政策?一中原則?我們該怎麼看?
https://reurl.cc/9ZpqNd
要認識美國的一中政策之前,必須先從「一中原則」講起,「原則」跟「政策」很不一樣。
▍中國的一中原則
中共說的一中原則是很明確的三段論: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3、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
美國的「一中政策」看待一中原則:美國只承認前兩點(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共代表中國),但是對於第三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只有說「認識到」(acknowledge)中國的立場,但是並沒有「承認」(recognize)。甚至,在中美建交後,當時的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還曾經在國會聽證會上發言:「美國認知到但是並沒有承認中國認為台灣屬於其領土的立場」。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知道中國有這樣的立場,但對於這個立場並不表態。
對於台灣的法理地位,美國在公報中的立場都是說要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自己用和平方式解決」,但一直以來都沒有把話說死。這其實也可以說是所謂「戰略模糊」當中的一部份。
那台灣的政黨是如何看待中國的一中原則呢?
中國國民黨的一中原則: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3、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另外,還通常會搭配「九二共識,各自表述」,意即陸方(注意喔,非「中國」)說陸方的一中原則,我們說我們的。
台灣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不承認一中原則,尤其否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美國的一中政策
大約從1980年代起,美國政府官員便開始用「一中政策」這個詞彙,來概括美方對於美中臺三方關係之政策。之所以說「概括」,是因為美國的一中政策刻意保持策略性模糊,讓行政部門得以視美國當下的國家利益,在解釋與操作上保有彈性。簡單來說,這個「政策」涵蓋了一系列對台灣與中國的政策綱領、與中國簽訂的外交公報、國內法律,像是對台美關係最重要的台灣關係法。
一般來說美方提到一中政策的時候,常常都會提及: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六項保證等等。而自從2016年,六項保證經由國會透過決議案的形式而成為成文「立法」(legislation)之後,被提到的頻率也愈來愈多。
休士頓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的葉耀元以及拉馬波學院(Ramapo College of New Jersey)的Dean Chen兩位政治學者,統計所有歐巴馬時期和川普時期白宮的聲明顯示:兩屆白宮正式提到一中政策的次數分別是,歐巴馬20次(前四年7次,後四年13次)與川普6次(四年);而在內容方面,歐巴馬時期提到一中政策時,約有七成比例提到三公報(前四年較高,後四年下降一些),五成五的比例提到台灣關係法;川普時期白宮提到台灣關係法的比例有六成七(4次),三公報比例降到五成(3次)。我們可以看到,川普時期提台灣關係法比三公報的比例更高。但不管如何,這些元素都還是會被提到,也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的正式政策。
▍一中政策突破?
先前美國官方從來沒有談過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也沒有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大多是講說要和平解決問題而已。但在川普時期有個特色是,許多行政部門的報告當中(例:印太戰略報告)都會明示與暗示地講說台灣是一個「國家」,和其他國家並列一起談。從這方面來看,美方對台灣法律地位的看法的確是在緩步地前進。
過去四十年來,一中政策最大的突破點莫過於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去年11月12日接受修伊特秀(Hugh Hewitt Show)訪問時說道:「台灣非中國一部分,過去35年美國兩黨政府所遵循的政策也承認這件事。美國對台承諾跨越黨派,兩黨都了解台灣是民主典範。」
🌐 訪問全文:https://reurl.cc/4ypzoD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務院和白宮的「正式聲明」當中,仍然都還是嚴謹且用字小心。舉個例子來說,川普時期國務院也曾經講過很多次敦促北京和「台灣民選代表」對話,而不是直接稱台灣政府(2020年至少就講過兩次,在二月份和八月份)。
蓬佩奧本人也親自回應過戰略模糊的辯論(2020年10月21日):「美國不會改變對台政策。也就是說,美國不會明確表明承認台灣的獨立地位,也不會明確講說如果中共侵略台灣的時候,美國一定會出兵捍衛台海和平,戰略模糊政策仍然會繼續維持。」
國務院最具代表性、也最全面地談台美關係的一場演講,是在2020年8月31日的時候,時任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在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言。他回顧了近期美國和台灣關係的升溫進展,表示這與美國對台灣長期以來的政策立場一致,沒有超越一中政策。另外他特別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共的「一中原則」不同,美國對台灣主權不持立場。
🌐 官方演說全文:https://reurl.cc/mq3Ov7
🌐 AIT中文版:https://reurl.cc/pmMNxb
讓我們看一下他講的原文:
///
近四十年來,美國的政策一直以1979年「台灣關係法」、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三個聯合公報以及雷根總統於1982年向台北提出的「六項保證」為指南 …… (以下解釋六保證,略)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一中政策」,這與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完全不同。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主張中國共產黨對台灣擁有主權,而美國對台灣主權問題不採取立場。
美國的根本意願是,如同北京所承諾的,以海峽兩岸人民都能夠接受的方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而不進行脅迫。同時,美國與台北保持廣泛、密切且友好的非正式關係,包括根據「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自我防衛的承諾。
我們沒有對這些長期政策作出任何改變。我們正在做的只是對我們與台灣的接觸做出一些重要的更新,以便更好地反映這些政策,並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這些調整雖然顯著,但仍在我們的「一中政策」範圍之內。
///
簡單來說,美國的一中政策大框架一直都很穩固,但在這個大框架底下,行政部門隨時會調整與台灣的關係,不影響到雙邊關係的進展。
▍小結
台美關係當中有很多元素是長期延續下來的傳統,這些名詞雖然常常聽起來很像,但內涵卻大不相同,尤其是美國、台灣、中國的立場也都不盡相同。我們自然需要去理解這些差異,才不會輕易去擔心說美國對台灣降級之類的。
看到這邊我們應該能了解,「一中政策」是一個美方一直以來不斷使用的名詞,所以自然不會因為今天講了「一中政策」,就代表美中或者美台關係將有所改變。即使在川普政府時期,「一中政策」仍然是對台灣和對中國政策的核心,而且內容就是包括一法、三公報、六保證這些元素。現在有些人講說美國要「回復一中政策」,其實是有點誤解了美國的立場,因為一中政策從來沒有改變過!因此,如果我們要觀察美國的對中與對台政策變化,一中政策是否「被提起」,本身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實際還有很多更細微的眉角(例:如果有提到六項保證,則可以視為對台灣更友善)。
話說回來,我們除了可以去了解美國行政部門的看法之外(中國的看法就是不斷講說台灣是中國的,並且逼迫世界上的其他人一起講,很好理解),台灣人們其實還需要自己問自己:那台灣人怎麼看一中政策和一中原則?
過去每次大選,「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都會被不斷拿出來討論。大家可以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份」這樣的一中原則嗎?又,我們該如何看待美國對台灣的定位,以及該如何促使這樣的定位向前進呢?
🧧 觀測站春酒小handout 活動資訊 🧋
〔活動時間〕:台灣時間2月16日晚上8點
〔進行方式〕:線上視訊登入(連結會在邀請函中附上)
〔報名截止〕:台灣時間2月9日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cJWxVRqsbUSM8md9
這次的春酒hangout除了跟大家聊一下我們組織運作狀況、參加台美相關公共事務的心得,也會有一個時段讓大家來問一下台美關係當中的一些關鍵議題喔!在報名截止之前加入小額贊助的朋友們都可以來報名參加,期待與大家相見!
✨ 觀測站推特:https://twitter.com/ustaiwanwatch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4b帶你看指揮中心記者會
不好意思昨晚因為直播,所以現在才送上。
雖然希望看到奧運五環,但也會擔心這會讓大家大解放把口罩都拿下來....
#放心,#但不要放鬆啦!
29日是連四日零確診,指揮中心成立第101天。目前429人確診(境外移入343人,本土案例55人,31例敦睦遠訓支隊),311人(+4)解除隔離,6人死亡。
亮點:請問莊副如何紓解壓力,什麼鬼問題XD
摘要草稿出自 看板nCoV2019 作者jerejesse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88158866.A.B34.html
1.教育部四月十號宣布全中運延後,目前疫情趨緩是否可以重新考慮辦理時間?之前立法院質詢提到五一勞動節是個試金石,那是否連假21天後都沒有本土案例就可以開始考慮振興方案?
阿中:這樣講基本上方向沒有錯,不過監控上還要更精密一點。還是要提醒,並不是勞動節就大解放,可以輕鬆一點但千萬不要鬆懈,個人該做的防護還是要做。三月份時全中運主委有做出決定,當指揮中心宣布疫情結束的兩個月後,恢復舉辦全中運。
2.百日來各位長官都非常辛苦,莊副夫人有說你都早出晚歸和家人互動少,可以分享一下工作家庭兩面兼顧的心得嗎?
祥祥:以後會定時向媽媽請安。
浩浩:我孩子在國外,就打個電話關心一下。
淳淳:醫院七點半開會很常見,本來就早出晚歸。現在多了這份義工的工作,當然就會更晚。
(璧璧:我都寫防疫衛教文紓解壓力。老師,我現在也是義工誒)
3.高雄衛生局宣傳海報請大家五一連假宅在家,台南市長則歡迎大家到台南觀光,兩者不同調讓民眾不知所措,請問指揮中心的看法?上午質詢時提到是否今後狀況放寬管制,阿中說不想看這麼久,請問是一個月內嗎?
阿中:不論宅在家還是出門,心情要放輕鬆,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都還是要維持。放寬的部分,昨天說明過現在防疫的現況,我們要把防線慢慢退到個人的部分。之前有些國家封城,有些是封區域,有些比較小規模,我們希望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規範。如果生活規範這條線能嚴守,當有疾病的傳播發生時,傳播鏈就會被切斷,不至於大規模傳播。零星的發生我們都有心理準備,醫療的量能也夠。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要看大家是否能做的確實。我不想定外部指標,像是幾天零確診什麼的,值得高興但意義不是很大,不見得沒有傳播源了。總之要看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否能謹守的好,這樣就越敢開放,因為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因應很多突發的情況沒有問題。
4.中研院研究提出全球病毒已經變異演化成六大類,並且變異率越高致死率也越高,這是否代表台灣這裡的病毒變異率不算高?初期至今在台灣的病毒有沒有很大差異?酒店停業的禁令是否考慮解除?
張P:有和廖院長討論,到台灣的病毒因為多是境外移入,從世界各處帶進來的,相對變異率高,可是我們致死率不高。是否因為變異導致毒性變高是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就臨床的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照顧品質。我們量能充足能提供病人很好的照顧,這樣死亡率當然就會偏低。歐美有些國家是醫療量能不堪負荷,醫療崩潰下就會提高死亡率。影響致死率一方面是病毒的毒性,另一方面是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良好的照護。
彥彥:謝謝各縣市地方政府與酒店對政策的配合。會持續觀察台灣社會自主管理的部分,但現階段還是要拜託這些業者辛苦一點再撐一下。
5.PCR有很多種,是如何得出昨天簡報上的敏感性特異性的數據?
祥祥:收集文獻和實驗室人員,先設一個基本值來做分析。並不是說這個值就不能變,在分析過程中是可以變的。
(這題其實問的好。PCR直接被當作診斷黃金標準,但其實他本身也有敏感性特異性的問題。黃立民老師曾說過,目前第一代的PCR其實敏感性大概只有70%,也因此有偽陰性的問題,做到三次就可以把偽陰性的機率減到很低。)
6.可不可以把之前沒有捐的口罩買回來?能否指定捐到哪個國家?日本媒體點名阿中是台北市長的人選?
阿中:捐口罩是捐心意,要把心意收回來這樣也不太好,他是個心意,代表我國對於援外意願有多強。讓大家感受到我們一方面在撙節使用,在國際社會一份子要互相協助我們也願意。是這樣的出發點。沒有精細到要到哪一國,就是整體的心意,政府知道大家心意的範圍,就在這個範圍做使用。日本媒體對台灣沒這麼了解啦。
(又在問台北市長人選….你這樣是榮登本場記者會最蠢記者的人選呀)
7.日本有報導指出患者使用哮喘藥物治療效果很好?
張P:報導歸報導,是個參考。但還是要看科學文獻。台灣目前沒有因為新冠肺炎使用這類藥物。
8.為何疫情趨緩了1968 APP卻反而增加上百個人潮警示點?台南市長說人潮數量的偵測工具一定要準確,否則會變成亂槍打鳥,指揮中心看法?
答:不是警示點,是熱門的景區,代表以前大家都喜歡去。讓大家多知道哪裡有人流車流,給大家參考。同意這些參數要盡可能準確,這個我們隨時可以改進。
9.德國有一份統計說,病程嚴重者腎臟有受到影響,插管的人幾乎都有急性腎衰竭,台灣確診者有這樣的情況嗎?國內有多少患者出現需要血液透析的狀況?
張P:新冠病毒要進到人體要通過ACE2,許多器官都有這個受體,所以原則上有可能會侵犯人體很多器官,腎臟是其中之一。台灣的狀況,重症者確實有腎臟受到傷害的狀況。不過在腎臟受到傷害有幾個因素,除了病毒以外,重症時容易出現全身發炎反應也影響腎臟功能,甚至出現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更會影響腎功能。我們重症患者的確有出現腎功能異常者,有些甚至需要靠血液透析幫忙才能度過危機。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不過就我所詢問到的都是重症患者偶爾會到血液透析的程度。有一個案是本來就慢性腎衰竭,病好了還是會繼續洗腎。
10.目前還有112名住院隔離,能否說明這些患者現在的狀況?
張P:有一部份近期診斷的,還要花一段時間才會解隔離。目前有七個個案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當中有三例使用葉克膜。這幾個個案目前狀況還算穩定。
(星期六記得來喔!)
11.目前口罩產量與庫存是否達到預期?是否超過某個標準廠商可以對外出口口罩?關於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習慣上,是否有更明確指引?是否等到疫苗出現後才可以恢復到不用戴口罩的常態?有人回報最近口罩故障率提高,如果被捐到國外很丟臉?
阿中答:我指的常態是把戴口罩變常態,把個人防線做好。再慢慢把對外的社交、場所的限制放鬆。若有疫苗有藥物後,就可以把狀況解得更好。除了戴口罩,其他好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可以培養起來,對其他傳染病的防治都有幫助。
目前每天生產1700萬片口罩。相對來說夠。4月9日時連三天藥局都配送1200萬片。第二個禮拜量就變少,平均下來每天900萬片(成人的)。口罩2.0兩個禮拜出去300萬人次,一天約200萬片。小孩子大約一百三、一百二。以上共約1230萬片。加上醫療用的201萬,工商業用的110萬片,國防部十多萬片,加起來全部1700萬片,所以生產量剛好平衡。戰備6000萬片,郵局配送、超商提前兩周配發會有個週轉量。有聽到這個消息。因為出貨很快沒辦法每批都查,只能提高檢查頻率確保檢查的品質。
12.磐石艦抗體二採是否完成?因為血清抗體可能有偽陽性,是否其他兩艘艦船上也有抗體陽性的狀況?三採陰轉陽有重新隔離接觸者,是否有採檢抗體研究其傳染力?
張P:今天早上本來要開血清檢測結果的會議,不過還要一點時間。現在三艘船人員都是進檢疫所先採檢,滿十四天再採檢一次。陽性送醫院,剩下的會多留一天再採一次,才離開檢疫所。
13.藥局反應因為賣口罩讀卡機不斷使用有耗損要自費購買,中央沒有補助。雖然指揮中心說沒有缺藥,但實際上基層診所調不到貨,慢簽會拿不到藥,還是只能去大醫院拿藥。新冠病毒全身器官都可能入侵,請問新冠變成終生潛藏、像B型肝炎或皰疹病毒一般終身帶原者的可能性?是否有國內外的制式指標會解散指揮中心回到日常生活?
張P:全新的病毒,還有很多還需要研究。雖然說全身很多器官都有ACE2的受體,學理上都是病毒可以侵入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全身都受到感染。就像也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產生肺炎,很多輕症者並沒有侵入肺部。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受很多因素影響,比方說受感染時暴露病毒量的多寡,吸入飛沫的大小,是否只在口鼻或是深入到肺部。除非病毒進到血液,否則病毒從眼口鼻進來比較沒有感染到其他器官系統的機會。和其他專家討論過,在血液中要檢測到病毒機會很小。至於會不會變成終生帶病毒,呼吸道病毒變成這樣的機會很小。但確實有看到PCR長時間陽性或陰轉陽的現象,雖然是已經培養不出來,這有點我們需要更多研究了解的地方。總之,變成終生帶病毒狀況的機會應該是非常非常微小。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
阿中:缺藥的問題,機制上有處理,配藥不要超過三個月,每一次進的時候一個月的量不能超過百分之十。結構上的管制有了,個別的藥品有缺貨的話可以直接向食藥署反應。讀卡機的損壞,立法院有委員在關心這議題,不會讓他們吃虧。
(以後可以規定問題不能超過幾百字嗎….不過這應該是第一次有人問會不會變成帶原者吧。很好,與其讓大家自己腦補已經有帶原者,不如一定要問出來呀!)
14.美國列出新冠肺炎六種症狀,台灣會跟進把發冷發抖頭痛列入嗎?台灣患者是否有前例?
張P:因為頭痛很少單獨出現,通報症狀不會單列頭痛。目前沒有看到有患者表現發冷發抖。喉嚨痛頭痛常伴隨其他症狀,所以沒有列入。因為確實出現有些個案只有嗅覺味覺失常症狀,所以後來列入了嗅覺味覺。
15.有專家認為五一連假是社區感染的試金石,壓力測試點,指揮中心看法?磐石艦女友們都零確診有什麼看法?
阿中:五一連假是一個人群移動風險增高的情況,觀察整個社區的變化,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親密接觸者比較年輕,海軍中確診者也輕症居多,是不是跟這樣的狀況有關係要持續觀察。
(根據之前研究,輕症或無症狀的病毒量其實不一定比較低。)
16.目前持續零確診,高雄持續進行兵推,周六還有一場,指揮中心認為有必要嗎?
阿中:做演練不反對。太大規模就不贊成,但基本演練沒有問題。這樣的狀況下要做那種很實地大規模的就沒有必要。
17.針對昨天指揮中心說有些民眾篩檢過後就降低戒心不會戴口罩所以不要擴大篩檢的說法,現況是有些人擔心被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所以戴口罩,即使擴大篩檢因為不知道旁邊誰篩檢過,所以還是會戴口罩,這麼一來不該擴大篩檢的理由是不合理的。另外是如果沒做篩檢,社區持續會有不明原因來源案例,大家還是不放心,國家需要花更多前來振興紓困,這樣變成惡性循環。請問之後若要鬆綁營業場所經濟管制相關規範,是否會先進行社區抽樣篩檢讓大家安心?
(很小聲,大意是這樣。聽得很痛苦)
(感覺上課白上了XD 這個問題我昨天誤聽為是TVBS的提問,說TVBS走火入魔。我致歉。)
阿中:答案是不會。篩完就安心、就不戴口罩,事實上這沒有因果關係。你擔心別人傳給你所以戴口罩。因為昨天大家篩完都陰性不會傳染給你所以你不用戴口罩,或者你仍然戴口罩,那麼要問這樣篩檢的意義是什麼?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我看電視有個有名的人到醫院去沒有戴口罩,理由是他很重要常常被檢驗都是陰性。可實際上這樣也不代表他就是陰性,可能他是偽陰性,或是檢驗後也可以被感染。但就是這樣有名的人都會認為因為我檢驗是陰性,我可以不用戴口罩去醫院。他可能不會傳給別人,但別人可能傳染給他呀。我陰性我ok,這就是個很清楚的例子。
再來就是說,篩完社區後有許多偽陽性要再做檢測,然後隔了一個禮拜又有無症狀感染者,整個又要再測一次,就沒完沒了天天都在測。不是說六百九十億國家花不起,只是說花了那麼多要帶來什麼樣的社會效益。
昨天提過,縱使在極大值的情況下,我們社會中有三萬多個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就十個未知感染源的病患,然後十七個因為這十個受影響傳出去的。那是不是要花那麼多錢找不到那十個,事實上可能花再多的錢也還是找不到。那還是讓這十個人有症狀時把他治好,做疫調把他框好,一步步來。戰略上要把防線拉回個人的保護,也是這樣的道理。
篩檢一定會有誤差,我們現在就是對有症狀的做篩檢,有問題的隔離開。別的國家因為疫情大流行,檢驗的誤差值遠小於實際的發生值,所以檢驗有意義。台灣最大的盛行率,千分之1.8,沒有一個方法做大規模的檢驗誤差會比這個還要低。換句話說大規模篩檢誤差比盛行率要高。所以做大規模篩檢並不會帶來意義,唯一的意義是對整個社會的情況有一些了解,但對於狀況,什麼都沒改變。
18.追問剛剛沒回答的:有什麼明確指標指揮中心會解散?
阿中:個人行為的遵從度,我們用這個當做放寬的指標。
(上週問封城,本週問指揮中心何時解散….你們搞得我好亂呀)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NEW! 成為陳寗頻道會員:https://lihi1.com/ZT8bZ
陳寗嚴選兩聲道入門組:https://lihi1.com/W5Yu0
陳寗嚴選除濕機:https://lihi1.cc/iIdRI
陳寗嚴選空氣清淨機:https://lihi1.cc/uXuie
—
最近我們不斷聽到武漢這個地名,但我發現很多人對於武漢這個城市並不了解,甚至連武漢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都不知道...所以我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武漢的真相。
台灣人對武漢可能不熟悉,但對於中華民國建國之始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我想應該就知之甚詳了。武漢是武昌、漢口、漢陽三個地區合併而成,在早期台灣的課本裡會稱它為武漢三聯市,而現在則是中國湖北省的省會武漢市。這個大城市面積廣大,人口眾多,而且歷史悠久,早在商朝時就已在此地建城,在整個中原漢文明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
從大禹治水、孔子周遊列國、東漢末年三國三分天下、岳飛抗金、朱元璋抗元,一直到清末喪權辱國條約、清朝滅亡、抗日戰爭等等,武漢這個長江與漢水的匯合之地從來就沒有缺席過,反而還一直都扮演著推動歷史前進的角色。就連李白要送孟浩然去廣陵,都要在這裡跟孟浩然道別。
所以你說武漢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雖然武漢離我們很遠,但既然最近你不斷看到武漢這個地名,那麼哥就趁此機會來讓你認識這個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不斷出現的中國中部大都會吧!
藉此機會也祝福大家,庚子年新年快樂!
#武漢 #武漢肺炎 #九省通衢
──────
喜歡這支影片嗎?
本影片採用 AI 字幕,目前已開啟社群字幕,邀請你一起來讓字幕更趨完美: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UY2W28lOlI/hqdefault.jpg)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中共昨日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今天我與時代力量副秘書長 ... 聯大第2758號決議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文件,國際實踐充分證實其法律效力, ... ... <看更多>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成為抖音直播主的龍介仙來啦,今天幫他添點律師費香油錢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被問到此次選舉心得時,謝龍介指出,這場選戰剛開始他就充滿信心,因為 ... 陳吉仲指出,現在中國大陸不是說價格好不好,而是說台灣的鳳梨有黑心、 ... ... <看更多>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心得 在 [新聞] 陸公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