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現有文獻與資訊,思考一下,武漢肺炎疫災RCA與TX:
1. 美國作者認為:新病毒來源,可能根本不是武漢海鮮野味市場!
2. 支持證據:中國那篇Lancet最新研究,前41例,竟有13例根本未去過那個海鮮野味市場! Why?
3. 中國流亡富豪郭文貴則認為:一定是來自中國武漢P4生化實驗室,是有人故意放毒!?
4. 如果不是有人故意,會不會是一連串「Cheese漏洞理論」疏失? 一場歷史性陰錯陽差的「意外」呢?
5. 美國作者如果知道:
基於公共經濟學供需理論,中國面臨非洲豬瘟,肉品飆漲短缺,供需失衡,在中國飲食與特有文化水平下,P4實驗動物,有可能被盜賣,到各肉品(野味)市場,可能會恍然大悟吧?
6.(當年,在醫學院,做過很多實驗動物:鼠豬青蛙...最後都是工友收走,最後去哪裡?誰知道?)
7.如果中國國務院要好好做好Root Cause Ananysis,是否應該趕快好好下鄉,去武漢好好溯源調查系統因素。
8. 調查什麼? 調查P4實驗室SOP與全體人員上下,一個關鍵問題:
武漢P4實驗室中,這半年內,所有的「舟山蝙蝠病毒」或其實驗動物:鼠?兔?猴?豬?羊?牛?...到哪裡去了?
9. 如果,實驗動物,最後沒有「完全焚化爐銷毀」,而只是任由內部人員或清潔人員棄置「處理」,會不會被盜賣到武漢野味市場?最後引發這場動搖國本的世紀大疫?
10. 這一篇,有沒有辦法舉證反駁? 如果無法反駁,那P4實驗室與其他感染爆發源,是不是還沒消毒與感染控制? 如果是這樣,這場仗,如何打得完? 封城封得了病毒攻擊?還要犧牲多少醫護與人民生命?
https://tw.mobi.yahoo.com/news/失控的瘟疫-中國科學家揭發武漢肺炎病毒來自解放軍舟山蝙蝠病毒-012933030.html
*
「比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病毒基因庫中發現武漢肺炎病毒和舟山蝙蝠病毒高達95%以上相似。(圖片來源/翻攝自路德社)
直到1月14日中國第三次交給世界衛生組織的病毒基因序列之後,經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中病毒基因資料庫比對,竟然是舟山蝙蝠病毒,這個病毒,是2018年解放軍研究單位在論文中承認發現,並且發表在國際期刊的一種病毒。
從2003年震驚全球的SARS病毒事件談起,號稱帶原的果子狸身上的SARS-Like病毒和真正的SARS病毒基因有99%相似,唯一的區別就靠基因片段ORF8,而這位中國科學家指出,這次武漢肺炎病毒中的ORF8片段和近親病毒例如SARS的相似度僅達到60%,但和舟山蝙蝠病毒相似度達94.21%。
中國官方拖延一個月,才給世衛正確的病毒基因
而且,2003年的SARS病毒後來在2013年被發現來自於雲南蝙蝠病毒,其中一個證據就是RDRP基因(作用是適應宿主的身體),SARS與雲南蝙蝠病毒在此基因相似度達到87%到92%,而武漢肺炎病毒與舟山蝙蝠病毒基因對比相似度達95.7%。
南京軍區軍事科學研究所撰寫關於發現舟山蝙蝠病毒論文,還收錄在國際期刊裡面。(圖片來源/翻攝自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這位專家還強調,武漢肺炎的病毒,就是來自於中國軍方於2018年在舟山蝙蝠身上發現並分離的新型冠狀病毒,其病毒序列可以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基因資料庫找到,當年,由南京軍區軍事科學研究所撰寫研究論文,還收錄在國際知名病毒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EMI)裡。
弔詭的是,當中國把正確的武漢肺炎病毒交給世界衛生組織之前,外界尚未知道來自於舟山蝙蝠病毒時,長期為中國官方發聲、帶風向的《財新網》,突然出現一篇香港專家袁國勇指稱是舟山蝙蝠病毒,再由來自中國內陸的香港大學教授朱華晨出面否認。
《財新網》的主持人胡舒立被郭文貴指稱是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的女人,長期為王岐山建立好形象,曾指出「王岐山是中國的救火隊長」,2018年王岐山家族持股的海航集團前CEO王健被謀殺時,《財新網》第一時間說死因是腳疼。
這次武漢肺炎,《財新網》也稱可控制、不會人傳人,甚至在1月5日的報導中聲稱找到當年非典(SARS)醫師,表示防護措施和非典一樣,而且病患皆來自華南水產攤販,正如當年SARS初期,《財新網》也報導「找到SARS的源頭」了如出一轍。
官方媒體刻意帶風向,隱藏軍方早發現舟山蝙蝠病毒
《路德社》認為,在中國提交正確的病毒基因序列之前,《財新網》報導的目的就是帶風向,讓人從一開始就排除掉舟山蝙蝠病毒。而爆料的中國內部科學家說,當時就是看了《財新網》報導,去查基因資料庫,發現什麼都查不到,直到中國交出正確的基因序列為止。
此外,為何中國官方運作刻意隱瞞舟山蝙蝠病毒?跟最早案例來自華南水產市場有關,《路德社》懷疑,由於華南水產市場並沒有買賣舟山蝙蝠,食用舟山蝙蝠,因此這個病毒可能是人為散佈在水產市場中,若被外界發現武漢肺炎是舟山蝙蝠病毒,將難以自圓其說。
另外,武漢也有專門研究SARS和伊波拉等危險病原體的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P4等級實驗室),更引起外界對病毒來自中國本身的懷疑,但究竟是人為還是失控的意外,目前尚未有直接的證據。
當年SARS病毒被指生化武器,武漢肺炎病毒也很可疑
正如當年國安局長蔡朝明在立法院質詢時曾爆出,SARS病毒是中國的生化武器,《路德社》認為,武漢肺炎病毒是來自於解放軍刻意改良的舟山蝙蝠病毒,也準備當作生化武器。
中國宣傳部外圍機構《財新網》在中共交出正確的病毒基因序列前,先用報導排除武漢肺炎來自舟山蝙蝠病毒的可能。(圖片來源/翻攝自《財新網》)
因此,在1月19日當天的《路德社》直播節目中,這位專家警告武漢肺炎一定會人傳人,會大爆發,而且會變異,後來一一言中。更巧的是,去年郭文貴及《路德社》在直播中,都大肆呼籲中國老百姓要屯糧、屯美金,相較於現今武漢民眾搶購物資,顯得相當諷刺。而郭文貴還爆料,「江澤民曾說中國要出大事了!」
「在我職業生涯中,從未見過這麼兇猛的係數」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埃里克.費格丁(Dr. Eric Feigl-Ding)在推特表示,武漢肺炎讓全球正面對「熱核武級別的瘟疫」。他以中國官方提供的數據建立預測模型指出,武漢肺炎的R0值為驚人的3.8(Reproductive Number,R0的數字愈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愈難。)
季節性流感的R0係數約1.28,2009年流感是1.49,1918年全球奪走千萬條人命的西班牙大流感R0係數是1.8,埃里克.費格丁估計,假設在75%有效抑制下,武漢肺炎仍有3.8的R0係數,溫順的SARS之R0係數0.49,因此武漢肺炎病毒傳播速度是比SARS快近8倍的病毒,其爆發基本繁殖數比其他急性冠狀病毒都要高,無法單靠封閉來阻隔。
哈佛專家吃驚,未見過傳染力如此驚人病毒
「中國對武漢的封城無法減少疫情爆發,即便限制了武漢99%人員流動,外界疫情也僅能減少24%」埃里克.費格丁還預測,到了2月4日疫情將再度擴大,屆時將有19萬人(統計信賴區間是13萬到27萬人)而中國其他城市也會疫情大爆發,在他國的傳染也會更加頻繁。
埃里克.費格丁在推特中說,「作為流行病學專家,我雖然討厭、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可能正面臨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之後,又一場失控的瘟疫,希望不會重蹈覆轍,如今現代社會有更快的飛機和公共運輸措施,需要盡快公布健康緊急狀態。」
中國飲食文化期刊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相愛,相傷:情人節主題週※
正要獨自度過情人節(或是任何節日)的讀者,可跟小編一樣,看著詩句、聽著朗讀,默默地沉浸,憂傷,憶及某一、兩位朋友:「你是我過得最好的時光裡/最最溫暖的一個場景。」而得到一點點寬慰。但願在我們的生命裡,也總有一些人彼此惦念著。
評析篇幅較長,提供有興趣的讀者從特定視度,更深入地品嘗這首詩。
※
鯨向海〈過節〉
我打開鏽蝕的記憶
是朋友來信問候:你過得好嗎?
我也不知道。
我每天固定工作,太陽固定起床
薪水固定我的衣著飲食,就像
以前,教科書的規格固定
考試的答案。
我過得好嗎?
看電視特別容易傻笑
躺在單人床上特別容易迷路
紅磚路上容易踩傷白日夢,
就像以前闖進愛情幽暗的鼠蹊
被慾望擦痛的窘境。
我過得好嗎?
我的手還是會想觸摸那些事
我的腳還是跨向那些地方
我的喉結還是只周旋某些辭令
我的臉還是越來越像某些討厭的傢伙
像山群在冬天其實也畏冷
卻以霜雪苦候溫暖的腳印。
我過得好嗎?過就這樣過了
在預支了太多燃燒不得不
熄滅的時刻,在所有童年的魔法
都猝然失效的時刻
過就這樣過了
時間殲滅這個世紀
我被迫往下一個遷徙,但就
這樣過了,維持一顆蘋果
在靜物畫裡的位置
像一片哽住的烏雲雖想離去
從這首詩只能飄進下一首詩的雨季。
「你過得好嗎?」
朋友我終究不敢反問你
你是我過得最好的時光裡
最最溫暖的一個場景。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張木木〈淺談鯨向海〈過節〉的精神頹靡與孤獨書寫〉(節錄)
(一)回憶與現實的錯雜
〈過節〉全詩皆是回憶和現實的相雜,由開頭回憶的觸發看起,「我打開鏽蝕的記憶/是朋友來信問候:你過的好嗎?/我也不知道。」鏽蝕的記憶可以有兩種解讀,第一,太久沒翻動自己的記憶,而記憶已經如鏽石般老舊、僵硬,直到如今心血來潮才想起;第二,記憶可以是具體的郵箱或網路訊息,因為太久沒有與外在聯繫,所以外觀是鏽蝕的。綜合上述,鏽蝕的記憶可以同時表示,失去自我和自我、自我和外在的聯絡,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
突然開啟,看見朋友來信問候:你過的好嗎?此處便可以呼應題目的兩種意義——過節是特殊節日放假,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疙瘩,前者可以是打開記憶的時間,因為人通常只有過節才會有興致名正言順地寄收信件,後者則說明兩人甚少聯絡,才會連對方生活如何都不知道,甚少可能是年少時有過節,畢竟感情多深、爭吵造成的裂縫可能便會多大,寄信者長大後撇開過去的不愉快,想要重新尋找這位朋友。
而詩中的我在看到這樣的問句後,回答了:「我不知道。」沒有明確的好與壞,不僅顯示已經許久沒有好好體會過自己的生活,也已經不能對這樣的生活下評斷,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由接下來一連串的回憶與現實交雜可以找到解答。
「我每天固定工作,太陽固定起床」以降,描述自己規律地、一成不變的生活,作者這裡描述的手法是使用「固定」這個詞彙,本身就是一個被動的動詞,感覺自己的生活是「被」固定的。而無論在過去的教科書中,還是現在的工作與薪水中,都是如此,既然過去到現在都現在這樣的規律中,自然沒有比較之處,也沒有好壞的相對,但是不可置否,這種被限制與固定的人生的確含有負面意義。
接下來「看電視特別容易傻笑」一段則是延續一成不變的生活,描述一直以來的寂寞,因為孤身看電視,才容易傻笑;單人床則明顯是獨給一人使用;紅磚路則會讓人聯想到學校,回想過去膽大妄為、無限作夢的自己,而那些夢想現在都只是「容易踩傷的白日夢」,因為每一次回想,都等於是以現在的、並沒有達成的姿態去否認過去的夢,這是另類的、與過去脫節的孤單;末二句,愛情是純潔的,慾望則否,但後者卻是前者的延伸,暗示青春期的肢體探索,也可以由被擦痛看出追求愛情的無果,恰好呼應寂寞主旨,更可能暗示被成長擦痛,這裡剛好可以呼應上一句,成長的姿態否認了過去的純真白日夢。
「我的手還是會想觸摸那些事……卻以霜雪苦候溫暖的腳印。」接下來,作者以一連串的「我還是」,描述從過去到現在皆難以抵抗的現實。前三句表達自己對過去的眷戀,接著「越來越像某些討厭的傢伙」則是表達雖然陷在過去,還是無發脫離成長的命運。末二句,則是說明自己如冬天的山群,畏懼寒冷、可望溫暖,表示貪戀過去、拘泥過去的回憶,但依舊不可抗力地被霜雪覆蓋、被社會化,而最後苦候溫暖的腳印,就是等待回憶湧入腦中,更暗示,自己溫暖的回憶也會染上霜雪。
「在預支了太多燃燒不得不/熄滅的時刻,在所有童年的魔法/都猝然失效的時刻」,此處的童年,應該是指稱天真且沒有被世俗侵入的狀態,並不單指某段年齡。因為預知了太多燃燒與溫暖,可以表示童年的虛度光陰,而後熄滅則象徵童年結束,火光熄滅的一項也表示由光明變到黑暗,如此好比童年魔法的失效。
「時間殲滅這個世紀……從這首詩只能飄進下一首詩的雨季。」此段聚焦在過去與現在分界處的掙扎。首先以「時間殲滅這個世紀」說明時間的摧殘無人能倖免;「被迫往下一個遷徙」,則是被迫前往下個人生階段、被迫成長;「維持一顆蘋果/在靜物畫裡的位置」,則是雖然自己維持靜物畫中蘋果的姿勢,而且已經呈現停滯的姿態了,但還是會被迫往下一個遷徙,至於使用蘋果卻非其他物件的原因,則是蘋果有宿命與原罪之意,恰好呼應了後兩句,烏雲只能存在在雨季中,雖想離去,但無奈烏雲的宿命,只能飄進下一個雨季,這就好比人類欲超脫時間,卻因為宿命而無果。
「你過得好嗎?」
朋友我終究不敢反問你
你是我過得最好的時光裡
最最溫暖的一個場景。
全詩末段,用對話以及白話的語法,甚至用「最最」這樣一般書寫會避免使用的語法撰寫,用以強調不願這位朋友的形象崩塌,希望記憶裡溫暖的場景留存。
(二)過就這樣過了:精神頹靡之節奏
〈過節〉全詩其實沒有分段,但可以見到語法或是內容的變換,可以依據這些區分段落,而且在這些被區分出的段落之間,總會出現「我過得好嗎?」、「過就這樣過了」這樣的語句,以下省略段落內容,只留下含有「過」字的句子,即期的前後句,藉此檢視這些句子的目的,以及全詩節奏之營造。
全詩共用了三句「我過得好嗎?」、三句「過就這樣過了」,以及一句「你過的好嗎?」一開始不斷詢問自己:我過得好嗎?第一個問句只是單純將問題帶出,之後則是營造出自己其實不能解答甚至不願解答,只是麻痺地重複這樣的問題。之後以「過就這樣過了」作答,無關乎好壞,也不在乎好壞,甚至隱含「並不在乎往後會怎麼過」的想法,對一切消極頹靡,之後將此句分行「但就/這樣過了」表達無論如何因應時光沖刷,都無法改變,中間段句更是添了一點空白,欲言又止,希望有另一種解答,但深知無能為力。最後「你過的好嗎?」像是把一切希望與寄託都放在對方身上,想像他如回憶一般美好。
這樣不斷重複類似語句的手法,一方面能夠輕易將讀者拉回主題,讓這首詩比較好懂,一方面可以藉此做情感的堆疊,無論是問句或答句,都能體現消極以及麻痺之感,層層疊進,讓整首詩的情緒慢慢累積。
(三)變與不變:無感與精神頹靡
前段已經說明節奏帶來的精神頹靡,接下來會說明詩中內容在過去和現在的變與不變之中,帶來的無力和疲憊,與精神頹靡之感。鯨向海曾在〈洪流〉一詩中,寫道「熱帶的冷」,「以冷與熱兩種極端溫度的落差,比喻失落的現實。」這也能反映在〈過節〉中,以變與不變、回憶與現實的落差,表達失落的現實。鯨向海在詩中提出的種種變與不變的情景,其實也都是現代人的困境,此處都會一一細講。
由回憶與現在的變與不變看來,要從第二段開始講起,先前在回憶與現實交雜中有說明,此段是表達過去與現在皆被固定的生活,更可以推測,年輕時對於既定的規則都會抱持反抗的態度,但是改變的徒勞造成長大後的自己喪失改變的願望,習慣被固定的生活,此處其實呈現了一些不願進取之人安於固定生活的樣貌,當然作者在此並沒有評斷價值,因為會有如此心態之人,也許是抗拒過卻失敗造成的精神頹靡。
下一段則是孤獨書寫,後面才會細說。
接著,一連串的「還是」之段落,則是說明不可抵擋的現實,此處又再度呈現精神頹靡之感。拘泥於過去,但同時也被社會化,回憶成了被動的抵抗方式,但也充滿了無力感,雖然身陷過去,卻免不了接受現實沖刷,回憶雖在,但也無法助力。此段落隱含精神頹靡,但其實還是有一點的反抗想法,雖然都終將被否決。
失去的童年之段落,有用到許多消極的字眼,「不得不」、「熄滅」「失效」,都含有對現實的失落和無力,「不得不」更是有種必須懾服、必須接受的無奈,這裡便失去了反抗的想法,只能順從,所以如同上述所言的段落,是充滿精神頹靡之感的。
最後是被時間殲滅以及人類宿命,此處又是被動地承受時間的沖刷,甚至悲觀地連結到宿命,更加體現了人類的渺小以及無從抵抗。
(四)把孤獨藏在詩裡
詩中有幾處,或顯明的、或暗喻的,呈現出孤獨,此處會探討孤獨氛圍的營造,看看作者是如何將孤獨藏在詩中。
「我過得好嗎?……被慾望擦痛的窘境。」此段落明顯地是孤獨書寫。笑容是對著人的,當自己獨處時,不由自主或刻意地笑,就會是一種傻笑,作者利用這樣一般人淺意識中普遍認同的法則去寫孤獨,沒有點出是一個人,卻能讓人明顯地體會到是孤身一人的。而躺在單人床事變很明顯了,若讀者無法從第一句解讀,此句便可以證明詩中「我」的孤單。接下來,紅磚路上踩傷白日夢,在群體中,人較不會多愁善感,會發生踩傷白日夢,通常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情況下,另外與過去的自我背離,也是變相的寂寞書寫。末二句,如先前回憶與現實交雜之段落所言,是追尋愛情的無果,也就是試圖脫離孤單的失敗。
「像山群在冬天其實也畏冷/卻以霜雪苦候溫暖的腳印。」這裡的描述,是隱藏的孤單,先前說到此句的含意是拘泥回憶、貪戀過去,卻免不了被社會化,這裡呈現的是時間上的孤立,內心嚮往過去但現實則背離了過去,欲逃離現實的落差,卻不可避免地被社會化;心態上與實際的狀況上無法一致,造成同時與過去和現在脫節的孤立感。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話讀起來格外憂鬱,那是因為作者隱藏了孤立感在其中。
「像一片哽住的烏雲雖想離去/從這首詩只能飄進下一首詩的雨季。」此處對宿命的描寫,也是營造了孤立感,無論怎麼掙扎,都只能被困在本質相仿的境地中,就像是烏雲被困在雨季,變相闡述禁錮之氛圍,呈現如牢獄般的不自由與孤單之情。以宿命為框架,隔絕自由,造成孤立無援的樣貌。
鯨向海在此詩中,以各種手法呈現孤獨感,因為凡是含有孤獨的意象,都能散發憂鬱的氣息。
※參考期刊、論文※
周盈秀 〈永遠的新世代:鯨向海詩小論〉,《創世紀詩雜誌》,163期,頁31-34,民99年。
簡政珍〈詩的慣性書寫與意象思維:評論鯨向海的《精神病院》〉,〈文訊〉,250期,頁96-98。民95。
李鄢伊〈鯨向海現代詩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102年。
#張木木 朗讀、評析
#陳日瑒 手寫,Instagram:theway2017
*鯨向海(1976-)
畢業於長庚醫學系,目前為精神科住院醫師。九零年代後期在網路發表詩作,先後活耀於BBS、部落格、Facebook等網站。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大雄》、《犄角》、《A夢》、《每天都在膨脹》,和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銀河系焊接工人》。
*本篇收錄於《精神病院》(大塊文化,2006年3月)
中國飲食文化期刊 在 森七七的歪腰營養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營養師的專業很特別也沒那麼簡單...(到底是有多難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聽醫生講就足夠了那營養師就不會是營養師了😁
#拜託不要來問營養師我身體不舒服怎麼辦身體不舒服要去看醫生😅
#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請尊重各行各專業
#如果有營養或飲食問題請照會營養師
#均衡飲食依然是王道
#看統計要先看誰跟誰比
#如果你也容易被統計數字帶著跑那或許可以嘗試打坐靜坐加以抽離...@@?!(這是什麼鬼結論?😏
一直以來營養師都是衛教民眾或病人好好吃飯、吃該吃的飯、吃好的油、吃好的蛋白質,這個研究結果我只看到更多需要探討的面向與問題,且比例上也幾乎與均衡飲食相似,我並不認為與均衡飲食有何差異。
均衡飲食很重要!
均衡飲食很重要!
均衡飲食很重要!
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首先要先感謝 黃峻偉醫師 認真啃唸原文後分享翻譯內容,讓我得以快速掌握內容與重點,今日分享內容已經黃醫師同意,部分文字內容來自黃醫師部落格的文章:http://www.huangrh.com.tw/the-impact-of-pure-study/?doing_wp_cron=1504137671.9033420085906982421875
身為一位營養師,看到如此名氣響亮的PURE研究的文章時,我(你們)看到了些什麼?
要看一個研究,就得先來看看研究對象與方法是什麼來頭。研究對象包含五大洲裡高收入、中等收入以及低收入國家共18個國家的民眾。收集飲食相關的方式為「飲食頻率問卷(FFQ)」。
我先直接說結論:我看到了複雜到讓我頭皮發麻的各國文化差異、飲食習慣差異、食物來源差異、烹調方式差異、以及讓我不甚唏噓的貧富差異。我很好奇這群十三萬多的受試者們,吃下肚的食物到底有多不一樣?每天又處於什麼樣的貧窮困頓或富饒充足的生活裡?
結果說:以Q1至Q5來代表攝取量分組的五組,Q1代表是攝取量最少、並依序往上排至Q5組。
醣類攝取的結果為:亞洲族群Q1組攝取量為50.4%,Q5組為79.4%。相較於非亞洲人,Q1組為43%,Q5組為69.5%。若探討死亡率風險,結果又說:亞洲人只有在Q4Q5組時,整體死亡率風險(Hazard Ratio)才增加,在Q5組時,風險到1.09,p=0.0644,統計學上尚未到p<0.05的程度,而非亞洲族群,Q2到Q5組的整體死亡率風險都偏高,到Q5組時,風險明顯增加到1.31,p=0.0061。
簡單說,亞洲人雖然醣類吃得比非亞洲人多一些,但整體死亡率風險來看,反而非亞洲人雖然醣類吃較少但可能死亡風險較高,甚至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這結果讓我有什麼聯想?受試者來自五大洲耶!光是主食澱粉食物(全穀根莖類)就有多大的差異?加拿大吃的澱粉主食、和中國、智利、印度甚至南非土耳其等,會、一、樣、嗎?
東方國家可能以米飯為主食,但光是米飯,中國吃的米飯來源可能就分白米、糙米、胚芽米、五穀米等,而印度若不是吃烤餅,則多以薑黃飯為主;而西方國家的主食選項可能有馬鈴薯、玉米、義大利麵、鬆餅或甚至歐式麵包。這樣的醣類要比較什麼?比GI值?(別鬧了~現在是看GL不是只看GI) 還是比品種?(是要說哪裡的米種起來的品種比較優嗎XD) 比攝取量嗎?但這研究已經比給你看啦!就是亞洲族群的醣類攝取量會比非亞洲族群高,但雖然高其死亡率風險比也沒有相對應的高。
既然是探討三大營養素的攝取「比例」、而非克數,就表示會因為其他蛋白質或油脂的攝取多寡而有所變動。
(這應該是很簡單的數學吧?同樣兩個人碳水都吃100克,一個人只吃100克醣類、另一人吃100克醣類+50克蛋白質,則這兩人的醣類攝取「比例」分別為100%、以及67%。)
因此,我看到的另一個面向是貧富差距。醣類攝取到79.4%這種比例可能有好幾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因素。貧窮的人可能因為沒有能力獲得足夠的蛋白植蔬菜水果等,而可能幾乎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來源,例如瓜西奧科兒症(Kwaskiorkor)導致的營養不良,其醣類攝取比例勢必比均衡飲時來得高。但當然也有可能經濟足夠到每天攝取全糖飲料或精緻糕餅甜點等食物,但精緻糕餅甜點通常伴隨高油脂的攝取,如此高達八成的醣類攝取比例,三餐所攝取的食物類型著實讓人好奇想要一窺究竟。
再者、這18個國家搭配澱粉的配菜種類、品項與所用的油脂,會、一、樣、嗎?
亞洲族群若以米食為主,大多配肉配魚配青菜。光蛋白質及青菜的烹調方式我就可以寫幾千字的討論文章了,中式快炒、印度咖哩或東南亞涼拌、以及西方牛排搭配生菜沙拉,其蛋白質及青菜和油脂種類與攝取量也為多種組合。
光是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都要如此傷腦費神,那蛋白質和脂肪攝取情形又如何呢?
研究結果裡,蛋白質攝取最低組為熱量的10.8%、最高組為熱量的19.7%;脂肪攝取最低組為熱量的10.6%、最高組為熱量的35.3%。飽和脂肪攝取最低組只佔熱量的2.8%、最高組為熱量的13.2%。其中,作者發現較高的飽和脂肪攝取,整體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反而會降低,但是對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血管死亡等等沒有影響。 (有關於詳細的死亡率風險比以及研究結果請參閱原文或黃醫師部落格)
這代表什麼?我只覺得這代表要「均衡飲食」!!!
蛋白質攝取只佔熱量的10.8%,除非為腎臟病人限制蛋白質攝取而刻意的設計疾病飲食,否則反而像是蛋白質攝取不足,如此死亡率風險比相對較吃足夠的人高,何需驚訝?
脂肪攝取也一樣,均衡飲食中油脂攝取比例本來就是建議熱量的25%~35%,脂肪只攝取熱量的10.6% → 這個叫做脂肪攝取不足。
統計圖表第一件事就是要看誰跟誰比,脂肪攝取熱量35%的死亡風險比較低是跟油吃不夠幾乎快營養不良的人比較,而不是叫我們無限放大到吃炒飯炒麵鹽酥雞吃爽爽。醣類攝取熱量高達70%以上的人死亡風險較高是跟誰比?是跟醣類攝取熱量43%~50.4%、幾乎和均衡飲食相似的醣類比例來比較,而不是叫我們今天開始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
另外,即使三大營養素攝取同比例同重量,攝取的食物種類、型態、以及烹調方法也都很重要,所以均衡飲食很重要。
均衡飲食很重要!
均衡飲食很重要!
均衡飲食很重要!
很重要所以再說三次!
中國飲食文化期刊 在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該館蒐羅世界各地與中華 飲食文化 相關的書籍、 期刊 、博碩士論文、剪報、影音光碟、菜單、古書、小冊子、 期刊 論文、照片等資料,是目前全國唯一以蒐集、 ... ... <看更多>
中國飲食文化期刊 在 中國飲食文化史參考書目 的推薦與評價
156 種,並附日本出版《中國食經叢書》簡目,古代飲食文獻可由此書入門). 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上海:上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