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
先對他人付出,最後得到最多是自己
古時候,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
他到處流浪,尋找著變為富翁的方法。
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為富翁,
反而成為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
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就跟他說:
要成為富翁很簡單,你從此以後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去著想,布施給他,這樣的話,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青年聽後非常地高興,手舞足蹈地走出了廟門,一不小心在石頭上絆了一跤,當他爬起來的時候,手上正好捏著一根稻草,他小心翼翼地聽著菩薩的話,珍惜一草一木,拿著稻草就往前走。
突然,他聽見一個小孩子嚎啕大哭的聲音,
他就走上去,拿著自己手上的稻草逗孩子玩,孩子非常好奇,就停止了大哭。
青年人慈悲心生起,把這根稻草送給了小孩子,孩子笑起來,這位母親非常感激青年人,就送給這個青年人三個橘子。
青年人拿著橘子繼續趕路,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在喘氣,他走上前去問道:“先生,你為什麽要蹲在這裏啊?
有什麽我可以幫忙的嗎?
這個布商說:我口渴得連一步走不動
年輕人馬上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了布商
這個商人吃完了橘子,精神振奮,為了答謝年輕人,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青年人拿著綢緞繼續往前走。
青年人看見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裏一籌莫展。
他就跟主人說:如果你同意,我願意用這匹布來換你的這匹馬。
主人一看馬已經不能動了,非常高興地就答應了,青年人跑到小河邊,去提了一桶水給馬喝,沒想到,才喝了一會兒,馬就好起來,因為馬是因為口渴才倒下的。
青年人騎著馬繼續前進,經過了一家大宅院的前面,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家擋住了他,
老人向他請求:
先生,你能不能把你的這匹馬借給我?
他立即從馬上跳下來說:
好,我馬上借給你。
老人說:先生,我是這個大屋子的主人,
現在我有緊急的事情要出遠門,等我回來還馬的時候,我再重重地謝你。
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個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先住在這裏,等我回來吧。
老人家說完,就匆匆地騎馬走了。
青年人在那座大宅院裏住了下來,等老人家回家,沒想到老人家一去不覆返,他就成了莊園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
這個時候,他才領悟到:
我找了多少年的做富翁的方法,原來成為富翁就是這麽簡單,先學會要布施給予,戒掉貪心不捨,並慈悲啊。
學佛人不貪就是最好的智慧,先當手心向下的人,學會付出給予不求回報往往得到最多是自己。
【葉老師專屬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oUz7hDujJvczuk0_ex3Rw
📣【葉明修&葉家齊 分享園地】
http://line.me/ti/p/%40nss3624s
📣【幫您免費做睡眠檢測-iSleep】
http://www.isleeptaiwan.com.tw/
📣【每天準時收到葉老師優質文章】
https://line.me/R/ti/g/byzTHqDQA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明@li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飛秒 #慎勿放逸 #光速 #歲月如梭 #不要浪費時間#上人開示 (更新版)2021.09.07農曆八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菩薩,時光易逝,不覺(間)又是農曆的八月初一了。時間,總是這樣分秒的揮灑而過。一大早三點多,聽到敲板起床,大家動作快速地進到講堂,禮拜虔誠,心心念念向...
「學佛三要」的推薦目錄: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法語]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 信願‧慈悲‧智慧- 看板Buddhism 的評價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學佛三要-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學佛三要-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學佛三要 在 《學佛要修的三件事:「慈悲」、「智慧」及「信願」》 文 的評價
學佛三要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過去早年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每當我生起了些許的煩惱和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熾盛得無法轉化的時候,我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讓自己的心先安頓停歇,找時間多閱讀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利益眾生、捨身忘死,為了眾生所發的菩提心的感人故事,更是俯拾皆是。在過去更長久之前,當時的佛名為一切度王佛的劫數中,有兩位出家人,一個叫做精進辯法師、一位叫做德樂正,當時的一切度王佛經常為了度化眾生,開示成佛解脫的妙法。有一次也是佛正在開示佛法,此時正是人、非人、天龍八部以及所有的一切佛弟子、四眾弟子都在會場上很專心地聆聽一切度王佛的開示,精進辯法師當時也是很專注地在聽佛講說,立刻就證得了菩薩的位階。可是在他旁邊的另外一位比丘德樂正,卻沒有辦法專心地聽講,一直想要閉上眼睛,因為實在太睏了!精進辯和德樂正因緣特殊,也非常地照顧德樂正,他在德樂正的位子旁邊告訴他:「你不要再昏沉了,千萬不要再繼續睡下去了,你要知道你這是經過千百億萬年之後,才遭遇到佛的住世,這種機會實在太難遭遇,你要趕快醒過來,千萬不要再繼續昏睡。你要解脫,睡眠實在是最大的一個煩惱。解決這個根本煩惱,就是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衷,當時是如何地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所發的誓願千萬不要忘記,才有辦法獲得解脫。」
這一番話,德樂正雖然聽了有些許的調整,但是我們都知道習氣是千年萬載所帶來的,豈能在一朝一夕之間轉變過來。雖然那段時間有稍微變得精神抖擻一些,可是漸漸地老毛病又生起,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昏沉掉舉,有很多次他也知道,他也嘗試要坐下來好好地思惟佛陀所開示的佛理,甚至於還跑到海邊的石頭上面打坐,用盡一切的方法調整自己的出入息,希望能夠克服自己貪睡的毛病,但是這種拉鋸到最後他還是被昏沉給打敗了。在某一次打坐的過程中,德樂正正在和自己的昏睡習氣做搏鬥的時候,精進辯法師看到了,為了他這種習氣,也用盡了一切方法曾經要勸勉他,但他知道習氣這種事便是一種業力,如果沒有重大的因緣,是無法改變的,他心裡也明白其實德樂正是很想修行證道的,因此已經獲得了菩薩果位的精進辯比丘此時是有神通的,他心中生起了一股慈悲心。他用慈心三昧化現為一隻蜜蜂王,馬上就從身上發出很刺耳的嗡嗡嗡的聲音,速度極快地朝著德樂正的眼睛飛撲過去。這個動作由於是突如其來,而且蜜蜂直接飛往他的眼睛,彷如一根針正不偏不倚地朝著他的眼睛直戳過來,這動作讓德樂正不覺地覺醒過來。接著一段時間以後,他又漸漸地昏沉想睡,那隻蜜蜂王便又會再度現身要螫他的眼睛,他因為驚嚇害怕便不敢昏沉,如此反覆多次之後,漸漸地他的習氣就改變過來。由於德樂正改變了習氣,他的精進和悟境也漸漸地提升,蜜蜂王覺得應該可以幫忙協助德樂正的悟境,他不斷地用各式各樣的示現來讓德樂正明白貪執和無明對於修行上負面的果報,最後終於感化了德樂正比丘,他受了精進辯比丘的慈悲感召,終於突破了他長久以來的昏沉,每天毫不鬆懈地精進修行,最後他也證悟到了不退轉的果位。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學佛三要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和齊秦糾纏 17 年、選擇終生不婚:歷經情劫的王祖賢,原來「婚姻」是最不重要的事】
一個事業有成的女明星,世人老是喜歡對她們投以莫名期待,希望她們的感情也能有歸屬,有道是「愛情事業兩得意」、「優秀女人值得被愛」,搞得好像一個女性的幸福,終歸只剩下「嫁人」這個選項。
縱然現在,女性主義已成顯學,我依舊會看見報章雜誌在提到一些傳奇女星時,倘若她終身不婚、選擇孤獨一生,定會為她嗟句可惜,嘆聲遺憾。
很多時候,遺憾是任由旁人說嘴,當事者反倒不這麼認為。
甚至,會不會一個女人,她終其一生追逐所愛的結果,竟是讓她深刻體會到:搞不好,她的靈魂根本不需要婚姻呢?
這個女人,就是王祖賢。
—
1987 年,電影《倩女幽魂》上映,書生寧采臣戀上女鬼聶小倩,人鬼殊途的癡情締造超高票房,被外媒列為「華語電影史百部經典」,其中,王祖賢一身白衣輕撫古琴、抬眉和張國榮對望,仍是全球影迷心中絕響。
眉間若蹙、煙視媚行,王祖賢美得空靈,導演徐克形容她「完全不用化妝品,因為她不需要」;曾有女性化妝師陪著王祖賢搭飛機,驚艷她脂粉未施的睡顏,一看再看,說這女人太美,百年難得一遇。
古今中外,老百姓最喜看才子佳人,尤其熱衷追逐才子佳人的情事,絕美如王祖賢,感情生活自然難逃外界關心與揣測,曾和許冠傑、吳啟華、成龍、梁朝偉跟劉德華都傳過不了了之的緋聞。
追求者如過江之鯽,但出道多年,王祖賢最銘心刻骨的愛戀,當屬齊秦。
王祖賢和齊秦,他們糾纏 17 年,時間長到足以讓雙方明白什麼是真愛與心碎,什麼是謊言與傷害,徹底悟了人生。
1986 年,王祖賢和齊秦因拍攝《芳草碧連天》邂逅,一個是說話輕聲細語的氣質花旦,一個是叛逆不羈、宛如北方一匹狼的創作歌手,南轅北轍的強烈吸引力,很快就談戀愛。
這段戀情沒有被王祖賢的家人祝福,源於齊秦年輕時進過管教所,是個性格自我的浪子,王祖賢父親擔心女兒和他在一起不幸福。然而,親人阻擋卻沒有讓這對戀人的愛意減少半分,齊秦還寫一首歌〈大約在冬季〉送給王祖賢,以一句「我在風雨之中念著你」表達對女方情深志堅。
王祖賢很期盼擁有婚姻,和齊秦初交往,她上黃霑節目《今夜不設防》,向主持人暢想平淡美滿的家庭生活,兩眼發光說:「每個女人都是需要歸屬感,我喜歡家庭,我會想結婚。」
一句話,王祖賢似是說給自己聽,更像是對著海一方的齊秦喊話,讓他心定。
—
因《倩女幽魂》爆紅赴港發展,王祖賢與齊秦的遠距離戀愛終究難以維繫,雙方因聚少離多,不自信,不安全感,最後分手做回朋友。
王祖賢在採訪中淡淡說道:「我喜歡齊秦,但他的性格太複雜了。」
分手後,王祖賢沒有放棄對步入婚姻的渴求,但在追逐愛情的道路上,她經常碰上欺瞞。
香港百億富商林建岳猛烈追求王祖賢,當時男方已婚,王祖賢將其拒之門外,她告訴他:「我不會想當第三者。」直至林建岳向她承諾,和妻子謝玲玲分居計畫離婚,目前單身,王祖賢點頭答應交往。
未料,林建岳不但沒有離婚,且王祖賢的身份並不被男方家族接受,林建岳的母親更對港媒說道:「我只當我兒子出去叫了雞。」醜事鬧得滿城風雨,王祖賢成為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讓她心碎的是林建岳的回答,男方上節目吐露:「我做不到和太太離婚,和王祖賢在一起這 3 年我很開心。」此時王祖賢明白, 3 年情愛,鏡花水月,自己原來是位列林建岳諸多追求女星的花名冊之一。
心灰意冷,王祖賢離開香港,避走加拿大。
—
在王祖賢被「小三」臭名壓得喘不過氣,前男友齊秦站出來聲援。
他說:「身為一個女孩,這不該是小賢(王祖賢)一個人的錯,我清楚她不是一個拜金的女生。」
事後王祖賢打電話和齊秦,面對曾是前任,又是多年好友,她輕聲地問齊秦:「我們還能在一起嗎?」
王祖賢和齊秦復合的新聞爆出後,粉絲與媒體無不獻上祝福,畢竟他們早已不只一次公開告白,直指對方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再者,歷經多年重新相愛,有時不得不感慨,一切都像命中注定。
齊秦說:「我永遠愛著王祖賢,不只這一生,是三生三世。」
王祖賢宣布復出,第一個作品就是拍攝齊秦〈懸崖〉的 MV ,拍攝期間一直赤腳奔跑五公里,腳底磨腫破皮,她笑得甜蜜:「齊秦的唱片賣得好,一切都值得。」
齊秦在他的自傳《我心狂野》中回憶,與王祖賢的愛情就像是「愛上一個你曾經很討厭的人,但依然無法自拔、無法離開」,那是雙生火焰,彼此皆知對方帶給自己成長,痛苦歸痛苦,但快樂仍是如此真實與純粹。
靈魂相契,絕無僅有,王祖賢說:「跟齊秦這份感情像情人,像家人,像朋友,時間越久越親近與糾纏,是很深的緣份。」
兜兜轉轉,王祖賢跟齊秦高調復合,著手籌備婚禮,房子都買好了,但此時,王祖賢再度遇到打擊。
齊秦前女友方美芳跳出來,帶著齊秦的私生子,王祖賢這才知道,枕邊人不但有一個私生子,這件事情男方家人都曉得,自己一路被矇在鼓底。
又是欺騙,對象還是自己的多年好友與深愛的男人。
王祖賢感受到不被信賴,心碎切斷和齊秦長達 17 年的感情,退隱影壇,矢志終生不婚。息影前,王祖賢再度上了黃霑節目,當黃霑問她感情問題,王祖賢心如止水地說:
「我的字典裡,永遠不會有結婚二字。」
興許,連主持人黃霑都料想不到, 1987 年的王祖賢和 2001 年的王祖賢,對婚姻的想法竟如此不同,且自己居然成為見證者。
—
齊秦於 2005 年和小 24 歲女友孫麗雅結婚,一家四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夜深人靜,王祖賢仍是他心中的意難平。
2019 年,齊秦投資一部電影《大約在冬季》,記者詢問希望給誰看到這部片,他回答:「妻子,女兒,王祖賢。」連外人都看出來,齊秦放不下。
只是王祖賢,她早已放下這段情,原諒齊秦:「每個人年輕時都會做過錯事,算了,都過去了。」
她潛心學佛,在加拿大養了一隻狗「智悟」,名字仿若她曲折的人生境遇,在情愛裡翻騰歷劫後終至清醒:面對無法掌握的命運和瞬息萬變的人心,你能做到的唯有臣服,方是智,更是悟。
2016 年,王祖賢父親過世,她回台灣置辦喪事。
有幸身在現場,我看著王祖賢被媒體麥牌簇擁,面色不慍不喜不悲,輕輕一聲「阿彌陀佛,謝謝大家」,雖然容顏因蒼老顯得疲憊,但靈氣宛如隔岸花分一脈香,她光是佇立,我感受到的就是一種平靜氣場。
喪禮現場,齊秦沒有到,僅送上花藍致意,署名「晚輩齊秦」。
曾有同業感嘆,說王祖賢選擇不結婚,應是被齊秦傷得太深吧?
哪怕是這幾天查資料,翻閱各類講述王祖賢的情史,文章結尾都替她的獨身老去感到惋惜,似乎少了愛情跟婚姻,一個女人的靈魂就是缺角拼圖。
但我認為,王祖賢是活得最通透的人,我更深信,她絕對從未後悔與齊秦的愛戀。
—
婚姻是體制,是保障己身與伴侶的律法,是確保孩子有個正式名份的證明;但是愛,愛是一種感受,是一個你必須經過快樂、心痛、心酸、心死,最終慢慢走向接受與寬恕的歷程。
拿佛學論,倘若人類注定是下凡歷劫,那麼我們「歷」的究竟是什麼?不過是貪嗔癡和七原罪。好的,那繼續探問下去,人類該用什麼方式才能夠體會貪嗔癡和七原罪呢?接著你就會發現,其實是要透過「愛」。
神性的愛,是恆久忍耐又仁慈跟不嫉妒。
可惜我們終究不是神,我們是凡夫俗子,而凡夫俗子的愛,絕對不是只有快樂,哪怕過去心甘情願付出,一個人的心中很難不抱期待,於是當期待落空,留下的便是執念。
看開,這個概念太形而上,畢竟當事者如果卡在死胡同,讀再多雞湯都沒用,因此,我們就別怪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紛紛擾擾的俗事與很愛強求的人了,有時確實要等到一個歲數後才明白,一切都是過程。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在《說吧,莫言》中提到:「每個人的一生都有難以釋懷的東西,有的是追求愛情,有的是追求金錢⋯⋯總有一些價值是被你放大了,然後你會產生病態的衝動去追求。」
「但後來你會發現,其實完全不需要這樣。」
莫言講的就是一的過程,意即一個人要真正看開前,他絕對是要先「看不開」過;至於要怎麼體會「看不開」?到底都是要先去愛、去執著、去受傷、去經歷的。
—
受過一次次傷,假設你沒有因此生病自殺或暴力傷害別人,其實你會慢慢發現,你的心臟對於苦難的承受度會越來越強,這是我敢和大家保證的。
緊接著,你會在各種「看不開」到「看開」的輪迴裡(就是一直談戀愛一直被傷害啦),慢慢體悟一件事:執著是沒用的,以及,若你和對方真心相愛過,無論結局好壞,都沒事的,你終究愛過。
王祖賢說過:「對於感情,我真的不是戒備,而是經歷過了,我覺得很足夠了,就算最後沒有在一起,也像前世今生有了羈絆一樣。」
王祖賢所言不假,你勇敢去愛的同時,你的靈魂正悄悄被擺渡,提升到更強悍的境界。
當一個人深刻歷練每段感情,最終已經學會放下,這個人的靈性層面已經茁壯,又何必需要婚姻這個體制呢?
畢竟「愛人」所帶給你的課題,你早就做完了。
走遍情愛的萬水千山,王祖賢終於找到自己的自由,我替她由衷開心。
#Adaymag
學佛三要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飛秒 #慎勿放逸 #光速 #歲月如梭 #不要浪費時間#上人開示
(更新版)2021.09.07農曆八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菩薩,時光易逝,不覺(間)又是農曆的八月初一了。時間,總是這樣分秒的揮灑而過。一大早三點多,聽到敲板起床,大家動作快速地進到講堂,禮拜虔誠,心心念念向佛,禮佛、讚佛,發心立願,無不都是學佛向道。期待一大早,人人即刻用心,不要浪費時間,時間可以成就我們慧命的成長。
時間不斷地過,此時太陽出來了,它分秒無偏差。從我們的方向來看,海面上的太陽很溫馴,沒有停歇,慢慢地浮現上來,但是光速很快,雖然慢慢的,其實是飛秒地過!
各位菩薩,時日很準確,我們修行的方向,也要如太陽般準時、準確,更不要疏忽掉了毫秒、飛秒的時間;每一毫秒、飛秒的累積,就成了小時,接著就是早晨、中午、下午,而後黃昏了。
時間,真正的快速如梭,請大家要殷勤、精進,慎勿放逸!
靜思弟子 虔誠恭錄
2021.09.16
學佛三要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飛秒 #慎勿放逸 #光速 #歲月如梭 #不要浪費時間#上人開示
2021.09.07農曆八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說明:9/15更新如下。感恩!
各位菩薩,時光易逝,不覺(間)又是農曆的八月初一了。時間,總是這樣分秒的揮灑而過。一大早三點多,聽到敲板起床,大家動作快速地進到講堂,禮拜虔誠,心心念念向佛,禮佛、讚佛,發心立願,無不都是學佛向道。期待一大早,人人即刻用心,不要浪費時間,時間可以成就我們慧命的成長。
時間不斷地過,此時太陽出來了,它分秒無偏差。從我們的方向來看,海面上的太陽很溫馴,沒有停歇,慢慢地浮現上來,但是光速很快,雖然慢慢的,其實是飛秒地過!
各位菩薩,時日很準確,我們修行的方向,也要如太陽般準時、準確,更不要疏忽掉了毫秒、飛秒的時間;每一毫秒、飛秒的累積,就成了小時,接著就是早晨、中午、下午,而後黃昏了。
時間,真正的快速如梭,請大家要殷勤、精進,慎勿放逸!
靜思弟子 虔誠恭錄
2021.09.08
學佛三要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佛誕除了放假,大家留意一下日常生活,可能都會用上「色即是空」、「五蘊皆空」等佛學術語。這次找來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的兩位室友鹽叔和白水傾佛偈,白水直言由細到大都覺得佛學比儒、道等中國哲學有型,鹽叔也同意佛家很多古怪名詞引人入勝,各位讀者不妨趁佛誕一起跟荼毒室了解佛學的魅力。
佛學有不同門派,我們先戴好頭盔,這次討論集中在哲學課室學到的佛學理論。兩位也說:「粗略地區分,讀哲學通常讀佛的理論,但學佛也會講實踐,讀書的話沒有實踐的部份,去佛寺修行和到大學讀書是兩回事。」
李鳳儀點解唔係日本兵?
剛剛說到佛學有很多名相,例如「色即是空」又或者「緣起性空」,相信很多人對這些佛學理論有興趣,但就這樣說可能難消化,我們選了舊電影《大隻佬》去討論。一般觀眾都會覺得張柏芝演的女警李鳳儀前世是濫殺平民的日本兵,所以今世受報應要死,但戲中劉德華演的了因,就說了一句經典對白:「李鳳儀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但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聽落似懂非懂,皆因佛學理論未必和我們平時聽慣的因果報應相同。
白水先為我們講解「無我」的概念:「先說為甚麼不是同一個人,佛家會說『無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好地地一個「我」,有乜固定唔固定?「你想想,我們身體的細胞不停變換,過了一段時間 ,整個人的細胞都不同了;甚至你小時候的想法、你現在的想法和你幾年後的想法都不同。認真點想,根本沒有一個『你』,在不同時間點持續存在,『你』是不停轉變。」
連今世都是「無我」,自然不會有前世今生靈魂輪迴,日本兵也不是李鳳儀,但問題又來了。如果像古裝片所言,前世因今世果,都還叫心甘命抵,但現在不是同一個「我」,為甚麼「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 兩位先戴頭盔,指佛教門派眾多,也有門派強調三世因,但鹽叔認為在「無我」的核心精神下,佛學說的前世今生不是指同一個人:「不是指一個靈魂在這世完了就傳承到下一世,佛學我說的轉世、輪迴、業力,是在長時間之中有龐大的因緣網絡,一個舉動會像波浪般影響整個網絡。用另一個比喻業力輪迴,好像遞爉燭,用爉燭燃點下一支爉燭,一樣有火,但嚴格地說每一支爉燭的火都不同。」
善有善報都係一種執着
也有個說法是「業力不可思議」,因緣網絡下,一個動作、一個因,可以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和果報,但鹽叔則認為有因果不等如「種善因會得善果」。「想得到好報而去做好事,這不是佛學想要的,如果你執着要有好報會很痛苦。」
阿鹽指人傾向將事物想成固定不變、自己可以獨立獨在,佛學稱為「實」。佛學就會說任何事情都是一連串的因和緣引致。「比喻說,以植物為例,種子就是它的『因』,『緣』就是輔助條件,例如陽光、水份、泥土,『因』和『緣』條件好的話就有『果』出現,長成一棵樹,所以叫因緣和合。」凡因緣和合的皆是「空」,緣起則生,緣滅則滅。如果你執着「種善因得善果」其實就將因緣看成「實」,覺得做好事一定有好報,佛學會認為是執着。佛學就是叫你放下執着,離苦得樂。
佛學有很多玄妙的思辯,例如「執着」於「不執着」也是一種執着,白水也笑言自己這些讀書的人可能會被修道高僧批評被學識所困。聽上去佛學就是「放下」、「唔好執着」,但鹽叔也強調正常人明了道理都做不到,失戀仍會痛會恨,面對親友生離死別又點可以看到四大五蘊皆空,腦要明佛理,心也要有佛性才算得道,所以佛學也會有很多冥想,禪修等修行工夫。
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
我們這次不談修行,只談理論。白水也覺得《大隻佬》電影有交出一個佛學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他指電影中表達了對因果的不同態度,劉德華的了因先是覺得因果無情且不能改變,採取放棄的態度;後來他想幫張柏芝,想努力改變困果。不過到最後發覺兩個態度都不是面對因果最好的方法:「你想跳出來又跳不到,因果鏈串就是我們人存在的法則,我們可以怎樣超越因果鏈串?就是在於當下接受,即使世界有因果,但我們不當這是一回事,不讓它左右我們,不去在意它的話,因果即使存在也不會影響到我。」
佛學很玄,也有人覺得「因緣和合」、「變幻才是永恆」這些道理就像「阿媽係女人」,對人生指導起不了作用。不過正如之前所言,佛理明咗都做唔到,佛學討論有時艱澀,有時又覺得只是反覆簡單的道理,除了學懂甚麼,觀照過程中腦海心靈的活動可能更加重要,可能你腦袋明白諸法皆空,但讀佛時才會覺悟自己執着在哪裏。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好青年荼毒室 #大隻佬 #佛偈 #因果 #劉德華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學佛三要 在 學佛三要-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學佛三要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學佛三書、哲學家的學佛筆記、修學佛法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學佛三要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學佛三要 在 學佛三要-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學佛三要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學佛三書、哲學家的學佛筆記、修學佛法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學佛三要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學佛三要 在 [法語]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 信願‧慈悲‧智慧- 看板Buddhism 的推薦與評價
學佛三要─信願‧慈悲‧智慧
印順法師
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依一切大乘經論,特拈出三字為中心。
‧信──願‧精進
‧智──定‧方便
‧悲──施‧戒‧忍
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沒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如樹木的有根才能生長,
無根即不能生長一樣。智是解脫生死的根本,斷煩惱,悟真理,都是非智慧不可。小乘法
重視這信與智,而大乘法門,格外重視慈悲。因為菩薩行以利濟眾生為先,如悲心不夠,
大乘功德是不會成就的,可能會墮落小乘。
經上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了堅固的信心,即會有強烈的願欲,也一定有
實行善法的精進。這三者是相關聯的,而根本是信心。如有人說某某法門最好,非此不了
生死(如認為此外也有可以了生死的,那不行就不一定是不信),但並沒有真實修持,這
證明他並無信心,因為他沒有起願欲,發精進。如人生了重病,病到臨近死亡邊緣,聽說
什麼藥可以治,如病人真有信心,那他會不惜一切以求得此藥的。如不求不服,那他對此
藥是並無信心的。所以願與精進,依信心為基礎,可說有信即有願有勤行,無信即無願無
勤行的。智慧,可以攝定,深智是離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礎。有了智慧,一
切善巧方便,都逐漸成就了。悲,是利他的動力。如損己利人的布施,節己和眾的持戒,
制己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現。依人乘行而學菩薩道,此三法即攝得六度四攝一切法
門。啟發信心,引生智慧,長養慈悲,實在是大乘道的根本法門!
信是信三寶,信四諦,凡是能增長信心的事情和言教,應多多去學習。依大乘經論所
說,初學大乘法,首先要起發信心。這如念佛(菩薩),禮佛(菩薩),讚佛(菩薩),
隨喜,供養,懺悔,勸請等,都是攝導初學,長養信心的善巧 方便。見賢思齊,為人類
向上的攝引力。孔子服膺西周的政治,時刻在念,連夢裡都常見周公。學佛的要成佛作祖
,當然要時時恭敬禮念諸佛菩薩,念佛、念法、念僧。能時時繫念三寶,學佛成佛的信心
,自然會成就。佛弟子在夢中定中,見佛見菩薩,也就是信心深固的明證。同時,有真實
信心的,一定是了解佛法的。了解佛法,才會確信非佛法不能利濟自他。有悲心,大乘信
才得堅固,這是依人法而修菩薩所必要的。如有悲與慧為助緣,信心培養得深厚堅固了,
就能生起堅強的願力,不問如何艱難,一定要學佛法,也一定要護持佛教。孔子說:「民
無信不立」,世事尚要依信心而成就,何況修學即世間而出世間的佛法?為了自悟悟他,
非學智慧不可。對於經論的義理,非要理解個透徹。但是慧學的閱讀經論,聽聞開示,只
是慧學的資糧。主要是於佛法起正知見,了解佛法的真了義,依著進一步的思惟修習,引
發甚深的智慧。這是為了學佛,不是為了作一佛教的學者。說到悲心,本來什麼人都有一
點。如儒家的仁,耶教的愛,只是不夠廣大,不夠清淨。佛法的四無量心──慈、悲、喜
、捨,就是要擴充此心到無量無邊,普被一切。初發大乘菩提心的,可從淺近處做起,時
常想起眾生的苦處,激發自己的悲心。儒家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從惻隱心中流出。大乘法制斷肉食,徹底得多,但也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種。由此養
成悲憫眾生的同情,才能發揚廣大,實踐救濟眾生的事業。總之,如能著重啟發信心,引
生正智,長養慈悲,大乘聖胎也就漸漸具足,從凡入聖了!
‧信──莊嚴淨土
‧智──清淨身心
‧悲──成熟有情
信、智、悲三法,如學習成就,就是菩薩事業的主要內容。信(願)能莊嚴淨土,這
或是往生他方淨土,或是莊嚴創造淨土,如法藏比丘。這都是由於深信佛身佛土功德,發
願積集功德而成。智能清淨身心,悟真理時,斷一切煩惱。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三業
清淨,舉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實施救濟事業。菩薩的方便攝化,或以衣食等物質
來救濟;或在政治上,施行良好政治,使人類享受豐富自由的幸福。十善以上菩薩,每現
國王身,如大乘經所說的十王大業。但菩薩的救度有情,重在激發人類向上的善心,循正
道而向樂果。所以如有人天善根的,就以人天法來化導他。如有二乘善根的,以二乘法來
度脫他。有佛種性的,就以大乘法來攝化,使他學菩薩行,趨向佛果。這些,都是菩薩悲
心悲行所成就。菩薩道的三大事,就從起信心,生正智,長大悲的三德中來。所以,由人
菩薩而發心的大乘,應把握這三者為修持心要,要緊是平衡的發展。切勿偏於信願,偏於
智證,或者偏於慈善心行,做點慈善事業,就自以為菩薩行。真正的菩薩道,此三德是不
可偏廢的!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一般人摸不清門徑,真不知道從
那裡學起。然而,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秩然不亂的宗要。古來聖
者說:一切法門──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無非為了引導我們趣入
佛乘。或是迴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迴縛向脫的(三乘法),或是迴小向大的(一乘
法):諸佛出世,無非為了此「大事因緣」,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淺說深說,橫說豎說。所
以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法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於不同的
時節因緣(時代性),不同的根性習尚,適應眾生的修學方法,不免有千差萬別。然如從
不同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即會明白:佛法決非萬別千差,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攝的,
統攝而會歸於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與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稱之為「學佛三要」
,即學佛的三大心要,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什麼是三要?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大般若經》著重於廣明菩薩的學行。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而一切法門(不外乎
修福修慧),都要依此三句義來修學。一切依此而學;一切修學,也是為了圓滿成就此三
德。所以,這實在是菩薩學行的肝心!古人說得好:「失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得之則
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一)、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是以正覺為本的究竟圓滿的佛德。學者的心心念念,
與無上菩提相應。信得諸佛確實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確實有殊勝德相,無邊德用。信得
無上菩提,而生起對於無上菩提的「願樂」,發心求證無上菩提。這一切智智的相應作意
,即菩提(信)願──願菩提心的別名。(二)、大悲,簡要說為悲,中說為慈悲,廣說為
慈悲喜捨。見眾生的苦痛而想度脫他,是悲;見眾生的沒有福樂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薩
的種種修學,從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為前提。「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沒有
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薩行。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
!(三)、無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勝義)空見。孕育於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
不是沈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所以
,這三句是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為菩薩道的真實內容,菩薩所以成為菩薩的真實功
德!
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大菩提願,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過一切人天二乘的。然
從含攝一切善法說,那麼人天行中,是「希聖希天」,對於「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
,是向涅槃(菩提)的正法欲──出離心。菩薩行即大菩提願。又,人天行中,是「眾生
緣慈」。二乘行中,是「法緣慈」。菩薩行即「無所緣慈」。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
。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薩行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根本智,無分別後得智)。從對境
所起的心行來說,非常不同;如從心行的性質來說,這不外乎信願、慈悲、智慧。所以菩
薩行的三大宗要,超勝一 切,又含容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會歸於一菩薩行。
我們發心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要從菩薩心行去修學,學菩薩才能成佛。菩薩行的
真實功德,是所說的三大心要。我們應反省自問:我修習了沒有?我向這三方面去修學沒
有?如沒有也算修學大乘的菩薩嗎?我們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薩看齊!
--
【此菩薩摩訶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遠離迷惑;專意修行,深心不動;成不壞業,
趣一切智,終不退轉;志求大乘,勇猛無畏;植諸德本,普安世間;生勝善根,修
白淨法;大悲增長,心寶成就;常念諸佛,護持正法;於菩薩道信樂堅固,成就無
量淨妙善根,勤修一切功德智慧;為調御師,生眾善法,以智方便而為迴向。】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迴向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185 (04/04 00:08)
... <看更多>