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我最愛的葡萄牙菜之一,用鹽鱈魚乾做的Bacalhau à Gomes de Sá。台灣買不到鹽鱈魚乾,買了圓鱈鹽醃四小時代用,圓鱈實在是價昂。這道菜神奇之處在於它讓熟蛋黃吃起來沒那麼噁心。
Bacalhau是葡萄牙料理的靈魂,它是乾燥過與以鹽醃漬的鱈魚,在葡萄牙,據說以bacalhau為食材的料理,或蒸、或煮、或燉、或炸,有一千道之多。葡萄牙人也說,一天365天,他們每天都可以用bacalhau做出不同的料理。
Bacalhau我們這邊不採用一般中文世界的粵式翻譯馬介休,而以普通話翻譯為鹽鱈魚乾。鹽鱈魚乾之起源可追朔到維京人以寒冷的北海海風風乾新鮮鱈魚,直到鱈魚變硬,而能夠在長途航海中保存而不變質為止。會選擇鱈魚,是因為鱈魚的油脂和其牠的魚比起來要低得多,不管是乾燥或是鹽醃也因此容易得多。
現在加拿大紐芬蘭周遭的北大西洋海域,是最受以前的維京人和巴斯克人(居住在位於庇里牛斯山西端的法國、西班牙的邊境一帶的民族)喜愛的鱈魚漁場。在十五世紀初的時候,這片漁場成了英國、巴斯克、法國和葡萄牙漁民定期捕魚的地方。
當時英國人用來捕魚的船比較小,因此他們處理所捕獲鱈魚的方式是在當地以薄鹽先醃一段時間,然後徹底洗過再風乾。而巴斯克、法國和葡萄牙漁夫們則是把捕獲的鱈魚用鹽在船上醃了之後就一路航行,越過北大西洋回到歐洲之後再行風乾。
除了葡萄牙之外,西班牙的卡斯提亞(Castile)的鹽鱈魚稱為bacalao,加泰隆尼亞稱為bacallà,而義大利則叫做baccalà。雖然這些鹽鱈魚乾的叫法起源並不可考,但是其語源則是來自於拉丁文的baculum,意思是會走路的棍子,表示加工過後的鹽鱈魚乾和棍子一樣硬。
鹽鱈魚乾在這些歐洲國家迅速流行起來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天氣不好,漁夫無法出海捕魚的日子,可以做為鮮魚的替代品:二是鹽鱈魚乾主要流行於歐洲的天主教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從大齋首日到復活節前日為止共四十天的的大齋期(the period of Lent)嚴禁吃肉,這時的鹽鱈魚乾就成了他們的珍饈了。此外,鹽鱈魚乾也是十四世紀葡萄牙航海探險尋找殖民地的長途旅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來源。而從1497年開始,鹽鱈魚乾正式成為了葡萄牙海軍的主食之一。
葡萄牙聞名的波特酒與其國名,皆來自於其北部大城波多(Porto)。波多除了僅次於里斯本,為葡萄牙第二大城外,更是葡萄牙的第一大港。由於葡萄牙人的祖先是西元前一前年遷徙到伊比利半島的說拉丁文的古凱爾特人(Celt),因此最早波多的拉丁名叫做Portus Cale,也就是Cale的港口。而Cale就是位於葡萄牙北部主要河流杜羅河(Douro)河口的葡萄牙最早有人開墾的地方。Cale是指凱爾特人的神的名字,而葡萄牙的國名也就由Portus Cale連在一起的Portucale,演變為七世紀與八世紀時的 Portugale,再變成現在的Portugal。
這道鹽鱈魚乾砂鍋(Bacalhau à Gomes de Sá)就是波多當地最風行的鹽鱈魚乾料理。名稱中的Gomes de Sá本是19世紀波多一名經營鱈魚生意富商的兒子的名字。但是因為家道中落,於是Gomes de Sá就去波多市中心的一間叫里斯本餐廳( Restaurante Lisbonense)的餐廳工作維持家計,而這道菜就是他在這間餐廳所創。
#BacalhauàGomesdeSá
加泰隆尼亞語翻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ノ排程中晝發文 #國際法法理建國 Q&A
Q116:要不要寫一篇澳洲獨立的例子?大英國協真是民主百科~
A116:
澳洲18世紀末期始成為大英帝國殖民地及囚犯流放的地點,領土主權屬於大英帝國。
1901.1.1 大英帝國把澳洲六塊英屬殖民地改制為州,組成澳洲聯邦,成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享有高度自治權限的殖民地,領土主權仍屬於主權母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政府對自治領內部事務的參與逐漸減少,在帝國內逐漸衍生了新的慣例,即君主對於各殖民地內部事務依照殖民地政府的建議行事,而不是英國政府。
1926年,英國政府發表《1926年貝爾福宣言書(英語:Balfour Declaration of 1926)》,宣布各自治領應成為政治和外交上完全獨立,以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國家。也即是各自治領的總督不再是英國政府殖民地部的代表,而是英國君主指派的全權代表。
而澳洲各州的總督(州督),是女王不在該國直接行使元首職權時在當地的君主全權代表。這些官員可以執行的權利,不但與君主立憲制度之下的君主相若,而且還可以代表女王,按照該國憲法行使一些王家特權。
1931年的《西敏法令》中,澳洲是最初的自治領之一,雖然法令直到1942年澳洲才通過《1942年西敏法令採納法令》,《西敏法令》在澳洲從1939年起追溯生效,澳洲在此時獲得獨立的立法權,不過依然奉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
1931.12.11澳洲成為「大英國協王國」成員國在「大英國協」國際組織中組成共主聯邦,歸類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領土主權仍舊屬於英國,依其聯邦法律,其國家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與英國君主為同一人。1940年澳洲成立駐美代表處。
1986年通過法令《1986年澳洲法案(英語:Australia Act 1986)》排除了英國在澳洲立法生效的可能性,排除了英國干涉澳洲政府的可能性,排除了澳洲法院向英國法院上訴的可能性。 澳洲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澳洲簽署《與澳洲關係法》,使澳洲完全脫離英國正式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完成法理獨立建國。唯君主立憲制未曾變動,至今仍尊英國君主兼任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僅具有象徵性意義。
————————————
以下補充:
大英國協跟大英帝國是不一樣的喔!
👉🏻大英帝國(單一國家):英國本國(聯邦制)+英國殖民地(包含一般殖民地、具高度自治的自治領)。
享有高度自治權限的殖民地才會是自治領(dominion) ,其領土主權屬於英國,不具有國家法人格。(擁有國家法人格就是主權獨立國家;而領土主權屬於某個國家的地方不會具有國家法人格。)
早在1884年,羅斯伯里爵士在訪問澳洲時曾談論過改變大英帝國,因為它的一些殖民地變得更加獨立,如「大英國協王國」。英國和殖民地總理的初次會議於1887年召開,而這也導致1911年帝國會議的建立。
大英國協從帝國會議發展而來。揚·史末資在1917年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建議,當時他創造了「大英國協」一詞,並設想了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未來憲政關係和精神調整」。「不列顛聯邦」一詞在1921年「英愛條約」中首次獲得英國於法律上的承認,當時,愛爾蘭自由邦議員在宣誓成為國會議員時,就是用「大英國協」一詞來替代「大英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大部分組成部分去殖民化,各自治領漸漸接管所有的外交權力,1940年澳洲成立駐美代表處,1943年加拿大把駐美代表處升級為大使館。
大英帝國瓦解後,英國的本國構成單位: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跟北愛爾蘭這四個地方,英國本身是以 country 來稱呼這四個地方,中文的話可以稱為「構成國」。雖然稱作Country,但這四個地方在國際法上不是主權國家,因為他們的領土主權屬於英國,英國是主權國家,具有一個國家法人格的身份。
👉🏻現今英國是四個構成國+屬地(就像離島這樣)。
———
👉🏻大英國協(邦聯):英國(主權國家)+數個前英屬殖民地獨立而成的主權國家。
「大英國協」是一個由54個主權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及其屬土。大英國協英文原文稱為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中文直譯為「國家共同體」,並無「英屬」有關字樣,但在中文中被翻譯為大英國協。雖然建立之初有「英屬」有關字樣,在1949年4月的《倫敦宣言(英語:London Declaration)》後,「英屬」一詞就從大英國協的頭銜中刪除了,以反映其非殖民化的性質,但中文中仍保留。
「大英國協」是數個主權獨立國家所組成的「邦聯」國際組織,邦聯是數個國家聯合在一起的鬆散結合,每個加入邦聯的本身都是一個主權國家,然後推一個共主出來,伊莉莎白二世是各國的君主,只具有象徵性。
英國希望印度加入大英國協,而印度不願成為英國的共主邦聯,所以國協於1949年發表《倫敦宣言(英語:London Declaration)》,允許共和國加入國協。迄今為止國協的54個成員國內大部分為共和國,只有16個成員國以英國君主作為國家元首,此類國家合稱(大英)國協王國成員國。
大英國協中含有16個大英國協王國,其中14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大英)國協王國」指的是以英國國家元首為共主的君主立憲國家,「王國」表示這些國家採君主制。英屬殖民地剛變成大英國協王國時,其領土主權仍屬英國。後來這些地方各自脫離英國完成獨立,現在都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2015.3.26 英國副首相尼克·克萊格宣布,所有大英國協王國都依據各自法律完成對王室權利法律的修正;同日,新的法律在所有大英國協王國境內生效。
延伸閱讀❣️
Q&A64:北愛爾蘭、加泰隆尼亞、蘇格蘭獨立公投跟台澎自決建國的差異?https://reurl.cc/9ZbLqx
(關鍵字搜尋🔍國際法法理建國,敬請期待明天的問與答)
延伸閱讀❣️
🙌🏻🙌🏻🙌🏻[英語繁中字]台灣在國際上不被承認的原因與解決方法:https://youtu.be/lss2OdMhi90
👉🏻方格子文章 https://vocus.cc/user/@redlover770305
👉🏻部落格 https://journeyshin.wordpress.com
👉🏻聖峰演講影片Youtube :
https://youtu.be/-a_qHXh_URM
👉🏻聖峰演講實錄Podcast:
https://anchor.fm/rotpnetwork-shin-hong-ng/episodes/2019-03-29-ep8kln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a5qZjQ
👉🏻 《台澎法理建國指南》電子書: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FXTxYOtkqrwEyV11w0kQyKujxEZsU8N/view?usp=sharing
👉🏻《台澎主權的未來請交給台澎人民決定》漫畫:
http://www.rotpnetwork.tw/TPSovDBYTP.php?LAN=TW
加泰隆尼亞語翻譯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翻譯是背叛與愛的行動 #在進退擺盪之間 #讓兩種語言逐漸地變得清晰
美國青年詩人雅曼達.戈爾曼(Amanda Gorman)的詩集《The Hill We Climb》原定由新科國際布克獎得主里內韋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翻譯為荷蘭文,消息公布後,卻引起黑人權益運動者的不滿,質疑為何荷蘭出版社不選擇和戈爾曼同為「口述藝術家、年輕女性、黑人」的譯者?
出版社雖立即發表聲明強調里內韋德是雙方皆同意的譯者理想人選,但里內韋德隨後於推特上主動宣布退出。不久後,本書的加泰隆尼亞譯者於交稿後,遭出版社以「身分」(profile)不符為由而「無法採用」。此事在翻譯界引起熱議,各方媒體、評論家、譯者以及作者紛紛出聲討論:譯者的專業與身分認同究竟有何關聯?
Openbook閱讀誌邀請長期致力將法國哲思作品翻譯至台灣、曾獲法國文化部頒贈 #藝術與文學騎士勳位、#台灣法語譯者協會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無境文化 - 人文批判系列總策劃 #吳坤墉 撰文,梳理事件發生以來的各方意見,領讀者一同探究翻譯的本質,並反思網路時代的獵巫行動。
(引文)「翻譯的前提,是他者之在場。如果一個譯者將自身全部的經驗放進著手翻譯的文本裡,因為譯者霸占了他者的位置、殖民了他者,就毀了文本!……是以,從翻譯的嚴格觀點來看,重要的,正是距離。」
_
⭐前情提要》英美書房👉🏻https://bit.ly/3tRSQ3L
⭐閱讀更多》這個譯者好偷懶?!吳坤墉談「無可譯」之翻譯👉🏻https://bit.ly/3vzUCaP
____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跟Openbook成為Line好友:http://pse.ee/5SYGV
加泰隆尼亞語翻譯 在 發現答案啦! 獅子的加泰隆尼亞文是Lleó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導遊自言自語~ 關於翻譯】 有個團員問我:某旅遊書上寫到的巴塞隆納的「獅子跟桑椹之家」在哪裡 ?那棟房子的門口有獅子跟桑椹的雕像嗎 ? ... <看更多>
加泰隆尼亞語翻譯 在 第18天- 超現實的達利戲劇博物館(Teatre-Museu Dalí)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 La Rambla → 市立森林公園(Parc-bosc Municipal) → L'Arrosseria Xàtiva → LiDL *Figueres是加泰隆尼亞語裡無花果樹(Fig Tree) 的意思 ... ... <看更多>
加泰隆尼亞語翻譯 在 1 加泰隆尼亞民族性- 看板FCBarcelona 的推薦與評價
如歷史所揭示,原在西班牙這個國家成形前加泰隆尼亞民族便早已存在。
由我們這些遠離加泰隆尼亞地區的人來討論是否「加泰隆尼亞不是西班牙」
(“Catalunya is not Spain”)* 可能是不太恰當,不過加泰隆尼亞人們的確
對他們所保有的加泰隆尼亞民族性感到相當的自豪。
“加泰隆尼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便是他們的一種叫seny的特質。這一個字
所表達的概念很難用別種語言翻譯出來,最接近的一個意譯可能是英文裡的nous。
這是一種同民族所共同持有的特性,而所謂加泰隆尼亞人的共同特質,包含著務實,
包容,而也稍微有點批判性格。在這同時,歷史證明著加泰隆尼亞人因為這種性格
而在其充滿紛亂的歷史中受盡苦難"。(Hooper 392)
這一章將會提到加泰隆尼亞人一些相當特出的民族性:他們熱愛音樂;他們是天生
的老饕,對他們傳統的料理感到無上的自傲;他們是認真工作,務實勤奮的一個民
族,而且他們是一個很注重群體意識跟共同生活環境的一個族群。
註* “Cataluna no es Espana”(加泰隆尼亞不是西班牙),“Aco no es Espanya"
(加泰隆尼亞語:這裡不是西班牙)等等標語是在巴塞隆納及加泰隆尼亞地區常常見到的。
傾向加泰隆尼亞獨立自決的人在各種場合,甚至在歐洲冠軍杯足球聯賽的比賽中,
都努力的想讓世人知道其所持有的政治主張。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0.0.1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