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內心世界”作者是Danielle Ofri。她是紐約貝爾維醫院的醫師。
這本書內容以作者親身經驗為主,搭配她與其他醫師的訪談,主題是行醫過程醫師所經歷的情緒。
作者回憶在自己大三時,在腫瘤醫學部見習。看一位研修醫師(Fellow),幫一位血癌患者施打化療藥物。桌上有兩瓶藥物,一個是靜脈注射,一個是脊髓腔內注射。該醫師先處理後者。
把藥物推送完,該醫師看向桌面時,頓時臉色發白。他打錯了。把靜脈內藥物打進脊髓腔內。後果嚴重。
後來作者在醫院遇到這位醫師時,他似乎一直被沉重的罪惡感壓得頭低低的。
罪惡感與愧疚感,是犯錯後的情緒。也因為對人造成重大傷害的可能,行醫的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恐懼。醫師害怕自己做錯了。
作者回憶自己第一次主導急救過程的手足無措,腦中一片混亂,無法下達指令。就是恐懼達到極致時的麻痺作用。後來是比較資深的醫師伸出援手,化解危機。
醫療行為會影響患者的健康,有點適度的恐懼是合理的,也是小心謹慎的反應。假如一位醫師都不怕任何併發症,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判斷錯誤的可能,反而是可怕的事情。
醫師的養成過程涉及大量的學習。醫學生學理論知識。開始見習與實習時,每天都看到不同的疾病與程序,每樣都很新奇有趣。
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與主治醫師前面幾年後,醫師已經熟悉這個科別常見的問題與處理方式。學習與進步的快樂大幅減少,日常生活變成比較是不斷重覆已知技巧,完成工作的過程。
而且,醫師會看到許多對自己健康完全沒有責任感的人。
喝的爛醉,跟人打架,不斷進出急診的酒精成癮者。難以配合就算了。你要為他診治,還要小心不要被打。有糖尿病卻大吃甜食,造成血糖過高的患者。
這些人似乎可以把自己的健康搞壞,然後醫師就要負責把他治好。
日復一日的高壓工作、醫師開始發現,有些患者現代醫療幫助有限,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值得救助。於是,開始產生職業倦怠,甚至物質濫用。
書中舉了一個醫師的例子。她在壓力下,如何一步步陷入酒癮與她重新出發後的職涯。
她的新工作有個優點,就是”每天都能上床睡覺”。
對於一般上班者而言,每天晚上可以睡覺似乎本該如此。但對許多醫師來說,譬如需要輪大夜班的婦產科醫師、急診科醫師,值病房班的內科醫師,與有急診刀要開的外科醫師,晚上能好好睡個覺是莫大的幸福。
許多醫師在值班時,會變得過度敏感。深怕自己漏掉呼叫器或手機的來電。往往自己在洗澡淋浴時,會覺得嘩啦啦的水聲中似乎有鈴聲。於是關掉水龍頭,仔細的聽。這個現象甚至會持續到不需要值班的時候,一聽到來電,人馬上跳起來,進入戒備狀況。
這些會讓醫師壓力過大,表現不好的情緒因素,我們如何處理呢?
傳統方法是不處理。
“你要當醫師,你就要撐得過去。”
“撐過去才是抗壓性夠強,能獨當一面的醫師。”
“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這就是傳統做法。
書中提到,美國有醫院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推出身心安適(Wellness)計畫。除了要替醫療人員帶來身心健康,也要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的快樂豐足。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有多少台灣的醫療從業人員可以說自己的生活是”快樂豐足”的呢?
這本書每一章以實際案例解說一個行醫過程會遇到的情緒,從中帶出現代醫療環境與訓練過程會遇到的問題。
每章最後,是一位來自瓜地馬拉的三十幾歲非法移民,胡莉亞的故事。一章又一章,她的心臟衰竭症狀愈發明顯。這個沒有美國籍的人,能否排上心臟移植名單,最後結果如何?未知結局帶來一種看小說般的緊湊感,讓讀者一章又一章讀下去。
對於本身從事醫療工作,或者對醫療人員心理狀況有興趣的讀者,“醫師的內心世界”會是一本精彩的讀物。
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幾年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言:接生者的性別
傅大為在《亞細亞的新身體》中提到,在1950年代,即使是女婦產科醫師開業,也常常需要請產婆來幫忙。但是,她們與產婆的關係,與男醫師與產婆的關係,自然不同。正因為是女醫師---特別是女婦產科醫師太受歡迎、太忙,而接生之事也特別需要時間,所以更需要產婆的連繫與幫忙。在這層意義下,從日治到戰後,在結構上都發展緩慢的女婦產科醫師,不可能有一天取代產婆,但是男婦產科醫師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發展,隱隱指向了三、四十年後的取代[1]。台灣接生者自1972年以後,由助產士接生為主轉為醫師,助產專業因為停止發照與教育中斷,在生產場域漸漸消失,也因為婦產科醫師過往以男醫師為多數,女性的身體的照顧知識與技術,轉為由男性主導。
幾年前週產期醫學會理事長在會訊上提到,「近年來每年加入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的醫學生只有20多位,80%以上都是女性,除了對產科興趣缺缺以外,結婚之後更是不可能做產科,所以產科醫師面臨嚴重的斷層問題[2]。」對於「女醫師」的性別刻板印象,從住院醫師時期就常聽到一些較父權的說法,在當今女醫師比例增加的趨勢中,應該要有所改變。我不認為女醫師對產科都興趣缺缺,也不能把產科醫師面臨嚴重斷層的問題,就這麼歸因到「80%以上都是女性」上頭。如果這個體制能給女醫師更多的空間與彈性,女醫師對產科應該有相當的熱誠,尤其在她們生過小孩,且有生產的身體經驗之後。
在《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一書中,Londa Schiebinger討論科學社群中的女性時,提到十七與十八世紀的科學革命,出現限制女性參與科學的現代體制與意識形態。科學機構(如大學、學院與企業)的結構,被塑造成預期科學家是男性,而且家裡有一位妻子負責照料他與他的家庭。順利的工作發展,仰賴的是妻子們的默默付出,她們負責料理全職丈夫的衣物與生活起居,提供井然有序的家,並且隨時協助男性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隨著科學逐漸專業化,想要追求科學生涯的女性有兩個選擇。她們可以試圖和男人一樣,到大學上課並領取證書—但如我們所知,這些嘗試在20世紀的轉向之前都沒有成功。或者,她們可以繼續待在成為私領域的家庭中,擔任科學家丈夫或兄弟的助手,但她們的貢獻也將越來越難被看見[3]。
來到21世紀的台灣,體制雖已漸漸在改善,但對於女醫師仍然不利。圖一是從2003年,我考取婦產科專科醫師那年開始,依性別區分的專科醫師人數統計,在之前都是男性遠多於女性。因為常要面對醫療糾紛,勞動條件不佳,當年醫師從內、外、婦、兒四大科出走,開始有「四大皆空」的提醒與呼籲。從統計上來看,女醫師通過專科醫師考試的人數十多年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動,變動的是男醫師的出走,而拉高了女醫師的比例。《生產救濟事故條例》於2015年公布實施,大幅降低了婦產科醫師執業的訴訟,住院醫師申請人數開始有起色,呈現在2019年的專科醫師人數陡升(住院醫師訓練四年後考專科醫師國家考試),人數回升之後,性別比例翻轉了!比較特別的一年是因為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制度)從2011年實施的關係,那年的容額只有35名,呈現了2005年人數大減,男性突然多於女性的一年。
2003年我在醫學中心擔任第四年住院醫師,生了第一胎,不受勞基法保障的醫師,沒有產假、育嬰假,對於理想「母職」的發揮很不利,所以選擇從大醫院離開,到診所工作。有過生產經驗之後,看待生產的方式不同了,雖然還是在「西式產科學」的典範裡,我覺得這時期察覺到了些「異常現象」。開始調整一些在住院醫師時期學到的生產技巧,也在一次次接生經驗中學習[4]。
2007年生第二胎坐完月子時,前輩醫師分享「生產改革聯盟」舉辦「二十一世紀台灣媽媽的生產夢想」徵文比賽,我以《婦產科醫師?媽媽!》為題參加了比賽,分享兩胎生產的經驗,得到優選。那次比賽獎品有《亞細亞的新身體》與《科技渴望社會》兩本書,我第一次知道有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這門學科,也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反思一直以來受的醫學訓練,與實際的生產經驗,會有怎樣的斷裂與落差。2012年考上了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開啟了人文社會學科的訓練,也在2015年畢業之後,開始了STS式的生產技術改革實作。
1.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臺北,群學,2005。
2. 王宇林、陳治平:台灣週產期醫學會會訊,2013201期。
3. Londa Schiebinger著,柯昀青譯: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
4. 陳鈺萍:產科教科書中的「自然生產」:「生產技術」成為女性科技研究的可能性。助產雜誌2014;56:23-32。
台灣醫學Formosan J Med 2020;24:305-13
=============================
2015年陪伴好友居家生產與接生,是阿萍醫師做溫柔生產的起點。
這五年來,從成立好孕工作室做產前教育,到成立台北市目前唯一的助產所,到協和婦女醫院建立起完整助產師與醫師共同照護模式。好孕團隊仍然繼續前進,尋求讓生產更美好的各種可能性。
兩天四堂課,是這四年來的總整理。思考模式的轉換、創業的歷程、接生技術的典範轉移、兩百多個新家庭用充滿愛與美的方式誕生,都將與大家細細分享,邀請大家來參與。
******************************************************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YlLbRa
活動網址:https://reurl.cc/RdApL6
報名人數:每堂課40人額滿
***四堂皆報名者,享有名額優先權***
協辦單位:高雄 芒果咖秋
上課地址: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400號(左營孔子廟內)
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幾年 在 婦產科 沈煌彬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珍惜稀有的婦產科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
沈煌彬醫師
每次跟人家介紹我的職業,大家就直接聯想到接生。實際上,婦產科包含的領域很廣。卵巢腫瘤、子宮腫瘤、骨盆腔發炎、骨盆器官脫垂、尿失禁、不孕症等都是婦產科的領域。
然而大部分的手術個案和稀有疾病都集中在醫學中心。診所因為健保給付和成本因素,無法處理太複雜的狀況。
有時候患者跟我說要再詢問其他醫院的第二意見,我都很贊同,但是我心裡知道婦產科可以處理她疾病的人,屈指可數。最近有個患者因工作調到其他縣市工作,請我幫忙介紹醫師以方便繼續追蹤。腦海中閃過很多人名,只有一個人選。她跟我說很難掛號,我只好委婉的請她去掛現場號,因為可以處理她疾病的人不多了。
婦產科因為高風險、高工作時數、高壓力,過去十幾年投入的年輕醫師不多,形成了一個人才斷層。雖然這一兩年住院醫師有變多,而這些醫師訓練完畢之後,很多因為生涯規劃就離開醫院系統。少數存活下來的,也被一些大醫院囊括了,但也需要經驗的累積。慢慢地患者會有一個感覺,婦產科診所慢慢的變少,而大醫院的醫師也慢慢減少。
所以如果妳有幸遇到一個好婦產科醫師,請你要珍惜。因為越來越少了。
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幾年 在 Re: [問卦] 沒人發現醫生其實很好當的嗎?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robertgarcia (綠頭鴨)》之銘言:
: 最近重訓肩膀拉傷好幾個禮拜都沒好跑去復健科看醫生
: 醫生看了幾秒鐘就說應該是肌腱炎就叫我去電療,然後開抗生素
: 電療做完藥吃肩膀還是一樣沒好
: 然後再回診一次醫生一樣叫我繼續電療
: 然後一樣完全沒屁用
: 沒人發現醫生根本就很好當的嗎?
: 完全沒有想解決病人的病痛,幾秒鐘就打發掉
: 每次看診都開一樣的藥,一樣的診療方式
: 回診後沒改善也還是一樣
: 開抗生素跟叫人去電療這我阿嬤都會做吧?根本廢到笑啊!
: 醫生這樣輕鬆看診幾秒鐘就可以賺好幾百塊,月收入破百萬
: 真是豈有此理!
醫生有那麼多科,又有分在診所和醫院的,標題一句「醫生那麼好當」,似乎把其他認真
甚至燃燒自己的醫生都概括進去了,不甚妥當
我自己是內科醫師,在訓練過程中,在病房常常遇到危急與重症的病人,舉例來說:
呼吸衰竭:喘到說不出話來,手指血氧機夾起來只有6、70
休克:一般人血壓可能100以上,這類病人因為各種原因血壓掉到很低,可能5、60
大出血:舉凡消化道大吐鮮血、頭頸部吃到血管的腫瘤突然爆裂
胸悶胸痛:可能是心臟血管塞住、肺血管塞住、肺部破掉、主動脈剝離等
在訓練過程中我們不斷學習處理這些病患,目標是穩定他們,讓他們有機會進去加護病房
接受後續的重症醫療。而我們後續在慢慢成熟後也進到重症加護病房學習,讓上面那些病
患有機會活著離開加護病房,雖然常常因為醫療的極限而事與願違
很多時候,白天上了8小時的班,接著晚上值班的時候,也常常問自己我在哪裡,我在幹
嘛,但每次隔天下班後追蹤前晚處理的病患,成功活了下來,又不禁覺得喜從中來
常常有人,甚至我自己的親友,說「醫生很輕鬆,很爽,看看門診,開開藥,就能賺好幾
十萬,好幾百萬」
我高中也這樣認為,但實際進來以後,發現那些只是錯誤的認知,其實身邊的每個同事,
都是兢兢業業,某種層面來說是燃燒自己。護理師也是這樣,其實用不好聽的話來講,許
多留在醫院的醫護都是有點M屬性,才得以支撐台灣的醫療需求
如果會認為醫生很爽,我覺得是因為運氣不錯,因為你只需要用到非關生命的科別,或者
說只需要用到門診治療,不需要用到住院、甚至重症醫療
即便文章中提到的復健科,雖然我也常常覺得他們比我們這些大科醫師的確輕鬆,但他們
在剛畢業那一年,也是戰戰兢兢在急診、內科、外科等要在幾秒、幾分鐘內處理一個人生
死的地方,撐完了一年或兩年,才得以進到現在他的工作環境
我覺得台灣的一個問題是,許多人看其他人,都只看到他們好的一面,卻不會設身處地去
想,對方是不是真的如我想像的那麼光鮮亮麗,還是他曾經為了現在的生活付出了什麼代
價
一點點小小的感想,沒有什麼批評的意思,單純分享自己的心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0.73.1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6131792.A.9F3.html
我不是這兩科的,所以只能就我粗淺的了解分享,有錯請見諒
婦產科的產科如果是24小時on call接生其實也是很辛苦的,即便下班或放假也不敢跑太
遠,另外生產本身就是高風險的行為,遇上一個出問題的產婦就可以賠上你好幾年的錢
小兒科病人本身共病少,普通病房應該比我們內外科好一點,但換個角度想家屬對小孩子
的期待會比對久病臥床的內科高齡病患高,所以兒科來自家屬的壓力應該也是不小,另外
他們也是有加護病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