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對於上禮拜【#我的數位轉型失敗經驗】這篇文章的支持,看到許多朋友的反饋真的是心有戚戚焉,也希望大家能順利的完成數位轉型。
這禮拜開始要談的題目是【#在作者動筆之前要先釐清的三個問題】,在談之前想先告解自己剛入行的狹隘想法……
#沒有絕對暢銷的公式
在剛入行的時候一直想做出暢銷書,去上了很多編輯課並也請教過很多資深編輯。但從沒有在哪個課堂中聽到他們締造出暢銷書的方法或策略,前輩們都是把暢銷的原因回歸到市場和時機,那時曾自私的以為他們不願意公開這些經驗。
直到最近開始回顧和整理這幾年的編輯經驗,才明白當時的自己有多膚淺。每一本書的出版歷程都截然不同,適合在A書的方法,用到B書上可能變成一步臭棋,所以我們如果直接照搬他們的策略,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泥濘。
#沒有一條路走到底的策略
也就是說編輯技法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每一本書會遇到的困難都不盡相同。而這也是作為編輯人的有趣之處,你不會遇見兩本一樣的書,也沒有能完全造照抄的做法。
#編輯的價值
如果面對每一本書,編輯跟作者一樣都是素人,那編輯憑什麼去影響作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提出另外一個問題「編輯的工作是什麼?」。
如果有人問我編輯到底在做甚麼,我大概會回他「能夠讓這本書出版或是讓它多賣出一本的事情,都屬於編輯的工作」,而如果要我挑出這些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任務,我的答案會是『幫助作者釐清「#寫什麼、#寫給誰、#怎麼寫」這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對應著這次的主題) 。
所以回到原本的問題,我們的工作並不是影響作者,而是幫助作者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寫在最後
「#在作者動筆之前要先釐清的三個問題」會是一個系列的小專題,預計會分三到四次上稿。
因為內容有點多,這系列的文章會從下禮拜三開始正式上稿,第一篇是 #找出本書核心概念 也請大家期待一下。
有興趣的朋友不要忘了按讚這個粉絲頁,並幫我#分享出去。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出版小技巧,歡迎關注〈出版的內容實驗室〉(https://www.facebook.com/bookanddate)。
BY 壁虎編
#找出本書核心概念
#描繪出讀者的輪廓
#幫助核心概念與市場產生連結
#出版共好才會好
同時也有4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40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醫師 ✨本集重點✨ ❶ 為什麼出版這本書? --- 00:21 ❷ 尊重是照護的重要一課 --- 03:13 ❸ 在我們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之前 --- 05:27 ❹ 關於中年子女的共同困境 --- 08:11 ❺ 只有呼吸的照護 不...
出版共好才會好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數位轉型失敗經驗】
恩,這次要談的是自己推動數位轉型的失敗經驗(苦笑~
我在公司推動數位轉型的結果是失敗的,並不是在數位的領域沒做出成績。#每個月都有固定的轉單和銷售,#也有突破百萬觀看的影片。
#家不平,何以平天下
而失敗的地方是同事的不接受與理解,每次在跟同事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都給我的反應都是「多做這個很麻煩,不要增加我的困擾」。
不願意接受改變的人,光是「架好網站不會有人來,必須要有策略和廣告費」這件事情講了兩年多還不理解。我曾經很認真的花了將近三個小時去跟他解釋這些做法背後的原理和策略,但最後還是回了我一句「我覺得網路行銷是不用花錢的」。
#迎來失敗的結果
當機器的齒輪有一顆運轉不良時,一開始可以勉強啟動,但一直放著不管會讓整台報廢。當你知道怎麼做可以做到80分,但卻一次次只能端出60分的菜色,最後你會連想行銷布局的策略都意興闌珊。
而講這件往事,不是為了吐槽或挖苦,而是讓我帶出這次的主題「#數位轉型的核心」。
#數位轉型的重點絕對不在數位
如果一個公司誇耀自己數位轉型做得多好,甚至列出自己網站的優化結果,那其實是從骨子裏沒有了解數位轉型的意思。
網站優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那應該是日常的工作,並不是使用數位工具或是會拍個影片,就叫做數位轉型。更重要的是 #從整個組織和工作的流程開始思考如何調整,那才是轉型的開始。
就像是在台灣深耕近二十年的蘋果日報,轉型訂閱制後經營的更加慘淡。
線上付費系統並不難導入,黎老也很努力的求生存,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有其他可以取代的媒體,就不用在乎蘋果日報的存亡。#當消費者無法被你說服的時候,就連10元也不願意拿出來。
#數位轉型的本質
最後還是要回到一個本質性的問題「對於客戶,#你是否無可取代」。
我很喜歡傅月庵老師舉過的一個例子「#金庸的書就算印在衛生紙上面也可以賣錢」,對於讀者來說,他們喜歡的是金庸所描繪的故事和情節,而不是因為它印在高級圖書紙上。
同樣的,數位轉型的重點 #絕對不在導入哪種數位工具,就像讀者不會因為你出了電子書就狂買,重要的還是這本書的內容要夠吸引他。
所以,我們在做數位轉型的時候,還是要 #回到你的思考模式、營運策略以及成本結構的調整,再來才是用怎樣的數位工具。做任何事之前,必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做這件事情,#能幫助我們更接近讀者嗎? 」。
#數位轉型的困難
轉型的過程中,最容易遇到挫折的地方不是錢,而是人。
因為它不是馬上能看到成效或是能夠賺錢的,但對於公司的同仁卻會帶來諸多困擾,你習慣了十幾二十年的工作模式必須調整,也有可能越改越糟、越改越亂越累。但走同一條路,只會到達一樣的地方。
在轉型期會遇到的困難和心理感受,推薦大家可以去聽<#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訪問前商周CEO王文靜的Podoast,大概是25:53之後有提到,我會把連結放在下面。
很幸運的是,王文靜小姐克服了這些困難,我們才有這麼好的媒體伴隨成長。
#如何擁有數位思維
我必須坦白講,會想問這個問題的人就沒有數位思維,那是一種近乎直覺的感受。而直覺其實是日積月累的觀察和理解的累積。
如果你連現在Fb和IG在流行什麼都不曉得,那我的建議是「#找到一個理解網路的年輕人,並且全心全意的 #支持他犯錯」。對,沒有一次就成功的策略,只有不斷經過測試而找出的模糊方向。
而如果你有意或是正在推動數位轉型,我的建議是「#不斷嘗試,#不斷優化」。
網路世界是詭譎多變的,唯有跟著改變,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謝謝你看完了這篇文章,覺得內容不錯的話,請幫我 #按讚並分享出去。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出版小技巧,歡迎關注〈出版的內容實驗室〉(https://www.facebook.com/bookanddate)。
#出版共好才會好
p.s. 又要到畢業季,下個禮拜打算寫一些編輯的心法,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聽的歡迎私訊〈出版的內容實驗室〉或是在這篇文章下面留言~
出版共好才會好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出第一本書總是最困難的】
最近有一位客戶的書已經與出版社進入簽約流程,在我們針對這次專案做討論的過程中,他很感慨的說「從完稿到出版只差了一步,卻讓他走了這麼久。」我也向他分享作為從業者的一些看法。
但這句感慨不禁讓我反思「對我們來說很基本的常識,對於創作者來說,會不會卻是難以跨越的一步?」
--------------------------------------正文開始--------------------------------------
藉由這個機會,向大家這次分享這個題目「#為什麼出第一本書總是最困難的」,給大家參考。
#只有第一本書最困難嗎
對的,只要你出過第一本書之後,就很容易出第二本、第三本......等無數本,最大的關卡是在第一本書的出版。(當然大前提是出版社沒有慘賠)
為什麼呢?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其實就很容易理解。
這就像是新鮮人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會最辛苦,因為公司並不知道你會有什麼樣的成績,你是否只是因為一些幻想或憧憬,想要進入這一行。
而在你入行待了一段時間後,想要換公司或是轉職,相較新鮮人會簡單的多,因為對於業界的人來說,#你至少是了解狀況的人。
同樣的,對於出版社來說,每一個沒有出過書的作者,就像是一個職場新鮮人。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需要與編輯討論和溝通的事情。
對於編輯來說,多簽一位新作者就像多帶一個職場新鮮人,而業界的編輯平均會每個月要出一到兩本書。如果你都是簽新作者,代表你除了日常庶務要處理之外還要另外多帶十二個新鮮人,有沒有覺得瑟瑟發抖了?
但你寫出第一本書之後,對出版社來說,你至少跑過了一次出版流程,也代表我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溝通成本。自然對於出版社來說,有出書經驗的人會優於沒出書經驗的人。
#雖然辛苦,也不要放棄
我想有些人看到這裡會覺得有點氣餒,好像出書這件事情又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我是這樣想的,同樣是新鮮人找工作,有的人會準備作品集,有的人就只會投104後空等,而機會必然是留給主動的人。
我在找出版工作時也吃過很多的閉門羹,而成功入行的策略是我先把自己的履歷和一些作品整理好,印成25開的紙本書後,直接寄去出版社給總編輯。
最後,我得到了一份offer,成為了一個小小的出版人。
如果你的作品總無法得到出版社的青睞,可以想想看你是否有其他可以努力的事情,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你找到適合的出版社,也期待你成為一位很厲害的作家。
--------------------------------------寫在文後--------------------------------------
感謝你看完這篇文章,誠如我最前面所說,有些事情對於我們這些從業者可能只是一般常識,但對於創作者來說並不是。 #如果你對出書這件事有一些疑惑,#可以留言在下面,你的問題也可能是其他創作者的問題,我也會盡量的回答你。(請直接留言在「#出版的內容實驗室」這個粉絲頁,這樣我才看到的)
p.s.視這次留言的情況而定,也許可以寫一系列的文章,來與大家分享經驗。
p.p.s. 先前有針對如何投稿寫過三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搜尋「#如何正確投稿(實務篇之一)」,這三篇文章是我的實務經驗,對創作者應該有一點幫助 (為了避免被降觸及,就不直接貼網址了) 。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出版小技巧,歡迎關注〈出版的內容實驗室〉(https://www.facebook.com/bookanddate)。
#出版共好,才會好
出版共好才會好 在 寶瓶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醫師
✨本集重點✨
❶ 為什麼出版這本書? --- 00:21
❷ 尊重是照護的重要一課 --- 03:13
❸ 在我們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之前 --- 05:27
❹ 關於中年子女的共同困境 --- 08:11
❺ 只有呼吸的照護 不是真正的照護 --- 1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購書任意門🚪
博客來:https://reurl.cc/LbEX7L
金石堂:https://reurl.cc/xGR1OZ
誠品:https://reurl.cc/4axX4D
讀冊:https://reurl.cc/EnAXrK
全台各大書店販售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瓶說書》podcast同步上線!
Apple Podcast:https://pse.is/3jxxhw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3n7er6
Spotify:https://pse.is/3kv58h
KKBOX:https://kkbox.fm/0t001S
Soundon:https://pse.is/3mzvm9
#瓶說書|#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eM01-LYQZI/hqdefault.jpg)
出版共好才會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3rBmlpWXEk/hqdefault.jpg)
出版共好才會好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青埔#就學#教育
身為脫北者,來青埔定居已經過了7年,小孩也從青埔國小3年級唸到青埔國中畢業了。目前青埔特區可見校園的學校,為中壢區的青埔國小及青埔國中,與大園區大園高中等3間學校。至於當初市府規劃青埔特區國小預定地現況為何?正是本影片主要介紹的部份。
原本總共預設興建5間國小,文小一位於大園高鐵北路二段與青昇路旁,現正式命名為青園國小。107學年度成立籌備處,109學年度借用青埔國中2間教室,先行招生2班。學校人員編制為校長1名,主任3名,教師3名,增置餘額教師1名,護理師1名,而先行招生的為一年級2班,每班收29名學童。當年青埔國中興建時,也是借用大園高中的教室上課,未來也會附設10班非營利幼兒園。
至於校地現況又近日開始重新在四周整地,但仍是種滿各種喬木,包含楓香和烏桕等2000餘棵,2021年8月底第9次公開標售後可望移除,顯示校舍興建即將正式開始,將採分三期完工。
文小二預定地位於青埔路一段與領航北路三段處,即在青埔派出所正對面,現為青埔慢速壘球場,於2015年8月完工驗收使用。
文小三位於文德路與文智路處,即在桃園市立美術館旁,本為不定期開放之停車場。2021年4月經由陽明交通大學爭取,桃園市政府正式無償撥用,並命名為全球校區,將設立醫療發展與全球商管兩學院。
文小四位於青商路與青文路口上,現為青埔市立足球場,於2017年11月啟用,也是屬於活化使用的案例。
文小五即是現在最熱門的青埔國小,位於青埔路二段與致遠一路處,原本的校舍集中在新生路四段處,後來增建教室,並將校門入口改到青埔路二段上。2021年為青埔國小建校70周年,歷經12任校長,培養許多在地優秀人才。學校也從7年前18個班,攀升到40班,學生人數突破千人。2018年4月第一期校舍落成啟用,而目前則是正在進行第二期校舍工程。
由於青埔特區人口成長快速,青埔國小雖然已擴建第一期校舍,但仍不敷使用,所以已經採新生總量管制,故有些學童被轉介到位在大竹交流道附近,大園中正東路二段的五權國小就讀,或許未來等青埔國小二期及青園國小校舍完工後,情況才能得以紓緩。
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青埔國中,已採總量管制,設籍青埔優先錄取,若校舍不足問題未獲解決,預計三年後部分學生也必須要到其他地區學校就學。因此為了居住在青埔特區小朋友未來就學問題,還須懇請桃園市政府積極面對處理。
身為青埔特區在地人,利用空拍來記錄此地的建設與發展,並持續關注與拍攝。而從事類似文史工作者的工作,是本人製作相關影片的動機與目的,也希望有意入住青埔和已經在此生活的青埔人,歡迎訂閱並持續關注本頻道,讓我們一同迎接更美好的青埔未來。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山水畫家的藝術」頻道推薦播放清單:
梁震明水墨作品賞析: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9nXm38PQcabEIbffxyp-h
梁震明水墨創作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TfktfF0G6o3zCLipJvc-n
水墨藝術材料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s1alttOymTOkXl3IhRW04
紓壓療癒輕音樂空拍影片: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rrHknKxWuwRy8UIh6EnUQ
台灣海景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471Ieo4YaalS5yvbDAIyu
4K畫質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72YQD4vgRR9NaI-brI-4Q
桃園青埔特區記錄: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SI3tWDXsgQUuzgKzRSGxY
新北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fbQybqr__G4cLGrtVugsl
桃園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weKa4jfWGZW39J9ASipD7
新竹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k7e3AvAuU6IWQsbvn49e6
宜蘭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nNCun9gC5UM3In0ztXDG_
#DJI #dronefootage #dronevideo #dronephotography #dronestagram #drones #fpv #djiglobal #photography #pro #aerialphotography #dronepilot #travel #nature #dronefly #fpvfreestyle #quadcopter #dronevide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qrCGdr1Jo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