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大膽創新就對了!
「每一個擁有創新點子與無限熱情的人,也都有機會在科技發展歷史中成為革命的推手。」
這篇報導特別引用了EDA 巨擘Synopsis 陳志寬總裁接受科技部頒發科技獎章時的演講,在錄影(https://www.facebook.com/www.most.gov.tw/videos/658044838342040?sfns=mo)的接近48分鐘時,所說明的新時代科技典範轉移,此外作者也對科技典範轉移有不錯的闡述,值得讀一讀。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作者孔恩提到一個現象:創建新典範的人若不是很年輕、就是才進入該學科不久,這是因為這些人往往能避開「當局者迷」的陷阱另闢蹊徑,使得舊有的規則被打破。」
矽谷電子時報專欄:【編輯檯報告】大膽創新就對了!
https://www.eettaiwan.com/news/article/20200214NT11-Dare-to-Innovate
「孔恩典範革命」的推薦目錄: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郝龍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心得] 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精華區book 的評價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科學人- #科學哲學系列 【科學革命說(1)】#Part4...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孔恩典範革命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孔恩典範革命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孔恩典範革命 在 孔恩典範革命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孔恩典範革命 在 郝龍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我顛覆,極難。然若能成,必見革命性重生。
不幸驟逝的NBA巨星Kobe Bryant生前名言「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放棄」國民黨正需要如此。世代整合由我來承擔。
朱立倫市長說,國民黨創黨126年。這樣歷史久遠的組織,最需要經過自我辯證的方式,得到全新的生命。
朱市長揭示的改造,我們都可以同心協力來完成。而且,就從黨主席改選,踏出改造的第一步。
正如我們的黨,面對民進黨的全面過半執政,新的美中關係而牽動的兩岸變局。我們需要自我質變的重生。
而自我顛覆,自我辯證的力量,在自然界及社會人文結構的世代轉移,往往是來自原世代的質變。
我郝龍斌願意奮不顧身肩負這樣的責任,創造新的生命,孕育黨的下一代領導人及新典範。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當代極負盛名的科學、社會人文鉅著。影響既深且遠。
作者孔恩是麻省理工學院洛克裴洛講座。他提出的「典範移轉」在政治社會學上,具有透澈的學理及實務驗證。
而舊典範的崩解產生全新的典範,中間的關鍵質變,是肇始於原典範原世代的自我顛覆啓動而完成。
各位,我的確不是年輕人,我的確不是新生代。然而,正因為我處於上一世代和下一世代自我轉化辯證的位置及經歷。
更具體的說,我擔任過四任主席的副主席,我深切體認,歷史久遠的國民黨問題在那裡?舊典範的瓶頸如何蛻變。
各位同志,我提出的是學理實務兼具,黨自我重生的核心引擎。這不是吊書袋。
各位,本黨歷史久遠,如同自然界發展的過程,當質量極大、密度極高、體積極度壓縮,必然發生重生的爆炸,而有了全新生命。
各位,我願意當這個黨典範變遷的引動者,再沈重的自我蛻變是由我們這一代來承擔,開創新典範交給下一代。
各位,種子是上一生命的終點,下一生命的起點。我郝龍斌無可推卸!
孔恩典範革命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孔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論證了科學典範同樣建基於感性、多變的人文特質。張一村在這篇書評提到,此書亦使人反思在現今社會,是否仍可固執相信某種普世真理,知識分子對改變世界的信念,終將需面對「盲目V.S.清醒」的自我拷問。
全文:https://bit.ly/33mxdeH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a nice place to;(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新界)生活書社;(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孔恩典範革命 在 科學人- #科學哲學系列 【科學革命說(1)】#Part4...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科學哲學系列 【科學革命說(1)】#Part4 孔恩一開始只是個純粹的物理系教授,有天學校命令他開始教#科學史, ... 在這期間,「#典範」是大部分科學家從事研究的最高 ... <看更多>
孔恩典範革命 在 孔恩典範革命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孔恩典範革命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家麟寫的 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 ... <看更多>
孔恩典範革命 在 [心得] 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精華區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要書寫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的讀後感,須要先對孔恩的背景稍作一些介紹,將有利於閱
讀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
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原是一名就讀於哈佛大學物理研究所的學生,專攻理論物理,並已接近完成博士論文的階
段。接到康南特邀約參與此一實驗課程,因而閱讀不少過去的科學著作。透過對這些著作的
理解,孔恩進而對過去在實證哲學影響下,專業科學教育所接受的流行科學發展見解–主張
科學之所以會直線進步,是靠著實驗與觀察結果長期累積下來的,與其相關的科學哲學加以
省思後,對科學真實歷史的發展提出一套嶄新之見解,將科學視為一種社會與文化活動歷程
中的產品。
由於孔恩物理學的背景,科學革命的結構多以物理學的例子與角度來貫穿其表述,以「典
範」這一名詞來說,不論是典範的本身,還是典範的內容、發展…,如說明典範轉移實例時
,孔恩以亞里斯多德力學到牛頓力學,以及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來說明;另一
個在書中具有創新性的名詞「不可共量性」也是有趣的概念,再者書名所提「科學革命」來
看,科學是否真有革命,以下我將稍微摘錄書中提到的想法,再分享自己的讀後心得。
常態科學、科學革命
孔恩強調的一個概念─「常態科學」,在這個階段,科學家有共同的語言與高度的共識,
對於什麼是重要而且可以解決的問題看法相同。他們共享一套完備的理論,或稱典範(paradi
gm),科學工作主要就是以這套理論來解自然之謎。因此可見PARADIGM “典範”是一種科
學學派或者學科的、哲學的、理論的框架、體系、觀點、準則,在這個框架、體系、觀點、
準則中,理論、規律,和?支援它們所做的通則化以及實驗,已經公式化(系統地或者確切地
得到闡述或者表達、說明),當一個典範出現了異常的現象或無法處理的現象時,科學家
就必許從起點開始找出或拼湊出新的典範,以解決舊典範所產生的現象,而這個新舊典範的
交替階段就是科學革命。
孔恩認為常態科學的研究方向有:
一、 把事實定義的更精確,以了解在各種變化下這些事實的變化情形。
二、 量化定律的形成,即尋找自然和理論之間的關係式。
三、 向潛在的新領域做探討。
孔恩以為科學的演進是斷裂式的,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的非累積性事件,是一個典範(例如
愛因斯坦相對論)取代另一個典範(例如牛頓古典力學),他認為科學並非是累積知識的活
動,在科學革命也就是新舊典範之間,會有衝突存在,其關係有可能有邏輯上的相同性,但
在歷史上這是不可能的,科學史上還有許多其他的事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那麼具有革命
性,但他們仍然具有科學革命的特徵,科學發展的歷史可視為數次革命後的發展,換言之幾
乎每一個科學進展都可描述為革命。
孔恩認為一些科學能有大幅度的進展,來自於常態科學的權威性,也就是典範的獨霸性,
常態科學的活動再她看來是一種解謎的活動,像是拼圖、猜字、猜謎等,當科學社群接受了
一個典範後,就是接受了一個準則,並以它來選擇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說再典範的保證下,
此研究問題必然會有答案,也只有這類問題其社群才會承認是科學的問題,才會鼓勵成員進
行研究。這樣的情形使科學家專心的進行研究活動,不受社會性的干擾。
也因為科學社群與典範的相互作用,使得科學家們對自然的「預期」就愈清楚和全面、對
現象的「預測」也就愈精確,異常或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就越容易被發掘,科學家為解決此問
題變開始創造、尋找新典範,由此緣故孔恩認為科學的演進是斷裂式而非演進式,用新典範
取代舊典範,而非由舊典範中修改進而演變成新的典範,而且典範間的轉換是蓋士塔﹝Gesta
lt﹞式的,也就是說看事物的觀點有全面性的更換,即使是新舊典範間出現了相同的名詞
,其涵義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質量﹞。
典範及不可共量性
關於典範,孔恩在書中不斷的提及此名詞,也不斷的將它定義,在第二章常態科學如何產
生中提到,稱之為典範的科學研究有兩個特徵:
一、 作者的成就實屬空前,並吸收競爭學派中的忠誠歸附者。
二、 著作中仍留有許多問題能讓這一群研究者來研究解決發展
在後記又提到一個群體承諾型態的典範是一組有序的學科結構,其特點為:
一、 符號式的通則,如公式、定律等。
二、 形而上學式的信念與模型圖像,如原子論、機械論式的最高原則。
三、 共享的價值和美學取向,如「精確預測」、「和諧」、「簡潔」、「太陽中心」等。
四、 共享的具體例子,或「範例」。
除此外,孔恩在其他的章節的定義有:
* 特定社群的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與技術等等構成的群體。
* 科學社群取得的較大共識,這類共識構成一種典範。
* 整體中的一種元素,也就是具體的問題解答。
* 一種信念或信念系統。
* 一種普遍性的觀點。
* 示範性的過去成就。
* 最高的共識單位。
* 觀察的方式。
由以上的數點看來孔恩認為典範是一種觀察室裡的普遍性原則,此原則具有共識,在該學
科領域裡形成了最高信念,它示範了過去的成就,建構了該社群的知識系統,衍生並累積了
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發展。
「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是孔恩提出的另一具「革命性」的重要概念。新
舊典範之間如何來量度,當典範還未統一之前,如何在競爭中的典範間作選擇,必然會有無
法用常態科學判準來解決的問題。不同典範中辯論的雙方不可避免地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某
些雙方都訴諸的實驗或觀察情形。然而,由於他們用以討論這些情形的辭彙大部分都相同或
不同,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用來度量,造成了典範辯論在邏輯上各說各話,也就是說實驗並
不一定可以用來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結果,一個理論對於另一個理論的優越性,就成了辯
論中無法證明的東西。
純屬心得
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並不是一口氣看完的,甚至到後來是用略讀的方式看完,主要是本
身很少接觸物理學﹝科學﹞歷史,平常更沒有仔細思考過「科學」是如何產生,看來科學的
權威性跟獨霸性已經深植我心,而使我對科學這一個大典範沒有任何的懷疑,完全沒有思考
到它本身的「不科學」﹝科學的實像非完全理性﹞,如同我從未思考過1+1=2的原因何在,典
範﹝1+1=2﹞本身並非真理,它是一種普遍性原則、科學社群的共識與信念,是一種歸納後
的信念,並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現象,更有可能在其他學科裡是完全錯誤的,但典範在此時
此刻的科學社群﹝科學範圍﹞內,卻又是一個大的準則,科學可藉以發展,更成為科學進步
的原因﹝若1+1≠2,我們所學的其他數學算式就無法成立及發展﹞,我想就是迪卡兒所說的
:一切直接或間接由感覺經驗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主觀上的明白清晰才是真理的
標準。
孔恩似乎很強調理論的「認知」﹝主觀感受﹞問題,比較忽略的實質內容,讓人感覺典範
只是一種大多數人認同的假設﹝一種純理論﹞,寫到這裡又想到科學的定義似乎也是有許多
討論,像是「科學」與「偽科學」、「純科學」與「應用科學」、是邏輯學還是自然學的定
義,讓人想到課堂上的討論 ─ 何謂客觀?主觀的客觀與真正客觀的討論,往往是角度跟看
法的問題,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只有立場問題,而這個觀念應用在科學革命也是相同,到
底科學的進步是孔恩所說的「斷裂式」,還是其他學者所認為的「連續式」。
舉例來說當科學家在典範中進行研究時,遇到解釋有困難時,還是會從自己從屬的典範出
發作修正,以十九世紀的牛頓物理學來舉例,當科學家發現行星運動與牛頓力學相違背時,
他們的做法不是去推翻牛頓力學,而是假設外軌道上有其他不知名的行星,從這點上來做研
究﹝因而發現天王星﹞,換句話說就是在典範上加諸許許多多的小理論去補足其不全,除非
事實與典範明顯矛盾,新典範才會因而出現,而這樣的一個科學步驟到底是斷裂,還是所謂
的連續?可見科學是否有革命的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觀察角度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表
達方式上的不同。
在「不可共量」方面,典範真的不可共量嗎?是局部性的還是全面性的,不可共量是否等
同於不可比較,若等同那麼典範之間如何轉換,新的典範如何取代舊典範,科學是如同孔恩
所說是在不斷的相互辯證下的選擇嗎?這能夠稱為理性的科學嗎?兩個典範之間,沒有一個
共同的「標準」可以來共同度量,而造成撰擇典範的辯論在邏輯上雙方各說各話。就如古希
臘關於數學的「不可共量性」之發現──等邊直三角形的弦與邊彼此不可共量,導致了無理
數的發現與畢達哥拉斯「數字」學派的危機。
透過此本書認識了孔恩及其學說,尤其是在科學哲學的討論,科學與哲學在科學史的分野
在初期似乎不明顯,很難以二分法將其切剖開來,曾看過愛因斯坦的一段話:「科學所企圖
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個描述自然的理論應該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雖然超越了物理學的界
限,但卻與物理學有很密切的關係。哲學的推廣必須以科學成果為基礎,可是哲學一經建立
,並廣泛地被人們接受以後,人們又常常促使科學思想進一步發展,指示科學如何從許多可
能的道路中選擇一條路來。等到這種已經接受了的觀點被推翻以後,又會產生一種意想不到
和完全新的發展,它又成為一個新的哲學觀點的泉源。」,目前的環境將各個學科獨立,各
學科也有專門的研究課題,分工越分越細,也越來越專精,探討一些科學問題已有專門學科
,科學與哲學也因此變成了獨立分開的學科,但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當我們看著科技發展的迅
速,便會開始思考相關議題,科學與哲學正是如此循環下去。
撰寫以上摘要與心得時,很怕自己了解不夠深入對此書所要闡述的有所誤解,因而不敢在
論及其他大家之論述,尤其在相對與絕對、科學與哲學以及絕對理性方面,過去了解實在不
多,因而只敢寫下這些心得,希望不要太過偏離,透過這本書的確啟發不少想法,日後也可
以再多閱讀相關書籍,做更深入的了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232.9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