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正視一日日輪轉的盈虧圓缺,
在迎來明月之夜的那一天,
心裡才真正感到踏實、無所愧對。
每個人既有外顯的光照面🌜
必然有相對的內在暗影,🌛
但兩兩相成相輔
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圓。🌓
.
你有過「好意 勸解他人改善」卻反而激怒對方、爆發爭執的經驗嗎?
又或者,當身邊的人突然嚴肅起來對你說,
「我發現你有OOO這樣的缺點」「你那樣做其實不太好」
你會突然感到滿心的不悅和羞愧,難以接受對方這樣點破你?
再過兩天,就是農曆十五中秋月圓之夜,看著今天高掛夜空的月亮、未達面積百分百的光亮滿月、仍有一絲暗影,又看著那暗影,
讓我想到了自己某次和朋友談心時,因為被「點出錯誤、心性不夠完美之處」,而感到愁悶的那一回經歷…
那陣子,我一方面急於想擺脫抑鬱的心情、想接觸和嘗試生活中各種新的交集和聯繫,也單方面些許怨懟著身邊的人,認為他們都不懂我內心真正的難受;
但矛盾的是,當家人或朋友想花更多心思和時間多和我交談、多探問我的想法和心情時,我又會覺得要花心力和時間道出心思細節,是很乏力、沒有幫助的事情,進而把他們的關心擋在外頭,也持續封閉著自己…
也因此我明明是很想調整好生活步調、改善情緒的,卻矛盾地總是把自己囚禁於孤寂鬱悶的囹圄裡。
後來有天,朋友小姍捎來這樣一段訊息,才令我頓時醒悟「錯誤是出於我自己」。
小姍說:
「有沒有可能,其實你已經不自覺『習慣』要自己一直處在憂鬱的狀態裡,如果有天你變得快樂起來,那對你來說就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你可能會害怕情況發生變化?害怕情緒和生活有所變動?所以才無形中,讓自己一直回到憂鬱封閉的狀態?」
.
當下聽小姍這麼推測時,第一時間我只感到生氣、好想反駁她,急於想告訴她,「我怎麼會想讓自己一直難受,妳誤會了,妳說的是錯的!」但漸漸地,我發現心裡隱約有股無以名狀的愧對感,
像是自己長期把心臟後方的陰影處壓得緊緊的、掩蓋起來,而這下,終於有雙溫暖的手,把那陰影處轉至正面,協助我不再逃避、去正視它的存在、處理它、解決它…
當時的我,雖然總為沒來由、湧現而出的憂鬱感到痛苦,但小姍所言其實也是有可能的。
我確實很有可能已經習慣被憂鬱包覆的生活,對於「感到新穎、快樂」的生活是陌生的,所以無形中會閃躲、拒絕「獲得快樂」的機會。
後來,對於第一時間和小姍發脾氣,我和她道了歉。而自那之後,我也要自己好好改變、別限縮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漸漸地,這回經歷獲得的醒悟
👉「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便也是我現今,經常能順利放下負面情緒、開闊迎接未來的關鍵方法。
.
除了我個人的上述經歷以外,這邊我想以一份研究來和大家深談…
#認知偏見(又稱確認偏誤、我方偏見,confirmation bias)
喬治亞州埃默里大學的心理學者Drew Westen,他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時,
針對 " 各自支持小布希和約翰凱瑞兩名競選人的群眾 " 進行磁振造影(MRI)監測,
Drew Westen發現,受試群眾若是聽聞「和自身信念互相抵觸」的資訊,大腦中、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塊竟會呈現死寂、關閉的狀態;
不過相對地,如果接收到的資訊與受試群眾本身的既有觀點有所符合的話,他們的大腦情緒迴路就會很快變得活躍起來。
因此,Drew Westen認為,以神經學角度來看,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若已有根深蒂固的主觀立場,或是一旦對自己和生活懷有執念,就很難輕易改變想法,也難以接受不同的意見。
言至此,Drew Westen的論點也就合理解釋了,為什麼我當時聽著小姍指出「我自身沒察覺、沒想過的錯誤和問題」後,會感到難以接受和生氣。
.
話又說回來,看著此刻夜空上那一輪明月,我不禁感嘆,
大自然時刻都為我們演繹著
:何謂完整 。
明與暗是並存而生的
在那奪目耀眼的光亮背後
總有還未望見的陰暗
但未見得,不等於它就不覆存在
也正是有陰暗的存在
光亮面浮現時
才更為珍稀、令人感到美好
先耐心正視一日日輪替的陰晴圓缺後,最後等到了極美的明月浮現時,我們內心也能是安然、闊明的。
面對我們自己
不需要強求時刻得做得無暇無誤
但在錯誤發生時
不能連自己都閃避、都欺騙了
那才能,為自己保有一顆踏實圓滑的心。
(完)
最後,祝福大家都與家人享有幸福快樂的中秋夜🌕🌝
#感謝可愛的你讀完粿想說的1660字💛
------
💜更多心理議題圖卡,都在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亦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勿擅自片段抄改寫、截圖,感謝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KTSmag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九型人格 六型人 系列,為大家詳細講解 旺角卡門 的經典角色 "烏蠅哥" 王家衛導演 在20年前 已經把現實經常出現的一類人種描寫得活形活現。烏蠅哥一角 正正是現在大家最熟悉不過的 經典「人又廢 又要威」的被社會遺棄的小人物。他們由成長至到長大投身社會 都冇法得到肯定 從來未做過一件成功的事情。...
「何謂完形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KTSmagi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看板NTUE-EPC-98 的評價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完形治療(理論)基本介紹-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吳師智通-簡單講解完形治療中的「接觸」概念 的評價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完形心理學應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評價
- 關於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完形心理學應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評價
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性內在反思】「當個性被否定時,也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
。
「個性=我」,很多人並不喜歡被說個性不好,因為否定一個人的個性=否定那一個人。
人們是根據先天的性格狀態,加上後天的學習模仿,改良或調整,而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在」基底,再視學習往「外」添加不同成分與比例。基底以外部分,擴充擴大後,隨時可收放。
例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人,在有所歷練後,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外向、活潑、主動,然而並非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像「面具」一樣,獨處時又回到內向安靜。每個人都是如此,或多或少會有面具,以減少社會眼光的侵襲,或者拿來討好社會。
。
#全文:
儘管從系統觀來看,事情最終的結果是由各項因素綜合而成的,包括物理環境、技能熟練、命運機遇、他人影響、身心狀態、個性態度…但人們習慣「從簡」認知,只做「個人歸因」:不是對方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
而人的問題就是指「個性態度」。
「行為」是客觀事實,也沒什麼好說的,錯了只能收拾或下次改,但人們就喜歡「找人扛罪」,往他人或自己「內在」去責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說「你/我的個性喔,真是糟糕!」不落井下石就是不愉快。
「個性=我」,很多人並不喜歡被說個性不好,因為否定一個人的個性=否定那一個人。
當然個性並非不能改,而是某個範圍可以改,但範圍內若要改,就等於被否定了。
。
「個性」、「性格」、「特質」、「態度」?
#特質:面對某事情或情境的叢集能力,影響效果與效率,例如內斂特質,在思考領域較能縝密,但行動上就略嫌緩慢。
人格心理學對特質「Triat」的解釋:是個體所具有的神經迴路特性,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形成個體所特定的行為模式,讓個體在環境中有一致的反應。
不妨把特質視為某種「性向」,如語文性向高者在學習上領悟力高,能又快又好,事半功倍,但相對低者則是事倍功半,則需要兩倍以上時間才能完成相同效果。性向是針對「事物學習」的天生能力,「特質」則多與「人際互動的學習」有關,像是溫暖、敏感、固執、優雅、分析、領袖…
#態度:面對處境時心態上的解讀與選擇,像是樂觀或悲觀、積極或消極,這影響人們是否全力以赴或有所保留。
#個性、「性格」:兩者同義。由多重特質與態度組成,更為抽象與「個人化」,例如:春嬌大剌剌的個性VS志明大剌剌的個性,雖然同一形容詞,但兩者內涵除了大同還有小異,並不完全一樣。
#人格:加入「時間軸」等面向,是經由歷練所淬煉出來的一個整體,例如:志明的人格真是高尚。人格不會出生就高尚,一定有其過程累積而來。
以上是我自己的分法,其他也有人說「人格由諸多特質組合」。
。
#人的個性是內建的嗎?
心理學研究「人格特質(性格)」的稱『人格心理學』,一般有三種討論:特質論、整體論和建構論,簡單分類即是先天(與生俱來)和後天(學習模仿)的比例差別。
人格是每個人的核心,像每個人的名字一樣,有各自的特色與獨一無二,人有「主動性」可人定勝天,能超越環境使其「貧民窟裡出企業家」或「富不過三代」。到不穿鞋的村開發賣鞋業務,樂觀與悲觀的人看到的點就會不同,但「哪個人」究竟是怎麼去看的,樂觀與悲觀個性的決斷瞬間,只有那個人才知道。
回到最初〈當個性被否定時,也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這句話確實有它的道理。人們是根據先天的性格狀態,加上後天的學習模仿,改良或調整,而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在」基底,再視學習往「外」添加不同成分與比例。
基底以外部分,擴充擴大後,隨時可收放。例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人,在有所歷練後,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外向、活潑、主動,然而並非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像「面具」一樣,獨處時又回到內向安靜。每個人都是如此,或多或少會有面具,以減少社會眼光的侵襲,或者拿來討好社會。
個人是否能「意識到」面具/外殼,能否「自主決定」穿脫範圍,是人生中「自我認同」的課題與任務。學習過程中,最終會在圈圈的核心點產生「SELF:自我」,做決定與指揮的中心概念。當他越能接受「本來的樣子—即天生特質的特性與限制」,就越自在,不再害怕他人的否定,從而發展「自我」的擴充圈。
自我懷疑的人是連本身所擁有的特質都一律否定,當人連基底都不認同,自然感到空虛,即使後來往上添加的面具/外殼也一樣空虛。如果只剩「面具=我」,就會產生很多人際困難,像是關係界線不明。
#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原廠設定
近年來,許多的心靈課程、心理測驗或信仰,都以此觀點協助人們接受自己,從內在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接受原廠設定,再從此設定往外擴充,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你還有自己的內在。
接受自己的特質,也能知道「原來如此,我是這樣的」、「難怪之前我會如此作為」,脫離社會要你「應該做的」,逐漸演變成「我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有好也有壞。」
萬一被否定了,個性外圍倒是無妨,本來就不是自身的一部分,充其量要改變的是「角色行為」,被批評時我會想「要改的是心理師這角色,而不是我」,調整就比較容易進行。萬一有人批評內在呢?說什麼「你就是爛!」、「內向就是不好」,當你意識到這部分,就直接反抗吧,管他的,沒有人有權指正你的內在該是什麼樣子。
#何謂活出個性?
『所謂「個性」或是「活出個性」,究竟是什麼意思?』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回答「就是勇於把賭注放在毫不明確、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事情上面。」
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昨天有朋友問我,他記得我曾經說過,「一個人就算表裡不一,一樣是真實的」。因為那表裡不一的模樣,就是他當下唯一一種對外顯現的方式,毫無虛假的可能。
-
雖然看似有其他表裡如一的可能,但也只是存在於我們腦中的想像,與他此時此刻無論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好,所呈現的樣貌,還有一大段距離。
-
那為何昨天又說,「人總是彆扭的做出不真實的表情」。依照上述脈絡,就算是彆扭的、相反的,不也應該是真實的嗎?
-
是,也可以不是。
-
語言的意義是由差異造成的,而差異必須在整體文章脈絡中才能被辨識出來。。
-
例如,「上」的意思就是「不是下的地方」,「白天」的意思就是「不是黑夜的時刻」,「年老」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他也可能是「年幼」。
-
上個月我一個朋友失戀了、喝多了,劈頭就問:
「愛情是什麼?」
-
我腦中閃過普列希特一本偉大的著作《愛情的哲學》,作者從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腦神經科學、哲學、文學來回答何為愛情。因為「愛情」在不同的脈絡、不同的視角下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涵。
-
但眼前這位朋友顯然不適用於上述任何一種脈絡,因為他想談論的愛情,是庸常的、俗世的、帶有強烈情緒的、失戀的人的愛情。
-
同樣的,「何謂真實」,在不同的文章脈絡中,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呈現。「真實」這兩個字,只是一個符號,符號的意義由情境中的差異而來,它是相對的。
-
真實可以是指一個人如實的描述他所認知到的事實:「我看到他拿走了錢包」。但他口中真實的描述,不見得是真實的客觀事實,因為也許他認錯人了。
-
一個盛怒之下卻表現平靜的人,被認為「不真實」,但不想輕易對外人顯現情緒才是他再「真實」不過的人格特質。
-
不同的情境脈絡下,真實可以是說謊的相反,也可以是客觀的事實;可以是表裡不一的相反,也可以是如實呈現表裡不一的人格特質。
-
真實也可以是貓的名字。
-
因此,儘管我時常認為表裡不一是人性真實的樣貌,不代表我不能換一個視角說,我覺得他的表情好不真實。
-
事實上,我下一句接著說,但這樣的不真實卻恰好為他的真誠提供了證據。你看,真誠被我當作特洛伊木馬,把真實偷渡回來,回到了原先的立場。
-
此外,同樣的問題如果放在一個人整形了,表情肌不再按照他原先的情感流動顯現,甚至淚腺都被影響了,那他的表情還會是真實的嗎?微整有比全整更真實嗎?臉上的人工改變要超過百分之多少才算是另一張臉呢?這會不會變成另一個經典的「忒修斯之船問題」呢?
-
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KTSmagi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九型人格 六型人 系列,為大家詳細講解 旺角卡門 的經典角色 "烏蠅哥" 王家衛導演 在20年前 已經把現實經常出現的一類人種描寫得活形活現。烏蠅哥一角 正正是現在大家最熟悉不過的 經典「人又廢 又要威」的被社會遺棄的小人物。他們由成長至到長大投身社會 都冇法得到肯定 從來未做過一件成功的事情。
九型人格
何謂九型人格 https://youtu.be/tALRS0R39bg
外表特徵 快速判斷 https://youtu.be/zivNXMlDcaI
問卷測驗 為何不準確 https://youtu.be/zsWjo0TSO30
為何教會特別多騙子 https://youtu.be/it7zHpRM1X0
豬標一族 三型人 https://youtu.be/GxkI3Fh8a1o
鐵探 萬晞華 八型人 https://youtu.be/Lg4yz_70Z0E
Ming仔 和你傾政治 https://youtu.be/zRYh-qKgDkk
林鄭 負能量一型人 https://youtu.be/TSNenlipHkI
林兆波 美滿婚姻 生活愉快 https://youtu.be/QWrmh25D8-8
蕭若元 燈神如何煉成 https://youtu.be/hEVjK0f6DD4
杜汶澤 六型人 https://youtu.be/vv-ciS4Ox-k
車志健 5型進化8型 https://youtu.be/v-W9Twfc_Mw
林夕 四型人 負負得正 https://youtu.be/E4bURZ7OdGw
心理分析
講大話的七大動機 https://youtu.be/beORZtabIEw
快速閱人術 https://youtu.be/24Xc2R7eJpI
巴納姆效應 https://youtu.be/kLRtkJ2IlPA
無助經驗捆綁成功機會 https://youtu.be/g-ImXz_II-M
三種閱人方法 https://youtu.be/XW5TCQWAJdI
心靈雞湯
斷捨離 https://youtu.be/hlUGiHcchqw
報應解讀 https://youtu.be/PCzxUvuSS5k
背叛與出賣 https://youtu.be/LNT4igetvvo
竭盡所能 全力以赴 https://youtu.be/WBHs8XdyZIA
人生最失敗的行為 https://youtu.be/I0zhYivk3gI
各位親愛的觀眾
本頻道的「會員計劃」經已開通
只須點擊「加入」->「選擇讚助金額」->按照頁面指示「完成讚助」
假如你曾經因為 我的影片 而得到某些啟發
您的小小心意 將會是本台最巨大的支持
KTSmagic 需要您的 支持 及《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Ktsmagic?sub_confirmation=1
#旺角卡門 #烏蠅哥 #王家衛 #張學友

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完形治療(理論)基本介紹-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參考資料: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李坤崇著/ 第二版) 完形 治療理論 完形 治療. ... <看更多>
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吳師智通-簡單講解完形治療中的「接觸」概念 的推薦與評價
那個東西就會成為形象. 簡單來說,例如說,這個圖我畫得有點醜,但這個圖你如果稍微,有接觸過 心理學 或是聽不完心治療,一定都看過這個圖, 或是網路上有一堆 ... ... <看更多>
何謂完形心理學 在 [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看板NTUE-EPC-98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NTUE-EPC-97 看板]
作者: meijoy (Incurable)
標題: [轉錄][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時間: Sun Jun 10 13:24:35 2007
https://gc.shu.edu.tw/~tjchiang/indite/GestaltPsychology/index.htm
˙心理學的定義
˙何謂格式塔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2)美國時期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心理學的定義
完形心理學是探討人類對於圖像的認知反應的一種學問,它是心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
支,對於視覺影像工作者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基本的技能。在討論完形(Gestalt)的意義以
前,有必要先對心理學的發展有一些基本的瞭解。心理學(Psychology)這個字是由希臘
文psyche(心或精神)及logos(研究或學科)演變而來。按照字面上的意義解釋,心理學
是「研究心靈或精神」的學科。過去身心二元論的時代,心理學的研究侷限於心靈層面的
探討,因此昔日的心理學是十分主觀又缺乏科學實證的學門。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心理
學在本質上逐漸轉變為系統化、客觀性及依賴科學實驗的學問,同時心理學界開始主張人
類的身心並不能切割,「行為」是身心一體的結果。由於「行為」具有客觀性,而且可以
觀察量度並加以量化分析,因此人類的行為研究逐漸成為現代心理學的重心。
心理學家Kurt Koffka於1925年曾為心理學下過一個定義:心理學是探討生物和外界環境接
觸時產生相應「行為」的科學。而「行為」則包含兩種意義:一是具象可觀的反應,如說
話、動作或可以量測之生理變化;二是抽象不可觀的反應,如人內在的動機、情緒、思考
、知覺等等。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可說是內外兼具,涵蓋了人類所有可觀、不可觀的心理活
動歷程與表現,因此它是研究個體行為與心智歷程,經過縝密觀察與測量而建立的科學。
˙何謂格式塔
Gestalt這個字源自德文,它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形狀(shape)或形式(form)的意思,
也就是指物體的性質;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
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學上,它則代表所謂「整體」(the whole)的概念。而以Gestalt為
名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於20世紀初發源於歐洲,它主要是在研究人
類知覺與意識上的問題,「完形」心理學反對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以自我觀察、自
我描述等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經驗的成份,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派(Behaviorism)過份強
調動物實驗,完全排斥心智歷程的作法。一般而言「完形」心理學視心智歷程和結構為心
理學的內涵,企圖以比內省法更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瞭解人類如何對於視覺刺激產生視覺
上的認知概念。此一學派在國內有人以「完形」稱呼,也有人以其發音直譯為「格式塔」
心理學。因此「完形」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其實是同一名詞。
「完形」心理學派是以Gestalt作為其理論之主軸,他們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
,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易言之,
「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為:「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
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由此一觀念推論,人們在欣賞一幅圖
畫或一張攝影作品時,畫面裡的每一個部份形成了各自獨立之視覺元素,如果想讓觀者留
下深刻的視覺認知,元素與元素之間必須彼此產生某種形式之關連。人類的認知系統,如
何把原本各自獨立的局部訊息串聯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正是「完形」心理學派主要的研
究課題。
雖然Gestalt這個字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它卻超越單純的視覺甚至於
整個感覺領域。完形心理學大師Wolfgang Kohler認為,Gestalt其形式或形狀上的意義在
完形心理學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並非完形學派的主要研究中心。廣義地說,完形心理學家
是用Gestalt這個術語,來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雖然完形學派的發展歷史很短,但是它
對於人類視覺「場」之形成與視覺上「整體性」(wholeness)之問題,曾經有十分獨特且
深入的研究成果,對於人類的視覺認知有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完形心理學的學說與假
設很難經由科學的實驗加以驗證,由於後繼者少,終於日漸式微。
在探索完形理論以前,我們可以閱讀書籍和圖像來加以說明,人們在閱讀一段英文寫成的
文章時,看到的是一個個由26個字母組成的單字,再由每一個單字彼此間的相對關係與文
法結構,串接成一個可以被他人了解完整的文字意義,而非一連串各自獨立的長短符號與
間隔。同樣的情況,一般人在欣賞一幅圖畫或一張照片時,閱讀的也是由不同濃淡、色彩
、造形、輪廓和形式組成的完整圖像,並非彼此毫無關連的獨立區塊。而觀眾在欣賞一部
電影時,所接受的訊息也是由連續的畫面與聲音等組成的敘事情節,而不是一連串各自獨
立的停格片段。由此可知,知覺過程中最自然也最關鍵的工作項目,就是將不同時間與空
間之訊息作一次整合。唯有如此,才得以讓訊息的接受者能從容不迫地接收並處理隨時湧
入的大量訊息。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觀「完形」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由早期研究人類的知覺現象開始,到後來應用在學習、認
知、諮商等心理學領域,貢獻可說十分卓著。由於它的理論是由德籍學者以德文撰寫,內
容非常艱澀難懂,加上學習的人很少,使得這個學派逐漸為人淡忘忽視,它的發展時間僅
僅祇有20年左右光景。直到1950年代由於航空運輸的普及,美國科學家為了飛航技術的理
由,開始研究人類的視覺與環境之關係,過去「完形」心理學派研究發展的許多視覺理論
,才又重新受到科學家的重視。1970年代隨著電腦科技的昌盛,為了「人工智慧」研究的
需求,關於人類大腦、神經的視覺生理及心理學的研究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與成就,在科
學家漸漸揭開人類視覺生理之謎的同時,才又重新檢視並肯定過去「完形」心理學派對於
人類視覺認知所作的貢獻。1970年代起「認知」心理學開始蓬勃發展,「完形」心理學過
去的研究成果也為「認知」心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將「完形」心
理學視為「認知」心理學的先驅。如果要嚴謹地探討「完形」心理學對於現代藝術發展之
影響,其實應該將它的歷史畫分為歐洲與美國兩個段落來加以討論。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完形」心理學派的誕生大約是在1912年的德國,當時Dr. Max Wertheimer(1880~1943)
發表第一篇有關「現象」的論文,首次對「完形」心理學作了有系統的陳述,因而發展起
來。 Wertheimer認為視覺元素的組織是所有心智的基本,而且是與生俱來的,並不須要刻
意去學習。他把視覺元素組織的因素定名為知覺組織律(perceptual organization),也
就是後面要討論的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等完形律。 Wertheimer並首度提出所
謂「群化」的原則,對於過去畫家在「呆板」與「散漫」的畫面之間,祇知道「統一中求
變化」的構圖原則,建立了一個嚴謹的理論基礎。七年後另一個對於20世紀現代藝術具有
舉足輕重地位的包浩斯(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也由建築師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
瑪(Weimar)創立。他們對於人類在這段期間由於科技昌盛衍生的問題,同樣採取一種整
體統合的方式。雖然「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與Dr. Max Wertheimer領導的「完形」學
派並無直接傳承的關係,但是「包浩斯」充滿實踐精神的藝術走向,以及對於「視覺場」
之研究與視覺元素間的數學性與表現性的分析,其實兩者的精神是十分一致的。
「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是一所相當於大學層級的美術學府,這所學校的藝術走向與傳
統唯美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反,採取「形式服從功能」及「以少勝多」作為創作的指導原則
。它的設校精神是將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認為「藝術與工程應該互相受益,不必向19世
紀一樣彼此視同陌路」。因此「包浩斯」實際上是一所講求功利主義與務實精神的美術學
府,強調理論科學與實證觀念同樣地重要。「包浩斯」藝術教師在設計課程時特別重視形
式分析與色彩結構的基礎訓練課程。如何將藝術的創意與熟練的工藝技能及科學知識相互
結合,並符合20世紀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需求,是「包浩斯」教學上的一大特色。
這所學校的師資陣容包括:20世紀重要的美術理論家及觀念藝術家,如Paul Klee(圖C5-1
)、Wassily Kandinsky(圖C5-2)、 Lyonel Feininger(圖C5-3)、Moholy Nagy(圖C5
-4)、Ludwig M.V. Rohe等。其中Paul Klee和Wassily Kandinsky更以親身的創作經驗,
加以系統整理,編成有條理具創見的教材。Kandinsky並以色彩實驗的作品強調單純顏色的
心理效應,開啟「抽象藝術」(abstract art)的風潮,被稱為抽象畫的鼻祖。「包浩斯
」提供學生自由創作的學習環境,尊重任何形式的創作,鼓勵學生透過動手來發現問題,
並解決問題。這種Workshop式的教學方式,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者。尤其目前各國的
大學大多將建築系列入理工類別而非人文學科,並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理背景,據信與
「包浩斯」教學的成功有關。
「包浩斯」籌劃各種嶄新的美術課程,試圖用一個完整方法來解決高度工業化與科技發展
下所衍生的問題。「包浩斯」的許多老師與Dr. Max Wertheimer同樣深信:其實物理學的
力學原理與人類的知覺系統十分類似,它們都在不斷尋求一個簡單而安定的狀態。因此
Dr. Max Wertheimer與「包浩斯」的教師們便首先提出「場」(field)之觀念,並把建築
結構學(Structure)的理論應用在設計課程之中。他們巧妙地將純藝術與純科學的課程融
合在一起,並且結合工藝生產與實踐經驗。其中Moholy Nagy開始採用感光材料不經由照相
機直接曝光的實驗,完成抽象拼貼的影像(C5-5),最終到達傳統攝影相當的作品。這些
當時十分前衛充滿實驗性的觀點,徹底扭轉了20世紀建築與設計的教育方向。
唯「包浩斯」的教學理念後來逐漸受到政治及外在學術勢力的干預,1925年被迫遷校。不
到10年光景又由於失去當地市政府的支援,1932年再度搬遷至柏林。1933年納粹政權強迫
該校關閉,執教的老師們多數疏散逃亡至英法等國,隨後陸續輾轉投奔美國。值得一提的
是,「包浩斯」創辦人Gropius後來進入哈佛大學講學;Rohe來到後來改名為伊利諾技術大
學的建築、計劃和設計學院執教;Nagy則在1937年於芝加哥創立了New Bauhaus學校,可惜
祇維持短短1年時間。這批大多成長於歐洲具有創新觀念的傑出藝術家們,後來成為領導20
世紀全世界建築、繪畫、設計、攝影與美學理論的領袖人物。
(2)美國時期
「完形」心理學派初期的核心人物因納粹德國的破害,後來陸續輾轉由歐洲移居美國。由
於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頓悟學習」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學者之介
紹倡導,「完形」心理學在1930年代才逐漸被美國心理學界所熟悉。而
Dr. Max Wertheimer任教於柏林大學時期的受業弟子Rudolf Arnheim,則是「完形」心理
學得以大放異彩的關鍵性人物。
1928年Arnheim獲得博士文憑後,便因定期發表默片之電影評論,而鑽研蘇聯、美國及德國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電影資料,1932年寫成一本將電影視為一種媒體來討論的電影
理論專書----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國紐約,並獲得古根漢獎助金,從事將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尤其是完形心理學)溝通搭橋的工作。他特別著重於研究空間、形式
、色彩、律動等在視覺上的作用,以及這些作用與藝術作品之關係。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
經典著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藝術與視覺認知)(如圖C5-6),也為藝
術行動與觀看行為之間找出兩者的共通性。同年,他應聘在Sarah Lawrence學院任教。
1968年Arnheim離開勞倫斯學院,赴哈佛大學Carpenter藝術中心教授藝術心理學課程。
1969年他又發表Visual Thinking一書,闡釋「視覺思維」在藝術創作的作用。他認為藝術
作品不是臨摹自然,藝術家的工作也不祇是觀察事物,而是在於發現事物之本質。1974年
Arnheim自哈佛大學退休,隨即應聘擔任密西根大學訪問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為止。
他在美國大學教授藝術心理學期間,勤於著述才將這一名稱很奇特的「完形」理論發揚光
大,成為完形心理學集大成之一代宗師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19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茲(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茲(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們在電磁學與重力場的領域獲致
十分顯著的突破及成就。在歷經許多次的實驗之後,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在物理世界裡
存在了一種所謂的電場、磁場與重力場,在場中的所有元素會因為某種形式彼此共鳴的力
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場中的元素與元素間會彼此影響。它們不是彼此
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間互相排斥。這種彼此相互牽引的力量受制於元素之尺寸、質量、
位置及靠近等因素。Dr. Max Wertheimer之視覺研究受到當時新發現的物理學定律影響,
他認為和物理世界的「場」一樣,在人類的知覺世界裡應該也有一個極為類似的「場」存
在。相對於人類視覺世界的便稱為「視覺場」(visual field);和人類生活、學習等情
境相關的是「知覺場」(perceptional field)。人們知覺到此一場地,並加以利用再把
握這個整體,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學被稱為「場地論」(field
theory)。
「完形」在「視覺場」中的定義是:在「視覺場」中的各種力量組合成一個自我完滿而平
衡的整體。在一個「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變都將影響整體以及各部份之本來特性,因
此整體是大於或不等於部份之總和。而「完形」法則證實了Dr. Max Wertheimer的視覺觀
點:一個物體被人們感覺的方式由它存在於「場」的狀態或條件所決定。也就是說,人類
「視覺場」中的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個整體(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
自獨立(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學所歸納的認知結論,其實就是描述在「視覺場
」中整體(grouping)的認知如何形成。除此之外,心理學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
用「完形」理論與法則,研究發現潛藏在人類知覺系統內某種群體化的動力,因而建構了
一套臨床心理學之完形治療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療上是一種嶄新的觀念與嘗
試。
在任何一個「視覺場」中(也許是一幅畫或某一場景),能否把其中的幾個視覺元素連結
起來,看成一個有組織的外觀輪廓,端視這些元素之間是否存在知覺上的某種關連性。為
了找出元素間並不真實存在之關連性,完形心理學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則,被稱
為Gestalt Law(完形法則)。它們有在前面已經敘述過的「圖與地」之概念,還有對視覺
創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及
「異質同形」等法則。這些被完形心理學派研究歸納出來的視覺規律,可以幫助平面圖像
的創意與設計人員,闢建一條能夠穿透點線面及空間重重繁瑣之造形、色彩、圖案、質感
、動作等罣礙,進而通往形成視覺認知的道路。
事實上,「場」的範圍與觀念還可以擴充至人類的社會與生活,如由多數人組成的封閉團
體------公司、學校、社區、族群等也形成了一個類似的「場」,「場」中的元素------
同事、同學、家庭、同宗等團體成員也會彼此影響。其中興趣相同、背景類似、年齡相近
的成員可能彼此吸引,進而時相往來,這也是成語「物以類聚」的最佳註解。反之,種族
、身份、地位、個性、教育程度差異較大的,就容易產生疏離感甚至衝突磨擦,關係也會
比較淡薄或對立,這個現象和完形法則的「相似性」十分吻合。此外,每個人在面對日常
工作時,一定要做完一個段落才願意罷手,否則心裡會有不安的感覺。這也是完形法則的
「封閉性」的鮮明寫照;未完的工作(象徵未封閉)將會造成心理上的張力與沮喪感。而
在邁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們早已擺脫農業社會的舊有體制,崇尚自由及簡單的社會關
係與價值。這種現代人公認的生活態度與形式,也和完形法則源於簡單(simplicity)的
原則相仿。因此「簡潔不累贅、功能單一」的形式蔚為21世紀服飾、傢俱、建築、汽車等
產品之流行時尚,甚至於也成為現代人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與方針。
因此,要評斷一位畫家或攝影師他的視覺表現水準,究竟是高是低,並不能祇考量觀察其
技術與美學的表現而已,還要審視他(或她)對於存在於「視覺場」內各種元素間關係的
敏感度是否夠高而定。誠如完形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整體與組成部份之和不同」,在
(圖C5-7)中,讀者可以選擇去看各自獨立由C、A、M、E、R、A組成英文字母,也可以看
成一台單眼相機的圖像。而後者就是將所有的元素看成一個整體,這種將視覺元素聚集成
單一形像的動作,其實這就是一種「完形」(Gestal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99.183
※ 編輯: meijoy 來自: 61.228.99.183 (06/10 13:24)
--
毛糸はありますの?
はいはい 袋に3つ分
御主人用に一つ 奧樣用に一つ
だけど もいっこ 道の隅で
泣いてる坊やのためのも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86.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