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填海造陸記者會就是明天|大家一起來關注👀】
🆘外木山海岸最後求救信號🆘
拒絕協和電廠填海造陸連署表單(目前已經突破2000人🔥🔥🔥)https://forms.gle/Sr4oyGDvxoiyU9eT7
・
「向海致敬」還是「替海送終」?
拒絕協和電廠填海造陸!──勿讓能源轉型成海洋生態的傲慢劊子手!記者會
時間:2020年12月18日(五)9: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1會議室
主辦單位:立法委員陳椒華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邱顯智辦公室、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辦公室
出席人員:立法委員陳椒華、立法委員邱顯智、基隆市議員陳薇仲、基隆市議員王醒之、社團法人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鄭暐、社團法人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陳雪梨、中央研究院陳昭倫研究員、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律師、王銘祥教練、經濟部代表、環保署代表、海委會代表
・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陳椒華、邱顯智與基隆市議員陳薇仲將於12/18(五)上午9:00於立法院中興大樓101會議室,召開「『向海致敬』還是『替海送終』?拒絕協和電廠填海造陸!──勿讓能源轉型成海洋生態的傲慢劊子手」記者會,針對台電公司協和電廠更新改建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將大幅衝擊基隆外木山漁業、嚴重破壞海洋生態與基隆僅存的自然海岸卻未完整評估替代方案,要求台電公司評估並提出對生態影響較小的接收站替代方案(包含浮動式接收站),以降低生態影響。並呼籲在「向海致敬」作為海洋國家的重要目標同時,能源轉型及能源政策應反思與尊重環境永續的初衷,勿讓能源轉型屢屢成為生態殺手。要求台電及能源部門,勿以暫時性手段永久摧毀珍貴的基隆海洋生態及環境,留給下一代豐饒美麗的海洋資源,真正向海致敬,而不是替海送終。
・
🌊外木山接收站填海造陸懶人包 https://tinyurl.com/yx9bdwdq
🔥🔥🔥拒絕協和電廠填海造陸連署表單(目前已經突破2000人❣)https://forms.gle/Sr4oyGDvxoiyU9eT7
誠摯邀請大家幫忙連署、連署過的也幫忙轉發,台電已經 #叩關環評,最後關頭,請 愛海人一起來為無法說話的珊瑚、海龜與魚群以及美麗的外木山海岸發聲!
僅存者手記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木瓜 ◎江文瑜
她拒絕
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
在每一次日光浴裏
向浮雲友善地打招呼
她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
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
五十幾年前,充滿青春的乳房
被當成泛著白光的省電燈泡
持久,耐用
日本軍人一個接一個接上插頭
以為彈性的玻璃永不破碎
屋裏未曾點燈
幽暗光線看不清對方的臉
他訕笑、他狂怒、他愉悅、他解脫
她胸口的白光照不亮他們的臉龐
在這個沒有地名的小房間
在菲律賓島上
她必須以體內僅存的光──
慰安 未安 畏暗
他們劇烈衝撞 前仆後繼
攻向一塊陌生/默聲的土地
她在一艘船上搖晃
或許,自己就是一艘船
士兵排列成海浪
推送她遠離家鄉
役場強迫登陸/登錄她的名字
每一批從左營出發的船載運
未知/慰汁方向的航程
船經過越南湄公河口
轟炸機炸彈散落
甲板瞬間碎裂
她眼見另一半的船身下沉
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
她逐漸呼吸困難
抓不住任何浮木
水如魚雷般灌進她的身體
泡沫從口中取代她的語言
另一艘輪船再度起航
穿越巴士海峽
船卸貨後
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
一座叢林
軍艦整批卸下士兵
藏匿在她的地/蒂盤
每一個夜裏,士兵繼續匍匐
押駐/壓住叢林
除了擦槍走火
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
五十幾年後
荒蕪的大地散落一地的木/墓瓜
她受傷/瘦殤的脊椎無法彎腰揀拾
只幻見滿地滾動的燈泡/砲
似燈芯已然焦黑的廢棄物
四周蟲鳴
風琴與口琴的軍歌
「還在菲律賓島上嗎?」
◎作者簡介
江文瑜的創作以詩為主軸,並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
江文瑜以詩集《男人的乳頭》,獲陳秀喜詩獎。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隔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本詩即收錄於此。其他著作為《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女教授/教獸隨手記》、《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和服肉身》。
江文瑜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小編 詩聲字 1u04少女 賞析
木瓜除了是詩題,也是整首詩的重要象徵。由於其外型與乳房的相似,以及木瓜多子多孫所象徵的生育,木瓜可以做為女體的象徵。而橫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作家龍瑛宗其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木瓜可視作台灣人的精神風貌。木瓜在這首詩中,同時象徵著台灣、殖民地與女性。
除了木瓜,詩中也使用了省電燈泡、船與叢林來譬喻慰安婦的身體,暗示著理應有主體性的身體卻被徹底物化。第三段乳房被譬喻成省電燈泡,插頭則刻畫出了日本軍人對慰安婦的性侵害。第五段她人身在船上,但她也感覺自己像一艘船,無法控制地被日本軍人擺佈身體。第六段當搭乘的船因轟炸碎裂下沉,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呼吸困難、灌進她的身體的水與口中吐出的泡沫也隱喻著性侵害。
從第五段開始,詩中出現了許多伴隨著斜槓「/」的雙關。對他國土地的侵略,以及對殖民地婦女身體的侵害,在詩中同時進行,似乎也在提醒我們,真實的歷史亦然。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慰安婦的議題卻是在多年才展開,南韓於八○年代末,台灣始於九○年代初。詩中第四段侵犯她的日本軍人的臉龐是「看不清」、「照不亮」的,施暴者的面目是模糊的,象徵著侵犯她的不只是單一的個人,而是整個國家。
另外,斜槓也可以視作象徵慰安婦創傷的心理狀態。「她拒絕/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除了無法在白日感到自在,「她也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她在黑夜也同樣警戒。事件發生時,「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失去身分與名字,如同失去了自我,「除了擦槍走火/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心理防衛機制也讓她解離。
而五十年後,她的身體創傷如荒蕪的大地上散落一地的木/墓瓜,以及受傷/瘦殤的脊椎;心理創傷則有出現了砲的幻見,以及軍歌的幻聽。這些都顯示,即便過了再久,當初慰安婦的經歷仍持續影響著她們的生活。
參考篇目: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臺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年6月),頁17-19。
--
美術設計: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江文瑜 #木瓜 #身體詩 #女鯨詩社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3.html
僅存者手記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江文瑜〈木瓜〉
她拒絕
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
在每一次日光浴裡
向浮雲友善地打招呼
她也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
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
五十幾年前,充滿青春的乳房
被當成泛著白光的省電燈泡
持久、耐用
日本軍人一個接一個接上插頭
以為彈性的玻璃永不破碎
屋裏未曾點燈
幽暗光線看不清對方的臉
他訕笑、他狂怒、他愉悅、他解脫
她胸口的白光照不亮他們的臉龐
在這個沒有地名的小房間
在菲律賓島上
她必須以體內僅存的光──
慰安 未安 畏暗
他們劇烈衝撞 前仆後繼
攻向一塊陌生/默聲的土地
她在一艘船上搖晃
或許,自己就是一艘船
士兵排列成海浪
推送她遠離家鄉
役場強迫登陸/登錄她的名字
每一批從左營出發的船載運
未知/慰汁方向的航程
船經過越南湄公河口
轟炸機炸彈散落
甲板瞬間碎裂
她眼見另一半的船身下沉
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
她逐漸呼吸困難
抓不住任何浮木
水如魚雷般灌進她的身體
泡沫從口中取代她的語言
另一艘輪船再度起航
穿越巴士海峽
船卸貨後
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
一座叢林
軍艦整批卸下士兵
藏匿在她的地/蒂盤
每一個夜裏,士兵繼續匍匐
押駐/壓住叢林
除了擦槍走火
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
五十幾年後
荒蕪的大地散落一地的木/墓瓜
她受傷/瘦殤的脊椎無法彎腰揀拾
只幻見滿地滾動的燈泡/砲
似燈芯已然焦黑的廢棄物
四周蟲鳴
風琴與口琴的軍歌
「還在菲律賓島上嗎?」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江文瑜 創作,#木瓜
#賴柏年 手寫、襯圖,Instagram:lai.po.nien
※本篇作於1998年12月4日,收錄於江文瑜詩集《#阿媽的料理》(女書文化,2001年12月)
※女書粉專 女書店
※小編 #1u04少女(粉專 1u04少女)賞析:
「木瓜」除了是詩題,也是整首詩的重要象徵。由於其外型與乳房的相似,以及木瓜多子多孫所象徵的生育,木瓜可以做為女體的象徵。而橫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作家龍瑛宗其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木瓜可視作台灣人的精神風貌。木瓜在這首詩中,同時象徵著台灣、殖民地與女性。
除了木瓜,詩中也使用了省電燈泡、船與叢林來譬喻慰安婦的身體,暗示著理應有主體性的身體卻被徹底物化。第三段乳房被譬喻成省電燈泡,插頭則刻畫出了日本軍人對慰安婦的性侵害。第五段她人身在船上,但她也感覺自己像一艘船,無法控制地被日本軍人擺佈身體。第六段當搭乘的船因轟炸碎裂下沉,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呼吸困難、灌進她的身體的水與口中吐出的泡沫也隱喻著性侵害。
從第五段開始,詩中出現了許多伴隨著斜槓「/」的雙關。對他國土地的侵略,以及對殖民地婦女身體的侵害,在詩中同時進行,似乎也在提醒我們,真實的歷史亦然。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慰安婦的議題卻是在多年才展開,南韓於八○年代末,台灣始於九○年代初。詩中第四段侵犯她的日本軍人的臉龐是「看不清」、「照不亮」的,施暴者的面目是模糊的,象徵著侵犯她的不只是單一的個人,而是整個國家。
另外,斜槓也可以視作象徵慰安婦創傷的心理狀態。「她拒絕/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除了無法在白日感到自在,「她也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她在黑夜也同樣警戒。事件發生時,「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失去身分與名字,如同失去了自我,「除了擦槍走火/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心理防衛機制也讓她解離。
而五十年後,她的身體創傷如荒蕪的大地上散落一地的木/墓瓜,以及受傷/瘦殤的脊椎;心理創傷則有出現了砲的幻見,以及軍歌的幻聽。這些都顯示,即便過了再久,當初慰安婦的經歷仍持續影響著她們的生活。
--
◎參考篇目
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臺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年6月),頁17-19。
※江文瑜
創作以詩為主軸,並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
以詩集《男人的乳頭》,獲陳秀喜詩獎。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隔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本詩即收錄於此。其他著作為《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女教授/教獸隨手記》、《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和服肉身》。
江文瑜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僅存者手記 在 無法在香港輕易獲取】 第六屆... - 聯經思想空間Linking Vision 的推薦與評價
現在總是這樣,寫香港的東西,無法在香港輕易獲取】 第六屆#台積電文學賞中,香港作家#梁莉姿憑藉作品〈僅存者手記〉,書寫時代裂變下的痛苦、省思及重新探尋自處方式 ... ... <看更多>
僅存者手記 在 字花- 【賀】梁莉姿獲獎,得獎作將在台出版... 的推薦與評價
【賀】梁莉姿獲獎,得獎作將在台出版第六屆台積電文學賞公佈得獎名單,一百七十一件作品中,九件作品晉級決審,並最終由梁莉姿〈僅存者手記〉與李世成〈紫馬〉並列評審 ... ... <看更多>
僅存者手記 在 [心得] 讀《惡女書》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讀《惡女書》:不只是九零年代的同志文學,卻是愛人的哲學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51
九零年代關於性別認同較為知名的三本著作應該分別是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朱天文的
《荒人手記》以及陳雪的《惡女書》了。前二者對我而言首先是攻擊性過強且似也因作者
少逝使得著作更成如同絕響般被奉譽,尤其是裡頭的「絮」已不只是現實的個體,而是已
經理型化的意象,次者雖說模糊了敘事者的定位然而印象卻無法鑿刻在我腦中。
但是,《惡女書》卻深深地打動我,雖說楊照在序中批評著這是一本虛幻意識告白,作者
仍深陷社會對同性戀情欲貶低的窠臼,我想或許裡頭可能經常有「進入」一詞是個肇因,
然而「進入」的動作非必代表陽具對於女體的進入,畢竟這是在現象上以文化的觀點進行
詮釋才有此諸端的意義行程也因此即便楊照也是我十分欣賞的作家,我也不甚認同該文評
。
有些作品的「知名度」來自於其政治性,例如有些僅因其具有的性別作為敘事主題而躍升
成為受歡迎或者好評的前矛之列,然而陳雪的作品卻不然,固然故事中是以女同性戀作為
敘事主軸,並且在過程中充斥著性愛,滿滿的性愛。但是這些性愛卻不像村上春樹故事中
莫名所以出現的做愛,也不是情色小說中為了滿足賁張血管的煽情描寫,卻是赤裸裸地描
寫愛、人。性是人的本能,性愛也就是人的本能,愛卻又不止如此,超越生物性的慾望之
上有著的是精神性的聯繫。
且原先也經常見到陳雪這名字在書架上,因此會疑惑著是否是個「暢銷」作家,因此從未
有一讀的念頭,是直到這本《惡女書》的再再版,因其書名與封面設計吸引到我,也因此
讓我一舉買下幾乎陳雪其餘的作品在日後慢慢閱讀,因為這不是二十年前被某些人所批判
道為求驚駭的寫作,而是單僅以其文筆就足以為人讚道,遑論其所描寫的故事主軸在那封
閉初開的年代,是更加難得。許多作品被拿出「年代」時,通常都是要說項、開脫,例如
說:「難免嘛,那個時代無可厚非的」,但這本書卻完完全全相反,句子反過來變成是:
「在那個時代,竟然」。
「我真傻,真傻,現在回想起來,從前所迷惑的、害怕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啊!我
睜開雙眼,清清楚楚的看著她,阿貓,性別上是個女人,長相舉止都像社會定義中的男人
,然而,深深吸引我的不正是她混合著堅毅、自我、狂野和溫柔、細膩的性格嗎?在我眼
中,她只是我的愛人,一個令我無法抗拒的人,當我第一眼看見她就已經愛上了她,現在
愛她,以後也不會改變:
我們自小在社會中成長,各種教育、訊息、知識都告訴我們,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是
天經地義的事,人可以對一隻狗、一隻貓產生像親人一般的感情,卻不能容忍人對相同性
別的人產生愛情和性欲,我因為自己愛上了一個女人而驚慌不已,甚至害怕得逃離,只是
不願和別人不一樣而已,結果呢?結果讓自己變成一具行屍走肉,空洞地在世上飄來蕩去
,誰又認同我了呢?
真是愚蠢至極。」
這段對話出現在以「陳雪」為角色姓名的最後短篇〈貓死了之後〉,節錄這段話並非因為
最喜歡這個短篇,四個短篇都難分優劣地良好,恰巧只是這段對話如同告白一般說出了一
個女同的心。甚至這段文字也是挑戰著二元性別在愛的問題上無足輕重,我們愛的不是那
個人的性別,卻是那個「人的本身」,即使活在一個社會中我們無法避免地在各種依存關
係下而存在,也會因此必然地能被特定「概念」所捕捉,性別、職業、地位、學位各種特
徵,但是有些本質是即便剝除了這些條件仍然獨自存在著的,那就是主體自身。而僅此,
才是愛所附著的。
這些特徵或許是在社會關係上以方便他者對自身的了解而存,但必然地會產生認知偏差,
然若我們要去愛一個人,就必得要去破除這些魔障。而這些條件的存在也一定造成著各種
傷害,想要成為男人的T、認同混亂的個體,又或者是不曉得自身所愛者究竟是那個T的她
還是她身上的 masculinity ,過程是辛苦的,走向終點也未必是砍去荊棘後的康莊道路
,卻可能是上吊而亡、不受理解而墜樓還是染紅的浴缸,即便是三十年後的今日,仍然有
現代社會中的「他者」面臨著各種苦難。雖然涂爾幹(E. Durkheim)在《社會學方法論
》中提過在社會整體的進化中犯罪必然是規則的現象,換句話說,社會中既然存在著標準
,也將會有「我群」與「他者」的對立關係,進而劃分出「正常」與「異常」,且高夫曼
(E. Goffman)也在《污名》中提過這些區分來自於觀點,或多或少我們每個人都在某中
觀點中是個異常者,然而在其他類別中的異常者必然不是我們這些正常者所能真正理解的
,但這卻不阻礙我們去嘗試,去試著理解。
善與惡是否不過人為的文化建構呢?那麼,惡女孰人?又,惡女實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7.206.1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0646047.A.23A.html
※ 編輯: lokazdszone (61.227.206.127 臺灣), 08/16/2022 18:35: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