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書】2020年10月26日召開「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申請換發中天新聞台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執照案」聽證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作為鑑定人之意見書
意見書主筆:台灣人權促進會 副會長 沈伯洋
利益揭露:本會有其他執行委員以個人名義擔任NCC廣電諮詢委員,特此揭露,以昭公信。
依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及境外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換照審查辦法(以下簡稱換照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評分基準有各種不同之項目。本鑑定意見以其中兩項目作為審查基準如下。
▌頻道規劃的多元保障
本鑑定意見認為,新聞自由需受保障,因此重點不在於報導內容是否親近特定國家,而是處理與編排新聞之方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新聞報導有事實與意見兩個面向,關於事實有查核原則之限制,關於意見亦有公平原則之限制,此為衛星廣播電視法所明訂。
關於事實查核一事較無爭議,因為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相同,皆有追求真理、保障多元文化、促進民主等目的,此亦為我國大法官所肯認,而新聞自由亦為達到言論自由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違反目的的情況之下,新聞與言論自由仍須受到管制,例如惡意的誹謗言論即不在保障範圍之內,甚至需受到法律懲罰。
至於意見之自由,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多元、如何取得平衡,則有不同見解。本鑑定意見闡述如下。
以保障多元觀點與促進民主出發,乃屬於換照辦法十一條「頻道規劃」之範圍。亦即,頻道規劃若能保障多元觀點,則符合新聞與言論自由保障之目的。所謂多元觀點,可包含弱勢族群保障(不同語言與民族的加入)、人權侵害的討論、環境污染與破壞等等。
論者可能援引單一的聲音可以藉由其他電視台的競爭而緩和,進入「意見自由競爭」,然而,意見市場的自由競爭,最後將會造成以財力作為言論自由的界線,因為有資本才能進入言論自由的市場,弱勢族群不具備此一條件。如此一來,所謂「不同頻道各持不同觀點」的競爭,無助於保障多元觀點,此亦為代理人理論與民主理論所肯認(促進民主);反之,真正有助於多元觀點之方式,應為各電視台在內部節目規劃上置入多元觀點,方能達到新聞自由追求之目的[1]。
綜觀歷年電視台的頻道規劃,顯然較為缺少多元觀點[2];而前期獨立審查人之條件不履行亦惡化此一現況。近年假新聞崛起之時,亦不見與中立查核單位合作訓練,或與各人權團體之對話,相關的員工訓練,例如107年7月26日員工訓練內容為新聞報導與個資保護;7月31日員工訓練內容是兒少保護,結果107年8月18日新聞內容即被裁罰兒少個資洩漏。108年2月21日員工訓練為新聞查證,過五天,2月25日即出現「韓流助攻最佳動畫短片包子奪回小金人」,2月28日「星國大使忙碌低頭回報」的新聞因為違反查證義務裁罰60萬,3月8日因為柚農新聞裁罰100萬,3月14日被發函改進聳動標題;3月27日即因誤導民眾中天因為關西機場被處罰,裁罰80萬;28日也因為誤導民眾以為中天因為報導韓國瑜而被受罰,違反事實查證,裁罰80萬,同日亦出現農漁產滯銷新聞被裁罰違反事實查證,內控機制似需加強。
尤有甚者,新聞亦出現了多次的誤導事件(如誤導民眾以為中天因為報導韓國瑜而受罰)此種報導方式無異會加深仇恨與對立。意見自由競爭在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下,會造成彼此更不容易溝通之現象,而意見自由競爭支持者並未考慮網路時代的問題。如果在頻道中保有多元觀點,則受眾即使意見不同、意識形態不同,都能夠輕易地保留瞭解對方與對話的空間。
以新聞自由為名,卻侵害了多元保護的人權發展,新聞自由即不可無限上綱;此時新聞自由應有一定之限制,問題僅在於需要形式限制[3],還是實質限制(針對內容審查)。
本鑑定意見認為,新聞自由乃重要之權利,內容審查將形成寒蟬效應,但是至少需有形式之審查(例如節目本身的配置、報導本身的比例等等),方可保障多元自由之發展。否則當新聞自由幾乎沒有成本可言,則容易變成攻擊之工具,形成以自由之名,反對自由之實的結果。
故,所謂言論市場的極大化,需要讓各種聲音有場所與時間表達,並兼顧多元觀點。若依賴自由競爭,無異於將言論市場的公共性私有化,將新聞自由變成財團之禁臠。對此,長期多元觀點的缺乏,應為換照審查「頻道規劃」時需考量之重要因素。對此,此一標準亦應為未來其他頻道換照之考量。
▌組織內部的制度保障
協助公民監督政府是媒體的責任,其非代表財團立場,而需代表公眾的言論立場。然而不能忽視的是,現今媒體背後多為財團,因此如何以內部設計,一方面達到前述之多元保障,一方面保護新聞從業者的責任不受干擾,即為重要之課題。此亦與第十一條「內部控管與內容編審」一項息息相關。雖可不涉及內容的實質審查(除非違反查證),但至少應有形式的制度保障。
即便具備前述多元觀點之限制,仍無法解決資金與言論自由的矛盾,對財團而言,賺錢的自由凌駕於言論自由時,新聞自由的目的即無從企及。唯有組織內部適當的設計(例如編審不受控制等等),方能保障新聞自由。前述節目的配置與規劃,乃為外部限制;而所謂組織內部之制度,乃內部限制;而其目的均相同,乃保障多元並預防言論市場的單一化。而釋字509所課予的亦非絕對查證之義務,而是相對查證之程序。確保程序不受干擾,是組織內部制度保障所必須。
從組織內部設計看來,2014年審查換照時將獨立審查人之觀念導入,並要求增加1名專職編審人員,僅僅是以程序之要求保障新聞自由。然而在執行上,獨立審查人遲至2019才納聘,而編審問題亦遲遲未解決。若以程序保障一事難以達成,更遑論實質保障新聞自由一事。
獨立審查人若要對新聞有審查能量,其亦需專職專責,並且即時監看;但目前之獨立審查人業務極為繁忙,僅為兼職,以資料看來亦無法得知其意見被採納之程度,或者開會之時程等等。亦即,即使有獨立審查之形,NCC亦應審查有無獨立審查之實。
另從組織架構看來,集團以法人代表入主董事會,隨時可以撤換之下,從上到下的意志即難以有結構性的抵擋;亦即,若新聞從業形成了一個容易上命下從的結構,再搭配財團本身的立場,則無異於更進一步形成前述之禁臠。若有惡意國家之介入,則將更進一步惡化問題。例如,人權在特定國家被迫害之情形,即屬多元保障之範疇,但目前的組織結構卻讓此種保障方式消失於無形。
媒體自律之要求,首重結構上的保障,否則自律即難以形成。以本鑑定人自己蒐集之案例為例,電視台即曾經將中國製造之爭議訊息,直接複製中國官方與農場標題作為新聞標題,如2019年6月5日,中國評論網先是從香港發出「在最壞情況下,台灣會成唯一輸家」的內容後,海峽飛虹等做成農場標題:「美:台灣會成唯一輸家」,電視台即隨即跟進,直接變成直播新聞下的大標題,但主播的內容卻跟標題沒有直接連結。本問題並不在於中國訊息報導之疑慮,因為在新聞自由之下,將中國觀點加以報導也在保障範圍,問題在於直接抄襲農場標題,亦未引用,表示在新聞倫理上的不遵守已經變成慣習。而這種不遵守在並非特例的情況下,媒體即變成一個單純的傳聲筒,失去了協助公民監督的意義。
其他的一些內部控制機制亦有令人不解之處,例如,關於客服與申訴的問題,電視台主張2019年申訴僅有164件,不知計算基礎為何?是否是將民眾申訴改列為意見反應?由於申訴數據與外界之觀察有嚴重落差。而此亦為換照應考量之因素。至於事後的監督,以108年倫理委員會的會議記錄看來,亦處於十分被動的狀況,前述問題大多存而不論。
所謂的制度設計,一方面是讓員工有遵循之依據,一方面是以揭露取代內容之審查:讓上下其手的情形無所遁形。如果在程序上的設計與揭露都無法達成,則遑論實質對員工之保障。
以比例原則而言,此乃典型限期改善之事項,然而,六年的限期改善若無法落實,則應該更進一步考慮其他的行政處分,否則前述之處分將變的毫無意義。
對此,詳加考慮未盡程序與實質結構性保障一事,並參酌比例原則之考量,本鑑定建議不予換照。
[1] 所謂的second order diversity也並不會揚棄first order diversity,亦即,不同頻道完全持有不同觀點一事,必須建立在每個頻道仍保障少數立場。另外,當diversity是在宣傳一個更有力、更大的資本擁有者之意識形態時,更難援引所謂的second order diversity作為理論依據。
[2] 此觀點並非內容上的觀點多元,而是發言權的多元。言論自由本身跟平等權有所衝突時,即應有此考量。
[3] 例如刑事中新聞自由與名譽衝突時,要求更高的查證義務,而在行政規制中,新聞自由與其他利益衝突時,要求更高的新聞倫理。
https://www.tahr.org.tw/news/2809
-------------------
🔍IG Twitter | tahr1984
✊🏼捐款連結 https://bit.ly/33wdFW1
👉🏼捐贈電子發票愛心碼 | 1984
#Standup4humanrights
「仇恨性言論釋字」的推薦目錄: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林淑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閒聊] 律師憲法討論區- 看板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邱雯玲從言論自由與仇恨性言論探討新竹市光復高中納粹事件學生 的評價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公法的斯德哥爾摩鄭候群- 【 #行政法#憲法#實務見解|#統促黨 ... 的評價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德國立法祭上億罰款規範社群平台見效,Facebook 仇恨言論 ... 的評價
- 關於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湯德宗大法官演講「不受審查、限制的:表現自由」 - YouTube 的評價
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林淑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意見書】2020年10月26日召開「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申請換發中天新聞台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執照案」聽證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作為鑑定人之意見書
意見書主筆:台灣人權促進會 副會長 沈伯洋
利益揭露:本會有其他執行委員以個人名義擔任NCC廣電諮詢委員,特此揭露,以昭公信。
依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及境外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換照審查辦法(以下簡稱換照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評分基準有各種不同之項目。本鑑定意見以其中兩項目作為審查基準如下。
▌頻道規劃的多元保障
本鑑定意見認為,新聞自由需受保障,因此重點不在於報導內容是否親近特定國家,而是處理與編排新聞之方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新聞報導有事實與意見兩個面向,關於事實有查核原則之限制,關於意見亦有公平原則之限制,此為衛星廣播電視法所明訂。
關於事實查核一事較無爭議,因為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相同,皆有追求真理、保障多元文化、促進民主等目的,此亦為我國大法官所肯認,而新聞自由亦為達到言論自由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違反目的的情況之下,新聞與言論自由仍須受到管制,例如惡意的誹謗言論即不在保障範圍之內,甚至需受到法律懲罰。
至於意見之自由,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多元、如何取得平衡,則有不同見解。本鑑定意見闡述如下。
以保障多元觀點與促進民主出發,乃屬於換照辦法十一條「頻道規劃」之範圍。亦即,頻道規劃若能保障多元觀點,則符合新聞與言論自由保障之目的。所謂多元觀點,可包含弱勢族群保障(不同語言與民族的加入)、人權侵害的討論、環境污染與破壞等等。
論者可能援引單一的聲音可以藉由其他電視台的競爭而緩和,進入「意見自由競爭」,然而,意見市場的自由競爭,最後將會造成以財力作為言論自由的界線,因為有資本才能進入言論自由的市場,弱勢族群不具備此一條件。如此一來,所謂「不同頻道各持不同觀點」的競爭,無助於保障多元觀點,此亦為代理人理論與民主理論所肯認(促進民主);反之,真正有助於多元觀點之方式,應為各電視台在內部節目規劃上置入多元觀點,方能達到新聞自由追求之目的[1]。
綜觀歷年電視台的頻道規劃,顯然較為缺少多元觀點[2];而前期獨立審查人之條件不履行亦惡化此一現況。近年假新聞崛起之時,亦不見與中立查核單位合作訓練,或與各人權團體之對話,相關的員工訓練,例如107年7月26日員工訓練內容為新聞報導與個資保護;7月31日員工訓練內容是兒少保護,結果107年8月18日新聞內容即被裁罰兒少個資洩漏。108年2月21日員工訓練為新聞查證,過五天,2月25日即出現「韓流助攻最佳動畫短片包子奪回小金人」,2月28日「星國大使忙碌低頭回報」的新聞因為違反查證義務裁罰60萬,3月8日因為柚農新聞裁罰100萬,3月14日被發函改進聳動標題;3月27日即因誤導民眾中天因為關西機場被處罰,裁罰80萬;28日也因為誤導民眾以為中天因為報導韓國瑜而被受罰,違反事實查證,裁罰80萬,同日亦出現農漁產滯銷新聞被裁罰違反事實查證,內控機制似需加強。
尤有甚者,新聞亦出現了多次的誤導事件(如誤導民眾以為中天因為報導韓國瑜而受罰)此種報導方式無異會加深仇恨與對立。意見自由競爭在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下,會造成彼此更不容易溝通之現象,而意見自由競爭支持者並未考慮網路時代的問題。如果在頻道中保有多元觀點,則受眾即使意見不同、意識形態不同,都能夠輕易地保留瞭解對方與對話的空間。
以新聞自由為名,卻侵害了多元保護的人權發展,新聞自由即不可無限上綱;此時新聞自由應有一定之限制,問題僅在於需要形式限制[3],還是實質限制(針對內容審查)。
本鑑定意見認為,新聞自由乃重要之權利,內容審查將形成寒蟬效應,但是至少需有形式之審查(例如節目本身的配置、報導本身的比例等等),方可保障多元自由之發展。否則當新聞自由幾乎沒有成本可言,則容易變成攻擊之工具,形成以自由之名,反對自由之實的結果。
故,所謂言論市場的極大化,需要讓各種聲音有場所與時間表達,並兼顧多元觀點。若依賴自由競爭,無異於將言論市場的公共性私有化,將新聞自由變成財團之禁臠。對此,長期多元觀點的缺乏,應為換照審查「頻道規劃」時需考量之重要因素。對此,此一標準亦應為未來其他頻道換照之考量。
▌組織內部的制度保障
協助公民監督政府是媒體的責任,其非代表財團立場,而需代表公眾的言論立場。然而不能忽視的是,現今媒體背後多為財團,因此如何以內部設計,一方面達到前述之多元保障,一方面保護新聞從業者的責任不受干擾,即為重要之課題。此亦與第十一條「內部控管與內容編審」一項息息相關。雖可不涉及內容的實質審查(除非違反查證),但至少應有形式的制度保障。
即便具備前述多元觀點之限制,仍無法解決資金與言論自由的矛盾,對財團而言,賺錢的自由凌駕於言論自由時,新聞自由的目的即無從企及。唯有組織內部適當的設計(例如編審不受控制等等),方能保障新聞自由。前述節目的配置與規劃,乃為外部限制;而所謂組織內部之制度,乃內部限制;而其目的均相同,乃保障多元並預防言論市場的單一化。而釋字509所課予的亦非絕對查證之義務,而是相對查證之程序。確保程序不受干擾,是組織內部制度保障所必須。
從組織內部設計看來,2014年審查換照時將獨立審查人之觀念導入,並要求增加1名專職編審人員,僅僅是以程序之要求保障新聞自由。然而在執行上,獨立審查人遲至2019才納聘,而編審問題亦遲遲未解決。若以程序保障一事難以達成,更遑論實質保障新聞自由一事。
獨立審查人若要對新聞有審查能量,其亦需專職專責,並且即時監看;但目前之獨立審查人業務極為繁忙,僅為兼職,以資料看來亦無法得知其意見被採納之程度,或者開會之時程等等。亦即,即使有獨立審查之形,NCC亦應審查有無獨立審查之實。
另從組織架構看來,集團以法人代表入主董事會,隨時可以撤換之下,從上到下的意志即難以有結構性的抵擋;亦即,若新聞從業形成了一個容易上命下從的結構,再搭配財團本身的立場,則無異於更進一步形成前述之禁臠。若有惡意國家之介入,則將更進一步惡化問題。例如,人權在特定國家被迫害之情形,即屬多元保障之範疇,但目前的組織結構卻讓此種保障方式消失於無形。
媒體自律之要求,首重結構上的保障,否則自律即難以形成。以本鑑定人自己蒐集之案例為例,電視台即曾經將中國製造之爭議訊息,直接複製中國官方與農場標題作為新聞標題,如2019年6月5日,中國評論網先是從香港發出「在最壞情況下,台灣會成唯一輸家」的內容後,海峽飛虹等做成農場標題:「美:台灣會成唯一輸家」,電視台即隨即跟進,直接變成直播新聞下的大標題,但主播的內容卻跟標題沒有直接連結。本問題並不在於中國訊息報導之疑慮,因為在新聞自由之下,將中國觀點加以報導也在保障範圍,問題在於直接抄襲農場標題,亦未引用,表示在新聞倫理上的不遵守已經變成慣習。而這種不遵守在並非特例的情況下,媒體即變成一個單純的傳聲筒,失去了協助公民監督的意義。
其他的一些內部控制機制亦有令人不解之處,例如,關於客服與申訴的問題,電視台主張2019年申訴僅有164件,不知計算基礎為何?是否是將民眾申訴改列為意見反應?由於申訴數據與外界之觀察有嚴重落差。而此亦為換照應考量之因素。至於事後的監督,以108年倫理委員會的會議記錄看來,亦處於十分被動的狀況,前述問題大多存而不論。
所謂的制度設計,一方面是讓員工有遵循之依據,一方面是以揭露取代內容之審查:讓上下其手的情形無所遁形。如果在程序上的設計與揭露都無法達成,則遑論實質對員工之保障。
以比例原則而言,此乃典型限期改善之事項,然而,六年的限期改善若無法落實,則應該更進一步考慮其他的行政處分,否則前述之處分將變的毫無意義。
對此,詳加考慮未盡程序與實質結構性保障一事,並參酌比例原則之考量,本鑑定建議不予換照。
[1] 所謂的second order diversity也並不會揚棄first order diversity,亦即,不同頻道完全持有不同觀點一事,必須建立在每個頻道仍保障少數立場。另外,當diversity是在宣傳一個更有力、更大的資本擁有者之意識形態時,更難援引所謂的second order diversity作為理論依據。
[2] 此觀點並非內容上的觀點多元,而是發言權的多元。言論自由本身跟平等權有所衝突時,即應有此考量。
[3] 例如刑事中新聞自由與名譽衝突時,要求更高的查證義務,而在行政規制中,新聞自由與其他利益衝突時,要求更高的新聞倫理。
https://www.tahr.org.tw/news/2809
-------------------
🔍IG Twitter | tahr1984
✊🏼捐款連結 https://bit.ly/33wdFW1
👉🏼捐贈電子發票愛心碼 | 1984
#Standup4humanrights
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矇矇公投特輯 again
民間團體聯合聲明: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
【聲明稿:共同守護民主弱勢 勿使公投助長歧視】
更新:連署團體不斷增加!
◎ 發起團體:守護民主平台
◎ 連署團體:
婦女新知基金會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台灣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真光福音教會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台灣平權權益推動聯盟
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
(參與團體持續增加中)
中選會3月9日及14日,已分別針對游信義、曾獻瑩等提出的「禁止同性婚姻」、「非婚姻之專法」、「禁止同志教育」之三公民投票案(三案主文詳末),認有違反公投法之虞,舉行聽證,已正式提出補正意見,嗣後並將再針對提案人補正內容,做出合法性審核意見,決定該等公投提案於補正後是否可以交付徵求連署。
雖以上個別公投案之主文及說明,尚有是否符合一案一事項及主文明確性等合法性要求疑義,但該三全國性公投案,實際上皆已違反公投法保障弱勢群體界限及憲法體制之基本價值。公民投票原本係為促進國民主權的民主精神實踐,但不合法的公投案交付徵求連署,卻可能反噬傷害台灣珍貴的民主憲政價值及民主上弱勢的少數群體。為守護民主憲政及平等多元之團結價值,我們要特提出聲明,呼籲政府各機關應共同守護民主弱勢群體的憲法保障。
我們有以下幾點主張:
一、 中選會應履踐憲法忠誠義務審核上開公民投票案,積極敘明並公開符合憲法民主之理由,依公投法第2條及第10條,駁回該等不合法之公民投票案。
二、 中選會若認為公投法未有保障弱勢群體程序參與及聲請司法審查規定,有規範不足之瑕疵,更應聲請司法院大法官進行憲法解釋。
三、 立法院應主動提出公投法修正,補足弱勢群體程序參與之保障,並就有侵害人權疑義之公投案,訂定違憲審查程序。
四、 若中選會違法通過公投案,有權司法審查機關應寛認弱勢群體法律上之利害關係地位,准予弱勢群體提出行政爭訟及暫時處分。
一、 中選會應履踐憲法忠誠義務審核上開公民投票案,積極敘明並公開符合憲法民主之理由,依公投法第2條及第10條,駁回該等不合法之公民投票案。
(一)公投法已為少數族群事項立下公投界限:
公民投票法第1條第2項明定:「公民投票涉及原住民族權利者,不得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之規定。」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關於本條之提案說明,即特別提到因為原住民族人數係根本少數,且長期受歷史上各政權之壓迫,為顧及原住民族之獨立性及自決權,關於原住民族之公民投票案應由原住民族決定。可見公投法本身針對如原住民族等之少數族群,已明確立下公投法之界限。立法者已有意且明確於公投法中例示,縱係多數之國民民權行使,亦不應侵害歷史上受壓迫之少數族群之基本權利。
原住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LGBT等同志族群(含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者)估計也占人口的2%至10%,且歷史上同志族群亦面對警察機關以臨檢等方式羞辱性執法、媒體偷拍獵奇報導、社會上的仇恨言論及肢體暴力、心理學家刻意病理化、變態化對待的傷痛歷史經驗,國家至今仍未給予同志族群憲法承認之婚姻保障,女同志母親仍然遭法院拒絕收養兄弟姊妹或伴侶之子女等排拒及壓迫。
現今由游信義、曾獻瑩所提案之三公投案,其主文內容即在直接或間接拒絕承認同志族群受憲法保障之婚姻自由、受教權、生存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也應受法律之平等保障。不但未能弭平、彌補歷史上對於同志族群的壓迫及傷害,反而加深、撕裂社會多元團結的鴻溝。此類以多數霸權重現對少數弱勢族群壓迫之公投案,也應屬公投界限之範圍。
(二)中選會做為政府機關應有憲法忠誠義務:
司法院釋字第185號解釋闡明在案,司法院「所為之解釋,自有拘束全國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各機關處理有關事項,應依解釋意旨為之。」憲法關於政府體制及人權保障之條款、解釋,當然也應該成為各級行政機關執行職務之圭臬。
以憲法規定之總統任期事項為例,若今有人提出欲取消總統任期的全國性法律公投提案,若認為中選會不應以憲法規範進行合法性審查而予以放行,就算真的公投通過同意總統任期無限期之提案,也當然與憲法牴觸,立法機關不可能進行立法,行政機關也無從執行。故進行該違憲之公投,以結果論之,將係無實益又浪費社會資源之行為。某事項若涉及憲法體制及人權保障條款之變更,則應另行開啟修憲公投之程序,絕非普通之全國性公投提案得以涵攝之範圍。
又司法院第748號解釋已闡明:「憲法第7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本條明文揭示之5種禁止歧視事由,僅係例示,而非窮盡列舉。是如以其他事由,如身心障礙、性傾向等為分類標準,所為之差別待遇,亦屬本條平等權規範之範圍。」消除性傾向歧視既為憲法第7條本文之平等原則之重要一環,訴求以性傾向做為差別待遇之標準,直接或間接排拒同志族群憲法上平等保護之公投案,即明顯違反憲法價值,而不具成為全國性法律公投提案之合法性。中選會做為主管公投政府機關,當然有忠實執行憲法的義務,應恪守職務進行提案合法性把關。若提案人認為中選會駁回公投提案之行政處分有瑕疵,亦可依法提起訴願等行政爭訟,自不待言。
二、中選會若認為公投法未有保障弱勢群體程序參與及聲請司法審查規定,有規範不足之瑕疵,更應聲請司法院大法官進行憲法解釋。
惟對比提案人之享有之程序參與及司法救濟機會相對明確,公投法目前規範之弱勢群體程序參與及聲請司法審查程序皆不夠明確,實有規範不足之瑕疵。
日前報載同志運動團體、性別平等教育團體、高中生團體,皆於中選會之公投聽證會前,釋明利害關係人地位,申請進入聽證會旁聽及發表意見,惟皆遭中選會以該團體非法律上利害關係人為由,駁回其申請。惟司法院釋字第469號解釋針對法律上利害關係人已闡明:「法律雖係為公共利益或一般國民福祉而設之規定,但就法律之整體結構、適用對象、所欲產生之規範效果及社會發展因素等綜合判斷,可得知亦有保障特定人之意旨時,即應許其依法請求救濟。」如於環境影響評估法中,行政法院已陸續以判決承認環評法之保護規範效力,放寛解釋法律上利害關係人,若當事人之生命、身體、財產、住居安全等權利將因環評計畫通過而受影響,則將可能被認定為法律上之利害關係人。
試想今日若有人提出「是否同意核廢料應放置台灣本島以外地區」之公投案,雖然主文內容並未明確指涉原住民族,但考慮該公投意圖指涉之適用對象及社會現實,居於蘭嶼之達悟族及各離島居民,應該認為係該公投主文之利害關係人,不但應依公投法第1條第2項及行政程序法第10節之規享有聽證之程序參與權,若中選會違法通過該等公投提案交付連署,也應認有司法權能可向法院提出行政爭訟加以救濟。今次游信義、曾獻瑩所提出之公投案,考量其法律公投案所適用對象及所欲產生的規範效果,正是希望於法律上排斥、消除、抹去同志族群受法律平等對待之可能,刻意於民法之婚姻制度外製造隔離同志配偶之效果。已違反憲法及性別平等教育法保障不同性傾向者之保護規範,而應寛認同志族群之法律上利害關係人地位。
公投法目前未明確規定如原住民族等少數群體的程序參與權及司法救濟權,已有規範不足之違憲疑義。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5條第1項第1款規定可聲請解釋憲法者,包含:「中央或地方機關,於其行使職權,適用憲法發生疑義,或因行使職權與其他機關之職權,發生適用憲法之爭議,或適用法律與命令發生有牴觸憲法之疑義者。」若中選會對於同志族群是否屬於程序上應受保護的利害關係人,或公投法第1條第2項對於原住民族少數群體特別保障之規定係列舉或例示,認為尚有疑義,則應依大審法規定聲請大法官就公投法規範進行解釋。
承前所述,現行公投法不僅對於原住民族等少數群體的程序參與權及司法救濟權,欠缺明確規範,而且對於有侵害人權疑慮的公投案,立法者也有必要增訂違憲審查程序規定,以避免礙於現行規定,人民只有持確定終局裁判向大法官聲請釋憲一途,緩不濟急。我們認為,作為前哨站之中選會應克盡憲法忠誠義務,依法把關駁回該等不合法之公民投票案,切莫讓公投法反而淪為侵犯弱勢群體權益的工具。倘若中選會違法通過公投案,有權司法審查機關更應該寛認弱勢群體法律上之利害關係地位,准予弱勢群體提出行政爭訟及暫時處分,避免花費人民鉅額公帑投入這場「假公投,真歧視」的鬧劇,反而對弱勢群體造成終難恢復之社會傷害。
----------
註:游信義、曾獻瑩等提出之公民投票案主文全文:
一、 游信義2018年1月24日提出:「你是否同意婚姻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
二、 曾獻瑩2018年2月9日提出:「你是否同意在不改變婚姻定義是一男一女結合的前提下,以專法保障同性別之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曾獻瑩、游信義2018年3月10日提出更正:「你是否同意以婚姻以外之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別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
三、 曾獻瑩2018年1月31日提出:「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不應對未成年孩子實施同志教育?」曾獻瑩、游信義2018年3月10日提出更正:「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國中及國小),不應對孩子實施同志教育?」
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邱雯玲從言論自由與仇恨性言論探討新竹市光復高中納粹事件學生 的推薦與評價
於釋字第509 號中我們可以得知,言論自由為「人民基本之權利」,並且該. 權力具有「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 能」,因此國家應給予「 ... ... <看更多>
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公法的斯德哥爾摩鄭候群- 【 #行政法#憲法#實務見解|#統促黨 ... 的推薦與評價
應屬「#象徵性言論」,即被移送人林德旺等3人為上開行為之時,同時係行使憲法賦予表意之基本權利(下稱系爭言論)。再參照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45 ... ... <看更多>
仇恨性言論釋字 在 [閒聊] 律師憲法討論區- 看板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律師憲法題
我的擬答(獻醜了 >/////<)
有錯請狠狠鞭打( 啊~~~啊~~~ <3 <3 <3 )
(一)法院應依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意旨,適用刑法第309條第1項,於個案中綜合判斷
1. 言論自由為憲法所保障,人格權亦為憲法所保障, 法院應就基本權衝突予以
綜合判斷:
(1) 按憲法第11條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出版之自由,又按司法
院釋字(下稱釋字)第509 號解釋意旨,言論之目的,在於「表現自我」
、「溝通意見」、「發見真理」與「健全政治制度」。在學理上又有認
為,言論等自由與憲法第14條之集會結社自由,通稱為「表意自由」,
乃為與展現人格不可或缺重要的一環,故憲法應給予最大限度的保障。
(2) 再按刑法第309條第1項設有公然侮辱罪之規定,其目的應在於保護相對
人之人格權。惟第311 條就表意人之言論設有例外不罰之規定,惟應與
公益事項有關:
a. 表意人為單純陳述事實或為善意之評論
b. 表意人已善盡查證義務而為言論
c. 於議會中之答辯或基於自衛所為合理之自辯
d. 關於重大公益事項所為之言論
(3) 在數基本權互相衝突時(如題旨中言論自由與人格權之衝突),應如何
衡量孰輕孰重之問題,法院審查時應注意下列情形:
a. 權利之本質、權利受影響之範圍、 時間、程度,以及是否有可回復
性為判斷。
b. 如為政治性言論、學術性言論等高價值言論 ,則為高價值言論,應
受最大保護; 如係商業性言論甚或仇恨性言論等,僅能受到中等保
障及低度保障(釋字第414號解釋意旨參照)。
c. 言論人之評論是否出於善意,陳述之言論是否為事實?
d. 表意人是否已經善盡自己窮盡查證之義務, 而信其訊息為真實而轉
述?
e. 表意人是否因不得已情形,出於自衛、自辯而為言論。
f. 涉及者為重大公益?或僅為個人私領域(私德事務)?
2. 如經判斷後難以判斷何者較受保護,或保護程度應相當者, 此時依刑法之謙
抑性原則, 應肯認此時應著重保護表意人之言論自由,是以,即不得依刑法
規定予以相繩。
3. 綜上, 法院就此應參酌上述因素解釋並適用刑法公然侮辱罪之規定,並就個
案情形予以綜合判斷,以符合憲法保護言論自由之本旨。
(二)
1. 釋憲主旨: 「就刑法第309條第1項公然侮辱罪牴觸憲法第11條言論聲請司法
院大法官解釋憲法」
2. 程序部分:
(1) 按釋字第371號、第572號、第590號之解釋意旨,依憲法第80 條之規定
,法官依法律獨立審判,不受干涉。又各級法院法官於審判時,就適用
之法律有違憲確信時,應以之為先決問題,裁定停止訴訟,聲請司法院
大法官解釋憲法 (惟若是最高法院法官,則得直接依司法院大法官審理
案件法第5條第2項聲請之)。
(2) 依題旨,法官於審判時,發現系爭法律牴觸憲法,且如已達違憲確信,
應以之為先決問題,裁定停止本案訴訟程序,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
法。
3. 實體部分:
(1) 系爭規定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
a. 依釋字第432號、第545號解釋意旨, 憲法有「明確性原則」之要求
,即規範之意義非難以理解,為由相對人所能預見, 且得由司法機
關判斷者。又就專業事項之意義,如能由專業團體理解判斷者, 仍
與明確性原則相符。
b. 按題旨,系爭規定使用「侮辱」為要件,雖實務上對於侮辱, 係指
以不當之言語或行為侮辱相對人, 使相對人之人格或尊嚴受到貶損
者而言。惟所謂侮辱一詞其意義本難以理解, 且相對人亦難有預見
性,且司法機關在審查時,就相似案件是否構成侮辱, 向有截然不
同之見解,顯然欠缺可審查性。是以, 系爭規定與憲法要求之「明
確性原則」不符。
(2) 系爭規定牴觸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意旨
a. 按系爭法規之目的,應在於保護相對人之人格權, 而其採用刑罰作
為其手段,固然有助於目的之實現(參酌釋字第476號解釋意旨, 比
例原則須符合適當性原則(手段有助於實現目的)、必要性原則(須為
最小侵害性)以及衡平性原則(保護與侵害不得顯失均衡)), 然就系
(註:這邊釋字插入時點不太好,但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收手了...QQ)
爭規定限制者,乃特定言論之表達, 性質上已經涉及基本權核心之
限制,且其採用刑罰,不可謂不重, 故在必要性原則的審查上,應
該認為至少採取中度審查標準(手段與目的必須有實質性的關聯) ,
而不能僅採低度審查標準(手段與目的僅要求合理關聯性即可) ,然
採行政罰之處罰,亦能達到喝止之相當成果。職此以言 ,是否仍須
採取較激烈的刑罰方式作為手段,實有疑義, 是以,不能謂系爭規
定手段與目的間已經達到實質關聯性的關係,亦即, 系爭規定不符
合「必要性原則」之要求,而與「比例原則」有違。
b. 承前,系爭規定不符合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之要求, 牴觸憲法保障
言論自由之意旨。
4. 綜上,就本件法律違憲疑義問題,依法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法。
(三) (註:這題寫很爛...先跳去寫行政法...回頭只剩5分鐘 -.- 我不知道我在寫什麼)
1. 按釋字第725號解釋,宣告定期違憲,聲請人就確定判決,得聲請非常上訴救
濟。
2. 又雖非同一聲請案件,惟相同法律被宣告違憲者,仍得聲請非常上訴救濟。
3. 故:
(1) 乙於第一件確定後,因乙為聲請人,得提起非常上訴救濟。
(2) 乙於第二件確定後,因為是相同法律被宣告違憲,仍得提起非常上訴救
濟。
寫完(一)加(二)大約過了1小時50分鐘 (扣掉審題,應該是寫了1小時30分鐘)
另外(三)的30分沒了幫R.I.P一下 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67.6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540238524.A.17F.html
※ 編輯: pinhanpaul (1.171.67.62), 10/23/2018 04:03:05
是指善意的公然侮辱嗎,我看不太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答案寫成這樣
(也許對於重大政治爭議,向政府公署辱罵,可以被視為政治性言論而受憲法包容?)
你是對的。我沒想到就直接混一起權衡了,看起來答案有點落漆,希望分數不要太糟糕
寫完發現弄太久了,就沒特別涵攝本案,且看到題目是問法院如何適用,以為只要寫出抽
象檢驗步驟就好。但現在回想起來,有點背部發涼
憲法好棒之我愛人權派一定是要把答案掰彎成可以救濟呀
被推推了 >/////<
你寫得有道理(不過第二題子題已經問到明確性原則了?似乎有重複?)
竟沒有想到656...
不知道可不可以套用,509是針對毀謗,但是題目問到言論侵害他人人格,第一時間想到就
是509
可是題目說已經確定了
這種「如何審理」、「如何適用」、「如何裁判」的問法,感覺都有很多面向可答
很想全部都寫,但一定沒時間,挑一個寫,又怕出題者根本不是要問這個
例如問甲車行受乙公路局委託代辦驗車,請問甲乙間法律關係?
應該回答「這是行政契約關係」、「這是行政委託關係」、還是去檢討「這不是私經濟行
為,這是公權力行為」?要不要論甲是受託行使公權力(要不要論甲不是行政助手等)?
又或是問某某人就題旨得為如何主張以資救濟,應該從程序法面向回答「可以提起OO訴
訟救濟」,還是從實體法回答「可以主張OO法律上權利」呢?
也許答案是預設要應考人回答程序法,但只寫實體法,就沒分了
如果反過來,只寫程序法答案,但出題者想看實體法抗辯,也沒分了
如果保守點兩邊都寫了,篇幅一定變小,分數就縮水了
如果不想讓篇幅變小,用的時間就多了,其他題能寫的就少了,最後分數還是縮水了
題目問方式抽象問的範圍大,真的很惱人
以上只是個萬年考生的碎念~~
※ 編輯: pinhanpaul (117.56.41.76), 10/23/2018 16:22:05
補充:
另涉及誹謗罪之言論具有高度公益性時,如涉及評論對象為公眾人物或具重大公益性之事
件時,尚應審酌有無刑法第311條第3款適當評論原則之適用,以賦予此類言論更大之容許
空間。蓋評論與陳述事實不同,事實有能證明真實與否之問題,評論則僅為主觀之價值判
斷,與公共利益有關且可受公評之事,其事實客觀已明、或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
實、甚或行為人主觀上未以某一事實確為真實進而指摘或傳述,其後所進行之評論,本於
保障言論自由及維護公共利益之觀點,益應保障此種意見發表不受刑罰制裁,是刑法第
311條第3款規定「以善意發表言論,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不罰。」,
其中評論之適當與否,因多元民主社會對各種價值判斷均應包容,而普受言論自由保障,
並藉由言論自由市場機制,使真理越辯越明,達到去蕪存菁之效果,縱屬不留餘地或尖酸
刻薄,甚至偏激非中立之意見表達,均應受憲法保障,亦即,於適當評論原則之運用上,
非著眼表意人之評論或意見表達採取何種字眼或形容詞,尤其面對偏激、非中立之評論,
除使發言者藉以傳達對於系爭議題之強烈關心外,亦可能使受話者從漠不關心轉為願意傾
聽之態度,而使非主流意見得與主流意見相互抗衡,進而使公眾得以判斷何類意見方為社
會信賴、接受。苟行為人非以毀損受評論人之名譽為唯一目的,或兼有維護公共利益之時
,應認該類評論已符合「善意」之要件,因評論對象倘為政府官員、公眾人物、大型企業
或公益組織時,彼等掌握社會較多之權力或資源分配,對於相對弱勢者之意見表達,本應
以較大程度之容忍,而彼等所言所行,動輒與公共利益攸關,亦應受到較大程度之公眾檢
驗或民主機制之制衡。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聲判字第80號刑事裁定(隨手找的字號,很多一樣的見解)
※ 編輯: pinhanpaul (117.56.41.76), 10/24/2018 17:10:39
※ 編輯: pinhanpaul (1.163.67.9), 12/18/2018 03:53:27
※ 編輯: pinhanpaul (1.163.67.9), 12/18/2018 03:54: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