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檢查作業很煩雜,為何還是親力親為?】
還記得伊森哥哥小一的時候,幫他檢查作業是每天最辛苦的事,母子兩人經常鬧得不歡而散💔
爸爸看了受不了,就告訴我:「以後不要再管他的作業了,他有寫錯的地方,老師會請他訂正,你只要看他有沒有寫完就好」
爸爸這番叮嚀說的真沒錯!#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父母親確實不需要做過度的干涉
話雖然這麼說,但身為媽媽總覺得,如果我真的都不管他,那不就等於放牛吃草?小一就放牛了,那以後怎麼辦啊⋯(改放羊🐑 誤
所以呢~我開始去了解「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希望能在親子之間達到 #平衡⚖️
🔸欣賞孩子做得好的部分
伊森今年升小二了,在家寫作業的狀況,基本上是他自己獨立完成,我偶爾會進房提醒坐姿與頭部 #姿勢要保持良好
最後再幫忙看一下有沒有需要訂正的地方:
有沒有漏寫的地方
字跡是否工整
字體有沒有忽大忽小
寫錯有沒有擦乾淨再寫
數學硬幣有沒有畫整齊
連連看有沒有用尺
檢查作業的期間,我從原本的挑三揀四、發現錯誤就不斷擦掉重寫,到現在會鼓勵他,看到寫得好看的字也會 #稱讚他,數學題答對率提高了就會幫他加蘋果(請看「我們家的獎勵制度」這一篇🍎)
當他抱怨:「為什麼又要擦掉」的時候
我冷靜的告訴他:「擦掉不是代表不好,也不是做錯,更不是否定你的意思,而是在練習一次比一次更好」
當我這麼說的時候,孩子真的更能夠接受「#自己不是被否定,而是可以做得 #越來越好」
🔸字如其人
為什麼要把字寫好?看得懂不是就好了嗎? 伊森哥哥經常問我這個問題✍🏻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態度決定成敗,細節決定成功」
寫字寫得整齊,不只是讓看的人賞心悅目,也不只是為了得到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從寫字的過程中,培養做人做事的 #態度
🔸寫作業真的只是「寫」嗎?
其實「寫作業」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是綜合學習活動,是良好習慣的培養,也是基本素養形成的過程
記得某天,聯絡簿有一項作業是「整理書包」,我心想整理書包,不就是把該帶的東西放進去嗎?這也是一項作業哦?!
後來才了解,其實”整理書包”這件事的背後,可說是意義深遠啊~🤔
協助孩子而不是幫他整理,從大小分類,物品由矮排到高,擺放位置,確認是否有遺漏的東西⋯等等
在家能夠把自己的書包整理好,在學校沒有父母的協助,也才能將自己的抽屜、置物櫃保持整潔,這些真的都是息息相關的
🔸魔鬼藏在細節裡
不得不說,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確實需要花不少 #時間與耐心
雖然父母會有點辛苦,但這也是孩子成長的過渡期,熬過低年級練基本功的時期,相信未來孩子會越做越好,爸媽也就能輕鬆一點了~
其實,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為什麼幫孩子檢查作業那麼煩雜,我還是選擇親力親為?」
如同上述,很多 #小細節 只有父母親才能發現,在父母能力範圍所及,陪著孩子去修正、進步的地方,同時也能更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與感受,適時給予鼓勵和讚美
其實現在安親班跟課輔老師,都做得很周到,也會幫忙注意孩子寫作業的細節與姿勢
但我只是想在行有餘力的時候,自己試試看,雖然有時候還是會耐不住性子,但這也是我們親子之間,必須去磨合與克服的❤️
#小二的伊森哥哥 #今年7Y6M
低年級獎勵制度 在 小魚老師的師樂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26更新
配合一年級100內數數
讓學生試著自己將加分換成
幾個10元幾個1元
—————————————————
配合低年級的1000內錢幣
及搭配注音符號教學
將原本的奬勵制度改變
學生想要知道有哪些好康
下課會自己湊到價目表前
努力拼音找出自己想買的東西
(不會拼的會自己找同學問
拼久也會慢慢記得了)
並看看自己累積的錢幣有多少
是否能購買自己想要的物品
(每次都是老師是黑心老闆😏😏😏)
忘記帶文具跟老師借要付租金😉😚😜
(讓他們了解社會有租賃關係的唷~~)
雖然這樣的獎勵制度是老調重彈
但是孩子喜歡就有達到增強學習動力的效果!
#獎勵制度 #錢幣 #拼音 #低年級認讀 #1000內數數
低年級獎勵制度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孩子老是拖拖拉拉_要小心拖延症
最近又來了一堆快氣死的媽,說孩子從開學後,起床拖、上學拖、寫功課拖、洗澡拖、睡覺也在拖,而且這個寒假完特别嚴重,你知道孩子為何總是拖拖拉拉嗎?
►小心不是動作慢_是拖延症:https://pros.is/Q5SMU
其實有拖拖拉拉習慣的孩子很多,了解十大原因才能根治拖延症:
原因1. 失敗經驗太多,沒成就感就會拖: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對於自己較不在行的事,就會拖,例如不善邏輯思考的孩子,數學作業就容易拖到最後才要動,這是因為,孩子知道這些事會令他 #挫折,沒成就感,覺得自己不行,就不想做。
此時,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跟你一起挑戰,把困難的事情簡化成多個步驟,讓孩子逐步學習,降低目標,給予獎勵,以獲得 #成就感,重拾信心。
原因2. 環境令人分心,無法專心就會拖:
當孩子無法 #專心 在要執行的那件事,一下看到A就去玩A,一下聽到B就去碰B,這樣原本該做的事一定就會被拖。
此時,要先控管環境,將可能讓孩子分心的 #干擾 源移除,所以,不想讓孩子吃飯拖、寫作業拖,那我們就要時時跟孩子一起把書桌、餐桌收拾乾淨,沒用到的東西不要放在視線範圍內。
原因3. 討厭被人命令,不能做自己就會拖:
孩子一回到家,就被催「去洗手」、「把書包放好」、「去吃飯」、「去洗澡」、「去睡覺」…,孩子每當想要好好玩個玩具,又會被大人催去做下一件事,這種感覺真的很討厭,就變成你越 #催,我越拖。
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給孩子一張checklist—回家要做的事,並跟孩子溝通好,你不喜歡媽媽提醒,那就 #主動 把事情做完,做完在表上打勾,你越快完成,剩下就是你的自由時間,你想要做的事也不會被媽媽一直打斷。
原因4. 同時有太多事情,不會規劃會拖:
大人其實也會如此,當事情都堆在一起,到底要先做哪一件,好煩,算了,休息一下再做。孩子也會如此,所以當功課一多,要寫、要複習、要預習,孩子不知道怎麼安排,就乾脆拖著不想面對。
此時,大人要教導孩子 #規劃 的能力,帶著孩子學會 #分析 事情的輕重緩急,低年級時,時間規畫都是一天一天看,但到了中高年級,課業變重,就要教孩子一周一周來規劃事情,例如知道每週四讀整天沒時間複習隔天的英文,就要把複習的事提前到周三或假日先完成。
原因5. 沒時間觀念,覺得還早就會拖:
這在寒暑假時應該最有感,催孩子寫作業,都會回一句,還有三週才開學,時間還很多耶!這其實就是有名的 #帕金森定律--工作總會填滿它可用的完成時間。也就是說「就算給再多的時間,人總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
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訂定 #計畫表,把該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都列出來,該做的事盡快完成就有越多的時間可以做想做的事,只要能按照計畫表完成,就該給予一點獎勵,記得帶給孩子「今日事,今日畢」的觀念,欠債是要還的。
原因6. 做事龜毛,完美主義就會拖:
明明可以很快收好鉛筆盒,就堅持要筆按照長短一枝枝排好;明明可以很快寫完作業,就堅持連在計算紙上都要用尺畫線…,做事 #龜毛 畫蛇添足,難怪拖拖拉拉。
此時,要教導孩子一個觀念,你想慢慢來可以,但會妨礙到別人或之後會令你後悔就不行。別人在等你了,你就該想到別人動作快;因為你自己的龜毛,而壓縮了你後面玩樂的時間,就不能夠生氣,這類孩子在教導時,最好也拿個計時器,讓孩子了解他做的這些多餘的事,會佔用了多少時間,而這些時間孩子其實可以完成甚麼事,讓孩子學會做人要實際。
原因7. 焦慮害怕不想面對,沒有安全感會拖:
有沒有發現睡覺這件事孩子很愛拖,有些孩子其實是因為睡覺就會分離沒人陪,暗暗的好可怕,不想面對就會拖。其他像要道歉、要上台表演……等,孩子一直拖也可能因為這原因。
#害怕 這件事是需要更多的正向經驗去克服的,因此這時大人別再怪孩子拖了,而是要更多的愛與鼓勵,給予孩子安全感,並且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做得到,而他也真的要逐漸做到,記得誇獎孩子願意嘗試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唷!
原因8. 缺乏陪伴與支持,無助感會讓他拖:
上學適應不良的孩子,早上要上學時會明顯拖拖拉拉,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在學校就是自己一個人了,孩子不想要這種 #孤單無助的感覺。
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有個陪伴小物,並且家長要努力讓孩子感到,家長很是很信任這個環境、這個老師的,並且幫助孩子交友,同儕絕對是讓孩子擺脫無助,增加支持感的助力。
原因9. 疲累沒有精神,自然是能拖就拖:
大人上班累,小孩其實上了一天的課,當了一天乖寶寶,回家當然也會感到累,就會想要拖延。
工族睡眠、飲食均衡、規律作息,就是最佳的改善方法。
原因10. 怠惰是天性,沒有動機怎麼可能不拖:
對孩子而言不重要、不相關的事,一定會想拖,因為偷懶是人的天性。就像很多孩子,請他做個家事,總是拖拖拉拉。
此時爸媽最好的方法就是祭出 #獎勵,當然可以是集點制度,可以讓孩子透過勞務來賺取自己想要的報酬,一開始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體會其實家事沒那麼難,而且會讓環境變得很乾淨很舒適,才有可能由原先的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
媽媽真是教到懷疑人生了!有沒有發現,你的孩子越是拖拖拉拉,你每天就得吼的越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