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為什麼》
這本書是由著名的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所寫的. 之前在網路上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他的演講, 覺得深有共鳴但是卻沒有太大的感動… 一直到我看了這本書之後, 在從頭到尾把他所有的演講在看了一遍, 感受真的完全不同
其實閱讀順序是應該先看他的前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接下來再看這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這一本書闡明了賽門所提出的”黃金圈” 理論, 而這一本書則是教我們由內而外, 如何來建造自己的黃金圈
什麼是黃金圈 (Golden Circle)? 由內而外應該是 為什麼 (WHY)- 如何做 (HOW)- 做什麼 (WHAT)
我們應該要先清楚自己的動機/價值觀為何, 接下來再明確目的是什麼, 最後則是思考具體手段有哪一些. 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商業行為則是反過來: 我告訴你我是幹嘛的? 我有哪些優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以我們這個產業舉個例子: 我是一名教練, 我有數張專業的證照/比賽經驗, 可以讓你有效的減脂/增肌/變強壯, 麻煩現在請付錢謝謝… 這也是大多數單位公司宣傳的方式. 感覺都是千篇一律, 就算你把自己形容得再厲害, 也很難打動人心. 因為消費者到處都看到到這種宣傳內容. 但是如果利用黃金圈的方式, 有內而外, 先說明我們的信念, 再延伸我們的方向, 最後再導入到我們的產品, 感覺會很不一樣. 例如: 我希望能夠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質 (WHY), 所以會透過提供正確的運動概念以提升健康的意識(HOW), 這是我身為教練最主要的工作(WHAT). 聽起來就會非常不一樣
因為”為什麼” 是我們的中心價值, 是驅動我們一切行為背後的原因, 是有溫度與情感的.. 而”做什麼” 則是最後的結果, 是有架構, 有系統的. 在”誰會說故事, 誰就是贏家”這一本書裡面, 作者也提出了一模一樣的主張: 絕大多數公司官網上”關於我們” 的介紹中, 都在介紹自己公司的歷史, 服務章程與產品特色, 同時認為以這些資訊就足以讓客戶對於公司有足夠的了解.. 但是要能夠真正讓一位陌生人在短時間產生認同, 最有力道的方式就是說說創立這間公司的緣起, 也就是啟發了創始人/團隊產生行動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愛聽故事, 因為故事有情感, 故事也可以具體說明這個團隊的”為什麼”
而”黃金圈” 理論也與我們人類大腦的構造相似. 在”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一書裡面就有提到, 由於人類的爬蟲腦, 哺乳腦, 以及靈長腦的功能不一樣, 因此在不同的狀況下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類的行為. 黃金圈最內層的”WHY”對應到的是我們的”邊緣腦”, 也就是以海馬迴與杏仁核為主的部分, 主導情緒, 記憶, 信任與忠誠, 沒有語言的空間, 這一個區域連結到”為什麼” 與”如何做” ; 而最外層的”新皮質” 則是負責理性分析, 決策, 組織, 思考, 以及語言, 也就是”做什麼”
有的時候, 我們會說”我感覺不對勁” “就是少了些什麼” 甚至是“一見鐘情”. 這些都是邊緣腦活躍的回饋, 在我們還沒意識到什麼之前, 身體本能地會產生反應. 一般來說, 這都是最真實而直接的. 而我們在成長, 求學, 甚至是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各種外來的因素, 讓我們漸漸地遺忘了內心真正的熱情, 甚至有人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是什麼讓你每一天睜開眼起床以後, 迫不及待地願意投入一天的工作呢?” 賽門問. 賺錢是一個結果, 是”做什麼”, 而不是”為什麼”. “為什麼” 是出自內心的, 是一種信仰, 是利他的, 是成就這個世界的.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 在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習性是單打獨鬥, 因而被我們的老祖宗智人所滅. 而由於幾萬年的群居的生活方式, 人們開始學習互相合作, 成就彼此, 進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原因
然而進入了工商社會以後, 反而變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就算我掛了也要拖你當墊背的思維, 彼此攻擊反而拖慢了社會永續發展的淺力.. 這一點在作者另一本書”無限賽局” 中有說明, 之後我會再跟大家分享這一本書 (老高梗)
這一本書就是教導大家如何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首先, 你需要找到一位願意聽你說話的夥伴 (教練Coach), 他可以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探索你的價值觀, 回應你的內容, 聽出你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意象 (所以探索”為什麼” 需要第三者, 有很多思維自我是無法察覺到的), 並忠實將你訴說的重點記錄下來, 同時與你一起探索. 與此同時, 你需要配合搭檔的引導, 講述一生之中對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並且盡可能地描述細節
那要如何確定越來越接近 “為什麼” 的核心了呢? 就是雙方發現, 在對談當中, 描繪實際情景的細節越來越少, 而敘述情感的細節越來越多!
最後, 要整理出一句話:我想________, 這樣會____________ . 而這句話就是我們在黃金圈最內層的”為什麼”. 例如賽門本人的為什麼就是: 我想我想激勵別人去作感召他們的事, 這樣一來所有人就可以一起改變這個社會!
同樣的技巧, 可以運用在打造企業文化上, 主持人利用小團體活動, 帶領員工思索組織的中心思想與服務方向, 藉以提升整體向心力. 唯有整個公司擁有一樣的中心信念, 才可以勇往直前! 在賽門的一次演講裡, 他提到他曾同時受邀到微軟與蘋果兩家公司演講, 深深感受到了兩間公司氛圍的不同: 微軟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研發出更好的產品打爆對手 (做什麼), 而蘋果則是不斷思考如何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為什麼). 有一次, 賽門剛結束微軟的演講, 接下來到蘋果演講的路上, 他故意跟來接他的蘋果主管說:誒, 微軟新出品的一款平板在功能上比你們的IPAD酷多了! 蘋果主管說: 嗯, 我同意 . 賽門認為, 這就是兩間公司的差別, 堅持 “為什麼” 而努力的公司不會在意他的競爭對手做了些什麼, 只是執行他們的理念, 反而不知不覺地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how you do it”: 人們不會購買你的商品, 他們購買的是你的信念- by 賽門斯奈克, 這句話就跟我之前在好幾位健身大咖的課程中聽到的一句話含意一模一樣 “People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 直到人們感受到你有多在意他們之後, 他們才會在意你有多專業!
這些年我的體悟就是: 當你自己沒有一些想法的時候, 只好等著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如此反反覆覆的, 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遺忘了對於生活的熱情. 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就可以真的體會到人家說的一句話: 每一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 是理想!!!
非常好的一本書, 與大家分享, Find your WHY!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向心力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李河泉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問題] 何謂離心力? - 看板Phys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物理教學示範影片- 向心力裝置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生活裡的科學】20130817 - 向心力與離心力 的評價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物理教學影片]範例:等速率圓周運動-向心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圓周運動與向心力可說是密不可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向心力例子 在 20130817《生活裡的科學》離心力與向心力 - YouTube 線上 ... 的評價
向心力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正確答案
想了一晚,還是正經的說一說吧。
反正面書專頁是我的,fb仍給我說的時候,就說多一點真話。
這次不用付費。
面對自稱做傳媒人的hater的那種企圖上綱上線的反應,我本來應該習慣。那是ccp在文革時的慣常操作,他們很了解,亦很會。
被生安白造,安插罪名,塞字入我口,企圖引蛇出洞然後再報國安,也不是今天第一天發生的事,我對這種YC的齷齪操作很了解。
我應該都要接受和習慣這類人的質素大抵就是這樣子,所以他們只可以依靠建構稻草人維持自己群體的向心力,從而企圖去引證自己「沒有做錯」。
為了星期天節目的準備,重讀了一本由 次文化堂 Subculture 出版的一本小書。
只是貼了幾頁上來,就招來卑賤者一句向民主大報「#打落水狗」的罪名。
乖乖不得了,這種人渣不大大力去打,他們就可以把故事發大發大再發大。
那本書,是2000年代出版的。是新聞系學生都「必讀」的小書。至於內容是什麼,星期日晚9至11再說。
我相信,除了悲鳴,應該還要有其他聲音。哭喪我會,rip很易打,人身攻擊我可以示範。朋友在ig說,任何人在他面前,如他5分鐘都可以人身攻擊到他喊。我絕對知道這些操作,為的是什麼,也有什麼效果。
只是,悲鳴、哭喪、rip、自high,都只是副線任務。如何可以令自己活得更好,才是真正的課題。而那個「自己」,是你的。人生是你的,你要一個你沒有遇過見過的KOL或是你從不知道誰是版主的telegram group leader 教你做什麼,你會不會是出了什麼問題?
cheap cheap 正能量不需要我販賣,我從2005年寫專欄到今天我都說我不會「baby talk」大家。大家都是成人了,對嗎?運動初期,2019年的時候我說過,「大家是時候長大」。有讀者(資深的,長期有send message的)都說我這一句「很煩」。人長大不長大,不是我話事的。那時候,當頭棒喝。對的,不是我話事的。他們拒絕長大,他們需要餵食答案,他們需要marking scheme,他們需要教授在課堂第一課就對他們說「你做1/2/3/4/5就可以攞A」你就是好教授。
人生,根本沒有正確答案。你的答案對你是對,但對我而言可以是錯。為什麼我要提供一個所有人都適用的答案,然後看著有些答案擺明是錯,從常識看都知道是錯,我說出來就要被冠上「為什麼你總是屌人唔啱唔提供答案咁廢」?
那我舉一個例子:有些香港人在一些緬甸新聞群組用廣東話寫「反抗啦,唔反抗就一定會死」。好有道理對不?說說當然容易,沒有成本,又不用自己死,說出來又動聽,當然可以說。
有沒有試過換位思考,想想如果句說話由自己做,你做得來嗎?
怎樣做才是正確答案?
強身健體,活好自己,多讀點書,保留記性,珍惜所有待自己好的人,緊記誰待過自己壞。
我在這樣做。腹肌大家見到。書是多讀了。記性我好得被稱為怨婦。我待我的朋友好,大家看到。當所有人叫我不要跟誰玩的時候,我不離不棄,因為那是朋友。朋友,就當你一世朋友。
我不會說「世界」對我不公平這種drama queen 的說話(雖然很適合我的人設)。意外地,我理性得我自己都覺得可怕。網路的人很多都對我很好。那些haters,是業,是我的命。在這個時代,我的性格結構成份一定會令我好好面對這些事。
那就面對好了。
總之,我就在活好自己。而你不同意,認為那些「活好自己」=阿媽係女人,而YC若認為,任何政評人不能提供一個明天就令政權倒台(而同時不需要任何人付出任何代價)的答案,而同時又不能提供可以給你自high(或稱政治打J)的素材,都是廢。那你就當他廢,不要再給他時間就好。若然你的時間有意義,而珍貴。
過去二十年,香港人若可以珍惜一點、大方一點:珍惜多一點他們的時間。珍惜多一點敢對他們說真話的人。不隨便使用自己的同情心或同理心。對自己支持的事,喜歡的事,大方一點使用時間及金錢,可能世界,已經不一樣。
圖:https://www.facebook.com/DrKKwongChem/posts/10158305498707158/
向心力例子 在 李河泉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o.2129〈疫情來必學,帶領新世代的四大絕招〉
疫情再度侵襲,
公司的氛圍又再受到動搖,
主管們請相信,
所有的同仁包含年輕世代,
他們要看到的是「做法」,
而不是只聽「說法」。
很多主管問我,
此時該怎麼辦?
老師特別提出下列的四個重點:
1、前景不明時,做出決斷盡快宣布:
(可惜大多數公司的主管只能觀望,因為政府的政策仍處於搖擺當中,
2、判斷錯誤立即承認,優化做法聚焦目標:
(沒有人是聖人,做錯了就承認,不要找藉口硬拗....嗯,我沒有在暗示什麼)
3、最高領導人應該立即站到第一線,宣布政策並且即時更新:
(同仁在擔心的時候都會看向領導人,立即站出來,不論立場如何,都是交代。)
4、真心放下身段,向新世代招手求助:
(領導人應該立即拿出做法,不要推給其他人,敞開心胸向同仁求助,反而會有更好效果)
除了這四點以外,
還有一些重要的內容,
都在老師這週的「商周跨世代溝通學院」文章當中,
尤其還有實際的例子,
歡迎大家仔細看看。
【給疫情中的主管:該先穩軍心、還是公開危機?管理年輕人該有的4絕招】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06560
今天星期四
我們不怕疫情
只怕沒有向心力
各位河粉早安
PS.李河泉老師的文章都歡迎分享
向心力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向心力例子 在 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讓原住民文化節更以族人為主體
娜魯灣文化節是台北市原民會為了推廣原住民文化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文化活動,截至今年已經是第十屆。但根據原住民青年給我的回饋,這幾屆辦下來的結果,比較像是在消耗預算,請台北市原住民合唱團來、請原鄉的人來表演,最後辦一個大型運動會讓台北族人參加,變得每年都是一樣只是族群主題不同。
因此我便詢問原民會主委,這個活動的目標是什麽?是要將原住民文化介紹給漢人?還是照顧台北市本地的原住民團體?還是要做所謂的文化振興讓台北市族人來學習?
主委回覆我這三個目標都有,但原民會發的新聞稿卻是比較像是要將原住民文化推廣給漢人。
『原民會主任委員巴干‧巴萬表示,透過娜魯灣文化節系列活動,讓市民可以用輕鬆愉悅的心情,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之美,實踐臺北市多元文化的施政價值。』
要對內加強族人向心力、或對外族介紹文化,兩者性質非常不同,若要在同一個活動想要兼得,反而什麼目標都不容易達到。因此我提醒主委文化節有兩個問題點:
1. 以新聞稿目標來看,用原民團體音樂歌舞的方式推廣給漢人,在過去歷史來看,不會讓漢人真正了解原住民文化,只是在加深漢人對原住民很會唱歌跳舞的單一印象。
2. 實質上來觀賞參與這個文化活動的,幾乎都是族人,並沒有擴散到漢人社群。
拿其他縣市的例子來看,屏東縣原民處舉辦原住民族收穫節『青年站出來』,融合了在地族群文化也給了在地團體表演跟明顯的活動目的;桃園市原民局則是每一個族群、每個行政區都辦一場祭典,讓都會區族人跟原鄉族人有交流連結的機會。這兩個縣市的活動目標都很明確,更不用說預算都沒有比台北市原民會那麼多。
因此我向主委提出兩個訴求:
1. 對外推廣和對內提升族人連結的活動要分開。前者可以跟民政局、教育局一起規劃一下如何介紹原住民文化。
2. 那魯灣文化節的客群應該對內著重在以族人為主體,希望未來原民會在辦相關活動時,能參考屏東跟桃園的例子,把活動的目標明確化,重點放在原族民族群及文化本身。
這個文化節已經十年了,藉由重新審視娜魯灣活動的目標及內容,我想也可以讓原住民文化得以更明確、更多元的方式來推廣。
向心力例子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4/04/07 外交國防委員會/
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 口頭質詢─
▶針對海外留學生、僑團至駐外代表處示威抗議,甚至直接陳情是否有統計行動案件量?相關資料蒐集包含僑民訴求、活動方式,會提供給辦公室。委員表示國人基於愛國所展現的情操應依法應予以尊重。
▶關於委員長在美發言:「呼籲學生不要被政治人物利用。」實在不妥當。太陽花學運應讓學生運動自己去成長,學生皆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委員長不該作不實指控。一個負責任的政務官應要了解學生訴求,傾聽並回應民意。
▶南非台灣同鄉會至代表處反映黑箱服貿聯署陳情一事卻未獲宏觀電視台報導,該電視台應秉持多元客觀的角度。
▶僑委會網站上關於中國投資移民的訊息過度偏頗影響政府公信力。
▶海外僑民第二代優秀人才,例如加入FAPA Young Professionals的台人,具跨文化經驗且與台灣有強烈連結,僑委會與之互動卻不多,如何有效整合海外勢力,仰賴於僑委會的積極度。舉胡志強擔任駐美代表改變互動模式例子。委員長表示願意與之做深層溝通而不限於單向補助的互動模式。
▶台商在海外經營的政商人脈樂於為國家所用,除美國外加入TPP也需汶萊、越南、馬來西亞等的支持。海外台人的向心力需朝野各方包含僑委會凝聚。首先必須做好系統性盤點,釐清缺口在哪,才能有效地做藍圖規畫。
向心力例子 在 物理教學示範影片- 向心力裝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物理教學示範影片- 向心力 裝置. 19,821 views Sep 1, 2011 在一般旋轉或轉彎時,物體會有慣性的情況發生,所以感受到一股向外的力,但是當浮體旋轉時 ... ... <看更多>
向心力例子 在 【生活裡的科學】20130817 - 向心力與離心力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坐雲宵飛車會有被甩來甩去的感覺? 為什麼玻璃珠吸在杯子裡不會掉下去? 還有還有,人造衛星如何在外太空運行? 其實這都和離心力和 向心力 的原理 ... ... <看更多>
向心力例子 在 [問題] 何謂離心力? - 看板Phys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現在是高一
可是常常聽到非物理科老師在講"離心力就是向心力的相反"
雖然我知道這是錯的
可是究竟什麼是離心力?
有人可以舉個例嗎?
(比較想要例子不然有點難懂)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250.2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