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生死錄】吳起:行事極端的動機
相信就算不是軍事專業,還是會聽聞《孫子兵法》的大名。作為春秋末期的吳國將領,孫武因著他的著作,在歷代都享有盛名並到如今仍被紀念(尤其是那些有志於報考國軍軍職的青年,在猛嗑孫子兵法以求通過必備考科的時候,對於孫武絕對有著激情的問候)。
而就在春秋後的戰國時代,有一人也完成軍事著作,其經典程度曾和《孫子兵法》並駕齊驅,使太史公司馬遷將他和孫武併在同一個列傳中描述。那人名叫吳起,一個到哪都能帶來成功,可最終在哪都會面臨失敗結局的名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堅定的誓言
吳起,衛國人,誕生於積蓄足有千金的富豪之家。可吳起不想當個單純的富二代,於是他年輕時就常在外追求官職,結果不但沒成功還花光全部家產,所以同鄉人譏笑他是個好高騖遠的敗家子。
其實戰國時代還有一個人的開局和吳起極其類似,那就是縱橫家代表─蘇秦,他也是散盡家財去追求官位但一無所獲,後來回到家鄉不但被鄰居恥笑,甚至連自己家人都極度輕視他,使蘇秦發出「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的喟嘆。而他後來的反應是認錯,在發出「是皆秦之罪也(白話翻譯:都是我自己的問題呀)」的感言後,開始發憤讀書,甚至不時刺自己大腿提醒自己要認真。
吳起面對嘲笑的反應則是……殺了30多位曾譏笑自己的人!由於犯了重罪,吳起決定出走他國,當逃犯的同時去繼續追求他心之所向的功名之路。離鄉前夕,吳起的母親趕來送行,看著淚眼汪汪的母親,吳起突然舉起胳膊,接下來狠狠地咬下,鮮血也隨即湧出。被嚇傻的吳媽媽只聽見兒子帶著果決的口氣說:「我吳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衛國!」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
離鄉的吳起後來拜當時有名的儒家學者─曾申為師,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一方面這能擴充吳起的學識,另一方面,儒家是戰國時代的顯學(語出自戰國末期的學者─韓非所言:「世之顯學,儒墨也。」),所以加入儒家,知名度將會水漲船高,同時會有諸多前輩及同學相互幫襯,這對一心當官的吳起自然是極大的助力。
憑著本身的天賦及強大追求心,吳起逐漸獲得師門的重視,但故鄉卻傳來一個噩耗:「吳起,你的母親病故了。」
眾人原以為吳起會放聲大哭並且動身奔喪,誰知吳起表示:「我跟母親說過,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故鄉,所以只要告訴來人說我知道即可。」這個反應被曾申聽到,讓他當場大罵:「連母親死了都無動於衷,我沒有這種禽獸不如的學生。」隨即將開除吳起的學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親亦可殺
眼看儒家是待不下去了,吳起果斷的轉學兵法,而且很快就獲得證明自己的機會。
當時齊國進攻魯國,魯穆公急需良將領軍抵抗,此時有人推薦:「主公何不以吳起為將?」魯穆公表示:「我也有意讓吳起領軍,但聽說他的妻子是齊國人,我擔心他可能會偏袒齊國呀。」
這話傳到吳起耳中,他立刻手刃妻子向魯穆公表示:「聽聞主公懷疑我,所以我徹底斬斷自己背叛的可能性,請主公任用吳起為將!」
眼看吳起做的這麼絕,魯穆公於是命吳起為將指揮,而吳起隨即大敗齊軍。穆公頗為得意的表示:「這吳起果然有本事,我沒看錯人哪。」結果旁邊的大臣立刻接話:「吳起以前殘忍的殘殺鄰里,後來母喪不歸而被曾申逐出師門,現在又殺死自己的妻子好獲得領軍機會。這樣的人,主公覺得能用嗎?」
此話一出,魯穆公頓時對吳起有說不出的厭惡,於是免去吳起的官職。眼看自己在魯國的仕途是徹底完蛋,吳起毫不猶豫地離去,前往下一個讓他一展所長好登上高位的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勝名將
如果用現代環境比擬,魏國就是戰國時代的新創公司,不只資歷遠低於齊、楚、燕、秦這些老牌諸侯國,而且還位處土地富饒卻甚少險要地勢保護的四戰之地,這都讓魏文侯時刻身懷危機意識。因此魏文侯積極招攬人才,也因此吸引吳起這種胸懷野望的人士。
此時的吳起也算是頗有名聲的人物(雖然這裡是負面意義居多),對於他的投靠,魏文侯就問了他最為信賴的相國─李悝:「你怎麼看吳起這個人?」李悝秒回:「貪戀成名又愛好女色。」(現在大家知道吳起是怎麼名聞天下了吧。)可李悝又接著說:「可這人帶兵作戰的能力,比以前齊國的常勝將軍司馬穰苴還厲害。」一聽此話,魏文侯大手一揮:「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就用他為將!」
吳起激動了!他第一次遇到明知自己有毛病,然還肯全面授權的主君。於是他立刻放開手腳,展開他日後流傳後世的軍事才能,也就是練兵。
孫子兵法曾言:「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意思是:對待士卒若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就可以使士卒願與將領同生共死。)」吳起怎麼對待兒子我不清楚(而且從吳起老媽及老婆的案例……試問哪位敢當吳起兒子?),但他待兵方式只怕比許多父親對兒子都還要拼命。
首先他穿著和最下等士兵一樣的衣服,吃的伙食也與基層士兵相同,睡覺不鋪墊褥甚至拿樹葉當棉被,行軍時也不搭車騎馬而是和大兵們一樣扛著軍需徒步前進。
再來面對傷兵,他更是關懷到超出常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有位士兵長了惡性毒瘡,結果吳起直接用口替士兵吸吮膿液,為的就是用最溫和的方式把傷口徹底清乾淨。
吳起的所作所為,其實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每個士兵感覺到被尊重。
說到此處,大家可能會覺得:「尊重人很好呀,吳起棒棒!」那我想告訴大家春秋戰國時代幾個感覺「被尊重」的案例。
春秋晚期,吳國的公子光以最高級門客的待遇厚待專諸,並且把專諸的母親當成自己母親一樣的敬重,結果專諸願為公子光執行自殺式襲擊,用一把魚腸劍暗殺光子光的政敵後,自己則被大卸八塊。
同樣是春秋晚期,豫讓覺得智伯以「國士」的規格尊重他,所以當智伯被政敵殺死後,豫讓想盡辦法的復仇。多想盡辦法呢?第一次搞暗殺,他把自己搞成一個清理茅坑的罪犯,甚至就躲在茅坑附近準備掛掉對方。第二次搞暗殺,豫讓在身上塗漆讓皮膚長滿惡瘡,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之後偽裝成乞丐準備掛掉對方。
時間來到戰國時代晚期,主角是鼎鼎大名的荊軻。他之所以願意執行明知不可能完成的綁架秦王任務,一方面是因為燕太子丹無所不用其極的厚待,另一方面則是回報當初認可他能力的推薦人。
說了以上幾個故事,老ㄕ是想告訴大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感覺被尊重,通常就是準備用命來回報被賦予的期待。因此前面那位被吳起吸膿液的士兵,日後在戰場上是拚死往前,甚至深陷敵陣都不肯稍微退卻,最終直接跟敵人拚到同歸於盡。然後吳起底下的士兵,各個都是如此。
寫到這,我自己都開始頭皮發麻,這可是幾萬個隨時要跟人玩命的殺人機器
事實上,吳起訓練的精兵,之後在魏滅中山國的戰役中表現極為亮眼,這也更讓魏文侯確信吳起的軍事才能,於是他決定:「命吳起攻略河西之地。」
所謂的河西之地,是指今日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的地區。在戰國時代,河西地區是韓、魏、秦三國交界的戰略要地,誰獲得河西,就可以封死另外兩個的發展動線,所以該地的戰事特別激烈膠著。
但這一切都隨著吳起而改變,因為在他獲得魏文侯受命後,只花了大約兩年時間就將河西之地完全攻略。也就是在鎮守河西地區的期間,吳起做了一個戰國史上極為著名的軍制改革,那就是成立「魏武卒」。
所謂的武卒,必須能穿著全副甲冑(包含頭盔、胸甲、背甲、甲袖、甲裙、脛甲,材質則是頗重的青銅),攜帶主武器─戈、副武器─劍、遠程武器─弩(順帶一提,拉開這弩必須用上360公斤的力道),背負箭矢50支及三天的口糧,並要在半日內跑完41公里。
光聽就覺得這批武卒各個都是猛男吧?但武卒之所以劃時代,不是因為他們的體能要求標準很高,而是因為他們是戰國時代最早期的公民兵。
從西周乃至東周的春秋,戰爭的主力是駕馭戰車的貴族。雖然平民也會以步兵的身分投入戰鬥,但那時的步兵通常只負責跟在戰車的後面,一來負責看住戰車防禦最弱的正後方、二來負責在戰車打贏後幫忙撿尾刀。正因非戰鬥主力,平民鮮少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同時也隊會破壞生產及打擾農務的戰爭興趣缺缺。
魏武卒對體能的高度要求,固然是戰鬥力的保障,但真正激勵魏武卒戰意的關鍵,是吳起承諾:「只要通過選拔,每一個魏武卒都可以獲得房地及田產!」這下平民們可是兩眼放光:「當兵有錢領?還有不動產?這不是脫貧的大好機會嗎?快讓老子加入!」這讓平民與國家利益綁在一起,使軍隊獲得遠超以往的對國向心力。
重點是,吳起之後還建議魏侯:「以後在廟堂設宴,最好設三個等級;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貴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要比上等功差;無功者坐後排,只有酒席而沒有貴重餐具。宴會後,則派人按功勞大小賞賜有功人員的親屬,對陣亡將士的家屬,則每年提供慰問及撫恤。」吳起的這個舉動,就是在跟軍隊表示:「想晉身上等階級?獲得榮華富貴及名聲威望?行!你肯拼命、能立功,全都大大的有!」
如此徹底利用利益及社會尊嚴刺激將士,效果也是猛烈的顯著。西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號稱50萬攻打河西地區的陰晉。魏國士卒一聽到消息,不等命令發佈就自動全副武裝準備抗敵。看著眼前殺氣騰騰的部隊,吳起高聲道:「誰還沒立過軍功?我帶你們建功立業!」數以萬計的士卒瞬間戰意沸騰,:「等的就是這個時候!跟隨將軍建功立業!」之後,吳起以5萬多人兵力大破秦軍。吳起鎮守河西的任內,寸土未失,並且將秦國徹底困死在西方完全無法和魏國抗衡。
(順帶一提,日後促使秦國戰鬥力爆棚的商鞅變法,其中的軍事改革很大程度就是借鑒了吳起的措施。因此可以說:只有學習吳起才有機會超越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將入相
在魏國建立蓋世功名的吳起,之後迎來人生的又一轉折。
那年,知人善任的魏文候過世,由魏武侯繼位後。當時很多人覺得吳起有機會成為魏國國相,但魏武侯卻任命齊國貴族─商文為擔任國相。
前面提到很多次,吳起這人對功名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結果自然讓他心懷憤恨,所以他跑去跟商文說:「我想跟您比功勞,你行嗎?」
商文落落大方地說:「好呀。」
吳起:「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意為國死戰,並讓敵國不敢圖謀侵犯。這您能和我比嗎?」
田文:「我不如您。」
吳起:「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並充實國庫的儲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我不如您。」
吳起:「拒守河西地區,使秦國不敢侵犯,並讓韓國、趙國服從歸順。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說:「我不如您。」
話講到此處,吳起盛氣凌人地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那您說說為何您的官位卻在我之上?」
商文從容地回答:「國君剛即位並且年紀輕,此時大臣及百姓都人心惶惶。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還是應當託付給我?」
這個回覆讓吳起啞口無言。的確,他的才能人盡皆知,但此時的魏國需要的不是進取,而是先求權力過度間的安定。所以需要有一個威望足夠的人物鎮住場面,還他吳起卻是著名的有才無德,在官場上混到了人見人嫌的地步,又怎能調和人心呢?
沉默許久,吳起說:「應該託付給您。」
商文說:「這就是我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了。」
雖然商文讓吳起的晉身吃鱉,但吳起的才能依舊亮眼,魏武侯期間,吳起繼續領軍擊敗東方的齊國,再次確立魏國在戰國獨霸的態勢。
另外有次魏武侯巡視河西地區時,當他說出:「能掌握河西地區的天然險峻,我們的國防想必很堅固呀。」吳起卻說:「君侯的言論可是蘊含亡國危機呀。過往歷史有多少政權掌握了天然險峻,但最終都被人討伐,可見河山險固不足依靠,霸業也不因山河險固而誕生呀。」魏武侯聽完也表達對吳起觀點的贊同,可見吳起獲得新國軍的認可。
所以當商文過世,新的魏國國相上台,這位新國相畏懼吳起的才能會威脅他的地位,於是他故意先對魏武侯說:「魏國國土太小,像吳起這樣心高氣傲之人,可能留不住他。君侯何不讓公主下嫁給吳起?如果他答應,那就表示吳起願意長期留在魏國發展;如果他拒絕,那就證明他心已經不在魏國了。」
同一時間,新國相邀請吳起及公主到家中做客,而且新國相故意在宴會中惹怒公主,公主忍不住當場破口大罵,這就讓吳起心中厭惡。
於是當為魏武侯詢問吳起:「將軍是否願意娶公主呢?」回想公主的惡言惡行,吳起婉言拒絕,結果就中了新國相的挑撥之計,從此喪失魏武侯的信任。
眼看發展無望,吳起再度起行,這次他投奔的目標視戰國第一大國─楚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吳起變法
楚國在春秋戰國歷史上,是一個表現很「謎」的國家。
你說它不強大,它可是吞滅數十國,並且地廣資源多,這龐然巨物連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多國聯軍後,都不敢直接武力相拚。可你說楚國強大,除了楚莊王時期曾真正的稱霸天下,其他時候面對大國的戰爭多以失敗告終,像是春秋時,面對北方強權的晉國曾被擊敗三次,另外面對南方興起的吳國,竟也被打到首都被破的亡國危局。
楚國之所以表現落漆,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內貴族的勢力太大,導致大部分楚王的號令無法確實傳達,而且這票擁有既得利益的貴族還常干擾楚王的改革意圖。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當時楚昭王曾想給予孔子一塊地方實驗新政,將來好放大到全國實施,結果楚國貴族就說:「孔子如果真的才能,然後又擁有不小的土地,那他將來會聽楚王的號令嗎?」這句話就讓楚昭王可能的改革不了了之,由此可見楚國暮氣沉沉,這才不時被強國擊敗。
此時楚國的君主是楚悼王,他聽到吳起來到楚國,那可真是高興壞了。
「吳起到任何一個國家,那個國家就強大,如今到楚國,寡人可不能放過這個人才。」
於是楚悼王宣布:「命吳起為令尹!」
此話一出,眾人大驚,甚至連吳起都驚。因為楚國的令尹,就是其他國家的相國,也就是說吳起終於獲得僅在一人之下的第一高官地位。
故事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也明白,你給吳起越多激勵,吳起就越玩命的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吳起立刻在楚國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吳起變法」。
吳起的改革內容大致為:
1. 制定成文的法律,並要求人人遵守
2. 如果貴族是承襲三代以前的功勞,那就要取消爵位及賞賜
3. 裁減冗官並削減官吏俸祿
4. 禁止私人請託去獲得官位的陋習,要做官就要獲得新法設立的功勞才行
5. 將楚國首都的防禦加固兩倍
不難看出,吳起的改革就是要整肅貴族,並且透過法律強化楚王權威,另外讓有才能之人獲得晉身的機會。
改革的結果也很顯著,楚國之後擊敗了戰國首強的魏國,再次讓各國回憶起楚國強大時的恐懼。
可如此打擊既得利益集團,吳起豈能不招人怨?事實上,不只貴族恨透了他,估計是施政過於猛烈,像是負責將楚國首都加固的首都住民也對吳起心懷怨意。
但有人怨,就有人爽,這個爽人自然是掌握大權並趕到大國崛起的楚悼王。所以楚悼王始終力挺吳起,這暫時壓抑住表面化的衝突,卻醞釀出日後更極端的反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臨死反撲
西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這消息剛一傳出,楚國貴族立馬糾團要掛掉吳起。
當時貴族部隊用弓箭攻擊吳起,被偷襲中招的吳起眼看自己這次是將毫無生機,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並決定:「我死,也絕不會讓我的敵人好過。」於是他衝到楚悼王的停屍處並趴在楚悼王屍體上,貴族部隊追上吳起,之後亂箭齊發將吳起一舉斃命。不過這陣攻擊,連帶讓楚悼王的屍體中箭,而根據楚國法律:傷害君王屍體者將被誅三族,所以等到新王繼位,立刻下令將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於是有七十多家慘遭滅族。吳起直到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仍能假他人之手,完成自己計算精密的謀略。
老ㄕ一己之見
後世人對於吳起褒貶不一,但有一個評語相信是所有人的共識,那就是:「此人有才無德。」
敗家、殺鄰里、殺老婆、不奔喪,一切只求上位,他的狼性有目共睹,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形成他大起大落的一生。雖然不排除這世上有人天生性格扭曲,但老ㄕ認為吳起的「無德」,很大一部分是時代環境下的逼迫造成,之所以如此說,還要回到吳起的出身。
文章最一開始,我提到吳起出生富有之家。但注意,富有不代表有權有勢,如果吳起家族頗有權勢,那他何必老是外出求官呢?所以合理的推斷:吳起可能是商人之子(或是商人的後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士農工商」這古代四民的分類,出處則是源自春秋時代的管仲著作─《管子》。請注意,商人的地位處於末端。
之所以如此,在於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糧食來之不易。直到西漢時代,在《淮南子》都有:「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中略)…國無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的字眼,那就不難想像在更古早的春秋戰國,糧食的生產及確保是更加不穩定。,所以「農」之所以僅次於貴族階級的士,就在於他們是生產糧食的主力。
商人可就不同,《管子》提到商人的特質是:「與時逐」、「樂觀時變」,意思是商人士利用時間差來賺取利益,而其中一個時間差,就是農家每年收成前夕,存糧幾乎耗盡、新糧未能採收,這是商人借貸營利的最好時機。問題是:這很容易打擊農家的生產力。
所以古代社會一向看低商人地位,這其實相當現實,因為這階級的人不務本業(也就是糧食生產),還有可能威脅農家。戰國初期的商鞅變法,就極度打壓商人,展現重農輕商的思想。試問:如果吳起是商人之子,那大環境對他友善嗎?
如果吳起的本性是老好人,那或許他會繼承家業好延續富有生活,問題是:偏偏吳起是有追求的人,而他追求的,其實也是前面我提到,在古代社會最在意的一個精神所需─尊重。如此或許就能解釋,吳起為何那麼無所不用其極的追逐功名,特別是在能力明顯不如他的商文擔任國相時出來嗆聲,因為這是一個底層人士往上爬的辛酸奮鬥。
但這不表示我認同吳起的所作所為(除了好色,這個所有爺們都該有的原罪),事實上,太史公曾批評吳起:「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吳起向告訴魏武侯:『憑藉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但他到楚國執政卻因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這說明,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其實可以有所調整,而這樣的調整是他自己也認同的,但他卻選擇最迅速卻得罪絕大多數旁人的方式,為的是證明自己有實力。
可嘆啊,吳起。是時代把你逼成如此?還是你自己天性才走到這般地步呢?
圖片為:三國志14的吳起
話說我雖然不是介紹三國人物,但我也引用三國志14不少古代武將的圖片,這也算是幫忙做了宣傳吧?遊戲公司,難道不給我個紅包感謝一下?就算不給紅包,新出版的威力加強版DLC也可以免費讓我使用,算是意思一下也好嘛。
不過......光榮!你不是說這次沒有威力加強版嗎?現在又是怎樣?座公司不可以太暗恥呀!
「儒家思想現代社會例子」的推薦目錄:
儒家思想現代社會例子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帖外交
文:薯伯伯
話說新華社聲稱,「多國人士認為香港推遲立法會選舉是高度負責選擇 」,而在一眾「多國人士」當中,除了典型的巴勒斯坦、肯雅等,還有法國。
有些香港讀者很疑惑,法國人怎麼會認同「香港推遲立法會選舉是高度負責選擇 」?
報道中原文是這樣寫:「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佈雷斯萊表示,推遲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反映了特區政府面對疫情的務實精神,即以保障人民福祉作為首要任務,避免廣大市民冒著被病毒感染風險而參加選舉。」(https://bit.ly/2EHOKWZ)
這個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在 2007 年她寫了《穿越西藏》,聲稱要讓西方瞭解「真正的西藏」。在2015年又出版了《新疆——絲綢之路的一千零一個奇跡》,說「我在新疆感受到各民族對這個國家的熱愛」。
類似的西方人,遠道而來唱好共產政權,在共產政權甚為普遍。我在這裡節錄一段《北韓迷宮》的章節,讓大家看看在被稱為「兄弟邦」的北韓,到底如何玩得出神入化。
* * *
節錄自《北韓迷宮》第十章〈南北分界線〉(薯伯伯著,香港天窗出版,2020年增訂版):
北韓人似乎真心相信主體思想就是世界最前衛的政治及哲學論述,對外國人「熱衷學習」這個似是而非的理論,絲毫不起疑心,不覺奇怪。我隨便翻開朝鮮勞動黨的機關報《勞動新聞》[1],置頂版位是最高領袖金正恩的指導和視察活動,其餘20則新聞,居然有18條都是跟外國有關,倒顯得極具國際視野。當中13條是外國團體如何仰慕朝鮮,2條是金永南[2]祝賀外國成就,另外3條則是批評聯合國及美國的對朝政策。
我把那15條所謂外國團體對北韓歌功頌德的新聞標題列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朝鮮的國際觀是怎樣煉成的:
* 瑞士團體贊揚金日成同志的業績
* 英國團體網站刊載金正恩同志著作
* 南非團體網站介紹金日成主席簡歷
* 德國成立2017年白頭山偉人稱頌大會籌委會
* 斯洛文尼亞成立2017年白頭山偉人稱頌大會籌委會
* 慶祝太陽節[3]籌委會在納米比亞成立
* 摩爾多瓦團體成立慶祝太陽節暨朝鮮勞動黨七大籌委會
* 哈薩克斯坦成立慶祝太陽節籌委會
* 慶祝太陽節津巴布韋籌委會成立
* 一些國家(羅馬尼亞、奧地利、幾內亞和尼日利亞)研究和普及金日成主席回憶錄和著作
* 一些國家(德國、波蘭和孟加拉國)舉辦金日成主席業績討論會
* 一些國家(巴基斯坦、埃及和墨西哥)舉行慶祝太陽節討論會
* 德國成立朝鮮文化研究小組
那些仰慕金日成理論或朝鮮政體的組織,分佈於歐美各國,連尼泊爾也有,起名大多是甚麼主體思想研究小組、先軍政治研究協會或金日成金正日主義研究會等[4]。尼泊爾的組織名叫記者協會[5],只有小貓三四隻,卻多次前往平壤朝聖。前蘇聯陣營國家或是今天的朝鮮,最愛這種國際上的「老朋友」,經常包飲包食邀請對方來朝,好收國際及國內宣傳輿論之效。不過這個尼泊爾記協也不是白來的,他們在2008年就曾給金正日頒發「尼泊爾國際和平獎」。
你敢想像嗎?金正日真的得過國際和平獎啊!只是這個獎狀的設計,頗像是在加德滿都買到的廉價乾果上面那張包裝貼紙而已。
***
北韓一向自視甚高,非常在意來訪的外國官員及訪客人數和級別。自從金日成那個年代起,就一直有所謂的「請帖外交」,歡迎外國名人前來平壤。受邀者除了政界人士,也有影視藝員。聽洪永城說,他在2015年為香港無綫電視在北韓拍攝節目,回到香港之後,居然收到北韓電影節主辦機構的邀請,想他出席這個朝鮮娛樂盛事,但洪永城對這個國家始終有點戒心,只好婉拒。
在1970年代,就有至少4位外國高級官員到來朝鮮訪問,分別來自東德、南斯拉夫、柬埔寨,當然也少不了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他們一來,全受到金日成以宮廷的駕勢和排場的親切接待。
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被單獨安排在宮殿的住處,東德領導昂納克則受到了他「有生以來最隆重的歡迎」,而代表中方出席北韓1978年9月9日舉行的建國30周年大典,是當時中共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6]。小平同志訪問北韓五天,給足金日成面子,金主席非常高興,慶典期間,一直陪在鄧小平身邊[7]。
我跟中國民族問題專家王力雄談到「請帖外交」這一現象,他聯想到文革期間,中國也豢養了一堆西方的思想政黨,組織往往不到十人。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荷蘭馬克思列寧主義黨,打著馬列旗號,到處招搖撞騙,該黨的總書記化名彼德森,跑到中國25次,踩著紅地氈過來,不單獲盛宴招待,還拿了不少紅包,更受到《人民日報》的祝福。這個荷蘭馬列黨的所謂總書記,其實只是一名數學老師,而更有甚者,如此耐人尋味的國際行騙計劃,居然是由美荷兩國的情報機關聯手炮製,用以刺探北京情況。北京由金主搖身一變,成了冤大頭[8]。
北韓的思想教育,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大搞金家個人崇拜的造神運動外,再提升朝鮮民族主義。從所謂的大同江古文明,到現代的主體思想,均體現了外人難以理解的民族優越感。在妙香山設立的國際友誼展覽館,放置了老朋友送來讓人啼笑皆非的紀念品,其目的就是營造萬邦來朝的假象。王力雄說:「極端孤立的政權,下面的人為了向獨裁者表現工作成就,故意縱容這些山寨組織。」
古代中國跟現在朝鮮的情況雖然差異頗大,但倒有一個相似的賞貢心態。王力雄在其著作《天葬:西藏的命運》也有提到中國歷史裡的朝貢和賞賜現象[9]。按天朝的邏輯,前來上貢,即表臣服,自古以來,中國皇帝都把周邊的「蠻夷」上貢視為統領萬方的象徵,以此滿足天子心態。貢品多屬不值錢之物,但朝貢者一入中原,即派兵護送,沿途開銷全包,並厚往薄來,回賜甚豐。貢賜明顯有利可圖,上貢就成了合算的生意。
現代朝鮮所做的,其實就是中華思想[10]的平行時空,有著唯我獨尊、宇宙最強的共同心態。香港學者沈旭暉說,北韓的政治宣傳,也許就是恰如其分地混和著儒家哲學、民族主義[11]及一丁點的馬列思想。雖然在外人看來有點荒誕,但對朝鮮人而言,卻變成民族驕傲。
在行程當中,我經常會對小韓的講解內容充滿疑惑,但有一點我是非常肯定,就是她對主體思想是宇宙最中心的理論,真心堅信不移。小韓從來沒有向我們主動推銷主體思想,但只有團友問起,她總會非常積極地回答,聽到有遊客背得出一兩句,是由衷地欣喜兼欣賞。去到紀念品書店,她也會善意地提醒店裡的主體思想叢書,均有中文及其他語文的版本。
我總覺得,小韓跟我們聊起主體思想時,語氣不再是導遊,倒有點像是傳教士,對沒有受過主體思想感化的地球人民宣揚主體思想,就是她的神聖責任。
* * *
注釋:
[1] 我打開的那份《勞動新聞》,是2016年4月6日的中文版,這份官媒的網址為,http://www.rodong.rep.kp/cn/ 。
[2] 金永南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地位僅次於金正恩,在2019年正式退休。
[3] 太陽節即是金日成的誕辰紀念日(4月15日),是北朝鲜最重要的全國節假日。從1968年起金日成生日成了北韓節日,到了1997年此節日正名為太陽日。
[4] 黃長燁,《黃長燁回憶錄》,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第7章提到,世界各地開始對主體思想感興趣,先是第三世界的學者,後來是歐美各國,而東京在北朝鮮的支持下成立了主體思想國際研究所,但黃長燁跟那位日本人的理事長見過面,覺得他並沒有理解主體思想。
[5] 此記者協會的英文名為Nepal Journalists Association,網頁設計頗為「山寨」,http://www.nja.org.np/ 。在尼泊爾有另一個較為正式的記者協會,即Federation of Nepali Journalists,兩者應該沒有關係。
[6]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正式確立了鄧小平實際最高領導者的地位。
[7] 傅高義(Vogel, Ezra F.),《鄧小平時代》,香港:中文大學,2012,第241至243頁。
[8] 更詳細的資料,可參看《華爾街日報》的文章〈In From the Cold: He Was a Communist For Dutch Intelligence〉,http://pazu.com/nk/nl
[9]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運》,台北:大塊文化,2009,第一章〈主權問題出現以前的中藏關係〉。
[10] 在朝鮮半島上,還曾出現所謂的「小中華思想」,朝鮮的儒學家認為,朝鮮取得中華文明,以「小中華」自居,視他者為夷狄。參看,http://pazu.com/nk/huayi
[11] 這個觀點,在Lim, Jae-Cheon,《Kim Jong Il’s Leadership of North Korea》,倫敦: Routledge,2009,第7頁及57頁有更詳細的描述。當中寫道:「金正日在儒家思想及民族主義的社會環境成長……北韓媒體把他塑造成個忠誠孝子。」
* * *
《北韓迷宮》增訂版
作者:薯伯伯
出版:香港天窗
年份:2020年增訂版
在旺角序言、北角森記及各大書店,均有發售。
儒家思想現代社會例子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遠離華夏食人族,恢復人性共興亞
要發掘何謂香港民族,思考華夏食人族之源起與發展在所難免,而當我想更準確咁解釋華夏之時,我忽然就聯想到過去人在澳洲深入偏遠沼澤尋訪鴨嘴獸之經歷。尋幽探秘嘅結果,雖然係一如預期嘅遍尋不獲,但因為本來就有可遇不可求嘅心理準備,回程感覺既講唔上可惜,亦未見得氣餒。活化石之所以引人入勝,原因在於觀察世間罕見嘅物種,可以親眼見證佢地幾乎絕跡於世嘅形態同習性,而鴨嘴獸作為十九世紀初歐洲科學家一度以為係惡作劇嘅卵生哺乳動物,正與以「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居嘅華夏文化極為相似。以下將探討中國—華夏食人族—儒學鴨嘴獸保守估計已達三個千紀嘅發展停滯,論證香港民族脫離中國方可振興亞洲之道義責任,希望可以刺激民族同胞對於未來世界之和平想像。
華夏死水,寸草不生
世間萬物平等,適生淘汰係物競天擇使然,生物學意義上嘅保育瀕危物種亦應當支持,但香港民族飽受華夏食人族之害,絕對唔應該對近在咫尺嘅惡霸過於寬容,事關香港民族自身亦負有順應世界歷史演化嘅偉大使命。促使老帝國順勢解體、活化石安分退場,責任在於華夏歷史之非歷史,中華帝國之千年如一日,而香港民族為東亞生態系統所做嘅,只不過係呈現自身之求生意志,順勢向鄰國一池死水送出有助人類同胞起死回生嘅氧氣——唯有中國解體,中共治下各個族群方有望恢復人性,繼而步入正途,接上現代化之軌道。所以,相比起香港曾經風行一時嘅大中華主義思想,發揚民族主義,勇於改變受制於人嘅局面,先至係為華夏食人族燃點希望嘅合理路徑。
根據現代考古成果,位於現時伊拉克之兩河流域乃係孕育人類文明嘅豐饒之地,因為人類協作共生,形成部落聚落,大約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世界史上首個農業社會應運而生。由於農業社會之形成往往係經過漫長嘅選擇同適應階段嘅成果,活躍當地嘅人類早喺新石器時代已經掌握人工種植穀物技術,因此喺短短幾千年間,農耕技術已經傳遍四方,愛琴海、地中海、黑海以至黃河文明後來之繁榮,亦同蘇美社會文化息息相關。由此可知,華夏以農立國,既非世界農業社會史上唯一演進路徑,更非優異於其他古文明,發展初期嘅大體安定,只不過係因為遠離其他族群,避過激烈競爭——公元前嘅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之所以一直經歷各個王朝嘅武力征服,呈現出華夏食人族與一般香港人唔太習慣嘅歷史亂象,正係因為區內各國都無法以閉關自守形式經營。
當人類文明因為劇烈競爭而快速成長,歐亞大陸嘅東面,以黃河流域為根據地嘅儒學鴨嘴獸則因偏安而成為華夏食人歷史敘事中嘅適者。傳說中嘅夏王國稱霸中原地區,改禪讓制為世襲制,反映出武力同資源多寡極大程度上決定歷史走向,但其後商王國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之前都要不停遷都,則反映縱有共主之名實,當地貴族動亂與外敵入侵卻係從未間斷。商人統治衰落之際,周人以更具道德約束力之社會文化擊敗前朝,周禮於是成為定制。如此興衰交替之現象,其實係歷史上應有之常態,因為人類存在於世,本來就係要保持開放,不斷改革,面對各種天敵同環境轉變,繼而推動世界歷史不斷向前。因此,中國經歷文革之後以改革開放為國策,向世界展示友好姿態,本質上只係扭曲自然然後放開束縛,但瘋狂嘅係,華夏食人族已經習非成是,淪落到視經濟發展自然規律為權威嘅恩賜。中國人喺近乎缺氧嘅鎖國生活之中都可以如同老鼠一樣生生不息,又更無負儒學鴨嘴獸之名——野生鴨嘴獸繁殖能力固然不如儒學鴨嘴獸,但缺乏競爭而演化緩慢則為兩者共享之特性。
而要了解儒學鴨嘴獸到底係缺乏競爭在先,抑或係拒絕競爭在先,研究與華夏密不可分之儒學即可獲得關鍵線索。華夏文化敬鬼神而遠之,以自然解釋人倫,迴避形而上學嘅傾向,眾所周知,而孔子正係其中將形而下之事睇得最重因而成為所謂萬世師表嘅代表人物。無可否認,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確實出現過百家爭鳴之現象,事關當時儒學尚未具備壓倒一切嘅能力,但天人合一之謬說之所以喺秦漢之後成為主流,絕對唔係單單源於某任皇帝強行推動,真正起決定作用嘅係漢帝國人民已經具有充分思想準備迎接糅合陰陽學與五德終始學之儒教。華夏食人族之精神世界貧弱,易子而食,以至道德殺人嘅文化,就係由儒教所支撐,而儒教之所以歷久不衰,到廿一世紀都有人擁護,現象背後反映嘅正係華夏食人族即使曾經擦出資本主義嘅火花,但一直都未有真正進入近世,係貨真價實嘅人類文明活化石。
精神貧弱,後繼無人
回應世人對秩序嘅需求,本來無可厚非,亦有好處,但喺華夏文化之中,理想同現實逐漸割裂,倫理地位日高,實際道德反而每況愈下。周人趕絕已征服地內之故有文化風俗,由上而下推行官方祭祀儀式,係世界歷史上相當常見之統治策略,但封土建國求安穩之後,始終要面對周天子失去民心之事。春秋時代,各國主體意識亦變得不穩,人人急於發掘治道解決眼前困境,而魯國孔子選擇嘅策略就係上追周公,重塑國家地位以自保。當時魯國歷史悠久,但政經實力皆不敵其他國家,再次從諸侯國林立之背景中突出自身自然成為孔子嘅目標。
「周禮盡在魯矣」一說,既反映魯國求助於周禮力量,亦透露孔子以先王聖道描述自己心目中嘅理想國之心,無奈再苦心經營嘅政治理論,到最後都因為缺乏小共同體而歸於塵土——如此發展,同時亦已預示後世所有真心儒者屢試屢敗嘅必然下場。孔子之政治思想,本來或者係有向善演變嘅空間,但魯國自己人唔支持,子弟傳道又力有不逮,久而久之,自然失去進入新時代嘅活力。其實,假如周公理念真係值得魯國上下傾盡全力守護,如此優秀嘅文化又豈會經唔起時代考驗,因為他國入侵而輕易失傳?對比以色列人之堅忍不拔,甚至將地方神想像成至高之神去解釋亡國滅族嘅命運,最後令猶太教釋放出自我救贖之能量,影響其他族群以至成個羅馬世界,孔門子弟嘅傳道意志,可謂相當薄弱。
周人統治早期,前朝文化仍然興盛,重視鬼神意見,事無大小都會問道於天,刻有甲骨文之龜甲出土,正係商人信仰虔誠之象徵。然而,周人之文化有別於前朝,而且對缺乏道德責任感之祖靈天帝都失去耐性,於是佢地開始相信個人意願高於神明指引,自身德行更勝上天欽點(畢竟商人亦曾經係天命所歸),結果就令神明成為政治決定嘅背書者。當神權變得低落而未有惹起嚴重爭議,人道比天道更重要之思想自然慢慢成為主流,華夏過早嘅政教分離,就令後人視人間一切都係人類事務,亦令「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成為後來孔子思想嘅基礎。
孔子死後兩百年左右,秦漢相繼而興,前者焚書坑儒,殘害儒者,後者則借屍還魂,利用儒學,儒學自此已經因應華夏土壤而萎縮變形,再未見昔日曇花一現過嘅茁壯之姿。畢竟,周人已經播好君權先於神權嘅種子,制裁政治由人定斷嘅果實亦係時候加以收割。收割之後,漢武帝以儒學包裝專制,以官俸收編文士,繼位者再興黨錮大獄屠殺少數敢言之輩,種種行為都係以唔敬神嘅周人為榜樣。公元二百年左右,東漢陷入分裂之局,周公理念終告壽終正寢,華夏文化亦正式鴨嘴獸化,而儒學幾經焊接轉化再焊接,就衍生出南宋國之民族主義、明清政權之閉關自守,以至當代中國之自卑自大矛盾心理——當華夷之辨代表排外心態,中華正統則代表自我中心,所謂「孔子學說本身係好」一語已經再無討論價值。
唯古是尚,輕薄自然
漢武帝想將儒學演繹為儒教,唔可能一廂情願推行,因為鞏固權力嘅過程引起太大反彈,就會擦槍走火,觸發動亂。換言之,在上位者收唔收窄到思想自由,係視乎民間接唔接受思想控制嘅準備。而活化石代表人物孔子之政治主張唔主張普世,唔主張反戰,是非對錯觀念含糊,可謂最有利於政權殘民自利,溫水煮蛙。
孔子主張之中,愚民反智首推「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先王所指,不論係理解成神話傳說中嘅堯舜,定係創立周禮嘅周公旦,其實都唔係完美無瑕嘅人,因為聖人始終係人。有能之人為處身於特定時代同空間中嘅人民建立社會共識,其實即係同英國普通法一樣嘅概念,過度歌頌某個時期嘅聖人,甚至要求往後嘅統治者都要複製聖人王政,簡直係忽略時移世易之自然規律。例如,神話人物神農氏之能力,在於推廣農耕技術,神話人物黃帝嫘祖之能力,在於擊敗蚩尤同推廣養蠶紡織,呢啲所謂為人民謀福祉嘅形象,其實係將人物刻意平面化加隱惡揚善嘅壓縮式造神運動,以聖人稱呼凡人可謂不合情理。雖然基督教信仰之中都有大量先知聖人,但先知聖人永遠唔係上帝,佢地只係負責傳達福音同按神意行事,最後審判之權仍然在於造物主手上,國王都要向上帝交代,人道之外畢竟尚有天道。
然而,儒教世界觀認為聖人有權替天行道,而天理既然要運行於人間,就唯有由最了解聖人之道之開國皇帝定斷。皇帝之所以自動成為聖人,係因為佢獲得五德終始說嘅加冕,咁亦即係話,天理係用於追認獲得江山嘅人間權威,天理可以係少數凡人嘅意志,天理根本同自然意義嘅天毫無關係。眾所周知,中華帝國皇帝概念(Emperor)同歐洲國王概念(King)有異,主要分別就係前者係天人之間溝通嘅中介,即使係貧民出身都一定係天命所歸之聖人,成聖之後就會自動同平民身分徹底割裂,而後者重視貴族血統,繼承領地只因家世顯赫,管治之時都經常要同教廷或教會爭奪權力。明白到兩者分別,兩種發展模式之相異即刻呈現眼前:平民爭奪聖人頭銜,華夏因而自陷於惡性循環,貴族爭奪俗王寶座,歐洲則逐漸走上協商之路,簡而言之,儒教可謂罪魁禍首,但產出儒教之族群亦難辭其咎。
審視返華夏神話,神農氏以身試藥嘅實證主義有貢獻,唔代表佢係仁義之人,黃帝攻打原居於中原地區嘅蚩尤部落,更分明係武力征服,後世儒者咁都可以話「君臣朋友之倫,亦為聖人所立,故人知之」,可見崇拜權威之頑疾已經積重難返。華夏食人族甘心接受統治,儒者更孜孜不倦於以聖人概括古代有能之人,不斷將有能者同有德者混為一談,直接導致嘅結果就係華夏文化總係有陳義過高、厚古薄今嘅傾向,而長遠後遺則係信史非史,真假混集,社會進程不進則退,如同鴨嘴獸一樣停止演化。
因為拒絕面對歷史,拒絕相信聖人非聖,拒絕與時並進,抑制商人同民不聊生最終就成為中國歷史書上最常見嘅兩個四字詞。戰國時代,商鞅入秦推行變法,已經提倡重農抑商,壯大地主階級力量,希望社會經濟停留喺農業主導嘅階段;至漢武帝執政,社會經濟再次興旺,朝廷又以新經濟政策打擊商賈,妨礙商品經濟發展,只為平息紛亂;其後儒者王莽篡漢自立,面對農民賣地,商人買地,土地兼併導致民不聊生之局,新政府嘅對策將儒學發揚光大,參考周禮推行終極復古,以井田制之名充公土地,再次分配,胡適形容佢做「一千九百年嘅社會主義者」,可謂無意幽默而更顯幽默。概而言之,儒學之本質,就係深信只要倒帶歷史加高舉禮教就會改善社會爭逐名利之亂狀,儒者之本質,則係真心推廣從根本上消弭階級生成空間之聖人必聖學說,既然如此,共產主義會同華夏文化無縫對接,自然合乎邏輯。
擁抱階級,拒絕天道
商品經濟係農業社會不斷發展就必然會走向嘅新階段,而唐帝國之所以重視貿易,所謂中國歷史都曾經有過資本主義之說,則係受益於儒教正統地位一度旁落。漢帝國時代,朝廷長期徵用異族士兵對抗異族,久而久之,異族亦定居中原,各族文化因而融和。其後,異族勢力隨時而增加,趁漢帝國崩解之際建立政權,更多異族大舉遷入中原,衝擊原有文化,儒教逐漸不敵佛教,平民精神世界亦因佛教傳入中土而稍為開闊。北朝政權一輪混戰過後,北周成為強國,然後楊堅取而代之,建立隋國,但僅僅經歷兩代君主,即敗於李唐,最後,面向世界之鮮卑文化正式主導中原,舊漢氣象因而大變,中原自由之風可謂空前絕後。故此,唐帝國時代,政權非但無意效法周禮解決經濟問題,更順應社會互信逐漸建立嘅趨勢,開創出前所未見之榮景。究其原因,並唔係君臣相契,而只係在於唐人未受儒教繁文縟節所限,敵視異族文化之心淡薄,亦無法接受只講倫理、盲從古制之落後觀念。
十世紀初,李唐由盛入衰,遊牧民定居日久,節度使手握重兵,地方力量割據,擊碎帝國模型,而以漢人領袖自居之趙宋亦乘機佔地稱王。積弱不振之趙宋定都汴京,再偏安江南,最後都係不敵其他政治力量,根本原因就在於世界秩序層層加疊之結晶品必然會超越華夏疊一層又刮清一層返回起點之墨守成規。丸山真男認為,儒學所呈現嘅世界觀,係從自然現實嘅觀察中演繹社會關係,即係將人間之事反映於自然界,呢種認知模式喺人類思維嘅初級階段其實係屢見不鮮,正正點出點解死守祖宗家法係不可取。研究前人經驗,抽取合乎自然之道加以發揚,係人類一直穩步前進嘅基礎,而因時制宜而精進,從來都唔係易事,任何部落、城邦、民族脫穎而出,都一定係有佢地嘅適生之處。華夏食人族之所以適生而又非適生至今,靠嘅就係閉縮世界一角,始終堅持以力服人,排斥人心善性,以無神論掏空平民對死後世界想像,令平民專注今世之禍福。佢地唔相信天堂地獄,唔相信真主在上,更唔相信八百萬神明時刻存在,就連因果報應之說亦唔會對佢地構成實質心理壓力。終於,仁義禮智倡於市,即演變成虛偽造作,中庸之道行於世,即演變成折衷妥協,三綱五常為定法,即演變成父權壓迫,儒教之流弊,盡見於當代中國社會。
孔子真心相信貴賤有序,君臣有別,佢推崇仁義嘅目標只係想維護社會秩序,而唔係期望小人質地嘅人有朝一日變成聖人。天人相關之世界觀,係孔子理念之核心,即使天人合一同性即理係後人加以發揮,亦唔代表孔子本人係意識到天道但刻意存而不論。而朱熹生逢社會排外心態熾熱之際,主張「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則向下開啟魯迅式精神勝利法。戴震批評朱熹理學,「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與外儒內法之華夏治國之道相呼應,本居宣長直言「儒者用儒道古聖人之說,佛道用佛之說,以定其理,於儒佛之中選取優劣,名之為道,皆己所私作之道也」,更係一矢中的。假如儒學所倡之君臣父子關係為恆定不變確為千古之法,父對子如同天對地,夫對婦如同陽對陰,階級社會合乎天理,咁古埃及王朝嘅「法老祭司—官吏軍人—商人農民—奴隸」社會制度同印度社會已經廢除但影響猶存嘅「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社會制度又有何不當?印度賤民女性生而為高階種姓男性之性器,應當承受施暴,若然理據來自種姓制度規定,又何以於理不合?當今印度社會之所以輕視女性,正正就係因為人類將人為之定制誤奉為金科玉律,唔再與時並進。當法老之墓已經風化,種姓制度亦已廢除,華夏儒教竟然仍然受到無知之徒狂熱吹捧,現代人除咗同情,大概亦只可苦笑。
人類之所以生於人道,在於人道生於天道,所謂天道即世界秩序、自然規律,難以名狀,但世界各地嘅神話同宗教正係人類解釋自身對天道如何理解嘅參考,只要加以比較,就會理解儒學鴨嘴獸原地打轉之演化史既罕見亦唔算罕見之處。希臘神話、北歐神話、日本神話等神話體系之中,諸神品格並非無可挑剔,但正因為諸神各有瑕疵,以天理操縱凡人之事至得以避免,因為人間之上有天神,天神之外有宇宙。漢武帝之後,所謂儒者,僵化大腦之內充斥盲目抵制外國之執念,又堅持凡人必須接受教化方可由惡轉善,所謂人本思想由此更見粗陋。
取締腐儒,遺毒自清
香港歷史自開埠起即與華夏食人族分道揚鑣,儒教思想早已隨年月而淡化,國體安定之後,新政府與學術界亦應以全面否定儒教遺毒為要務。回顧香港歷史,前人對中國革命事業嘅熱情確實高漲,而二戰之後,居於香港但卻心繫故國嘅人亦不在少數,但對香港民族新世代而言,反民主、反自由以致反歷史嘅華夏文化,已經變得陌生。即使中小學一直受到教科書論調洗腦,但大多數香港人都已經從中共暴政同華夏食人族真心擁戴不義政權之驚人現實之中,明白到中國政權同中國人之社會共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嘅恐怖真貌。所以,只有徹底排除儒毒,解構華夏,香港民族至有可能正本清源,堂堂正正步上獨立之路。
二十世紀初,滿清帝國倒台在即,稍有學識之革命人士如梁啟超抄襲西方民族主義,虛構出中華民族概念並加以普及,尚未進入近世嘅中國平民照單全收,忽然就成為炎黃子孫。華夏可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並稱「四大文明古國」之荒誕主張,亦係梁啟超得意之作。香港華人定居香港日子尚短,難免關心故地政事,香港歸屬尚未生成,積極參與中華民國內政者不在少數,何東之第三子何世禮放棄英國國籍而加入中國國民黨,戰後按黨指令促成港台貿易,直至1973年返回香港都繼續辦報為國民黨作政治宣傳,正係出名例子。
另一相當熱愛中國代表,則必定要數中大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余英時形容佢「一生為故國招魂」,可見錢穆終生以所謂國學推廣者自居,完全未有因移居香港而改變舊思想。昔日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時,錢穆極力取爭院校首任校長必須係中國人,又認為中文大學應以中文為教學主要語言因而堅持以「香港中文大學」命名,中國認同昭然若揭。佢對自己想像中嘅中國一往而情深,因而流露一種彷彿終生從未接觸西方與東洋思想之固執,重申中國傳統政治唔可以僅僅以西方之君主專制簡單概括,實為「一種自適國情之民主政治」——視唐帝國為一個中國、主張唐之三省制有效制約君權、中國之常態係和多於分等等,都係落伍到無以復加嘅一管之見。而由佢生前曾經講到美國就發狂,指住門口一隻狗當佢係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咁痛罵,更講出狗都比杜魯門有尊嚴呢類軼事觀之,佢嘅生平係完全符合一個愛國儒者嘅典型形象。如此人物,即使對本地大學教育事業有所貢獻,但情緒上狂熱反美反帝,又為中華帝國千年專制辯護,學養實在需要重新評估。
無可否認,大量香港前人視野受時局影響而繼續以中國人自居,但如此現象持續至香港前途談判時期,已經開始生變。香港人雖然尚未完全去除原有認同,但香港文化喺無形之中已經重塑緊大眾嘅心理,只係香港人發現唔到自己一邊做中國人,另一邊又希望維持英殖原狀之精神分裂。呢種精神分裂之下嘅集體意識流動,其實就係香港人成為民族前嘅心路歷程,而一百八十年嘅潛移默化所實現嘅厚積薄發、飛躍進步,非但唔係儒家教化而致,更係完全因為親近西方同時遠離華夏而成。
脫華復性,重新做人
所謂親近西方,更準確嘅講法其實係脫離華夏,恢復人性。儒學本身具有箝制思想之效,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已見一斑,名為推廣文教,實則罷黜各家各派思想體系;南宋朱熹理學號稱重振道學,實際上只係以嚴厲道德批判約束平民,同時助長社會無道德無責任之風;至明之世,統治者為求維持社會穩定,藉科舉制度推動儒教洗腦,應舉者因而受到顧炎武所指之「八股之害」,最終心腦俱殘,民智盡廢。儒學鴨嘴獸分泌之毒液之所以毒,在於人性本有善心,社會發展本有規律,無論任何年紀,都自然會心懷慈愛,無論任何職業,都應該以誠待人,但儒教竟一味高舉聖人之教,無視人類生而擁有之情感與本能,以及可以憑藉強大意志戰勝自身惡念之潛能。結果,華夏食人族因為遺忘人性而更難消滅食人文化,每日猜忌鄰里甚至親人,惶惶終日,最後只可以加入恐懼共同體以求自保;而香港先民因為勇於走出重圍,移居自由天地,最終就喺講究契約精神同市民權利嘅英國殖民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皇后大道東〉歌詞提及「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知己所指正係英國。香港人當時之所以認為知我者莫若英國,其實係因為尚未意識到真正嘅原動力始終來自自身,而非他者。的確,「這個正義朋友面善又友善/因此批準馬匹一周跑兩天」,英國殖民統治為香港先民提供比華夏食人族領域更自由嘅生態系統,但「百姓也自然要鬥快過終點」之「自然」二字,其實只係香港人之自然,並非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因為香港人願意為家人付出,亦積極計劃未來,再好逸惡勞都始終希望跟隨社會流動,成為中產。香港人樂天而散漫,靈動而急躁,好食懶飛、輕言放棄者大有人在,然而,大家從未向惡勢力低頭,正係因為心中有愛,是非分明,始終相信只要肯做肯試,凡事皆可能。
香港人開朗樂觀,自覺鴻運當頭,源於香港歷史順風順水,寄居香港,有付出就必定有回報。香港位處東西之交匯處,立於風暴前線,但自開埠至廿一世紀初,城市內部大體風平浪靜,經濟偶有受挫都總係快速復原,貨如輪轉,財源滾滾來,香港人因而難免自覺好彩。加上,香港人長期觀察邊境以北之民間疾苦,對比之下,落戶香港有如抽到上上籤之感,自然油然而生。然而,香港人心中亦一直暗藏惰性,雖然知道不勞而獲只屬幻想,但仍然難以戒除受華夏食人族文化影響之少做少錯僥倖心理。不過,香港人有小聰明,學習能力強,享有相當教育水平,配以外資林立之營商環境以及因自由開放而格外開闊之國際視野,醒目仔女形象相當鮮明,心懷僥倖都一直過到骨。香港人思維靈活,重視規則但絕不死板,生活上體現為擅長與來自世界各地之人溝通,寬容接納各式文化,抗爭時則表現為手段多樣,變化莫測,創意無窮,正係醒目之明證。不過,一般而言,香港人唔係以堅守原則而廣為人知,急功近利與缺乏耐性,常見於日常生活及工作,可以敷衍了事則必然得過且過,節省成本心力,亦係香港人之特點。由此可知,香港人之民族性,與告別華夏食人族之香港歷史緊密相連,全靠一代接一代發揚人性,一點一滴累積而成,香港民族形狀方有今日之清晰可見,後人應當追認珍惜。
華夏毀滅,東亞振興
霍布斯認為,人處於自然狀態難免侵略他人,故此強大政府結合嚴刑峻法,方可防止人類作惡,喺著作之中,佢更以神話中嘅海怪利維坦比喻權力無限膨脹之政權,形象鮮明而震撼。如此思維,正與華夏食人族之認知經驗相似,兇猛海怪與儒學鴨嘴獸之相似,自然亦合理不過。當我回想遠足當日尋覓野生鴨嘴獸,行到設有指示牌之處時之興奮,守候多時而更覺眼前湖景乏善可陳之悵然若失,我突然就諗起黑格爾對中國歷史之精準概述——不停將歷史推倒重建,只不過係「重複終古相同之莊嚴毀滅」。人類文明史上有戰有和,興亡交替,但整體一直係向建立契約、互相約束、互相理解邁進,生活亦因而變得更加美好,無奈華夏食人族一直錯過改革機會,最終就只可以凍結於遠古之世,停留於保護自己免於遇害身亡之原始時期,無法離開every man is enemy to every man之悲慘國度。
中國解體之後,以理殺人之儒教枷鎖將會同時崩潰,滅頂之災會令華夏文化追隨者真正意識到自身信念之不合時宜,而中國治下飽受壓迫嘅大小族群將會經歷西方族群早已經經歷過嘅後帝國時代,呼吸道聽途說已久之自由空氣。建設之路雖然長路漫漫,但天花拆封之後,非你死則我亡之敵對心理自此鬆綁,以日本為秩序維護者之東亞各國將會長久和平共存,而香港建國,既要與日本台灣攜手合作,鞏固東方連繫,亦要促進北方初立諸國與已發展國家之政經交流,扶掖後進。香港深受東西文化薰陶,輝煌歷史已達一百八十年,經驗之豐富絕對不遜色於世上其他喺戰後至按住民自決原則建立嘅國家。只要繼續精進自身,分工合作,堅持到中共主動挑起戰爭之日,香港民族自然會戰勝黑暗,浴火重生。
精進之真義,在於將好戰之意約束於一己體內,以批判他人之態度自我批判,每日反省,每日悔悟,直至重新發現香港民族本已有之嘅人性,成就自己同民族全體。而人性之內,本來就應該有順應天道與愛護他人之心,因為香港民族既然一早已經從華夏食人族之無神論輪迴中自我解放,自然亦等同回歸最初之善良。幾年之後,中國勢將發動戰爭,殘害香港民族,兩國平民難免要兵戎相見,但我相信香港民族大獲全勝之後,絕對唔會重蹈華夏食人族覆轍,冤冤相報,種下更深仇恨。相反,香港民族經歷正義之戰後,將會胸懷促進全人類之道德觀及世界觀差距繼續收窄之美好願景,上承抗爭時期齊上齊落口號,由學識寬容對待民族同胞開始,發揚民族內部應當愛人如己之團結精神,為日後同敵人亦可冰釋前嫌鋪路,成為更成熟嘅民族。只有維持香港文化中一直存在之宗教多元主義,勇於承擔為區域和平竭盡所能之重任,香港民族至會既可確立香港國體,同時再次成為名副其實嘅自由香港、東方之珠。
https://gnimmm.com/2020/06/11/chinese_platypus/
特別鳴謝同道 歪畸 贈圖
儒家思想現代社會例子 在 儒家思想現代社會 :: 藥局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藥局地圖,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家思想例子,儒家思想缺點,儒家思想不合時宜,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成大,儒學與現代化社會,儒家思想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儒家思想舉例. ... <看更多>
儒家思想現代社會例子 在 Domyweb多米- 【企業價值觀】 前陣子看完【華杉】講解 ... 的推薦與評價
【企業價值觀】 前陣子看完【華杉】講解【儒家思想】,還蠻受啟發的。 ... 也就是說,這些古代先賢的智慧,是真的能應用在現代社會的公司管理中的。 ... <看更多>
儒家思想現代社會例子 在 [分享] 森岡正博訪談-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storm.mg/article/4830931
按:本文是我為出版森岡正博教授《無感的男人》中文版《走出變態之路:「性無感」男
人的心魔與心藥》,於2023年6月與譯者陳征洋一起與森岡正博教授所作的文字訪談,除
討論書中的論點、作者的思想,亦追及現在的時事。現發表在此,以供各界參考,亦為本
書宣傳。《走出變態之路》實體版已由我個人成立的出版工作室「博士草堂」在露天、蝦
皮賣場上架,電子版同時發行,書店通路亦將不日鋪貨。
問題一
森岡教授您好,我是負責編修本書譯文的胡又天,很高興能把這部見解獨特的著作介
紹給中文讀者。2010年台灣曾經出版您的《草食男的純愛手記:新世代溫柔男性的告白》
,我記得那幾年台灣媒體也報導過日本的「草食男」話題,然後出版商也就引進了這樣一
些書籍。請問可不可以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年您和台灣出版商、譯者和讀者的交流?
很遺憾,在臺版翻譯出版時候,無論是出版社或翻譯者,我都未能聯繫得上。不過當
該書發行後,我收到了樣本,看到封面上寫的是《草食男的純愛手記:新世代溫柔男性の
告白》,中文「的」寫成了日文的「の」,這讓我非常驚訝。起初我以為這是印刷錯誤,
但向朋友詢問後,他告訴我在現代台灣有時會直接使用日文的「の」,這讓我再次感到了
驚訝。
問題二
從對日本文化有些許瞭解的外國人視角看來,我覺得這本《男性無感症》揭露出的最
耐人尋味的一種觀念,就是「男性覺得自己身體污穢」這一點。您在書中推論,因為覺得
男性身體粗糙而骯髒,所以會想要抽離出來,「轉移」或「附身」到少女的身體中,從而
演化出了制服癖、蘿莉控等性癖。這種思維,讓我感到了很強烈的神道教的色彩,或者不
知道是不是也可以用德川家康在旗幟上用過的那句淨土宗名言「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來
表述。我就想請教,您認為具有這種「男體污穢觀」的日本男性,其受到神道之類的民俗
傳統的影響有多大?
就我所知,中國的男性,不論古代和現代,也有不少覺得自己身體骯髒醜陋的,社會
上也長久存在著恥談性事的性壓抑或「性潔癖」氛圍(特別是想要追求體面和階級躍升的
知識階層),但比起日本人所說的那種帶有靈性的「穢」,如《蜘蛛巢城》裡山田五十鈴
那種拚命洗手都覺得洗不乾淨的精神症狀,華人大多數並不具有那麼深植靈魂的宗教性,
頂多就是「濁」,渾濁、污濁,但那又如何呢?除非特別有潔癖,或者成長過程中有什麼
創傷,否則對大多數男人來說,濁就濁吧。也有一句比較多是女性所用的罵人話「臭男人
」,但比起咒罵,調侃、親暱的意味更濃一些。很多男人也會用類似的詞彙來互相開玩笑
,總之就是比較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嫌惡感、罪惡感。
當然也有比較極端的,現實中我不知道哪個例子最典型,但在文學作品裡,就是《紅
樓夢》裡賈寶玉的名言:「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
見了男子便覺得濁臭逼人。」又說:「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
麽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却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
變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這裡影響他好惡的主要因素,是沾染俗務之多少,也就
是「社會化」的程度;女人社會化到底就變成死魚眼,而男人是從小就被當成社會人來教
育。這便和您提出的理論比較類似,只是賈寶玉命比較好,生得俊秀,而且在寵愛中長大
,成年之前沒有經歷多大創傷。
我想說的是,相對於日本文化「淨」與「穢」的分野,以儒家和道教思想為主的古典
漢文化講的「清」與「濁」感覺上就比較沒有像您書中所描述的那種,往內心不斷深挖,
並且有著某種「巫性」的「恥感」。或者應該說,中國從周代開始就有意識地削弱、排除
著神秘主義的傾向,漢代創立的道教更是和官方打配合,在壓制和收編民間各種巫風的,
而現代文明離巫文化就更遠了。所以當我讀到您那些「附身少女」的推論時,儘管之前已
經從遊戲、漫畫、小說和學術專書瞭解過一些神道文化,我還是會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日本人居然會這樣想」。而您在書中並沒有談論到宗教和民俗對這些性癖演化的影響,所
以這裡可否約略補充一下?雖然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笑)
非常感謝。您提出理論非常有趣,讓我深感欽佩。那麽我就從別的視角來嘗試回答您
的問題。首先,「厭離穢土,欣求淨土」這句作為德川家康的旗幟而聞名的口號,是基於
大乘佛教,尤其是淨土教的思想提出來的。它表達了一種厭惡污穢的現世,渴望早日抵達
西方淨土的願望。
因此,這種認為當下的世界及其居民是污穢的觀念並非日本獨有,而與亞洲發源的淨
土教世界觀有共通之處。至於神道和污穢的關係,從民間神道的觀念來看,認為女性(而
不是男性)是污穢的觀念在日本長期存在。例如即便在現代,女性也無法登上相撲土俵,
這與相撲作為神道儀式起源的背景有關。民間普遍不容具有污穢的女性踏上神聖的土俵。
幾年前北陸地區舉行的一次相撲土俵上的儀式上,一名男性因突發疾病倒下,一名女性護
士為了救助他而踏上了土俵,結果被相撲協會人員攔阻說「女性不應該踏上土俵」,引爆
了社會輿論。另外即使到今天,女性知事也無法登上土俵主持相撲的頒獎儀式。因此,我
覺得朝向男性身體的污穢觀並非源自神道。在印度,至今仍流行把月經期的女性趕出家門
,隔離居住的風俗,這種風俗被視作對女性人權的侵害。這與日本神道中的女性污穢觀十
分相似。也許女性污穢觀是亞洲廣泛存在的習俗之一。
話說回來,「身為男性的我感到自身的污穢,所以希望逃離自己身體」的森岡理論自
發表以來一直受到廣泛批評。有很多男性讀者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因此,這可能並非日本
男性主流的心理模式,而更像是作者森岡個人的人性觀念。不過也有一部分男性讀者產生
了共鳴,所以實際上森岡是否屬於少數派並沒有定論。或許許多日本男性礙於面子,而不
願說出心裡的實話。如果有機會能瞭解到台灣的男性讀者們的真實感受就好了。中國古典
中提到的污穢觀念也十分有趣,令人浮想聯翩。
無論如何,我認為這本書中所描述的男性身體的污穢感,並不能還原到一般性的日本
文化。因此在這個方面,引入中日的文化差異問題,還是不太恰當。書中討論的男性在自
慰後因精液產生的污穢感受,我覺得未必與文化有關。關於這一點,我也特別想聽聽讀者
的觀點。我對現代漫畫並無多少涉獵,但我曾看過一種「觸手怪」題材的漫畫。當我看到
那些長的和觸手一樣的怪誕生物侵犯少女的時候,我就直覺地感到,這些噁心的觸手就是
「男性骯髒身體」的一種變形表現。如果有的男性讀者能夠對這些觸手的性行為產生情感
共鳴的話,那麼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顯然是把這些噁心的觸手與自己骯髒的身體等而視之了
。
問題三
有一個通常的理論說,日本由於地狹人稠、資源有限,產生了「不要給人添麻煩」和
「必須表現出該有的素質,才好合群」的文化,於是達不到「標準」的人就比較容易在社
會壓力之下恐慌、抑鬱,而產生心理變態。就我所見,現代日本許多文藝作品與學術思想
,包括您這本書在內,都有努力在對抗這些各種「社會壓力」所造成的病態。然而,您認
為這種「經濟/地理決定論」的適用程度有多大?還有哪些要素,是容易被這種論調所遮
蔽的?「我們無法改變地狹人稠的環境,所以只能盡量調整彼此的相處之道」和「無論再
怎麼調整,只要環境不變,致病的根本要素就會頑強存在」,如果把這兩種意見擺在您面
前,您有沒有辦法為大家指出一條比較樂觀積極又可行的路?
確實,日本社會中存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個體如何應對這種壓力,不被其壓垮,毫
無疑問是日本思想和文學作品的主題之一。然而,這並不僅僅是由於地理因素(比如土地
的狹小和人口的稠密)所導致的。雖說東京等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但在日本地方城
市,人口密度並不那麼高;在更偏遠的鄉村地區,密度又更低了。然而即便在偏遠的鄉村
,強加同質性的社會壓力仍然存在。作為當前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主要票倉的鄉村地區,
那裡存在著強制人們投票支持自民黨的社會壓力。因此,除了地理因素之外,社會基層相
互監視的強度等方面也是重要因素。另外,我們還需要調查這種社會壓力在城市和鄉村地
區形成的歷史背景。可以想像,這一過程非常複雜。
問題四
對抗社會壓力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內索」的自我調適,例如您提出的「接受這樣的
自己」,屬於個人就可以做到的;一條是「外求」的,發聲、活動,營造新的壓力,去試
圖改變社會壓力的型態與向量,這就需要群體以及組織,儘管大眾對此通常不太信任。您
雖然不是政治家與運動家,但從您的再版序和後記中可以瞭解到,您的著作確實對日本社
會的相關討論起到了一定影響。那麼,請問您有和政治家、運動家討論過「蘿莉控化社會
」的對策嗎?您如何評價他們的見解?
很遺憾,我沒有與政治家或活動家討論過。當時,有不少提倡漫畫表現自由的活動家
也強調蘿莉控表現的自由。我在本書中批評了真人性質的蘿莉控作品,但幾乎沒有一位漫
畫活動家支持我的主張。左翼活動家也是如此,他們認為政府試圖限制作家的表達自由,
對此持批判的態度。因此即便我對蘿莉控寫真集或10歲出頭的女童偶像中的性表現表示批
判,他們對此的回應也是寥寥無幾。
問題五
近年,在西方國家,或者說基督教文明圈,對「兒童色情」的防範很厲害,也影響到
日本的動畫、漫畫和遊戲業界。您認為他們的禁制是合理的,還是過度反應?您覺得您對
蘿莉控的分析,適不適用於歐美的男士?如何考量基督教文化對他們的「無感症」患者和
異常性癖人士的影響?
我認為我提出的「男性無感症」理論,是幾乎不存在文化、國籍或宗教上的差異性的
。實際上,即使在西方文獻中,儘管數量較少,也還是可以找到「男性無感症」的相關描
述。其中特別給人印象深刻的是藝術家馬塞爾‧杜象的著名作品《大玻璃》(Le Grand
Verre),它巧妙地描繪了「男性無感症」的主題,即射精永遠無法達到女性身體。我認為
我的蘿莉控分析也適用於西方男性。對於涉及真人的兒童色情作品,出於兒童的人權和安
全的角度應當進行嚴格規制。
此外,我認為應該對將真人少女在照片或影片中置於在性語境等操作進行規制。但當
少女色情成為漫畫作品時,由於真實主體的缺失,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我認為女孩和男孩
有權利生活在免於成年人性凝視的環境之中,所以對於這類漫畫作品,還是要劃定一條最
起碼的紅線。無論是基督教文明,還是東亞文明,在這方面應該是相同的。雖然基本人權
的概念起源於西方,但現在它已成為全球性的基本概念。我不認為它因誕生於基督教世界
就產生不同權重,而不適用於亞洲世界。
問題六
近年,起源於歐美的MeToo運動,就是性騷擾、性侵受害者站出來具名指控加害人,
並直指社會權力結構的運動,也流行到了東亞,在日本、台灣都引起了不小的社會浪潮。
您在書中也提過,希望男性能通過內省,從去除「支配女性來得到快感」之類的妄想
開始,拆解盤據在社會中的性支配結構。然而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聽從這一類的溫和呼籲
,還是有不少人在現實中侵犯了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或者男性)。而今MeToo運動就以
一種比較剛烈的形式來反彈了。
對此,我觀察到,現在的網路輿論,男性之間,對此隱然有一種情緒:一方面不能反
對受害人正當的指控與反擊,一方面反感一些人利用這波運動來搶佔大義名分、激化性別
對立,但是又不能講出來,講出來又會被人假藉女性主義的論調嘲諷說這是在焦慮失去男
性特權。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就要站在加害人那一邊。就我觀察到最近日本和台灣的事件,大家
都很樂意對被指控的加害人落井下石,MeToo就像是一個「牆倒眾人推」的信號,加害人
在性關係之外的其他醜事,以前周遭人士礙於面子和權力關係不便發言的,也會一件一件
爆出來,如果加害者是政治人物或具有文化資本的藝人、學者、作家,大家就會爆得更開
心。當然,發展到這種地步,大家都很清楚焦點不在性別了,而在權力。也有人說這是「
獵巫」,但也有很多人想,既然獵殺的對象並非不知是否真實存在的「魔女」,而是確實
做了壞事的凡人,又有什麼不好呢?
相對的,中國大陸近日剛剛發生一件事:一位女性,24歲的四川大學新聞學研究生,
在地鐵上誤以為一位蹲著的農民工大叔拿手機偷拍她,強烈要求大叔將手機拿給她檢查,
檢查出沒有照片還不相信,還報了警,報警又沒查出什麼,還上網發文指控對方「猥瑣男
」,似乎想要得到網友的支持。然而查清事實後的網友,反應幾乎是一面倒地斥責她恃強
凌弱,然後要求學校處分、開除她。她起先仍然堅持擺出受害者的姿態,直到農民工大叔
的家屬報警後才終於道歉。因為這位研究生具有共產黨員的身分,民眾的壓力也傳導到了
黨組織,稍後的發展是《人民日報》發文制止網民說不能「以暴制暴」,群眾非常不滿但
也無可奈何。這個案例的特殊之處是,它完美演繹了上段提到的男性群體的憂慮:女性利
用「性別平權」的名義博取特權,在實質強勢的情況下仍然裝作弱勢。
發展到這裡,思考的方向似乎就與您所提出的「與自己和解」「更溫柔地看待自己與
異性」的「生命學」越離越遠了。
那麼,從「生命學」視角出發,請問您如何看待這一波運動,對它有什麼期待與建議
?
這裡的問題非常棘手。由於我不熟悉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情況,但日本的情況是這樣的
,這種現象在日本被稱為「女尊男卑」(將男尊女卑顛倒過來的說法),意思是隨著女權
運動的擴大,女性在社會中開始擁有比男性更強大的權力。女性是當權者,而男性則被置
於女性的支配之下。其中典型案例就是在電車痴漢問題。當女性指認一名男性「這個人是
痴漢!」的時候,該男會立即遭到逮捕,直到社會性死亡也沒機會爭辯。因此,男性需要
謹慎小心地對女性察言觀色,結果是男性成為了女性的奴隸。
儘管偶爾會發生這樣的事件,但總體來看,我認為這樣的敘事有些奇怪。即便是今天
的東京或大阪的電車上,痴漢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其中大多數是男性觸摸女性身體、剪裁
衣物或者蹭精液等行為。我詢問身邊的女性,幾乎所有女性都有遭遇男性痴漢的經歷。這
對她們來說是一段不願回憶,令人作嘔的經歷。女性在大城市乘坐電車,不得不始終提防
痴漢的出現。相比之下,男性在乘坐電車時幾乎無須擔心這些問題。我在《無感的男人》
中也提到了,在我在電影院實際遭遇痴漢之前,我根本對這種事情沒有一點概念。在那之
後,如果電車上有男性坐在我身邊,我都會感到忐忑不安,這樣的心理壓力還是存在的。
或許那些對於電車痴漢問題宣稱「女尊男卑」的男性,從來沒有親身遭遇過痴漢吧。
我認為我們對於他人的問題設身處地的想像力還不夠。最近,BBC World TV曝光了一個以
中國和日本為據點,販賣痴漢實拍影片的巨大產業。報道稱,大量在中國和日本的公交上
或車站裡拍攝的痴漢影片流入網路,吸引了大量東亞的男性嗜好者。痴漢問題已經成為了
一個東亞特色的問題。這樣一種朝向女性的性暴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懸置了的大背景不容忽
視。無論他們如何宣稱「女尊男卑」,但實際上幾乎沒有女性販售與消費對男性施加性暴
力的影片。現實中存在的只有將男性對於女性的痴漢行為拍攝為影片,並將其兜售給更多
男性的系統。這種碾壓性的不平等的性侵害結構就是一個重要的背景。
如果忽視這種痴漢橫行的現狀,只盯著男性被冤枉為痴漢的特例而宣稱「這個社會是
女尊男卑」,明顯是缺乏理性的表現。所謂「女尊男卑」問題,需要更冷靜地加以審視。
當然,作為男性,我能理解男性對於某些女性行為感到不滿的情緒。然而,我反對那種單
方面煽動大眾情緒的言論。如果爭論中摻入了情感的話,則很容易陷入桎梏之中。
雖然這裡討論的是痴漢問題,以上的討論也適合其他的很多情況。如何理性地解決這
種兩性之間的政治問題,我們的智慧還遠遠不足。我無法從正面去回答這個問題,只是把
我的所思所想敘述如上。
問題七
森岡教授您好,我是本書的譯者陳征洋,非常感謝您授權本書以漢語的形式與各位中
文讀者見面。《詩經》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最初也是因愛美之心,特別是愛
美少女之心,對您的這部著作產生興趣的。我注意到您是一位哲學教授,這本書的研究也
很有哲學研究的醍醐味:第一,別人都覺得制服癖與蘿莉情結屬於性變態,是一種犯罪心
理,您敢於打破這個定式,重新反思這些性的問題。第二,不像心理學、社會科學等一般
採取調查、訪談、統計、實驗的方法來研究這些性的問題,愛用數據說話,標榜研究的客
觀性,您採取的是一種以思辨為主的內省式的研究方法,主觀色彩較強,甚至選擇的研究
材料主要都是您自身的體驗。孔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您能不能再多分享一下您的
哲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感想與心得呢?
我向來將那些不撇開自身,而是不斷反思自身的學問稱作「生命學」。《無感的男人
》就是採用生命學的方法論來考察男人的性取向問題。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就成為了我自
己這一位男性。為了揭示出我內心的性心理結構,我採用了「告白的方法」。這種方法論
可能與中國的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思考方式類似。「求知」和「活著」必須合而為一,「
求知」就是在深入探究活在當下的我自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活著」。這一點與刻在德
爾斐神廟上的古希臘哲學思想的精髓──「認識你自己」也是共通。因此,我認為這種方
法論是超越地域性,具有普遍意義的。在一般人眼中,我的著作《無感的男人》、《無痛
文明論》和《為了在沒有宗教的時代活下去》並沒有被視為學術著作,但我自己認為它們
是運用了生命學方法論的哲學著作。在日本的書店裡,《無感的男人》常和社會學、性別
研究的書籍放在一起,但其實我認為它應該放在哲學書架上。
問題八
您在書中提出的「戴著假面的少女色情」非常具有洞見。眾所周知,性文化是最具普
遍意義的一種文化,也是在不同社會中受到許多禁制的一種文化,這是因為性文化中包含
了大量扭曲的兩性關係。在當前的資本主義世界中,性文化並沒有退場,反而是混得風生
水起:一種「戴著假面的性文化」以擦邊球或者潛台詞的形式橫行在大眾媒體中。您指出
這種把少女色情以合法的形式商品化的體制,導致了日本社會在走向蘿莉控化。這種體制
不僅在奴役、物化少女,而且也在控制、馴服男性,把他們變成少女色情的忠實擁躉,在
這裡僅用女性主義理論來分析是不是不夠用了──這會不會不是一種男性對女性的單向奴
役,而是一種男女同時受到馴化的雙向奴役?您對於這個問題是如何看待的呢?
關於這一點,我認為您說得沒錯。隨著戴著假面的少女色情的不斷蔓延,現實中少女
的人權和安全可能受到威脅,而且陷入這類消費中的男性也會逐漸被封裝到病態的桎梏之
中。為了拆解這種構造,我們必須從男性和女性兩方面進行努力。正如我在本書中所寫的
,戴著假面的少女色情確實能吸引我的內心,但我並沒有對此置之不理,而是將之視為自
己的問題來思考其中的病理,最終在自己的心中破除這種桎梏。同樣是採用生命學的研究
方法,我在《無痛文明論》中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索。關於您提到的傅柯式的
監獄結構,我在《無痛文明論》中進行了深入挖掘和思考。
問題九
我非常關注性的人工化問題,例如您在書中提到的少女制服、小學生的寫真集、對青
少年偶像的包裝,都是人後天經過深思熟慮設計出來的產品。既然迷你裙、情趣內衣是人
設計出來的,那麽很多圍繞著兩性關係的矛盾也是人為設計出來的,您對於這個問題是如
何看待的呢?
情況確實如你所言。因此,當我們對著少女色情發情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在對著畫
著少女人皮的技術發情,或者說是在對著技術驅動與操控的意義產生性欲。所謂少女色情
,對象並不是真正的少女,而只是男性蘿莉控通過自己大腦中的某種妄想迴路,對著自己
妄想中的少女發情罷了。這樣閉鎖性的心理遞歸結構正在社會中不斷增殖,乃至於威脅到
現實中少女的人權與安全,才成為了一個巨大問題。人工性的色情空間如果能作為獨立的
商品存在,而不會直接或間接地使真實人類面臨風險,那麼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然而,
如果色情行為必然涉及對他人或對自己的傷害,那麼這必將是一個不可能的挑戰。這個問
題值得在哲學上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問題十
正如您在書中提到的,因為保護表現自由的法律傳統,日本形成了比較發達的少女色
情產業。當前真人的少女色情已經受到了嚴格的規制,但大量虛擬人物(漫畫、動畫、遊
戲等)的少女色情在日本能合法存在,且形成了以阿宅為主的固定消費群體。這些虛擬的
少女色情在其他國家和真人的少女色情一樣是受到嚴令禁止的,請問您是如何看待虛擬人
物的少女色情呢?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毫不牽涉真實少女的色情作品,在未來可能會用AI加上虛
擬現實技術來打造。這些作品中並沒有直接侵犯現實中的少女的人權或安全。然而誰也不
知道男性在虛擬少女身上的性欲投射,可能會對於現實中的少女或女性帶來什麼樣的壓抑
感、封閉感以及對安全的喪失感。假設許多日本年輕人沉迷於一款在虛擬世界中大肆屠殺
台灣人的遊戲,台灣人能與這樣的日本年輕人在現實中建立起親密關係並共同生活嗎?虛
擬世界中不存在真實的受害者,所以虛擬世界中無論做什麼都是可以的,這不過是一種虛
擬世界的消費者只顧自己的強盜邏輯罷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00.95.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89561198.A.5B6.html
※ 編輯: youtien (122.100.95.76 臺灣), 07/17/2023 10:33: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