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腦洞時間】如果地震時躲在氣象局會怎樣?
到時候,你的反應大概會是這樣:
「啊啊啊記者打電話進來了😵」
「記者問最快幾點可以開記者會🥺」
「民眾在問是不是正常能量釋放😖」
「有人問警報怎麼沒有響😣」
「課長說他五分鐘到啊啊啊😱」
……
「啊地震又來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
恭喜你!除了避難,你也可能要準備加班囉!
顯著有感地震發生後,如果你身處在 #地震測報中心 的話,腎上腺素會立刻飆升,然後馬不停蹄的接電話、整理資料、發布新聞稿、準備開記者會…。
總而言之一句話:「忙~得~不可開交!」
________
地震測報中心隸屬於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自 1989 年起,長期致力於國內地震活動的測報工作,以降低地震災害。
地震發生後,地震測報中心的同仁需要人工再檢視確認地震發生的位置、規模大小、各地震度、波形等等資料正確性,在地震發生 5 到 10 分鐘後發布 #地震報告,提供完整的地震資料。
同時,你也必須不斷地接電話!
政府機關、新聞媒體、民眾都會持續打電話來詢問地震的消息和後續發展。
因此中心同仁不僅需要校正地震資料,也要一邊 #回應來電、一邊整理記者提問,並準備 #召開記者會,在半小時或一小時之內快速地統整歷史地震資料,研究和分析本次地震的背景資料。
真的是忙翻天了啊!
然而,還不只如此,如果地震發生在 #非上班時間,那更是一番苦戰!
平時,地震測報中心只會有 1-2 位值班人員。一旦遇到晚上連續發生地震,可能會面臨整晚不能喘息的人間煉獄,一直在上述深淵裡面不斷輪迴😭😭
想躲都躲不了~~~
如果地震很大,甚至在國內產生嚴重災情,中央會成立災害應變小組,同仁也必須進駐災害應變中心 24 小時值班,同時要在會議中報告最新的地震資訊,供指揮官參考。(包含消防機關、交通部等單位也都會進駐)
________
看到這裡,大家還會想要躲到氣象局裡面避難嗎?👀👀
______
本內容由 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 委託,泛科學企畫執行
______
延伸閱讀:
叫醒他的不是鬧鐘,是地震,還有讓預警系統更好的夢想——專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國昌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8811
你有看過邊地震邊唱歌嗎?如果你沒看過,現在你看到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9202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國友邦海地當地時間14日早上,發生規模7.2的強震,目前罹難人數總計724人,超過2800人受傷。搜救人員把握黃金時間,持續搜尋瓦礫堆下的生還者,由於目前正有一個熱帶風暴向海地逼近,也讓搜救面臨威脅。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這次地震與2010年的強震是屬於相同斷層系統,不過釋放的能量是11年前的2倍。...
「地震規模能量」的推薦目錄:
地震規模能量 在 賴清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傷痛與重生
一場逆斷層型地震,發生在凌晨1點47分15.9秒,芮氏規模7.3,102秒驚恐,奪走兩千多條生命,那個漫長的黑夜,在台灣人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痕,那份疼痛與警示,至今仍清晰如昔。
1999那一年,我剛擔任立委,當年全國之力集結災區,所有單位投入救援,國人及慈善團體捐助物資、出錢出力,搶救現場、提供庇護,也展開漫長而艱辛的重建之路。
我們不會忘記每雙溫暖幫助台灣的手,土耳其是最早往台灣出發的國際救難隊,而美國、日本、新加坡是最快抵達的救援隊,接著聯合國、俄羅斯、香港、韓、德、英、澳…等國家陸續伸出援手,或派員救援、或慷慨捐助,台灣能在傷慟中重建,除了國人堅韌不屈外,國際的支持力量也提供極大的幫助。
要從浩劫中復原,是條漫長艱辛的路,除了災區重建、民眾安置、後續訴訟以及保存紀念外,也改變了我們對面災害應變的態度與策略。
台灣處於太平洋火環帶上,地震、颱風是共同的生活經驗,把防震防災列為教育的一環,各種演習也都每年實際操練;建置防災搜救部隊,提升緊急救難能量;檢討建築法規、更新地震帶資料、建立國家級警報網絡;重視精神輔導與心理諮商…等等措施,這些改善的作為,到現在都還在進行中,災害的樣態不斷變化,防災救難的機制永遠不夠完善,但要盡力去做,才能讓國家有安全、社會有韌性、災害有準備。
再回望歷史軌跡中的921,我看見人性的溫暖、堅韌與勇敢,淚水會乾、傷痕會癒,但不會被忘記,經歷傷痛後的重生,台灣會更安全、更強大、更溫暖。
地震規模能量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romo
身在地震頻頻的臺灣,但「#規模」跟「#震度」卻傻傻分不清?
其實很簡單!#規模 指的是「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而 #震度,則是指「地表搖晃的程度」!但為什麼專家需要強調兩者不同呢?那是因為 #震度 的大小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並不是距離震央越近 #震度 就必然越大,而要理解這個現象,就得提到 #場址效應 了!
1985 年的墨西哥城大地震,便是 #場址效應 的知名案例!墨西哥城與台北一樣都是盆地,當年的地震規模雖高達8.0,但震央距離墨西哥城有400公里,且地震波傳到盆地外圍時也只有 4 級震度,卻仍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到底為什麼呢?
想更了解原因嗎?文內有「布丁」的 Q 彈演出,可以簡單的解釋 #場址效應唷!
______
※ 本文由 交通部氣象局 委託 ,泛科學企畫執行※
______
延伸閱讀:
地震規模越大,晃得越厲害?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0504
叫醒他的不是鬧鐘,是地震,還有讓預警系統更好的夢想——專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國昌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8811
走過 921 的傷痛後,臺灣的地震學研究往哪裡前進呢?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0364
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地震規模能量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國友邦海地當地時間14日早上,發生規模7.2的強震,目前罹難人數總計724人,超過2800人受傷。搜救人員把握黃金時間,持續搜尋瓦礫堆下的生還者,由於目前正有一個熱帶風暴向海地逼近,也讓搜救面臨威脅。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這次地震與2010年的強震是屬於相同斷層系統,不過釋放的能量是11年前的2倍。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015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地震規模能量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近日花蓮地震不斷,16日上午一早約七點5分,花蓮市發生規模4.7地震,近2個小時,就連續發生16起地震,其中有15起集中在7點到8點之間。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表示,都在掌握之中,並非新的地震序列,從14日上午開始到現在,餘震一共有三波,合計共60起地震,主要是以「群震」形式釋放能量,不過規模愈來愈小,認為再出現規模5以上餘震機率低。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553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地震規模能量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近日花蓮地震不斷,16日上午一早約七點5分,花蓮市發生規模4.7地震,近2個小時,就連續發生16起地震,其中有15起集中在7點到8點之間。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表示,都在掌握之中,並非新的地震序列,從14日上午開始到現在,餘震一共有三波,合計共60起地震,主要是以「群震」形式釋放能量,不過規模愈來愈小,認為再出現規模5以上餘震機率低。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553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地震規模能量 在 21:19規模6.7地震釋放能量約5、6顆原子彈-民視台語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民視即時新聞】稍早九點19分發生芮氏 規模 6.7 地震 ,包括東半部宜蘭花蓮、中部以北地區,震度都來到四級,幾乎全台有感,專家表示,這次 地震 釋放的 ... ... <看更多>
地震規模能量 在 消防署- 【地震「規模」VS 地震「震度」~它們哪裡不一樣?】... 的推薦與評價
地震規模 ➡ 是指地震本身的大小,和釋放能量的多寡有關,以沒有單位的實數(如:7.3)來表示;每個地震只會有一個規模值。 地震震度➡ 是指地震發生時,各地不同的搖晃程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